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盖闻,国无史则兴衰莫鉴,家无谱则伦理难明,故天子设史,后皇制谱,乃治国齐家之道也。国无治家未齐焉有天下之平哉!如是史谱系乎国家安危明矣。 谱牒之制自周始,其旨在“考支派,序昭穆,明嫡庶,别疏亲”,明辩宗族,维护伦理实属绍弘文明之方略耳。史学大家章学诚曰“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然谱有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文史通义·外编》)今之学者,或修史撰记,或书记传人,无不博览谱牒,钩沉寻坠,裨补缺漏,佐史丰实,冰释积疑,视之为文化渊薮,良有以也。 至若古人立庙制谱,籍以祀祖孝亲,报本追远,嗣承遗训,斯乃华夏民族之传统美德,岂容断焉,伯庐诫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再愚,经书不可不读!”我文明后裔,佼佼华人,岂能无继乎?是故谱牒修撰相仍不辍,有增无已,亲撰家谱者不乏其人。 据考帝舜生于姚墟故姓姚,姚氏者乃舜王之后。史载,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明王朝自山西向镇原移民一批,时移民均于洪洞县北二里处广济寺侧之大槐树下集合发放凭证川资。据我前辈相传,先祖当属其列。其始落居平泉洪河之北滨而得名姚家川,既而分支蒲河,始得姚家河,分支孟坝塬之东,始得姚家塬,初奠耕读之基。 又传清同治间,我先祖曾殃及兵燹凶荒,姚家河族人三百余众,惨遭戕害流亡之灾,家庙暨谱牒毁于一旦,兵乱始平,偷生返里者十数人,今残存故居数十处,东有石窑十一孔者,为先祖万选公之所居,万选公乃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武举,后充堡总,赐五品衔”(《镇原县志》),系国之栋梁也,嗟夫!兵燹连年,生灵涂炭,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先祖遭世之颠覆,罹填塞之厄灾,旧室灭以丘墟,曾不得乎少留,况名录之流传欤?自万选公之后,三代世祖,几无所知,甚者名讳亦无从稽考,据我世族相传,万选公之子,当为 周,孙曰有鹏及曾孙文斗等五人,除文斗公兄弟两人曾去新疆淘金返故里外,其余佚事一概莫知,岂不惜哉!文斗公乃仁义之士,光绪年间兄弟两人越山川之限,历尽艰辛,赴新疆淘金十又八载,其后文斗公负弟之骸独还故里,与族兄文礼公合理家计,觅偶成室复家兴业,既而卜筮佳城以安诸先祖离乱之英灵,今上河阳台犹存其整饰古冢近十处,盖从姚家河,一一迁至此地,其仁义之举,时人莫不赞矣。 我镇原姚氏世族现已在籍可稽者,聚居镇原姚家川、姚家河、姚家塬者数以万计,散居方山、三岔及新集者当有数千人之众,暨环县、武威、新疆等处定居者概愈千人。 概观姚氏世族,颇具诸多优点: 爱国爱民,奉公守法,和睦雍熙,顾全大局者,乃其政治优点。 刻苦勤学,勇于上进,济识益智,攀登高峰者,即其思想优点。 忠厚善良,尊老爱幼,体恤贫弱,乐善好施者,是为品德优点。 勤劳俭朴,艰苦创业,实事求是,勇于创造者,确系作风优点。 刚正不阿,坦诚豁达,嫉恶如仇,抱打不平者,实为性格优点。 综比数流,姚氏世族,备具华夏民族诸多优点,是中华民族精英之一,故而所到之处,均为建设祖国,营造家乡,卓有贡献。其头角峥嵘,卓荦轶群者,比比迭出,令人敬慕! 今则我姚氏世族,为承祧箕裘,弘扬祖德蕴育后裔计,曾多次聚族合谋成谱祀祖,鼎新族风,再创伟业,并公推启宝、启平、启升、启琳、启本、姚杰等人成立“姚氏家谱编写组”,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玉成其事。 鉴于历史,社会诸因,我始祖,远祖无以确考,遂再次聚族议定,法乎断代之宗之例,拥高祖文斗暂为始祖,后裔应归宗列序,不致有紊,实乃锦绣良策,莫不忭颂。 然本族原乏资料确考,更无文迹可稽,世代遥远,人事浩渺,必有卓绝漫没者,不胜憾哉!即今而论,我姚氏宗族甚众,丁口繁茂可谓,“瓜瓞绵绵,子孙绳绳”,欲制通谱,困难重重,修成此谱,望能珍藏,谨防遗损。交众之托,效力修谱,力不从心,恐负众望,忱请族人正之,更期后辈英才,他日裨阙漏,襄成佳谱,以飨族人。 不才后生姚杰敬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