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清风云 姚氏双杰—姚恭、姚敬事略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19: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a3 l& l( M- G* Y% T" {
                                明清风云  姚氏双杰——姚恭、姚敬事略
4 i$ J4 l' F- u) g                                 叶良方 张裕斌
& T' r2 m& z- n; Q     明末清初,是一个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年代,在海陆丰诸位先贤中,有两位岀类拔萃的杰出人物,那就是明天启壬戌科进士姚恭和崇祯庚午科举人姚敬昆仲。兄弟俩先后获得二举人一进士的科举功名,在当时的海陆丰,实属罕见。 ! h/ u- U  G& g/ {8 s  @  e9 F
    姚恭(1590—1647),字心翼,号云响,又号允之。明万历1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惠州府海丰县公平墟(旧墟)钟氏祠堂相邻的家中。父亲姚应明是经营农村墟市的米商,为精心培养两子读书成才,举家迁往海丰县城内居住。至今公平墟犹流传姚宗、姚庆(即姚恭、姚敬兄弟俩的小名)的传奇故事。青少年时代,姚恭与弟姚敬〔(1598—1648)字心寅〕为县学庠生,就读于海丰学宫。兄弟俩读书颖悟,成绩出群;在其父喜好读书的影响和督学下,诸子百家,无不熟记于心。兄姚恭待人器度宽厚,侍亲至孝;志书谓其“器度天茂,孝友性成”。 明万历44年(1616),姚恭见连结惠潮官道的县城龙津桥被洪水冲毁,为方便两岸群众生活和经商等活动,他带头与苏炤、吴志高等捐款备料请工匠,架桥以渡。万历46年(1618),时年29岁的青年秀才姚恭学业初成,与同窗吴志高等学子赴广州参加乡试(即省试),中式(考中)戊午科第八名举人。又返回海丰经三年苦读,八股课业益精。
; g1 K( r: t% k- n    天启元年(1621),姚恭见万历初重建的公平墟(旧墟,现址在公平水库底下)城墙残破不堪,多次遭到山贼的骚扰,不仅影响到墟市的正常商业经营,而且商家的性命财产也常常遭遇不测。于是带头捐资倡议,筹集资金,大规模修建公平城墙,雇壮丁加强防守,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翌年春闱,姚恭赴京参加会试,连捷高中,题名金榜;获壬戌科三甲第六十三名进士,授文林郎归安知县,后累迁永安道监军,山东按察司副使。当姚恭金榜题名的消息从京城传来时,公平旧墟全部商铺立即鸣放鞭炮,竞相庆贺;并树碑记于城寨内。天启五年(1625)仲夏,弟姚敬为感谢海丰学宫栽培其昆仲之恩,向学宫赠送一个成吨重的大石鼎,作为奉祀孔子先圣的香炉。大香炉外腹部阳刻篆体“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大字和落款“天启乙丑仲夏吉旦姚敬熏沐勒祀”等字。 6 `' g2 O0 E0 N
    姚恭出任浙江省湖州府归安知县时,遵照其父姚应明临别时的嘱咐,居乡诚朴宽仁,注意约束戚族僮仆,凡渔利侵人之事,一切痛绝。而救灾恤贫,广刻《醒心录》家训以垂教。对贫苦学生倍加体恤,为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放心读书,特创立学田,所得公尝金作为贫苦学生的学资。平时注意扶助农桑,储粮备荒;并开除衙门中贪污公款的县吏,甄别地方上奸猾的劣绅,疏远他们。因此,通邑士民立碑颂德,翌年,获得朝廷的表旌,入祀湖州府归安县乡贤祠。姚恭在归安为官五年,廉明勤政,刑罚宽简,政绩显著;受到了朝廷的表彰。故清乾隆版《海丰县志·人物志》谓其:“初任归安,恪遵严训,创学田,备荒政,剔蠹厘奸,政清刑简,五载奏绩,恩纶宠锡。” 9 J% _) k0 g9 S$ U" {. g
    明崇祯元年(1628),姚应明逝世。地方因其孝友、课两子成名,入祀海丰乡贤祠。姚恭闻讯悲声哀号,连忙向朝廷请假回家治丧,竟然舍去舟楫和轿马代步之便,徒步跋涉,千里奔丧。当其回到海丰县城姚氏府邸时,形销骨立;其孝心于斯可见。姚恭遵循礼制,三年在家读礼守孝。平时辅助弟姚敬读书,进取功名。为此挥笔题联于厅堂曰:“读圣贤书;行平等事。”以此激励自己和弟姚敬。崇祯三年,姚敬与同窗彭光远、吕羽宸等参加省试,一起考中庚午科举人。朝廷授姚敬为安徽省霍山知县。 % U* {* h2 ]; x  [
    崇祯四年,姚恭三年服丧期满,被朝廷重新启用。“服阕起典春曹,册封益藩教习驸马。历任怀隆山东臬宪,奉敕监军永平,所至咸有冰蘖声。居家率履坦易,人皆爱重之,士民勒之以石。司礼张公赞之曰:‘善人也,君子人也,盖公实录云。’所著作皆载入陶石篑、韩求仲两太史集中。”崇祯八年(1635)农历四月,两广军门熊文灿指示惠州分守道洪云蒸、参将夏之林、潮州巡按陈承祖、参将张一杰等到海丰招抚海上义军刘香。时姚恭恰好返回家乡探亲,为协助朝廷平定骚乱和稳定桑梓的社会秩序,姚恭义无反顾地陪同当地诸位官员前往谢道山招抚刘香。岂知刘香假借投降之名,实施劫掠之计;用武力夹迫诸官员下船。虽事起仓猝,姚恭临危不惧,毅然地陪同诸官下船。迫于姚恭的崇高声望,刘香对姚恭不敢怎麽样,翌日早,在海上将其放回。 0 J; x* I) Z( Y5 ~: [2 B0 \
    崇禎十三年(1640),姚恭由于出色的才干,被上司赏识,累获擢升,从行政官员转入监察官员,任宣大怀标监军道。不久,又调任山东永平(现秦皇岛市卢龙县城)监军道按察司副使,品位从正七品升至正四品。职掌“分道巡察,负责各道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事宜。”其中监察军旅是其重要职责,“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作为地方和军队的监察长官,姚恭在每一个职务上,都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获得了良好的声望和评价。   翌年农历五月,清兵大肆攻击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八月,朝廷派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将曹变鲛、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兵部郎中张若麒、总兵王朴、李辅明、吴三桂等13万大军出关救援,于松山城北乳峰山冈结营。吴三桂等在塔山等地被清军击败,相继逃至杏山据守。曹变鲛闻败,率军会合洪承畴固守松山。越数日,吴三桂率军在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自是锦州围益急,而松山城亦被清军围困,守城士卒不过万余人。九月,曹变鲛带兵突围,均无法突出清兵重围。在松山被围时期,还发生一件朝廷追究姚恭有关责任的事情。据台湾內阁档库档案《明清史料》:崇祯十五年二月十一日,兵部为奏报东征赏功等事追责姚恭的奏章曰:“事由。咨宣大总督煩炤明旨內事理,希将怀标监军道姚恭冊开闯围阵失銀有无的据,应否开销。即察明据实具奏施行。”至同年二月二十四日,姚恭在松山城起草回复奏章,為敕书闯围存松事呈报朝廷曰:“事由。题为茲蒙皇上調任永平,例应将原領敕书赴山东布政司按季汇繳。今既存松,理合题知。俟松山解围之日,容臣照例赍繳。”大意谓:现蒙皇上(即崇祯)调任永平监军道按察司副使,照惯例应带皇帝的诏书到山东布政司报到,移交在山西宣大怀标监军道任职期间的一切事务。但现在被清兵围困于松山城,只好先行呈知,待松山解围之日,再按例赍缴。此奏章为海丰先贤姚恭的亲笔手迹,距今367年犹然存于台湾内阁裆库浩如烟海的档案之中,是研究海丰历史人物和姚氏族谱的珍贵文物。
& K* W& v) J1 |& W    崇祯十五年(1642)农历二月,守城副将夏成德为清将收买,竟为内应,松山城遂破。《明史·传〔十二〕·曹变鲛》谓“承畴、变鲛、廷臣及巡抚丘民仰,故总兵祖大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副将江翥、饶勋、朱文德,参将以下百余人皆被执见杀。”其实,这是(清)乾隆末年张廷臣主编《明史》的误记。姚恭等虽然被清兵俘虏,但当场并没有被杀,而是跟一群被抓的将领随洪承畴被押往盛京(沈阳)。洪承畴被劝降清,姚恭等主要将领亦随着洪承畴一起归顺清朝。只有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100名不愿降清的军官被杀。《松锦大败》一文载:“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其子夏舒,前往清营与豪格、多铎联系献城投降之事,约定于二十八日夜动手。至此日夜,清兵发动攻城,夏成德如约内应,松山沦陷。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祯,副将江翥、姚勋、朱文德等被俘。最后,邱民仰等100名军官、3千余名士卒被一齐诛杀。……而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廷。”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决战中,明主力大军全部覆灭。经此一役,明政府在内忧外患下风雨飘摇,开始走向下坡路。
. b9 e( R6 l1 F6 B* V1 |/ H    松山战后,曾广泛流传洪承畴等守将全部在大战中战死的消息,当时崇祯皇帝就信以为真,曾为洪承畴等松山守将立祠祭拜,后来得知洪承畴等投降清朝,气得下旨命人立即拆毁。姚恭在松山战役中没有被杀,可以从《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姚氏族谱》和公平姚氏后裔的口碑资料中得到证实。民国34年仲冬印的《海丰县姚氏族譜》载:“公(姚恭),姚应明公长子……历任怀隆山东按察使司,奉敕监军永平道,所至有政声,士民敬重勒石以留纪念。顺治四年卒于山东,享寿五十八岁。”又《海城镇志•人物》载:“姚恭,号云响,天赋不凡,孝友性成。崇祯元年(1628)闻父逝世,徒步奔归,守丧三年。居家读礼,自书“读圣贤书,行平等事”以自铭。服满事清室,屡升山东按察司,政清行廉,有饮冰食蘖、坦易待人之声望,人皆爱之。顺治四年(1647)卒山东。”就是说姚恭在任官期间,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因此每到一地任职,都受到当地士绅和老百姓的敬重,勒石立碑颂扬其政绩。
2 d/ q  C5 L  ~! t    姚恭随洪承畴归顺清朝之后,出任山西巡南道。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苗月宁《清代督抚保举藩臬现象探讨》一文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內阁档库档案,也写到刚升任为山西宣大总督的山西巡抚马国柱向顺治皇帝保举属下巡南道姚恭老诚持重,堪為按察司,請敕部复议上請遴补施行等情况。奏章曰:“顺治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山西巡抚马国柱揭请遴补臬司,守宁道臣娄惺伯精敏开爽;巡南道臣姚恭老诚持重,守东道臣吴一元,详慎劲干之材,此三臣者若得一人从近任使,朝命夕就职”。清順治二年至三年,姚恭调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潞安兵备道等官职。《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载:“顺治元年甲申九月,调永平道佥事姚恭为山西按察史司副史”(卷8第83页)。至顺治四年(1647)病逝前夕,姚恭升任浙江布政使司參政(从三品),分守溫处道。《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载:“升山西潞安道副史姚恭为浙江布政史” (卷25第214页)。其六个儿子也大都在清朝任官职。安微省名胜古迹采石矶留有清初姚恭题撰太白楼联一副。联曰:“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一时成为名联传诵至今。
' g' S7 U5 S8 H    当社会上流传姚恭在松山战死的消息传到安微省时,兄弟情深的姚敬悲恸欲绝。恰逢任期届满,遂挂冠而去,回到家乡海丰县城内。清顺治三年(1646)农历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两总兵率数万清兵从五坡岭攻入海丰县城北门,于是清第一任海丰知县王候宠入署海丰县,开始了清政权统治。为了安抚海陆丰人民的反抗情绪,清廷派来降清的明末最后一位海丰知县李玄,游说当地士绅与清廷合作或出任官员。此时期,在海丰城内隐居的姚敬不愿仕清,因此为避开骚扰,携仆人长途跋涉地登上莲花山顶海拔920米处,在飞瓦庵附近山窝搭寮隐居,读书明志。姚敬携款原准备在山顶办学兴建书院,召集海陆丰、归善一带的优秀学子讲学授课,以度余生。后经过深思,恐清海丰县署以集会造反为借口屠杀学院师生,故将此办学经费,转为重建明末被山贼烧毁的飞瓦寺两座,易名为莲花古庵。亲书“莲花古刹”四字横匾挂于庵前。门口两旁挂有海丰著名学者黄德燝撰书的对联曰:“寻常出去凭云锁,几度归来带月敲”。姚敬请印真和尚重新主持庵务。并捐铸千斤大铜钟一口,悬挂于庵庙之中。清晨,洪亮的钟声,飘荡在山下归善、海丰两县交界处的上空,附近村庄都能听到。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的莲花古庵遂成为明末清初莲花山的最大丛林。当时有海丰文人笔记载:“县里子弟日游者甚众,此亦系丰邑胜景。”姚敬在莲花山顶稳居读书期间,著有《黛永楼集》。其中有两首五律诗因题写于庵门左右墙壁而流传下来: % d" ?" T& i/ O$ l0 X9 g
寰海万千亩,莲峰别一天。古庵依怪石,新榻听啼鸢。
' H7 U  ~" }) k; k赏月愁无酒,沐风喜欲仙。心闲境自适,何必问彭年。
0 L9 n' I1 B% `( x" X% d1 O! |2 d/ b
吞吐树摇月,卷舒云化龙。初凝玄圃岭,原是莲花峰。
- M, t& z% ]! C8 i对弈轻肥马,赋诗笑紫封。人言兹地恶,我爱万年松。 6 F$ j6 Y, Z$ c  i3 @
    诗中透露出他与寺僧赋诗弈棋的悠闲心境和热爱乡土莲花山景物的情绪。姚敬在山中住了几年的时间,于清顺治五年(1648)夏逝世,享寿50岁。由印真和尚为其诵经礼葬于公平赤土。其在莲花古庵外山谷的读书稳居处,后人谓之“书房窝”,遗址尚存。
( M5 q5 p" r2 K- k  n# }- S  (后记:清兵入关之初,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结果我们的汉族先人都剃了发,留起辫子来。都做了大清的子民。姚恭是一位为官清廉、老诚持重,有饮冰食蘖、坦易待人之声望,每到一处都受到士绅和老百姓的敬重和颂扬,是明末清初一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是惠州人民优秀的历史人物。姚恭降清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因此,丝毫不会影响其光辉形象。) : z0 C+ Y6 L1 \1 v; D

! t( d3 Q7 Z1 c7 s8 q$ B参考文献: 7 l2 H+ R. ?6 T2 _0 C2 M
1、乾隆版《海丰县志》(林泽民辑校)
. d8 s! }- q% x. I9 g2、《明史·传(十二)曹变鲛》 & E+ l0 p, C  i# h0 `
3、叶良方《古墟沧桑》 : S" k" ~- \* j4 O
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及《世祖章皇帝实录》 ( O# B8 b2 `0 f% N1 k# i
5、民国34年仲冬印的《海豐縣姚氏族譜》
7 R; U" e3 @% F) N# v- d& C( m6、《海城镇志•人物》 8 O& l/ r# g; l% l7 I5 m+ I
7、《鹿境蔡皇襄手记》
: a2 `, w. x: U. \/ x8、公平姚氏后裔谈话录音等) R% s$ b* w3 g" R+ y" ]

& ~% n( n" j' b9 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恭之父姚应明是从福建移居惠州府海丰县公平圩,后又迁移到海丰县城内居住(红宫对面)。因居住在海丰县城内,当地谓之城内姚,与海城高田姚区别。现高田姚人口较多。高田姚与城内姚是否与归善姚氏有渊源?目前在下尚未掌握有关资料。福建连城县志记有姚恭进士坊在连城的资料。录如下:
/ G% ~2 i* K. J& |连城县志(康熙版)  (清)杜士晋   坊表   进士坊 县前,为姚恭立。 [明] 进 士
, @; F3 a& f  h2 L% W" }
5 `' f8 W4 ^6 C2 J: o+ ]0 f# b4 O' J  R% F; g/ @. O( J- C9 I

' w7 P  a$ e1 L
  姚恭(任浙江归安县知县,有诰封,历任官至岭北道)
 宦  达
 姚恭 字心翼,寄籍广东海丰县,中天启壬戌进士,任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知县。天启六年三月,奉诰勅:是用授尔阶文林郎,父应明封文林郎,母赖氏封孺人,妻王氏封孺人。

7 g4 I3 q/ w)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3-8 21:42
, p* O' t, o, G4 L2 u“高田姚与城内姚是否与归善姚氏有渊源?目前在下尚未掌握有关资料。”——“在下” ...
  i7 k3 A+ B, M% p5 }
哈哈哈,转来让你研究
7 d6 ]7 ^6 @) _: U; L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3-8 21:52& R' I8 S' g% R
你可能不知道,1#叶《明清风云 姚氏双杰—姚恭、姚敬事略》一文曾引起风波,也不知风波静息否。 ...

& m  \5 ~4 U- i1 \这我还真不知道。
: J6 T" {! i+ F- u那就请姚以清来姚网看。& w0 |1 }% ~3 W1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3-8 21:52
" R6 `5 O4 h+ l; t5 P& E3 ?你可能不知道,1#叶《明清风云 姚氏双杰—姚恭、姚敬事略》一文曾引起风波,也不知风波静息否。 ...
( _2 `: T3 z. J! U. p' u7 X$ h2 c
再转一篇读后感你看。& r1 t& G4 v& |% _8 }# J* D: `

" o; h% Z. t  o拜读叶良方老师之《明清风云,姚氏双杰》前后几次感觉文章真实,陈述人物、还原历史,但总有一些今人对其还原历史人物提不同意见和反感。读者认为,在大义当前适应潮流而调转“枪头”保住一班将战之性命,不免是义举。反而无为地让这些人为自己的“正义”而陪葬,在当时一段时间内为失去统治权的统治者们脸上增添少许光彩,则是无意义的。试想,历史车轮总是向前的,没有当初降请,会有以汉民族为中流砥柱的大清朝之文明盛世吗?会有空前的“康乾盛世”吗?满人统治亦是为中华名族,一个皇朝被推翻,总有其不良的存在和推翻的意义,试想“辛亥革命”就因满清皇朝走向未落,民不聊生、国土丢失、完全没有了当初的盛世了,中华民族自救了,才出现“革命”才有后来的中华民国。“三民主义”倡导者为了适应民生,社会而改为新的“三民主义”联共救国。能看成是不对吗?在后来的不断变化中,中国共产党倡导科学,更适合劳苦大众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在解放战争中,不少国民党将领,为了减少将士的无谓死亡,更看清其服务的政党已无前途可言而弃暗投明这能说不好吗?读者认为,姚氏识大体,爱兵如己,顺应大流为后来的大清皇朝建功立业,其实质亦是为中华社稷服务。今人更不应看成是反面之举。好则大家识大体,能理解叶良方先生还历史真实是科学的、符合历史的,并非捏造历史事件和人物,可敬!今人要写古人,真实地反映事件和人物,是要担当一些,从些许贴子来看,似乎有人偏激了些。网坛文字骂极之人,虽不增与之某脸,但可察其人的修养。骂之又何,历史真实毕竟不作假。叶先生等并非讲真实的唯一,但骂者可觉羞耻。就目前的价值观,有几人愿写真实而被骂呢?不然后人又怎能见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古人的行径呢?读此文章为叶良方先生击掌,呼好!
- d: x, U  e( D# _. }+ z* e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00: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3-8 22:16
4 O; A- A+ W9 n- f# U0 _+ |  g; F8 |叶良方《明清风云,姚氏双杰》指出 姚恭降清,海丰姚氏不高兴。2 u! y4 X0 F. P- m
       后来我又读到另一 ...
+ b2 Q- g5 z+ h( ~7 B( I
这有什么呢?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有必要为了名声去篡改历史吗?唉。: |$ W( \* ]/ b; M! _* f9 g7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3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