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南昌姚公鶱研究中国古代史50载自成一家
- 时间:2013-08-05 09:16 来源:江西晨报 晨报记者 熊园玲 责任编辑∶涂晓珺
, w4 }5 D. t# I$ W8 r" l " c& D( Z, P% a' E5 `1 n
- 人物简介:1 e3 g" Q. \+ C$ N+ |
姚公鶱(1924年~2000年),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史学家。解放前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57年由南昌中等师资进修学校(后改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调入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组长。1981年调入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历史系任系主任、教授。后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西诗词学会会长。承继家学、文史兼通,好诗词、工书法。代表作有《王安石的知变与司马光的守常》《江西人与南北曲》等。- R- ]0 e- M7 k$ k) m3 `. C" w
姚公鶱先生是位学识渊博、造诣深厚、令人敬仰的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等学科领域均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姚公鶱已离世13年,他生前的作品被广为传颂,然而,对于他个人的事迹,却鲜有资料记载。; R r/ D/ A3 V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姚公鶱生前所在单位,以及拜访其生前好友、学生,深入了解了这位备受世人推崇的集大成者。
) O& U- @* y7 S5 B& g2 k
) t. g1 ^% W8 F% w5 t0 }▲姚公鶱
4 M$ v. K8 |. D6 L9 G Z l2 f0 S% j/ A* ?' X7 J
人称“姚公”# |3 `1 l' P% d/ k0 D
背后大有学问4 J2 y; X# X' B$ P% X7 W2 {
“姚公名字中的‘鶱’字一定不能写错!他在世时,经常有媒体将他的名字错写为马字底的‘骞’字,他看到后很不高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胡迎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郑重地说道。3 Y; t" Q# v3 w' E
不仅同在省社科院工作,并且姚公鶱担任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之际,胡迎建为该学会秘书长,因此二人曾有过很多交集,工作之余早已是忘年交。胡迎建告诉记者,当时姚公鶱已在学术上大有所成,“公”这一汉字是一种尊称,并且他名字中本就有个“公”字,因此大家自然而然称他为“姚公”。采访中,胡迎建也一直以“姚公”称之。, V' A! @! R, R2 ~
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姚公的得意门生王东林向记者补充道:“当时学生对教师的称呼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别为‘老’,如谷霁光,被尊称为‘谷老’;次之为‘公’,如姚公鶱;再就是‘先生’‘老师’了。”6 X) I1 [; H5 u/ J
3 v8 |- q- q# O: S/ a7 r- r5 h研究中国古代史50余载8 e7 v: s% y) b1 H
自成一家
4 V1 q$ w+ `. P- Q$ @8 L. c 姚公鶱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长达50余年。其实,他在古代文学上的成绩很早就显露出来了。2 r/ i0 ]8 |4 f' r Z) }8 Z6 D
“以前听姚公自己说过,他在解放前参加的高考,当时他的高考作文写的是一篇骈文,阅卷老师看后,大加赞赏,最终,尽管被数理化拖了后腿,姚公仍然凭借那篇出色的骈文被厦门大学破格录取,就读于中文系。”胡迎建说。' K' G- ]! K3 A
姚公鶱才思敏捷、广见博识,他进入大学任教后,陆续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文化史、史学史、历史文选、文献学等多门课程。“他讲课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独具风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王东林对记者说。3 q. A7 f& i3 a. w9 z6 n
据王东林介绍,姚公鶱留下的著作数量很少,但是都很“精”。“姚公后期师从于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校长谷霁光老先生,受其影响,姚公在研究王安石历史上颇有造诣,其中代表作《王安石的知变与司马光的守常》已在古代史研究上自成一家,并在全国影响深远,经常有国内的学者造访他家中。”
3 A8 H R- ]4 W+ H 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胡长春介绍说,授课之余,姚公潜心研究中国史学,同时还积极参加江西各县、市地方志编纂的组织领导工作,先后评审了几十部县、市地方志和专志,培训了一大批方志工作者,对新编省志的体例、纲目,以及编纂方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以自己的广博学识和勤勉工作推动了江西方志学学术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他笃实雄厚的学问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为世人所称道。9 a( c3 P9 w/ L* C1 d1 X1 x/ M5 T- x+ i
% E8 Z: x/ P5 K7 s
既是“专家”. ~% V: l* Y! E$ n
又是“杂家”
* t* R! F' p' Y" C9 b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姚公鶱是位出色的专家。同时,他又被称为“杂家”。3 y# M j, V2 z1 |* U) g+ N6 G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姚公鶱在其他不少领域均有考究。不论是书法、戏曲,还是绘画、篆刻等,他都有超乎常人的理解。他在史学、文学以及艺术上,均可以自在出入,不论与哪方面专家进行对话,他均可以平等讨论,甚至有所超越。
! |4 N8 x! r$ s+ K0 z 姚公鶱在诗词、书法艺术上功力深厚,其笔力苍劲、俏俊飘逸的作品,深为人们所喜爱。他曾题滕王阁:“高阁临江渚,赣水春潮深”;题庐山白鹿洞书院报功祠:“白鹿无迹,与唐文宋理都成陈迹;青山常在,共民生国运大启新图”;又如陶渊明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等许多馆阁楼寺的楹联、匾额、碑联、条幅等,都留有他的匠心和笔迹。原省社科院院长周銮书这样评价姚公鶱:“屏幅匾联,绣被赣乡;诗序论辨,誉满西江。”时至今日,他的许多书法作品都被世人所珍藏。" y8 v" P( e+ N4 a5 ?$ F# [" p
“和姚公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能装下很多东西,这点让人十分惊讶。其实杂家最不好当,尤其是他这种杂而成家的人物。”王东林钦佩地说。% \2 W3 u r. K. m; H2 s+ D* L
8 h. R5 q5 f* r+ l2 W' H X课堂上的严师' H& c# o/ d4 ^6 C: t2 y
生活中的“三好学生”7 |: N8 q1 `/ L
在学术研究上,姚公鶱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学生,他也十分严格。就连他的得意门生王东林,也经常挨他的骂。
8 {7 ?& V+ H x$ a6 W0 x& a' P “姚公这个人很耿直,直言不讳,对学生非常严格。当我们做学问分心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们一顿,然后严肃地教育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慎重。以前师从于姚公的日子,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在他的骂声中不断成长的。如今,想再听到姚公的骂声,也没有机会了。”说到这,王东林有些激动。
) q1 D* f% i- ^0 K7 H 史才、史学、史识,最初由唐儒刘知几提出,而姚公鶱则将这三点用在对学生的期望上。他经常对学生讲,史才、史学、史识一个都不能少。史才是对能力的要求,史学讲的是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史识则是对历史的看法。姚公鶱提出,这三者中,史识最为重要,是否能够看出不一样的、更深更多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姚公鶱可谓传统大学的最后一批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对其学生影响颇深。
# ?& Z- m$ I" b+ s" E" V4 N
$ Z. f# i3 n: b) K% k& b- [url=]共2页:[/url]
6 E$ R+ |* E6 z6 _2 k % ~8 u, t# ] G, k3 g
) K5 _4 z8 }' `2 v
4 W3 U, t+ a) J9 U7 m
7 z( |( d3 A/ E' ?* S- |
1 i$ o. J M+ j/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