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1 10:09:07
|
只看该作者
遁迹空门心系天下、中国历史十大谋略家之一
2 q* K4 |4 B* R3 }% I/ D. a( X& @9 J' v$ H. _
出家为僧钻研佛学
% h+ R8 O3 r; H/ u: B$ T% D# c& L" Y) S, e; Y) x, K4 c
胸怀大志待机而出+ C9 {4 G3 ~" i' x5 [$ B) X: Q9 g
1 S4 V8 a5 f8 E, E$ E4 x运筹帷幄开国元勋 ...: V' L/ J" }. W% j z7 H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6-21 10:08 ![]() g$ z9 I( ^- x/ T" S5 }3 T; y
; h1 X1 t& \' D5 P5 i: X" L0 R* r# `1 m
, l+ n3 V' D9 V3 h4 y 建文帝即位后,接受齐泰黄子澄之谋,欲以此削除诸王。因燕王朱棣兵力强大,不敢先对他开刀。故先废除周王朱橚,企图牵连燕王,取得口实,再行废除。
}. {& t2 @' s! J/ c' n+ d; z0 ]: V9 K
燕王知道道衍对政治形势十分警觉与敏感,马上看穿了建文帝的用心。这时,道衍即密劝燕王起兵夺取全国政权。但燕王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这时建文帝继位不久,颇想有一番作为,引起朝野士庶的注目。史称建文帝:“天资仁厚,践昨之初,亲贤好学……又除军卫单丁,减轻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 M- ^1 P0 c: Q
- P/ u3 }6 C- A, {; `% t$ J- P故而燕文忧心忡忡地问道衍:“民心在彼不在我,如何是好?”道衍立即借助神秘而具有无上威严的“天道”来解除燕王的顾忌。他回答说:“我只知天道。天意在大王,何论民心。”燕王思之有理。
$ w' y7 v5 @2 V! X
+ A; @7 }0 j6 Y: l" t% ^为了进一步坚定燕王起兵的决心,道衍煞费苦心地把占卜人金忠和相者袁珙推荐给燕王,希望以这些迷信活动来影响燕王。
, z" K6 U& c: |, b2 q: `4 P O5 e$ l* g
金忠卖卜北平,“市人传以为神”,颇有名义。燕王假托病重,召金忠入燕王府占卜,得到“铸印乘轩之卦”。金忠向燕王说:“此卦贵不可言。”自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常以所占劝举大事,成祖(即朱棣)深信之。”' T2 F, `3 L. x! y0 q1 F- y
$ z' G1 R* \& Q4 |% r% _0 S+ `% j袁珙精于“相人术”。自于高册寺为姚广孝相面后,两人结纳甚深。姚广孝把他荐于燕王后,燕王也想请人占卜一下自己的前途。他派人请袁珙到酒店饮酒,自己却不暴露身份。朱棣自己穿上卫士的服装,另外带了九名卫士,一同到酒家去买酒。作为相者的袁珙,脑筋自然灵活,他一见十名王府卫士出现在面前,虽然装束彼此相同,但其中一人气度非凡,显非其他九人可比。袁珙心里明白,这是要看看自己的眼力如何。他走到燕王的面前,扑通一下跪倒,说:“殿下何自扮如此?”燕王假装弄不明白,连忙说:“吾辈皆护卫校士也。”袁珙知道此处不是谈话之地,也闭口不答。事后,燕王将袁珙召到府中,向袁珙详细地询问前途。袁珙稽首说:“殿下异日太平之子也。”朱棣说:“度在何时?”袁珙回答说:“年逾四十,紫髯过脐,当是时,拨乱反正,万邦一统。”燕王大喜。燕王恐人发生怀疑,乃假装将袁珙以罪遣还,行至通州,既登舟,再密召入邸。; }* Y+ y/ O- [: k( j* @
/ y1 G% U9 t$ R: K8 q4 b2 h' a
这时,建文帝大刀阔斧地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均被进行以罪废除。燕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暗中加紧起兵的准备工作。" P; }/ [* i) ^2 L7 B. V
? X/ v" ^" C# O燕王至此,抛弃了一些犹豫和顾忌,决计起兵。在定策起兵的全过程中,姚广孝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
# k, o* k- r# G
7 x8 e. x0 }1 s. ~7 t3 u+ @" W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积极影响下,决意夺取皇位,与侄儿建文帝决一雌雄。燕王虽是强藩,但与朝廷相比,兵力毕竟少得多。于是“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夜以继日地组织军事力量,作起兵的准备。尽管作了这样的努力,当时能投入战斗的军队仍然少得可怜。从朱棣起兵后“二旬众至数万”的记载来看,起兵之前,燕王的兵力必大大少于这个数字。而朝廷派兵镇压辄达三十万。双方的兵力相差甚远。要取得对朝廷的军事胜利,燕王必须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佐助燕王当机立断,决意起事,而且要作各方面的准备。其中练兵和铸造军器尤为重要。
3 W9 F. N- [( P# Z/ n2 G' J. s/ N- G, R
燕王的府邸,是元朝的宫院,楼台殿阁鳞次栉比,宽广深邃,易于隐蔽。是练兵和铸造兵器的理想场所。“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愿垣,密翁瓴寘瓶缶”,日夜铸军器。
7 C/ v0 ^! L$ J+ |
. R0 ~( G1 \# t* k+ j在朝廷严加监视和防范的情况下,大规模地练兵和铸造兵器终有暴露的可能。人们难免提心吊胆,燕王亦忧心重重。还是姚广孝想到一条妙计。他下令大批畜养鹅鸭。众人对他的闲情邪趣迷惑不解,而耐心地看他作何用处。5 h o9 h; l- e* K
r {' ?1 D. |7 [
待养至成群的鹅鸭后,燕王府邸终日鹅鸭叫不止,一片嘈杂之声。练兵和铸造兵器发出的声响,竟完全淹没在鹅鸭的呜叫声中。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佩服姚广孝的机智。练兵和铸造兵器才得以放心和安全地进行。
% `% X/ S4 O; x# F/ o" w e0 w H8 l* u1 }
这时,建文帝对燕王十分疑忌。齐泰、黄子澄密劝建文帝当机立断,废除燕王。建文帝因惧怕其强大,犹豫不决。建文元年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燕王准备起兵的秘密被揭发暴露出来,周铎等人被杀。建文帝下诏切责燕王,并派中官前往逮捕燕王府僚佐。燕王遂假称病危,朝廷所派的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恡,派兵把守燕王府第。不准可疑的人出入,以防其密谋应变。惟有道衍和尚未被怀疑,尚可出入燕王府。谢贵等人哪里想到,任其出入的这位和尚,正是燕王的第一号谋臣。姚广孝与燕王密商后,由燕王的亲人张玉、朱能纠集勇士八百人潜入燕王府守卫,并准备发动起事。在此时刻,忽遇急风暴雨天气,风势迅猛,拔树掀屋。连燕王府的雄伟殿堂亦檐瓦附地。朱棣以为这表明天意不助起兵,十分惧怕。姚广孝看出燕王的心思,遂大言道:“飞龙在天,风雨从之。大王将起事,天降风雨,实为吉祥之兆,大王勿忧。”燕王听了这巧妙的解释,才放下心来,继续暗中谋划起事。至七月,一切准备停当,于是,将壮士藏匿于端礼门,然后骗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恡入内,壮士跳出,将他俩杀死。遂夺取九门,然后上书建文帝,指名齐泰、黄子澄等为奸臣。援引祖训说:朝无正臣,奸恶当道,则亲王可训兵待命。建文帝忙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燕王。燕王上书既发,即举兵发难。自署官属,称其军曰靖难之师。燕王委派姚广孝辅佐世子留守北平,保住根本。自率大军攻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水平。时仅二旬,众至数万,兵锋所指,势如破竹。9 r- m: t2 V; o. H
8 Z4 `/ y( i% @. M! L* b燕王起兵后,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忙派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军三十万讨伐,先头部队十三万率先进发。燕王与张玉、谭漳等夹击,大破耿炳文大军。建文帝着慌,急忙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耿炳文领其军。建文元年十月,燕王率兵袭大宁。李景隆乘机包围北平,筑垒于九门。. d) s9 r" Y. X1 B* `8 I
8 X# T9 e' i) z8 X0 w. }7 W0 s
在人数众多的大军包围之下,姚广孝却以捉襟见肘的少数兵力,将北平防守得如铁桶一般坚固。姚广孝考虑终究敌强我弱,困守孤城,势不能久。必须以攻为守,方能保北平万全。于是乘其围久松懈无备,“夜缒壮士”出城,出其不意地猛攻围城明军。敌军惊扰不知虚实,自相践踏,多被杀伤。燕王攻拔大宁后,率军还救北平。援军来到后,内外夹击,将包围北平的李景隆军打得大败而遁,溃奔德州。姚广孝对保卫北平、保全燕王的创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大大削弱了建文帝的军事势力。
6 b6 D' P4 Q: A8 S
6 h; ?2 V- J7 x5 L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王攻入德州,李景隆败走济南。燕王乘胜追击。李景隆军在济南城下,被燕军打败,仓皇南逃。但铁铉、盛庸坚守济南城,燕军攻三月而不下。姚广孝担忧顿兵坚城,贻误战机,将导致全局之败,遂急忙作书驰报燕王,说:“我军疲惫,请速班师。”燕王得书,恍然大悟。八月,急忙撤离济南而还北平。九月,朝廷以盛庸代替李景隆统军,将收复德州。十二月,燕王率军攻东昌,被盛庸战败,大将军张玉战死。
9 B, D4 P9 o% \2 w8 C+ Q6 T# Z/ w! H
9 V. ~+ l+ S' ^, p/ d" X- a+ J3 l燕王于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还北平,意欲稍稍休整。姚广孝以为,此时乃成败关键之时,不可功亏一篑。此时休兵,朝廷得以重整兵马,遗患无穷。在他力促之下燕王召募勇士再战,终于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 y8 l& j' v+ ^% @6 @8 |; O: V4 w) U! D; I! {
燕王兴兵已经三年:亲战阵,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 {/ r1 U' V& i3 d% m5 N+ {/ x" ?3 y) d
燕王兴兵三年,身经百战,与朝廷各有胜负,但没有突破性的进殿,仅仅保住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长此以往,生死存亡也难以预料。而长期相峙,对统治着大部疆域、具有中央政府资格的朝廷明显有利。而对偏于北部一隅、处于反叛朝廷的藩王地位的燕王十分不利。此时,燕王急需得到能以劣势兵力迅速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奇谋密策,就如同危在旦夕的病人盼望灵丹妙药,如同大旱之望云霓一样。这样的奇谋密策,在一般人看来,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但是,具有神机妙算非凡之才的姚广孝,竟提出了这样的奇谋密策,这就是:“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 L2 r6 J* G) q8 \
% H0 j; y2 G* k9 E v这是在深刻认识和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总结三年用兵的经验教训,抓住当时的机遇而制定的最优方略。# O: L6 Y. V" K0 [
1 I' I- I; }4 q N6 t& H
姚广孝的这一谋略提出后,燕王如同绝路逢生,大喜过望。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光明的前景使他产生了信心和勇气,决然说:“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C* p' z& e8 ~0 K
$ |* ~. B# R8 r/ O1 z/ f5 V于是,立即于十二月破釜沉舟,出师决战,远袭京师。第二年(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由馆陶渡黄河破徐州。三月设伏淝河大败平安军。五月攻下泗州。克盱眙,趋扬州,迅速到达长江北岸。姚广孝的这一谋略是建文帝忽略的致命之失。他把主力兵力派往北方进攻燕军,没有部署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没有重视预防其远来突袭。燕王按照姚广孝的谋略,甩掉朝廷部署在北方的重兵,于其兵力薄弱地带穿插突进。兵贵神速,竟然在短短四、五个月中攻到长江北岸,与京师仅在一江之隔。至此,建文帝惊慌失措,无计可施。只得请求割地以和。燕王已稳操胜券,攻取京师只在旦夕,对建文帝的求和自然置之不理。六月,即挥师自瓜洲渡长江。盛庸以海艘迎战而败。燕军攻下镇江,次龙潭,至金川门。在重兵临城,建文帝政权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谷王朱穗、大将军李景隆等开门献城迎接燕军,京城遂陷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或云,由此道出亡。燕王朱棣进入京师,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再开杀戒,以泄其愤。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处死,并夷灭其族,株连被杀者甚众。! K1 w9 L3 u' }! G$ z! }
$ p6 m+ E% M3 P# S5 ~' v- s姚广孝的活动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史料的缺乏,并未能掩盖其重要作用。这已为历史学家所公认。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这是对其在“靖难”夺位中所起作用的最概括的肯定。
% ~6 ?. c( O' T" |5 i$ N$ ?% Z8 J! g/ h
在燕王朱棣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姚广孝以其超人的智谋,建立了赫赫勋功,起了重要作用。史称:“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M5 K* S1 N0 V9 M
: T0 e1 N. J3 d
姚广孝既功为第一,故成祖朱棣即位后,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命他蓄发,姚广孝不肯,赐予府第及两位宫女,姚广孝皆不受。而仍然常常居住僧寺。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 J7 D. A m8 O" d; K$ Z
% C: I: m b1 P# A/ Z# B建文四年十月,姚广孝受官僧录司左善世,这个仅六品的僧官位置,对于“靖难”首功的姚广孝虽显不宜,然就其和尚身份来说,却又是必任之职。当初这个佛教最高职位原由溥洽担任。“一即位,召斯道衍公于北京,命主教事,公(溥洽)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
) h/ j) b ? B4 s0 ?) e& }+ n9 o2 O. b4 U7 i6 t! p. |* B
成功后的姚广孝与前有所不同,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飞熊(姜子牙)梦”。他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洪武功臣的一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谈迁曾说:“当公贵显,年殆七秩,桑榆垂尽,何论婚宦哉。”
9 L; \9 m# J$ X. D2 F; x& _0 D# h% S: J* d+ c
但在姚广孝思想中,也有“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闲”的一面。当他以功臣身份与皇帝同在京师正月十五观灯时,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又使他踌躇满志。
3 ^6 S# X, g0 \+ S% Q+ [
7 k! e5 f$ b; a' S姚广孝的一生与袈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大有奥妙的。他从十四岁穿起袈裟当和尚,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积极用世的行动与佛家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他口念佛经而用心时政;身为和尚,又从师道士。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完全不像个和尚。不过是身披袈裟的政治活动家、谋略家。但他当和尚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在夺取政权以前当和尚,借以掩盖其密谋活动,自然十分方便,而又完全必要;夺取政权后,政治上飞黄腾达了,他仍然坚持当和尚,甚至成祖命他蓄发也不肯,赐其府第宫女而不受,俨然是一位虔诚的和尚。这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岂不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姚广孝终生当和尚,只是他不能中止的高明策略而已。是和尚遁入空门、超脱尘世的形象,使他辅佐燕王起兵夺权的一系列谋划和政治军事活动,得到最有效的隐蔽和伪装,得以顺利而完全地进行。在燕王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广孝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无“狡兔死、走狗烹”之防功高震主之惧。明太祖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以巩固皇权。明成祖会不会效法其父,姚广孝不得而知、他不能不未雨绸缪。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其奥妙概于此也。这正表现了他超人的智谋。他继续当和尚,表明对权势的超脱和没有政治野心,使他的权势反而更牢固,又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