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6:50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5、关于“华夏”的称谓0 k- s4 M' m2 N8 L# F" `+ C8 U
7 B/ o' y" U; J0 b0 j; k: k) Y
2 ?6 l: M- M$ t, ?& y. L

) ?5 r; s4 k) e6 p3 r: a  z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以服事诸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曰:“楚食华夏。”《左传·定公十年》曰:“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四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0 I6 B2 q6 Y6 q2 t4 C2 l
5 ^# x0 W) E( Y. T0 G$ E
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 M- z5 h. S+ Q( B' C2 S
8 {" |  X# f9 {  r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阶段,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爱与恨的交织。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它在文明与野蛮之间诞生。
6 w7 a" _9 ~, v
. O! G1 B+ y* n9 D: o( S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从事上古史研究的近代专家徐旭生在《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一书里,对华夏族的形成作了十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了战争,胜利者臣服了失败者,失败者就归顺了胜利者,从而就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V3 Q/ E; D3 G( E
9 U% i  m. b# }' e. H
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缘概念为条件的,只有国家的形成才能把失去血缘纽带进入阶级社会个个地域性群体网络包括在一个新型的共同体之中。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形成的规律。9 l: i/ L" f( ~+ S( x

. {1 e! n- o# e, R2 \, g' o说华夏族是在夏朝才形成者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根据的。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那么,还以为华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长期以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没有历史。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悲剧!4 H( C  u" X7 b7 d$ q; f8 z# f( F. y1 }" }

: W( v. p) J2 b* r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事实上,一个民族形成的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代。就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一统政治,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并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的血统与文化,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3 \9 @% W: j6 Z7 v

, u1 v1 p& g6 Y; P6 \* A5 Y# w《尚书·武成》说:“华夏蠻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说文》对“华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即是说“华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左传·定公十年》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词。
# |  \$ P, i% _. s9 h2 T1 S8 {3 {/ q/ z
“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并且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
* z2 K  n! x% o% z. k& r
7 o& {! C7 ~4 S4 l有虞氏舜帝对中华民族——华夏族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_5 K% q8 o0 F8 f' E3 W8 n4 R7 d
8 }! t. M4 u; c2 Q( A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7:11 | 只看该作者
6、上古时九州四海的含义) b( {: t8 ]. J, F$ y. ?+ @
4 Y5 Q- C4 d  m5 A, }, r1 c

$ Z+ X7 o$ e! {9 ^+ I: J( x# v! `. Y  ~9 @, c. R3 E6 f) w
郑玄说:“要服之内四千里,曰九州。其外荒服,曰四海。”郑玄在这段话中给我们提出了何谓九州?何谓荒服?何谓四海?三个问题。
; g$ ?5 x7 [& \- M! ^9 s7 T; c! c! J, ~3 X4 l3 O
我们先行了解何谓九州?" e( l# }! q: ?& |
+ N; L  c. Q5 N6 O3 M4 w
《史记·匈奴传》云:“尧虽贤,兴实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定。”《史记·五帝本纪》云:“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其宜。”1 f; j" l" S/ k0 k- e, @% \- j

/ R1 w# m" q( x) Y( |$ K; ~舜时的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的划定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此后国家按各州土质及收获情况将耕地分为若干等第。6 v/ ?" k6 W0 n3 d' L* I- D; g

% @. D1 ?5 ]* u! c2 z0 p( I, t5 @对帝都所在区域的水域全部治理好以后,所有的水流都汇入黄河,蜿蜒入海。帝都所在地区土质柔和,土壤白色,土质肥沃,排行第五,赋税定为上上一等,也间杂着有小许二等。整个地区的耕地属于中五等。交通便宜了,就连生活在东方沿海一带的夷民也可以从碣石山沿海路进黄河到京都进贡。帝都所在区域就被定为冀州。( Z" I8 q! C; d" B

1 t; ?+ v3 C; Z# R, G1 w- q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区域,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全疏通了,雷夏(今山东荷泽东北)也治理成了能蓄水的湖泽。这个地区土壤黑色,地力肥沃,适宜栽桑养蚕,耕地排行第六。但由于受洪水之灾严重,恢复尚待时日,赋税只定为九等。这里产油漆、生丝、彩色细绸,进贡船队可由济水、漯水入黄河,到冀州。这个在济水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被确定为兖州。. \3 e- D2 L+ W! g. X6 Z

: |6 E! L2 w4 L: U; q6 q在渤海与泰山之间的今山东半岛、辽东沿海及朝鲜西部区域内,东方夷人所居住的沿海治理停当了,潍水、淄水也疏导完毕。这个区域土壤灰白肥美,排在天下三等,赋税定为四等。这里盛产海盐、海产、夏布、大麻、铅矿、银矿、奇花异石。进贡的船队由汶水入济水,再入黄河,到冀州。这个区域就被定为青州。' s, ]0 d6 Q" b# ~: W( g

9 B0 {0 D! _: l5 s% L. }. U由东方黄海、北方泰山、西方豫州、南方淮河所形成的四边地带的水患全部解除了。这地方土壤呈赭红色,土质好坏都有,参差不齐,但是山岭蜿蜒,林木繁茂,耕地优良,排列第二等,赋税定为第五等。这里出产的五色土、野鸡、孤桐、浮石,天下独一,肥鱼、巨蚌、丝织品、黑绸、白绢品质优良。进贡的船队可以由淮水转泗水,由泗水乘南风而溯黄河到冀州。这个地区就被划定为徐州。4 j) ~8 r4 X$ q$ h/ P& u

( [# h: F" t7 \0 W2 H东南以大海为墙,北以淮河为障,西以汉水为界地区的水治理成功了。当时这个区域尚未很好开发,土地排列下等,赋税定为第七为主,也有一些地方赋税定为第六。这区域出产的“三色金”黄铜、白铜、红铜名满天下;美玉、美石、象牙、犀牛皮、羽绒、牦牛尾、巨木、贝锦、贡橘令人叫绝。这区域水天辽阔,地表千变万化,往来交通虽隔崇山峻岭,却有江海之便,岭南之地与海岛夷民朝贡可以走沿海,入大江,转淮河,乘东风泛泗水,溯黄河,到冀州。这个区域就被确定为扬州。4 h# F9 d" P4 |& l
9 A  \0 p9 A5 f8 N5 Y3 [& s' L
在东邻扬州,北抵湖北南漳以东,淮河上游以西,南极五岭的一个狭长地带区域内的水患治理完成了。这地区,江南有洞庭湖,江北有云梦泽,土质泥泞潮湿,耕地排全国第八等,赋税列第三等。贡品有羽绒、牦牛尾、象牙、细牛皮革、黄铜、青铜、红铜、丹砂、竹笋、竹杆、楛木、椿树、以及带刺的茅草,夺目的珍珠,大小不等的神龟。进贡时可以先走长江支流沱江,再走汉水支流潜江,再走汉水,登岸陆行后转洛水,入黄河,到冀州。这个区域就被确定为荆州。
% j, L2 V! |: `: c  Z+ J
8 {3 B# c9 J3 l  A% n; c, C$ R南有荆山,北有黄河,位居中央的区域,经治理后所有水流都能顺利导入黄河了。这里是粘性极强的沙浆土质,耕地排九州第四,赋税排第一、二等。贡品有油漆、大麻、细葛布、苎麻、丝绸、细锦、石磬、璞玉。从中心地出发,入洛水直达黄河就可到冀州。这个区域就被划定为豫州。
$ |- e" [6 T! x0 W" r* N; J
& P7 x4 U  J' z3 W( H+ _6 c, q东有荆州,北有华山,南极怒江,西无定界的区域,水治好了,道路通达了。在这个区域内,土质灰黑色,耕地等级排第七,赋税以第八等为主,也有七等、九等。贡品有黄金、钢铁、砮、石磬、银、铁,还有熊、罴、狐、狸的毛皮。进贡的物品可以先走汉水支流,后离船陆行,再入沔水,越秦岭,入渭水,达黄河,到冀州。这个区域就被划定为梁州。
3 s0 c$ k! R$ [: ~3 S6 m* k- B% @" y
" k* ~; E8 V. }4 R东以黄河划地与冀州为邻,南以秦岭与梁州为界,西以金沙江划地与西戎接壤的区域的水都治理好了。这个地区耕地天下第一,赋税排在第六。贡品有美玉、美石。船从积石山下的黄河入水,后入渭水逆流而上,就到了尧舜治下的国都。这个区域就被划定为雍州。8 H% @. o- B! l+ q# s: ^: p" f

7 p4 a' v3 {7 _, s/ R大禹治水成功,按照舜帝安排指天划地,重新定了九州。! `/ ?2 Y3 f7 e  y
- n& s* D& b# a6 L9 B% f
荒服是什么?所谓“服”也就是舜时产生的行政区划。但是与“州”不同,服是兼天下四方而言。禹平水土以后,指天划地定了九州,又辅弼舜帝立五服,形成了一个万里见方的大帝国。“五服”即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尚书·皋陶谟》说:“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甸服在千里之内,侯服在两千里之内,绥服在三千里之内,要服在四千里之内,荒服在五千里之内。
. }" ?! _% P: u: n  e/ B
( G% A! H4 v$ T' |3 r4 b5 p四海是什么?《曲礼》正义引《尔雅》李巡注:“四海远于四荒,晦冥无形,不可教诲,故云四海也。海者,晦也,言其晦暗无知。”所谓四荒就是四方荒凉遥远的地方。又言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外国叫海外。所谓四海即是天下。
! R& b0 Q: ?, @' ^$ ], ]7 S
% g9 e: y% c2 A- j2 m) u) r上述史料来自于《尚书·禹贡》。《禹贡》系禹所作。足见舜时古国疆域辽阔。8 @4 R% w. w6 A  L
9 j- J: c7 S: R( [. d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7:28 | 只看该作者
7、关于“璇玑玉衡”
; {3 O, v7 b; ^+ J9 a' M9 t% O, W
9 x; h# Q& ~( x8 f  W, I
+ i+ F0 ^) A- I; t& R% |/ c! |, T7 g+ q& g) Q* M
《尚书·尧典》说:“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史记·五帝本纪》说:“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雄。”这里的“在”字的含义是指观察;而观察的对象就是璇玑玉衡;观察的目的是“以齐七政”;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国家的一切行政举措能够按照璇玑玉衡的变化密合对应。《尚书·尧典》与《史记·五帝本纪》均记载了舜在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在尧的祖庙里接受帝尧的禅位的情况。乍临天下,虞舜心里很有些不踏实,他“下咨四岳,上观璇玑”,这除了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之外,在政治方面也打算在帝尧原来的基础之上有所调整,有新的作为。所以,唐代博览群书,精于训诂,校五经,注汉书的颜师古说:“舜察璇玑玉衡,恐己政化有所遗失,不合天心。”
$ H# g* E5 O: Z" x: {, K7 _3 W& }/ G- g/ O8 R0 ]9 V9 G) i$ C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自然主义的政治信仰。这正如汉代才高八斗、曾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诸书的马融说的:“日月星皆以璇玑玉衡度知其盈缩进退失政所在。圣人谦让犹不自安,视璇玑玉衡以验齐日月五星行度,知其政是与否,重审己之事也。”- K# {' O6 q; t% c! ~5 i
4 \. x7 v' e5 w# _' k
那么,究竟什么是璇玑玉衡?
/ M' S; e' n: R8 R8 ?$ u+ \' f
综合起来,对于璇玑玉衡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是“天象说”。《尚书大传》说:“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先秦之《星经》说:“璇玑,谓北极星也。玉衡,谓斗九星也”。司马迁认为所谓“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第二是“浑仪说”。《隋书·天文志》引晋刘智的议论说:“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皆以天象盖也。”《太平御览》引《春秋文耀钩》说:“高辛受命,重黎说天文,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隋书·天文志》说“浑仪”为颛顼帝所造;《春秋文耀钩》则说是天官羲和所造。研究表明,浑天仪是汉代张衡所造。因此,浑天仪不可能是尧舜时期的“璇玑玉衡”。2 _' C7 @- A8 S- H# v3 M7 x0 T

' C" H. c5 j3 L( `5 A无论是“璇玑”也好,“玉衡”也好,它在古人眼里既是“天象”,又是“浑仪”,综合起来,就很有可能是上古时代的“天文观测器”。即是说,“璇玑玉衡”是张衡所发明的浑天仪的远祖,或者说是雏型。如果将它分为“璇玑”与“玉衡”,那么,“璇玑”是指北斗七星,“玉衡”就是最早的“天文观测仪”,也即是浑天仪的远祖。这与古代的计算器是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远祖如出一辙。这就正如吴树平、赖长扬主编的《白话四书五经》中晁福林所译《尚书·尧典》说的:“舜继位后,就用美玉做成的仪器来观察日月五星运行的情况。”
% l6 l  o  y$ u( Z) J
- ?" [( l! d7 x我们以为,古人的思维习惯于“象征”,即认为天象与人事是互相印证的,仪器是天文之像,天象也即是天像。上古尧舜时期虽有天官专门负责观察天象,但是,上古时期帝王设置天官,垄断天学,其目的还在于能够使自己随时掌握天象的变化,以便于顺应天象的变化,对自己的举措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所以,古时的天文学不等同于现代科学,而是建立在象征意义基础上的准科学。
5 G% K$ R5 |3 |/ [8 f* b1 `. F+ `; u1 _% ~' B
研究《尚书》的学者王宝琳先生说:“《尧典》乃至全部《尚书》里最大的学术难题,也许就是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的‘璇玑玉衡’了。”我们以为,理解“璇玑玉衡”的内涵,就必须牢牢把握住古人“天象与人事不二”的思维定势,这样,对于《尚书·尧典》中舜“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所说的舜在用仪器观察了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后接着祭天帝,祭天地四时六宗,祭山川、群神的用意就十分理解了。
" Y  K9 G8 A' D3 Q3 q4 e* q3 I$ ?7 d, N# R
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在北京作了题为《物理学的挑战》的学术报告。他对中国学术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璇玑玉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博士肯定了中国在四千七百多年前就出现了“璇玑”这种天文仪器。在分析上古时期中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后,李博士说中国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璇玑”这种仪器将星差精确到0.013度。
4 ]9 {( x0 \2 }% u
  s: \4 H* x6 \; {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在五千年前就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历法,就有天官。羲、和家族是天官,而且代代世袭。李政道博士亦认为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天文学。在回答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为什么埃及和西腊的古代文明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古代文明却能流传至今”这个问题时,李博士说原因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土高原;以科学为主;民主为本;没有宗教控制。”0 _: {* M4 b- e$ d6 T, a
! e+ d+ u9 r* h' ^- K5 U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一向治学严谨,他之所言符合唐虞时代之史实。  ]2 g- L, B) Y1 j2 X( `

0 a6 f7 P& p$ m, K+ k- ^8 f' P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7:51 | 只看该作者
8、古时的天地四时与职官
% b2 r5 i5 u4 y8 K/ J! z
( W' Q& K4 u7 _0 P % @" `7 j0 k2 J$ }3 B

" G) X6 a6 w# Y( i( f/ v7 ?, T上古时期,职官的名称和含义与天地四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t6 Q2 H$ e( x) r
5 p8 c$ s' d) p' I2 r' Y+ h《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端,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黄云。”  x& u+ y! m5 Q1 E: l1 N
4 g5 o/ y" K* P6 e1 I
少嗥亦作少昊,传说中的黄帝之子。《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少嗥“以九扈为九龙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晋书·食货志》说少嗥时的官名和职务是:“命春扈以耕稼,召夏扈以耘锄,秋扈所以收敛,冬扈于焉盖藏。”2 n# Q  n9 p3 T& J6 j( E

( F$ r, n& k! A- t《周礼·正义序》说黄帝之孙颛顼则以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又说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掌天帝者,······是由六官。”
0 @8 k( R! @. P+ @7 l2 c/ e, m8 Y, }9 d3 }
由上述引论可以说明,上古时候职官的名称、含义、职务,与天地四时有着联系。夏、商、周的君主称“后”、“王”。古时认为君权是天帝神灵授予的,而王是秉承天意统治人间的,所以又称天王、天子。春秋以后,诸侯国之国君亦有称“王”的。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还有称“皇”、“帝”的。秦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使用“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清宣统三年(1911)。朕,本是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朕”专门用于皇帝的自称。玺,本来为印章的统称,从秦始皇起,“玺”专指皇帝的印章。皇帝的命令称“制”、“诏”、“敕”、“谕旨”、“圣旨”。臣民称皇帝为“陛下”,又以“大驾”代称皇帝。
: I% V% H! }4 L; r) [# L
+ ^  ?0 O& s/ {! z( Y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篇》中说:“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三人而为一选,仪于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于四时而终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官有四选,每一选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参,而事治行矣。以此见天之数,······官之制,相参相得也。······三公之位,圣人之选也;三卿之位,君子之选也;三大夫之位,善人之选也,三士之位,正直之选也。分人之变,以为四选,选立三臣,如天之分岁之变,以为四时,时有三节也。······”
) ~1 x8 j6 w# P0 X$ e% Y  s
& t' f$ ]; m- _4 [3 }* V; v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对董仲舒这段话这样解释:“把设官分职之数与天道变化之数这样配合起来,无异于替王者制造出一施政之天然根据,其作用等于宪法。大抵统一帝国成,这种天然根据,总有一天要被人制造出来;董氏的学说,恰好完成了这个任务,达到了巩固统治的要求。”
. `+ B- U& s% E, e  N
0 D( |8 t) N# j; x夏、商的巫史,西周的公卿,都是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巫史、公卿都是贵族,职务一般是世袭的。7 K( z5 u( S' E# N( w
' W' j4 X, Q! o8 n4 z) M2 n: s
据研究,实际上夏、商、周时的中央官职就已经有了称“卿”的官。《周礼》说有六卿、九卿,指天、地、春、秋、冬、夏六官及少师、少傅、少保(三公之副)。春秋时候,晋宋等国有六卿,所指不同。在先秦,“卿”是王廷、诸侯国执政掌军者的一种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卿官制度。汉承秦制,但卿的名称没有改动。
/ e8 M+ X: x' o7 g" z( Q7 w
/ A& y- v) s3 v( M  `; X$ p对于地方职官,西周时实行分封制,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邑”,农村大些的称为县。春秋时期,诸侯把兼并来的土地开辟为“县”,边远地区置“郡”。战国时期,以郡统县,郡的长官称守(太守),县的长官称令。. p" F- p( x0 M

6 W; M! y& F- T8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以及档卷资料的丢失,多年来我国对历史的研究只停留于殷商、西周和秦汉,对上古史的研究形成断代。近年来,断代史的研究有了突破,夏的历史的脉络已经由晦涩变成了明晰。那么,对于尧舜阶段的历史也就越来越浮出水面。对于尧舜阶段的职官制度,我们在其它问题中已经有了一些涉及,作了一些说明。了解与尧舜时代接近的朝代的职官制度,对于研究尧舜时期的职官制度以及尧舜时代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在这里,我们不妨重复一下《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的话: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 s" W: d2 q& J  u( I
# ]/ F5 x9 S& H& W0 V# j+ m& |子张问孔夫子:“十代以后的事情你能知道吗?”
# u' _- h) C/ N" a! _4 Y
7 @7 {+ K. o& U) D孔子回答说:“殷代的人文制度是从夏代来的,周代是从殷代来的。这些制度虽然有的地方减少了,有的地方增多了,但是却不是不可知晓的。三代变迁既已了然,那么,即使是百代以后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可知道的呢?”1 |& c, K7 J# u, i" d# }* `
& a( z  l' {5 ]! |% O
我们将孔子的这段话反推之,知道了周代的人文制度也就知道了殷商,知道了殷商也就知道了夏,知道了夏代的人文制度,同样也就知道了尧舜时期的人文制度。这是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后朝建立在前朝的基石上,对人文制度有改进、有发展、亦有沿袭。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揭示三皇五帝时代历史的奥秘
1 V" E/ z& H1 d: I( a" E2 y8 n6 c. Q5 A3 N# J, v; c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8:11 | 只看该作者
9、中国历史上的“三皇”
6 u" G6 A  r: K8 k3 |& b7 F- |. R0 A7 {1 g# a

  H6 r# q$ }, w# [
7 N2 K7 L* W1 U2 e& U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传说时代。由于没有发明文字的缘故,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变迁、进步,以及所发生的一切,都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存在。而传说中的三皇时期,就处在文字尚未产生的时期。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学生全部地请出教室外,让教室里只留下一个学生,然后给留下的学生讲一个简短的故事;讲完后,叫进第二个学生,命第一人向第二人忠实地叙说该故事;此后陆续地叫第三、第四人,直到最末一个,每次都命他们陆续向后进来的人述说同一个故事。最后发现最末一个人所听到的故事同第一人所听到的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试验说明,口耳相传的故事往往有些改变。兴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传说中的三皇就有了多种不同的结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三皇是指天皇、地皇、泰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说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说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白虎通》说三皇是指伏羲、神农、祝融;《通鉴外纪》说三皇是指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说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而皇甫谧《帝王世纪》与孔安国《尚书序》则说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
% a& J6 I8 m- O1 f1 h. F9 [$ Z
( [5 l3 U( a" J& X, _* N$ e4 j关于三皇的称谓,据《辞源》介绍最初见于《周礼·春官外传》。《辞源》还说三皇是传说中的远古部落的酋长。而《辞海》则认为三皇实际上都是象征性的人物。《辞海》还说应该把燧人、伏羲、神农称为三皇。《辞海》的说法得到了史学界的一致认同,因为它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情况。
8 h% }  n+ I8 S" k1 _. z1 u) k9 C9 K1 F+ M: P, v  A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关于燧人、伏羲、女娲、神农的有关传说。5 ^: F- @! @6 s3 O0 }* T. ]% a

" q2 A0 y/ f& N传说中,燧人氏是人类发明钻木取火的人。关于火的发明,《路史》就这样说:“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倾,有鸟名鸮,啄木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钻火,号燧人。”据说,燧人氏还发明了星象历——《河图》、《洛书》;发明确定了十月太阳历的雏形——天干纪历系统等。0 _8 p* Y5 v3 F7 e# ~7 R2 P
: g& ~6 V$ g3 Q4 b6 u
最早有关伏羲的记载是《三坟》。《三坟》说:“伏羲氏,燧人之子,因风而生,故风性。”晋代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羲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发垂委地······昔者人皇蛇身九首。”《潜夫论》说:“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昊。”《帝王世纪》则说伏羲蛇身人首。这些记载说明伏羲就是太昊(嗥),其父燧人,其母华胥。伏羲氏的图腾由风演变为蛇,再演变为龙。
1 M* j$ U% V0 Z2 D
5 y+ D2 \/ u6 O+ A  G. C) N6 B7 P伏羲又作伏牺、包羲、庖羲、宓羲等,《拾遗记》解释说:“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包羲,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
1 _: N) G3 D) {- I4 [: z
1 A8 t& d% \9 n! u8 K* Y伏羲创造发明了许多东西。造网教渔猎、始创八卦、作布、化蚕、制铜币、作历算、发展畜牧业。
6 i/ |) d% i7 i* @2 w6 G1 _
9 [5 K" ?9 I8 [) b1 o6 `女娲氏自古以来传说为人头蛇身,一日可以变化七十次。《山海经》云: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注云: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 r3 ]/ a4 p# _+ |" i6 c5 [2 t7 v
有传说说女娲是炎帝之母。有说女娲、伏羲既为兄妹,亦为夫妻。又说女娲风姓,继承伏羲氏为女皇。《风俗通》把女娲氏列为三皇之一。! G- G& V8 Y* r; ?+ h7 O0 l
+ `2 Y/ j5 E1 x5 w' J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其形体一说人首蛇身。一说赤身欲飞,右手高擎五彩石;一说着布衣,抱一子在胸前,一手提花篮。一说端坐,眼帘下垂,手托泥人、禽兽、芦笙。其身份一说地母、一说天母、一说人祖奶;一说为民间媒神;一说为送子娘娘;一说为民间劳动工具簸箕、笸箩和乐器笙、葫芦哨、陶笛的发明者。女娲的功绩有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制礼、为媒、定婚姻、造劳动工具、造乐器教人娱乐。( q/ p0 c) [6 T+ {1 M

: y( r" ~. z; {; `) \+ F关于神农氏,后人的记载较多。一般都认为神农即炎帝,亦有认为炎帝为神农后的。神农氏出于姜水,为姜姓,是今甘肃青海一带羌人的一支。羌人以游牧为主,游牧以养羊为主。神农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的末期,姜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之意。司马贞在《封禅书》释中说:“神农后子孙亦称炎帝。”事实上,炎帝神农氏家族沿袭了五百二十年。
. Y+ B& ~+ E2 F% T- Q: A
3 f. {& a6 O; u$ n1 L! J' f燧人氏由于发明了火,使人类从此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向文明社会迈进了第一步。伏羲与女娲据传说属于同时代,也正是历史上的母系氏族时代。《易经》记载伏羲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观万物,始作八卦,划天地,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女娲则是六、七千年前母权制时的首领,关于她补天、堵水、造人的神话,实际上是说她是古代征服大自然的女英雄,是最早限制同族通婚的人物。
% w- e/ U) b, U6 I& }' `/ ]3 s! o# K& ]( b. t) Z
神农氏是由游牧生活最早转向于原始农业生活的氏族,所以我们说他是农业始祖。神农尝百草,发明了医药,所以又是我国医药学的始祖。
# N0 o2 E8 n- L) p5 R4 C$ l2 ]5 Z4 O3 o4 ^5 D+ f- u
由此可知,燧人、伏羲(女娲)、神农,在中国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各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正如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学研究》中所说:燧人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发轫时代;伏羲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炎帝神农氏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繁荣时代。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说燧人氏时代是前5万~1.5万年~7724年;伏羲时代是前7724年~5008年;炎帝、神农时代前5000年~4513年。我们认为:王大有先生把三皇时代具体化,无论如何对三皇的研究都有其十分积极的意义!
8 K, N! D5 O, Q& @0 z" O7 ^3 T, T4 U# u) S+ S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8:29 | 只看该作者
10、上古时代的五帝
) O6 ]! Q  _( K3 s9 M0 m" ^% p3 K( H: r

. k1 C# [! t* J* d
$ L9 T& B3 i2 O* g) ]关于五帝,亦有多种说法:《世本·五帝谱》、《大戴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说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礼记·月令》说五帝是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尚书序》、《帝王世纪》说五帝是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易·繫辞》说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X7 N9 j2 I( L; N$ \0 p
3 r- Z) f, l$ `8 R
据近人研究,五帝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国家(部落联盟)的领袖,因此,史学界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认为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春秋展禽(柳下惠)在《国语》中列举的有功德的人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展禽所举五人即是五帝。
; G6 G9 S( \$ p$ b" |$ c
$ k3 U3 ]& j; y" b5 s- G- m黄帝氏族是西羌的一个强大部族,与炎帝氏族为双胞族,属于华夏集团。黄帝号轩辕,所居地为姬水,所以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横水河。而炎帝所居姜水则在今宝鸡市南七里姜水城,今名姜城堡。姬水、姜水相邻。《五帝德》引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Q- A9 P5 F  u7 O+ ]
9 F* i# H; e9 \6 x/ }轩辕时代神农氏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百姓遭殃。黄帝习兵练武,修德振军,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与炎帝三战于阪泉郊野,征服炎帝;又与东夷集团的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神农氏,由于以土德王,称为黄帝。  ^- O7 k: L: _% \: [

6 ]  E% i8 x; X0 [9 E黄帝命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发明了用算术记数,创造了甲子,发明舟车,炼石为铜,发明衣冠,命令伶伦创制乐律等等。
$ A" ]' M* J- H/ q
$ H) t6 _) \$ R9 S/ D1 \9 d" K* W黄帝正妃叫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高阳。黄帝在位百年而崩,死后,葬在今陕西黄陵县桥山。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1 R3 k2 N$ k; E, a. a2 G2 Z
9 E0 c+ v; j3 O& g6 j. g) G" m# g+ d
颛顼帝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颛顼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情达理。颛顼时代,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断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仪,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祖先。颛顼勤于政事,北方幽陵、南方交趾、西方流沙、东方蟠木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8 R4 i# v0 C5 z- K8 C9 k/ ^$ P: a7 }8 p3 [' Z, B* T# H
颛顼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帝位,这就是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峤极,峤极的父亲叫玄嚣。高辛也就是颛顼的侄儿。
( d# ?( n- E7 V0 j/ o# k. H# ?0 ]
0 y0 k# K- T5 O+ \6 O5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他能普遍施恩于众人而忘记自身。帝喾耳聪目明,对一切事情无论远近都能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他上顺天意,下解民急,仁德而威严,温和而守信,由于自身品德高尚,所以天下归服。同时,帝喾很懂得节俭和教化,他把各种有益的事教会民众,自己的行动很合时宜,穿着如同一般士人。帝喾治民,有如雨水润泽农田一样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a2 f2 }; T' l3 H

  D% N5 J" ?8 U8 X0 t$ j+ B* p* P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u zi)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先时挚即帝位,没有政绩,只在位九年,就被臣僚们废黜,其弟放勋即了帝位。  _& ~- }! @: t* Q' K! F
: l0 _6 ]2 b+ G+ Y8 t
放勋就是帝尧。《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白马。能明顺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园。”尧帝处理政务仁圣果决,驾驭天下,得心应手,德政流被四方,光辉照耀天下。然而,在帝尧步入老年的时候,千年不遇的大洪水泛滥,天下一片汪洋,国家危机四伏。帝尧渐感力不从心,于是四处访贤,年九十时举用虞舜,一百一十岁时让舜做了摄政帝,一百一十八岁驾崩。  J  c" G4 Q, u

  E: h* s: n' x4 L% ~4 e" p  ?; I关于虞舜,我们已经作了详细介绍,不再赘言。
+ x9 \0 a- ?2 e  q. _# k1 Q* K0 U. ]
五帝中黄帝号有熊,帝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帝尧号尧唐,帝舜号为有虞。有史载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均为黄帝后裔;亦有史说黄帝族为华夏集团,而有虞氏属于东夷集团,不是黄帝直系。1 v2 T; s8 c" K& u; D' S2 [7 }

2 {# c, c( o! T6 L4 f8 N' a5 v5 ?根据史籍以及我们的研究,有虞氏与炎、黄部落起源之地为南辕北辙。因此,炎、黄属早期的华夏集团,虞舜是少昊之后属东夷集团是可信的。我们赞同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的说法。正由于帝尧与虞舜不属同一集团,帝尧的禅让才更有意义更值得津津乐道。虞舜妻尧二女,就促进了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大融合。尧舜时代还保留着男人既祭生父之祖,亦祭妻父之祖的习俗,加之虞舜有“入赘”因素,所以把虞舜就说成了黄帝之后。) \. d0 M" F! L; O6 c4 H

3 F1 L0 ]/ y' v/ p# N/ Y' s7 m1 H中华文明史一万年,前五千年正是文明的产生阶段,后五千年为文明的发展阶段。据史载,母系氏族的首领女娲就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据研究,女娲就规定了同图腾的氏族禁止通婚。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因此,中华文明的产生阶段基本上就是传说中的三皇时期。而五帝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的转折时期。
# y. J% h; [% ]) ~
) O* Y* o! {3 Y6 A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五个历史人物,这是肯定了的。至于他们所代表的历史时代有多长?时下除了研究尧、舜史籍较多,其它还大多是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有待通过以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系列谱系、炭十四年代谱系、区系类型谱系以及美术考古、图腾徽铭、文献史籍、古歌古史古传说、天文星象历法名称、历史地理名称、古文字学、服饰、宗祠神庙等等的研究,才能定下年代、族属。才能慢慢泾渭分明。' C9 A! P4 W. m
  j6 A4 k/ C  w* i" p8 l/ ]" p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8:48 | 只看该作者
11、关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7 a! d0 a7 }1 H( X. U
. \+ Q0 h' \! j# d4 U9 {5 f
' g$ D+ e  Z7 c; H+ S

) K" X- y6 u- M7 O" w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说到过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反映的是大约五万年~一万年以前的情况。古代的华胥氏、燧人氏、有巢氏的历史久远得难于准确说明。直到八、九千年前,才有了关于部落和部落长的较为具象的情况。所以,我们就把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定为从一万年前的华胥氏、燧人氏开始。# y7 r% ]: e: ^- e+ h; ~( r
5 Y, _+ Z5 D. q( G' a5 ]7 v# s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书说:“神话是纯粹的幻想和虚构;传说却是有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人们根据一些历史事实,通过幻想来加工,把那些故事内容大大充实起来。”范文澜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靠口耳传授的。这就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由来。任何一个民族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及以后,都有丰富的传说,内容涉及人类起源、历史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人们对当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本身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传说自然地和符合思维规律的加有许多宗教的成分,或涂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由于长期口耳相传,有些传说也难免存在后加成分。”
; i- U* ]* P5 {) j9 N5 N1 m- Z. A, F6 O' m; Q% {" M
因此,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已经不是原汁原味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而是经过了后人的加工记录整理了,这虽然难免有记录整理者的思想成分,但是决不完全是杜撰。中国的神话传说阶段大约包括了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黄帝、颛顼、帝喾时代,即是距今四千三百年至五万年前。又尤其是八九千年前的前仰韶文化阶段,六七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阶段,以及五千年前开始的父系氏族阶段。
$ y! j  Z0 u0 b3 F$ S/ t. `; q
5 Y! [) i4 [% j* B通过长时期的争论,史学界最后同意对传说时代的历史采用“模糊史学法”进行研究和结论;考古界也同意以传说时代的人物与考古资料相比附。这就从主观上承认了传说时代的人和事。
7 l% j2 Q$ {6 j3 @1 Z+ z/ U# r* k5 w9 p. H
中国的古代传说时代,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三皇”和“五帝”。
# T2 ^+ k* Q$ m: J
" S8 N+ A3 x( f% X/ S/ j) |关于“三皇”,有多种说法,经过了数十年的争论,最后认为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他们大体反映了我国母系氏族的发展、兴旺阶段的钻木取火、渔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也反映了取火、用火、保存火,人类由茹毛饮血到熟食、由居洞穴到平地筑半地穴式房屋居住、由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手工业、货物交换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与三皇同时代的有盘古、有巢氏、女娲氏等。
" |; b4 ^% q0 ~8 x, L- X/ ^( |0 O" I9 K5 m8 |% b1 {4 }2 C7 `+ {
关于“五帝”,也有多种说法,学术界最后统一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与“五帝”同时代的人物有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炎帝神农氏后裔支族共工、颛顼帝裔族祝融、金天氏少昊以及蚩尤、鲧、皋陶、彭祖、缙云、禹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试探》中将“五帝”时期称为“古国时代”。他说:“关于古国时代,可以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提出谈起”。又说:“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特定含义是指什么呢?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市;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实体。”% T- w, X4 m2 {

! p/ g$ Y/ _  |/ n关于中国社会的文明,多数专家认为黄帝时代阶级和财产私有已经出现,但还不是奴隶制国家。直到颛顼帝时,已将神事、民事分开,学术界便认为颛顼高阳氏时,已经处于阶级国家的“雏型阶段”。再经帝喾至尧、舜时期,部落古国基本上已经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国家。继承帝尧位的虞舜,初时以尧都平阳为都,后搬至蒲坂为都。军事、刑法、职官等一应机构都已过渡到了国家机构形态。
! w/ P- G  s# r6 @! y- E
/ e+ d2 R2 L' G& D, v' V山西襄汾陶寺尧舜古城文化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国家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五帝”已不是所谓的传说人物,而是确确实存在的奴隶制国家的君主。
4 c( f7 L1 ^& g& b. L0 q, V, E
: \. u- |* t0 \/ b8 Q0 x% M, u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在对待古代传说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传说当作真人真事,进行繁琐考证,结果是治丝欲棼;另一种是对传说材料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不懂得氏族制是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制度,因而也不可能正确地对待古代的传说。”舜帝与尧帝是真有其人其事的,而“五帝”中其他三帝没有详细和具体的文字记载。又特别是“三皇”,留下的“传说故事”是经过了周和秦汉时期加工整理的记录,所以进行研究和考证都十分困难,就只有用史学界同意采用的“模糊史学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考证了。
2 x; u0 ^. N" l/ y
" c9 D5 l: v5 {5 N* V" o6 \1977年,唐兰先生曾在《光明日报》发了《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一文。该文说:“我国的文明史只有四千多年,过去一般这样说。其实不然。从解放后发现的考古资料和对古代文献的重新整理,应该说我国的文明史有六千年左右。”1978年,唐兰先生再一次发表《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一文,他指出:大汶口陶文既不是符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在当时已经通行。少昊古国的蚩尤发明了冶金并用作铜兵器。正因为这时已有青铜器,少昊才号称金天氏。
6 V4 `' O2 Z* A, X! g4 A* J/ [+ l# [3 |
唐兰的文章在非常传统、保守、且思想观念十分陈旧的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几乎是一颗原子弹,引起巨大冲击波。从这时开始,中国史学界才在中国文明史四千年和六千年两种意见之间折中为五千年。综和型学者王大有认为中华文明史至少七八千年乃至一万年。他为此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与有力论证,认为中国文明史应该从三皇的燧人氏开始。我们赞成王大有的观点,并且认为:三皇乃至五帝中的黄帝,所代表的都是一个时代,而尧、舜、禹则是一个具体的人——古国领袖。
7 q3 P$ X$ Q, P8 u: ]( ~  F. {2 d) \/ @( w; G. v
: K% ^* m+ J4 A; t# d8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9:08 | 只看该作者
五、帝舜之谜/ l# o6 b/ B9 z% }( g
& Q" Z" W2 j# S8 Z
% @0 P4 M/ C3 L! ~, g% M

7 J4 C/ _; J! E6 Q6 ?% p8 h$ J( a    尧舜时代距今约四千二百年,是太遥远了一些。历史的久远,文字应用的滞后,资料的失落,研究力度的不足,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谜”。只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正确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就会揭示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历史本来面目,“谜”就会迎刃而解。
" w9 S$ u) n6 L0 j$ a2 J# w2 H$ \3 X) K+ ?# f4 E1 e2 s

" v. L9 s9 _$ T$ w# c- N" h
) a1 t. _  _; r  x! f
% I7 A; d4 \. S1 ]! Q# _3 U7 {3 _3 c8 z9 h; i
2 {  N  {- u( }9 O& z8 c9 ?8 m

) `% e8 k. K1 d3 L; f% t% o 4 J' y. ^' e" N: m: l5 K. f
8 {# w0 l" w1 B4 u2 v1 B2 K

: a. F' W6 s7 [  g8 r' R8 M/ u5 ~1 L; w4 c3 X$ D0 M4 M" x" y

6 r4 m! N" R& ~& J
" N6 [+ y1 L) V# q
% `+ f, Z% O$ O$ m# T: X2 x6 y" a. [& b( X5 y/ l

1 R6 |+ M) C4 K0 c2 h; L5 f  a/ m: c
) Q4 o! l) e+ `4 C( D* F   p. ]. w7 L$ f5 |' \# J# A
' {3 f3 W7 {# L0 l
1、全国为什么会有二十一个历山?
1 S, f" H! A% d8 _
" ]% r  [0 w9 U$ G6 [  q6 p 6 X8 ~+ {7 N4 }2 ]. M
/ t; a; S1 a  ]% O2 V  @
据《古今地名志》考证,“舜耕历山”之历山,在全国有21处之多。较为著名的有:1、在今山东省东南,又名舜耕山、千佛山;《水经·济水注》:“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2、在古山东菏泽、河北濮阳境内;《水经·瓠子河注》:“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有陶圩,为舜耕陶所在。”3、在山西垣曲东北,为中条山主峰之一(2322米),山上有舜王坪。4、在山西永济县东南;《水经·河水注》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刮地志》:“雷首山亦名历山。”5、在浙江省余姚县西北;相传舜之后裔居此。6、在浙江省永康县南,一名釜历山,山间有田、井、潭,皆以舜名。7在湖南省桑植县西北,澧水发源于此。8、在现北京市延庆县;《清一统志》“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9、在湖南省永州市苍梧之野九嶷山。
5 m% C2 S# l) L6 c4 }
2 ~! q3 P7 h: M2 V1 c. N( B) ~% P& \; L中国境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历山呢?这是迁徙造成的。8 K- H6 t4 P3 c+ W% X5 M
4 \9 x: g' _2 C5 [( j
有虞氏所居住之地称虞,称妫。妫又作沩,以表示妫人所居水旁。有虞氏与东夷各族及其族少昊氏一样起源于燕山。《括地志》说:“潘,今妫州城是也。”又说:“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二女于妫汭之所。”
3 P0 R3 j9 u& m: Q3 f) u5 C5 a$ I
* s2 g: t' @/ u& t1 ^妫姓本是有虞氏之姓。即舜父瞽叟时业已为妫姓,瞽叟之长子舜,次子象皆为妫姓。后来,舜自妫姓部落分出,另以姚为姓,而象仍继承其父为妫姓。而虞是有虞氏部落图腾之姓。以后,有虞氏迁河南,留有其后裔于陈国。! ?0 [2 x  L2 ?& m# K  C( B
6 n9 o& ?3 ?9 d$ l2 r
何光岳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因为妫水在北京市的延庆,所以有虞氏的发源地应该在今北京市的延庆县。而山西永济的妫水是舜帝移居后所产生的移植地名。) y4 g0 V4 Y3 W& D
8 F1 C. j( S1 }6 @) v' Y
舜帝之都潘城(蒲坂)在哪里?《魏土地记》说:“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妫州怀柔县:“历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厉山,形如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清一统志》卷三十四宣化府:“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水经·漯水注》阳光水:“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又北迳潘县故城,左和潘泉故渎,渎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曰舜所都也。”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舜都蒲坂》卷一:“或言潘。潘,今上谷妫州城是也。”据以上史籍所说舜帝最早的故城是潘。《读史方舆纪要·怀来卫》卷十八说:天宝时改为妫川郡,废潘县。汉置潘县北魏属广宁郡,太和十六年,祭舜于广宁,以地都潘也。北周始改为怀柔县。城东南有妫川,今称妫河、妫川河、妫水。汉又置夷舆县,在今延庆县东北。潘县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
5 N; u; }6 R- N5 D# O# P6 S2 ?# K/ m+ Y
根据以上史实,所以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中说:“怀柔、涿鹿、延庆三地相连,据此看来,有虞氏起源于延庆之舆夷,舆夷即是虞夷的同音字,后分布于妫水而建立根据地于潘。”“ 有虞氏之后自潘南迁,经豫北而至山西永济。”- E7 G- z9 O, c
3 b- ^6 C4 M2 c: N* }/ J4 ?
可知,何光岳先生所说的舜都潘与后来的帝都蒲坂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槪念,前者指舜(或有虞氏)早期根据地,后者则为舜称帝后凭对潘城的旧情而将帝都称之为蒲坂。
* ]' C1 U+ [1 o2 l: o! Q# D
/ ~- [% _+ D1 o    虞幕之后,有一支为幕氏。《风俗通》说:“幕氏,舜祖幕,支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左传》。”《通志·氏族略》说莫氏出于幕氏。莫人曾有一支北迁于内蒙古乌喇特旗,汉在这里置莫靼县。虞幕之后亦有一支逐渐南迁,商代曾活跃于河南一带,有的后来又继续经湖北、湖南迁于广西、贵州。
# p$ z# W5 [0 ]; Q" O" A
6 S- I. m) B$ Y) X8 N8 e关于有虞氏,有些古籍中列为黄帝之裔,也有些古籍则说出于东夷族。近代学者大多数认为属于东夷族也是黄帝的支裔。前面说了,有虞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支族繁衍。传到舜时,与黄帝族陶唐氏通婚,成为了东夷——炎黄部落大联盟的古国首领。到夏朝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王朝时,有虞氏除了有一部分留居于山西南部及河南外,有的南迁浙江、湖南、安徽、湖北、广西、广东和越南;有的西迁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新疆以至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有的北迁内蒙古、蒙古、东北乃至朝鲜、日本等地。  C) }  e. S; k$ G! t

( H  d6 R4 q2 X  I( \8 ?9 g6 e有虞氏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星罗棋布,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5 R$ a' e, N; q: Q

, T5 @, ~9 E6 k; D幕的嫡裔莫人,为莫姓和幕姓之祖。幕之子穷蝉,为穷氏之祖。穷蝉之子敬康,为康人和康居族之祖。敬康之子句望,即句幕。句望之子峤牛。峤牛之子瞽叟。瞽叟之子舜和象。舜帝起源于妫水,后多次迁徙。
7 ?. m% k" i: _. Z4 O# h$ Q+ F7 D8 c+ z9 c* ]
归纳上面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其祖太昊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舜出生于族源为东夷族的居住地濮州;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这一集团所居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最盛时达到山东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至东海。” 成长之地仍为濮州;而发迹之地则在冀州——虞舜“二十而以孝闻”;后被帝尧举用,经受了多方考验而成了帝位继承人,尔后进一步统一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各诸侯国,形成了基本成熟的联邦国家。让大禹做了摄政帝后,出巡江南,体查民情,安抚苗蛮,凭吊弟象,了却夙愿,终因积劳成疾,崩葬于九嶷山。3 u3 }  f3 `  Q: f& G: k

% L$ h6 `: l) T- K/ P2 h. i由于有虞氏、舜及舜裔的后裔的迁徙,就使得原居住地的很多地名移植到了东、南、西、北各地,也就有了众多的历山和与舜相关的相同地名。
/ D# r! }- Z7 B) T
1 N( G4 `& ^# I; x4 t & w% }5 ?; |, K/ g7 r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9:25 | 只看该作者
2、瞽叟为什么要杀舜
+ I2 }9 z( q/ \6 }- y7 q- V1 l) _2 p  K8 x1 F9 ]: t

/ s# e% C* }, e1 P
- {$ M* U" e9 K/ D前面我们较为系统地将舜的出生,舜少年时的一些经历,舜成年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一些经历以及被尧帝举用后尧妻以二女,舜带娥皇、女英回妫水居住,接受进一步考察而遭受瞽叟、壬女、象的陷害等经历作了介绍。我们知道,舜的母亲叫握登,曾在劳作时看见大虹,又在梦中得见凤凰而生舜。舜的母亲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虞舜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死了,其父瞽叟更娶。瞽叟愚顽,继母奸诈,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淫傲,他们多次想方设法害死舜,但是舜仁心宅厚,每每遭到毒打或陷害,并不仇恨暴戾,而是逆来顺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初。舜三十岁之前吃够了家庭的苦头。少年时候动不动就挨打受骂饿饭;还未成年就被扫地出门,不得不到妫水边筑棚而居,前往历山开荒,雷泽而渔,河滨制陶;三十岁时已经得到了帝尧的赏识,但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瞽叟、后母、弟弟的陷害。据此我们得知,舜受虐待和陷害的原因全因为是瞽叟更娶后,由于舜的后母嫉妒、弟象的骄淫贪婪,父瞽叟的偏听偏信。根据《虞书》、《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等史书所载,以上说法是成立的,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可信的。
+ _9 |0 V3 z6 P8 O3 C- @- H
0 K% N. ~4 M# V( Y/ h" B1 K$ ?  F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明的是:对于舜父瞽叟为什么要虐待舜甚至谋杀舜,也还存在着另一些说法。; o2 y. E) B4 G% l% |
5 ?, k( s- h! q( J* X
一说舜是私生子。其依据就是前面说过的《竹书》所说:“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圩。”见大虹就意感而生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人据此而发奇想,说意感是一种假托。何光岳先生就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认为:“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还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至今还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残存着,······由于舜也系这种婚姻制度的产物,故遭到其父及继母、弟象的歧视和排斥”。0 B! g9 B7 \! F- E% l. {

! V' i/ S) [  ^% B7 |以为舜是私生子的人认为瞽叟眼睛并不瞎,瞽叟的父亲峤牛是一个部落长,瞽叟也是一个部落长。因为舜不是瞽叟的亲生儿子,所以瞽叟让舜姓姚而不姓妫,而象却跟瞽叟姓妫。正由于这个原因,瞽叟、后妻、象都不愿意由舜继承部落长之职,更不愿让其继承家业,故而瞽叟在舜年少时虐待舜,在舜成年时就欲置舜于死地。& {/ S' Y1 z* J! m7 e7 o6 y

' [  [7 z0 c% Y, c( z还有一种说法,说舜本来是属于东夷族(因为有虞氏部落是属于东夷集团),而尧帝是属于华夏族(华夏集团),当舜与娥皇、女英结婚后,实际上就是“入赘”华夏集团,因此瞽叟不满意舜,而参与陷害舜。+ F( K( K1 c( {6 G
: B- l  d7 [0 m$ N  e) r
仔细想一想,把舜的遭遇说成是因为是私生子或入赘,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历史。
, o" x" n- h- }8 F/ X- X6 ^2 N1 `* h$ Q: e
说舜是私生子因而瞽叟要谋杀舜,这其间存在着很多漏洞。如果说舜是群婚制的产物,那么,既然群婚制是一种客观存在,未婚先孕是允许的,现在西南少数民族都能接受,难道四千多年前的瞽叟就不能够接受舜?如果不能接受舜,那为什么又要与握登结婚呢?事实上,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在“公天下”为主的尧舜古国时代,对“血缘”和一夫一妻的概念是远没有“礼制”建立后的儒文化时代来得强烈的。且不说握登感虹而生舜是由于上古人类并不了解生育怀孕知识而以为感应了什么,纵使舜真是私生子,按当时社会现实,瞽叟也未必知晓,纵使知晓,也能接受。
+ }& S/ G( W/ }3 ~4 V7 |9 W( W4 }3 E2 E. W. g: R# S
说是因为与华夏族通婚原因而瞽叟欲置舜于死地,这同样很令人质疑。据考证,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通婚自古有之。而且,“五帝”时期的华夏部落联盟,已经是一个以炎黄部落为主体、联合东夷部落组成的、而且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南蛮”“西戎”“北狄”的部分氏族而壮大的“大华夏”概念,舜与娥皇女英结合后,就到舜的出生地的妫水转弯处居住,这怎么能算是“入赘”呢?纵使就是“入赘”,入赘在大权在握的华夏族首领帝尧门下又何罪之有?犯得着让瞽叟耿耿于怀而欲置舜于死地吗?
; Y1 ~: S$ U# x# j. A1 q' L: o8 G
因此,我们认为,瞽叟三番五次欲置舜于死地,还是像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的说法符合逻辑,较为可信。事实上,《史记》以前的很多史籍也是这个观点。
) E; t- u0 w6 F/ a" L, Q* X8 [5 E/ Z# T) T6 a- Z5 z: A- p8 N
当然,瞽叟之所以参与虐待、谋害舜,其原因无论是因为虞舜是私生子,或是因为虞舜“入赘”,或是因为“父顽。母嚚,弟傲”,其结果都是舜“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即是说,“因”可以不同,“果”是一样的——虞舜“孝感天地”。9 T# O+ ~1 S9 A" v0 C  w5 n

( R* p5 ^4 D0 D( ]  M
' }; N6 k: C2 S2 T$ o! ?7 M4 J 7 l+ H+ ~+ {5 A& D2 V0 e- M" y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19:44 | 只看该作者
3、有庳在哪里?( v8 ^. F$ F$ q

2 z0 t9 O5 W, O0 R6 V 4 ?& |' h0 O) \; U2 T

+ I9 C9 W. N; S  x在了解关于“有庳”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舜帝践帝位后的帝都在哪里?3 z: [, ]2 t9 ?+ B7 x

+ Y, ~$ o* b3 }$ G我们说到过,虞舜出身于河南蒲阳,早期根据地为都潘,后叫潘城,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乡。当迁徙至山西即帝位后,念旧情结使之将帝都叫蒲坂,与都潘音相近。2 G- }# x$ L" Q- L0 I

/ l7 `- v- i. }后来的史书记载,尧时帝都在平阳,而舜践帝位后,其帝都在蒲坂。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皇甫谧云:蒲坂为“舜所都,或言平阳。”# y( K) X+ b4 l: u; ~) o; d

) ~$ C3 c8 B2 c$ r, V尧时帝都在平阳。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是因为其地在平水之阳而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置河东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分河东的汾北十县置平阳郡,宋正和六年升为平阳府。明以来府治在临汾县。公元1911年截府留县,今属山西省。《读史方舆纪要》说:蒲坂原名蒲,战国时亦属魏。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反”字,反与坂同。汉初置蒲反县,东汉始作蒲坂。今属山西省永济县。4 o! ~5 V9 c* D8 v0 X% q

/ l: M6 a& x3 A4 G- |9 o由此可知,蒲坂并不象皇甫谧所说就是平阳。因此,大多史学家都认为舜在平阳践帝位以后,将帝都迁到了蒲坂。; q( d; K) W% q" d$ D9 l+ J  B, l
4 s' L* I* R: Z" W
《清一统志》就蒲州府问题说:“则以舜所耕之历山为在河东蒲坂,其说旧矣。然曾巩之辩最为明晰,蒲坂之历山,未必即舜耕处也。”因而,何光岳先生认为:“舜之历山在曹、濮间。但曹、濮之历山乃舜之生长地,而蒲坂虞乡之历山、妫汭乃舜晚年立国之地,把地名也同迁至此地。”& d8 O6 @( H1 ^4 o4 u/ N
4 e  y' K$ v1 Q9 z+ _' l. `" V
舜登临帝位,忙于迁都和发布政令,任命官员。等事情办理得差不多后,才到妫汭看望父母。2 G- ]4 ]* y3 u) U5 w# I
: [3 ?* T3 l( A, u$ p
舜对父母的至孝感天动地。《山海经白话全译·大荒南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舜陪帝尧出巡,到了舜的家乡。舜与帝尧一同拜访瞽叟。当帝尧对瞽叟说到“重华大孝,这都是老亲翁平日义方之训所致”时,瞽叟羞愧难言说:“小子舜幼小的时候,我双目已瞽,肝火太旺,不但没有好好地教育他,反有虐待他的地方。可是他从来就没有丝毫的怨恨,总是尽孝尽敬,痛自苛责。这种情形,我悔恨无极。”这说明瞽叟早就改变了对舜的态度。( p5 O# W# `3 p* Z; t/ b

' m5 R) D% f) r/ P5 ]: \舜帝这次看望父母,出了嫁的婐手也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唯有象闷闷不乐。瞽叟知道象的心事,请求舜给象一个封地。舜的后娘也帮象求情。舜帝想到象对国家和百姓没有寸功,倘使封了象,就有滥封之嫌;倘不封吧,又对父母有不孝不敬之虑。考虑再三后,舜决定把象封到远离帝都的南方地区,一来让象去经受锻炼,自我教化;二来通过教化蛮夷,可以为国家建树功勋,为今后的升迁打下基础。于是决定封象到南方一个叫有庳的地方,并跟象说定,只给象封地和赋税,而另派官吏帮助象去管理人民。# \$ m& }8 R( K4 F- b! i% \

& E8 w2 Y9 Z* s" J, Y" Q8 A《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8 H5 v+ N. j2 G) V% m8 h
& e; Q( X# q' H4 k4 h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 |5 E+ ^3 L) Z8 m& j4 [) x5 S, x. l$ a9 r  R2 p  D% f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h7 a3 f* a8 G6 s
/ G+ B: N1 e$ E4 J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W1 D. i; W/ D4 [

- ?8 m6 _2 U$ ^! L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 W0 @: B( v% V: p
8 [$ P: G( ]6 O7 r6 A3 n在这段文字中,孟子记载了他的学生万章向他提出关于舜帝封象于有庳的几个疑问,以及孟子对万章疑问的解答。孟子回答万章说:有仁德的人对于自己弟弟的愤怒不埋藏在心里,有所怨恨,也不记仇,只是亲爱他罢了。亲爱他,就想让他尊贵;爱护他,就想让他富有。把象封在有庳,就是让他既富且贵。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一个普通百姓,这能说是亲爱他吗?( V) ^9 O  a( A4 _5 i

: A3 ~1 @. \# M, g' h也在这段文字中,说到了象被封之有庳。那么,有庳在哪里?4 x5 B# V, z" @* U- F5 t! h. G

5 |2 m( q; l! V' s2 j! C《汉书·昌邑哀王髆传》说有庳为古地名,也作有鼻,又名鼻圩、鼻亭,舜封象于此。故址在今湖南道县北。曾立有象祠。柳宗元则在《道州毁鼻亭神记》中说,鼻亭在唐元和中被道州刺史薛伯高毁去。由于区划的变更,象的治所是现今双牌县的江村(原属道州管辖)。江村过去曾有石碑,上面镌刻有“有庳古封”四个字。清代诗人董廷恩写有一首诗叫《舂陵道》,诗云:“左右山联脉,群峰若列营。南巡虞帝迹,有庳古封城。”诗所指就是象被封有庳和舜帝南巡苍梧这两段历史。" K/ S7 V; c* ?1 {' L

/ k  Q- r/ U" {!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1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