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yqll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砖古厝,家训族规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7-12-20 10:38 编辑 " g7 q$ b+ ]4 ]9 z
yqllz 发表于 2017-12-19 11:29
3 o! ^( o  g, P2 ]& D8 F2 D. c4 W+ \金井塘东蔡本油宅家训   蔡本油(1863-1945)是金井镇 塘东村著名旅菲华侨,早年家贫,往菲律 ...

) |+ Q7 H) D& _5 P$ ~  O5 v! A2 c+ d3 m, b3 |: ?' |& e
         金井塘东蔡缵故居家训
       金井镇塘东村有一座出名的红砖大厝叫“蔡缵故居”,蔡缵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授官湖广长沙府推官,后升任同知,由于他勤于职守,廉洁爱民,为地方办了不少实事,在嘉靖辛丑年(1541年)吏部考绩时,全国考察四百一十九名知府、同知,蔡缵以其杰出的政绩取得第一名。当时泉州知府俞咨伯就在塘东蔡缵居室前立 了一座拱门状的“辛丑部元坊”,以示褒扬。蔡缵的曾孙、明末著名的易学家蔡鼎也出生在蔡缵故居。蔡鼎,字可挹,号无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年轻时即精研《星经》,擅长《易经》。明末曾参加辽蓟抗清战争,立功不肯受赏,皇帝称他“白衣参军”。南明时曾为黄道周推荐,参加隆武政权,封为“国师”。后来退隐家乡卓望山,以著书育人毕其一生。蔡鼎逝世后,乡人在他读书处建无能祠纪念。其弟子撰联刻于祠门:“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书成易蔡,往圣由此继,后学由此开。”蔡缵故居出过这么两位名人,自然得到重视,后人历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
        古厝三开二落,右带护厝,双塌寿大门路用雕刻的青石、白石砌筑,素雅大方。大门匾镌刻“文明世胄”,角门书卷匾上镌刻“荔谱”“茶经”,门联刻篆书:“赐字运宸翰,传家佩密箴。”上联指宋代名臣蔡襄,得宋仁宗赐字“君谟”,有《谢赐御书诗》,《荔谱》《茶经》也是蔡襄的著作;下联指明代大儒蔡清,有著作《艾庵密箴》。门柱联:“湘水勋猷勤报国,卓岩著作永传家。”上联写蔡缵勤于职务,下联写蔡鼎著作丰富,颂美祖德宗功。又在诗文堵镌刻《家训》:“修己克己,只求守己,行几件天理事,必得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片公道心,真是种子种孙。”
       自古以来,世事纷纭,有时是太平时节,有时则遭遇灾难战争,太平时节犹可,世乱时则有许多家族遭到覆灭,生命朝不保夕。一些贤智者就会反思,总结出人生的经验――如何修为保身,如何待人接物。这则家训认为:个人应该常常自省,克服过多的欲望,保持做一个好人,尽力做一些好事。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能帮助一些人脱离困境,转危为安,那就是“行天理事”,终将会得到好报。人生世上,难免会遇到矛盾,会有磕磕碰碰,如果心地狭隘,一味快意恩仇,睚眦必报,这样必然树敌甚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甚至不惜加害于人,把无辜者逼到绝境。这必然会招来对方或明或暗的报复,或者报应在本人,或者延祸其子孙。所以,贤智者告诫:凡事“存公道心”,遇事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主动做一些退让,很多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一来自己就不至于四处树敌,对于子孙也是为他们积福呢。
       蔡缵故居的家训 ,不愧是贤智者之金玉良言。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09: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7-12-22 09:47 编辑
6 x8 G* U- y/ _7 \0 i4 g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12-21 16:41  A- \; U9 Z( z
为庆礼宗亲的好帖子点赞叫好!祝福大家一切更美好!

* J6 d- a' T2 c0 d
0 {! u7 i  I" x) O5 C8 t; y
          金井塘东蔡支再宅家训
        金井镇塘东村华侨蔡支再1932年建造的红砖楼房前,有四堵石刻,看埕堵镌刻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当温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则家训多半摘自《朱子家训》,还有一句是三国刘备临终训导儿子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语说的都是日常生活,看似平常,都能做到也就很不错了。
       在对看堵镌刻的是:“节录王梅溪先生《人伦箴》:帝舜日夔夔,瞽叟亦允若。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不患父不慈,子贤亲自乐。子孝父心宽,斯言诚为确。”“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不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周公赋棠棣,田氏感紫荆。连枝复同气,妇言慎勿听。”
王梅溪即南宋任泉州知州的王十朋,他又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在这首《人伦箴》中先论说“孝”:帝舜因继母想要害死他而出逃在外,当上帝王后回家见到父亲时仍恭敬尽礼,他父亲也高兴地接受了他。父母对儿子的心就像天地对人一样,本来就不分厚薄的,不怕父母对你不好,你做个好人,父母总会高兴的,你能尽孝道,父母就觉得宽慰了。又说到“悌”:做兄长的能爱护小弟,小弟自然会尊重兄长,不要为微小的利益来伤了兄弟的感情。周公写《棠棣》这首诗,用盛开的棠棣花比喻兄弟的亲情;田家兄弟准备分家,看到家里的紫荆树突然枯死,心有所感,决定不分家,那棵紫荆又复活了。兄弟就是这样连根同气。谁家的媳妇要撺掇兄弟不和,可不要贸然听从她的话。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08: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12-22 14:53
& c6 f9 e3 \1 ]+ Y红砖古厝,家训族规,代代相传,世世腾飞!

5 [: y2 R8 n* q9 |
6 q  C8 j8 J/ e! O$ i7 i6 z
          金井塘东蔡金枪宅家训
金井镇塘东村蔡金枪宅是民国年间建造的红砖大厝,石雕木雕精美。门路左右看埕堵镌有当时文人龚丕钦用楷书写的两侧家训。
左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弟子的教诲。意思是:子弟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有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百行孝为先”,孝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右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一则采自孟子的著作《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人是有仁、义、礼、智四个初始,就像人具有四肢一样,是有生俱来的。这就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同情心的社会 ,人与人之初是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在家孝敬父母,对人具有同情心,这是做人的底线。由这一点出发,通过学习、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具备仁、义礼智 各种德行的君子了。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0: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1-5 10:09 编辑
) N4 A) ?- [0 \& D/ r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7-12-26 06:40
( z1 k2 E/ ]* B: q& J6 H8 j& @深入学习姚氏家训族规,做一个合格的姚氏后人!
6 s2 N( x  T/ @/ {6 k& ?

! n! V( ~; m7 a
           金井塘东益华楼家训
    益华楼是1937处金井镇塘东村旅越南华侨蔡继爆建筑的一座中西合璧二层小洋楼,钢筋水泥结构,底层用精细的石雕装饰门面,可惜因为遇上抗战,没有完成最后的装修。大门旁有诗文堵,左边刻:“公正和平,齐家之要旨,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大学问;消得家庭中嫌隙,便是大经纶。”这是讲治家的道理。儒家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终身所讲究的学问、努力的方向。齐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生活总会遇上一些矛盾,作为一家之主,处理的时候千万不可凭个人感情有所会偏欹,而应秉以公道之心,据理而论,这样做才能处理得让全家心服口服。人难免带有个人情感,这就得先去掉自己这份偏私,也只有去掉这份私心,才能消除家庭中的嫌隙。这就是学问,没有这份本事。哪里谈得上日后处理国家大事?右边刻:“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施我有余之惠,则可以广德;予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交。”讲的是做人处世的道理。做人处世要考虑到长远,比如你责备别人的过错,就可以含蓄一点,不必把对方的疮疤都揭开来,让人家太难堪,这就避免了人家对你产生怨恨。你在经济上若有富余,尽可以分予人,人家会始终拥戴你的。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0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井溜江陈阿杉宅家训
     金井镇溜江村陈阿杉曾是菲律宾有名的华侨富商,其清未辛亥年(1911年)回家乡建造的古大厝至今保存完好,有他的堂亲陈德评先生修葺保护的一份辛劳。这座门前有石埕、枪楼、埕围的五开间大厝,面墙上彩色釉面瓷砖仍是那么鲜艳,门路表石雕刻也都完好无损。就连石雕门联一字一画当年填上的石青颜色,都还留着鲜艳的色彩。人们常来这里观赏的,还数诗文堵上镌刻的两则格言:“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凡人家门虽隘陋而光洁可爱,供具虽粗俗而朴素可观,主人之动止厚道,子弟之进趋有礼,其兴也可翘足而待。”
将正反两方面内容联系起来看,也许格言所要表达的意思会更加清晰明了。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09: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8-1-9 08:11
- m9 O4 [# g; s6 L# j& V( T* z红砖古厝,家训族规,成长秘籍,幸福根本!
% K3 g. t9 Q; p3 G9 ^$ e
谢谢公瑞老的关注。
9 K9 Q$ G/ ^$ t/ K) w$ M6 q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1-9 09:26 编辑 0 s9 d4 u' z( f: ]8 M
yqllz 发表于 2018-1-9 09:23
5 f+ k2 }2 @, K& o谢谢公瑞老的关注。
1 t/ L5 e! O; j
7 K+ z4 v. F5 `7 N2 m3 s/ t
               金井石圳李奇汀宅家训
       金井镇石圳村是闽南有名的侨乡,早有俗语说:“石狮大仑、金井石圳”,指的就是这两个村庄华侨富商特多、华侨建筑鳞次栉比。
       石圳村头有一座红砖大厝,是旅菲华侨李奇汀在1932年建造的,虽经修葺,门路还保存着当年镌刻的家训:“相地脉,筑吾庐,楚楚蔽风雨,挥金万两余。从此后,好安居。但愿儿孙长世守,更教子弟读诗书。他日攀龙附凤,充大门闾。”“勤持己,俭聿身,传家唯孝友,爱众而亲仁。遵古训,德日新。抚心检点无差错,自是世间顶上人。不论士农工贾,永保长春。”
       主人好不容易建成这座住宅,他的希望就是儿孙能够守成,能够为门闾增光。在这里他用了个“攀龙附凤”的词,是学习先贤圣哲,修养德业的意思,与现在“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的解释可不一样。还有“充大门闾”,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汉代有个于公,是县衙掌理狱讼的小吏,判狱允公,得人敬重。有一回他家的门闾坏了,邻里来帮他修理。于公说:“我家门闾这回要做得高大些,让驷马向车可以进入。我治理狱讼多积阴德,后来子孙必有昌盛显贵者。”后来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然成了汉宣帝时的名相——这成了一个“善有善报”的历史例证。
       不过,主人也很开明、很现实,并不要求子孙勉强去争取做什么高官,他要求的标准,就是后辈在道德方面能够自律,能不出差错,不论从事士农工商,都是一个“顶上人”。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1-12 10:42 编辑
- W9 A0 B2 X' j" a8 N* `+ `. C  \1 B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8-1-10 07:59
9 S+ S% H6 Y! s4 @# x  t红砖古厝,家训族规,代代相传,永不放弃!

/ Z, g8 o' S* ]# _1 I3 G
( a9 s8 n9 A& h5 ?; B6 M; o8 Z
        金井上清陈茂基宅家训
          金井镇 上清村东有座陈茂基宅,宅门有匾曰:“沪江衍派”,匾额两旁刻有诗句:“菲滨贸易几多年,楼舍层层鼎足连。丁卯岁余亥月候,丙寅日后辰时前。安身共得全家乐,成室端资万贯钱。唯愿儿孙能守业,毋忘父祖训流传。”
       俗话说:“创业难,守成亦不易。”晋江侨乡多华侨、多侨宅固然不错,可是这些华侨能回家创业,一般都要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辛辛苦苦才得到的成果,自然倍加珍惜,期望后代好好保存下去。作为儿孙呢,因为父祖的荫庇,不知道前人创业的艰辛,毁荡家业的事也是有的。所以,将创业的历史刻写在显眼的位置上,让后代进出门户时时看到,铭记在心,是许多华侨建筑的通行做法。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09: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8-1-15 09:21 编辑 8 J4 w- h9 F$ t, W; ?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8-1-13 07:43# Y8 W5 `/ h- ]0 K% O8 |
红砖古厝,家训族规, 永远牢记,心中丰碑!
' a) r' @, H. v

8 v, K6 b+ z( V5 Y- r% B; |% [! ?" V: [
              金井上清留余山家训
        金井镇上清村留余山庄是旅菲华侨陈永水建于1951年的一座三开间双层楼房。在门路大门匾两旁石灰堵上,墨书着一段家训:“陈君永水,祖居上清,历三世小家贫困,盖乏蔽雨,迁从多方,深耕易耨,尚难糊口。谋而无门,即力经南渡。因思家境之苦,勤劳刻俭,首末四渡菲地,得有楼厦安居,堪供之慰,须谢于上苍焉!”“妻许氏奎,贤慧俭家,善持长上。昔日寇南侵,船航阻塞,亲临田园,竭力经营,劳而无辞。在大厦启建,体及夫之风尘奔波,及工于始终。为后辈之仿、达人之羡哉。”
       晋江素多华侨,其最初原因就在于晋江地瘠人多,种地糊口不易,只得抛家离口出外谋生。从空着两手出国,到经营有成,其间又要经历多少艰辛困苦!这家主人陈君的经历,就是大多数华侨奋斗史的缩影。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日寇南侵菲律宾之后,侨汇阻断。晋江的侨属顿失经济来源,许多华侨妇女只得以孱弱之躯,担负起家庭生计的重担。主人的妻子许氏就是当时蒙受过这番苦难的“番客婶”之一。所以记录这一段历史,就是要让后辈知道创业的不易,宝惜家业,同时学习其坚韧努力的精神,奋勇开拓,再创新的业绩。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5: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湾公瑞 发表于 2018-1-16 07:18) {: M( N% E; {
不忘初心,红砖古厝,家训族规,永存心间!

1 L: {% D% D; R0 F7 {& @- n3 P- @7 x7 S0 S! \
            金井南江慰亲小筑家训
      金井镇 南江村,又名“南沙岗”,是海峡西岸一个美丽的渔村。村中多有侨建屋舍,有一座名为“慰亲小筑”的二层楼房,门前诗文堵刻着1954年由泉州著名书法家曾遒写的家训:“孝行之所感,成族兴家皆由此起。李君回齐,世居沙岗,家贫苦,耕稼赡养犹虑不足。其地滨海,乃从渔业。风涛虽险,亦忍受之。妻蔡氏入门以后,行妇道,守闺范,奉事翁姑,尽诚尽敬,其孝尤显著也。所生二子,长于情,次于科,养之教之,更能勖之以孝。及其壮也,均往菲经商。于是家道渐兴,李君亦得安闲自适。然二子每念切双亲,时常归省。兹更建新居,高楼大厦,栋梁坚固,奉双亲怡然安养,以娱老境,其孝心尤笃也。此后家道愈兴,福荫终绵更未艾焉。孝之感大矣哉!”
    碑刻全文以劝孝为中心,不昌空谈理论,而是就主人李回齐,其妻蔡氏的孝行,说到其子于情于科的孝行,来论说孝行传家能使家族兴旺、福荫绵长的道理。俗语有“树枝随树皮”之说,上一辈人行孝,下一辈人自然受其熏陶,也懂得孝顺。这样一来,家庭上下雍睦,其乐陶陶,岂不是兴旺发达的气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3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