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2397|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百家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0 14:0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2 15:36 编辑
2 P6 E6 K4 Q( [1 L2 c6 K6 x+ h" o5 }/ m
                     话说百家姓
* F0 [$ e% t0 G* J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 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 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 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省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 ,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 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 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姓氏?答曰:19989个。这是四川省遂 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年自费到各地收集的。2006 年7月1日,他收到寄自北京的“中国纪录证书”奖牌,奖牌是由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和中国纪录年鉴汇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这些姓氏中,可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 ”都是姓, 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都是姓。在他收集的少数民族姓氏中,不乏有七个字、八个字、九个 字的。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中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宁”(编辑注:“宁”字的“丁”改“山”,打不出此字,音读密),浙江有此姓。“艼”(编辑:“艼”字的“丁”改“巾”,打不出此字,音读绵),郑州大学一学生的姓氏。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22000个 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氏,到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於徒单氏和图克坦氏则已经没人使用了。袁义达先生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於姓。袁义达先生说:“随著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网络中,关于中华民族姓氏考证与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但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姓氏?,恐怕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姓氏群体遗传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 支,是以人文学中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的一门学科。看来,要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m0 I7 b& G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 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7 X$ ?, n1 G. o2 a
5 C% Q9 u0 g/ w% j" b
本文略有改动,原文转载自~~新浪博客 “狠主”的博文
) X" G, ]. @* H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1:29:28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64、姚(姓)
. s& m. y! q: ^: o
   由来:  一、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陈姓和胡姓的由来。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唐书·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的后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后裔分妫、舜、虞、陈、胡、王、孙、田、袁,车、陆等60姓,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姚姓是中华姓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肇始至今,已传至130余世。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一个重要的起源很早的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 f0 q+ j" R5 ?& Q
) g6 p) [$ A: m* j7 [1 k
      二、出自帝俊后裔: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三身国"亦见于《大荒南经》"三身之国";+ Z5 }( T" ^2 U- @/ }9 V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3 @# @, y9 m9 D% r6 K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7 E8 R0 v: G& t& B+ f8 m0 Q- m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
# K: j* [' {/ u  v  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另外,据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可推断舜还姓妫,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7 _3 O9 A3 e; g) |' r+ L) b
  但以《山海经》中的图腾而论,姚姓的历史更早。“三身国”应为金乌族与华胥族中兽族联姻产生的后裔。使四鸟,即使唤熊等兽类,也是炎帝族具有的特征。以字形而论,这无疑是一个母系氏族。4 \) h9 R7 r8 |4 p
  姚之甲骨文,十分类似三个人并立在一起,可能是“三身”国的来由。“姚”姓图腾可能发展为后来的“一首三身”形象。% @1 P9 ]. N7 v$ U( _; c
  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据《尧典》记载舜在位期间命后稷根据使节播洒钟植百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不同的才能,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官职,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对此的评价是:“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 C! I; Q, }$ p* h0 z, I
  舜因生在姚地,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濮阳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T$ M" h1 Y- C4 c
  另外,据历史学家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可推断舜还姓妫,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
+ A7 ?1 \: r4 B- o% ~3 a; u

* c8 A" P4 `  U7 Q
       三、出自子姓
2 i- N9 }6 i$ w1 W* @  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 r: V' d1 R5 s  k) n
4 V1 K% ~5 ~" _& p1 W, b1 x       四、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戈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成县)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被石虎任命为冠军大将军。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五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第五子姚襄代领其众,在率领部众返回关中时于三原(今陕西咸阳)与前秦政权的大军交战,战败被杀。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政权,为苻坚将领,之后累建战功。“淝水之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伐慕容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详等的支持,随后也起兵反秦。
. p4 d: F; u: a# ^' O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公元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姚苌擒杀苻坚,前秦政权基本灭亡。及至慕容永率鲜卑三十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了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彻底灭了前秦政权,据有关、陇地区。然后,姚兴又乘西燕败亡之时一举取得河东地区,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东晋王朝的车骑将军刘裕率军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内部却只顾骨肉相残,自相削弱。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到农历8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国灭亡。姚戈仲及其子孙创建的后秦政权,从公元386~417年共历三主,三十四年。
; E* P. U; L; B        ' S1 e3 \! z* p& ?2 O4 y
                 五、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 k, j5 r: D  f3 \  x" w& T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世居叶赫,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 g3 E2 |" _' o$ Y' U: }1 |. n) K; ]! p
       六、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0 c; P; E) g8 g; K8 d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足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 z% t4 @( ]+ u3 b& X
  另外,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即改为汉姓姚氏。3 `$ k$ Q; V( Y" B
  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被赐予汉姓姚氏,改称“姚名智”,其厚意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3 D" |! O- ^- c. m" ]
  7 p8 u6 {$ c: u8 E8 T7 c0 d
       七、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 }1 k$ J, L' {: g( U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族拉耐氏族,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曾参与著名的“姚营兵变”。: S" ^, q- P4 a7 r
  1 D2 |9 }/ Q/ W/ F$ |
      八、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 c9 e% X5 f8 _  h- @% [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3 p* j6 u. `6 U9 g& |4 f分支与迁徙分布; W6 a* t$ e! W& O5 L
  姚姓诞生后,主要在河南发展,相当长时间内很兴旺。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坚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a( X: a! {: t5 f6 c姚姓的衍变3 q* d0 `+ t" ]$ [
  武王灭商时,舜裔姚姓已传至第三十四世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帝舜的故地—陈,称为胡公。妫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始祖。
) |6 `% t" I0 n8 Q3 P( ^+ S' z  妫满传十世至公子完公(四十四世),因国中内讧,完公为避祸奔于齐国,遂改姓田,名完,成为田氏的始祖。田氏代齐称王,直至秦并六国。秦末,项羽立田安为北齐王,汉初为韩信所灭。族人田横遂拥兵东海岛屿,自立为齐王,拒不降汉。汉高帝八年,为了防范和控制故旧诸侯贵族,宣诏齐楚等大家族徙迁关中长陵。原齐国王室中的部分人,由于惧怕田横事件牵连,便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易姓王。至景帝时,王姓女王成为汉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家族从而再次显贵。武帝刘彻即位,恩加王氏,特许舅氏男丁复旧姓田氏。第六十五世始恢复姓田。传至六十七世田渊,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吴兴),再复为旧姓妫。至六十九世冀州刺史妫平,再复姚姓,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新莽代汉,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为睦侯,封国于代。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此后,姚姓基本稳固下来。
* g2 o( ~) P! |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14:4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1-11 19:11 编辑
/ K( [2 {" v9 p0 d' s0 \: x: g8 j( g: x' V9 d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2 n4 _% R5 y7 y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2 x# I# u% d1 N' D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D, {7 }, A: w- |5 `, e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A9 c' N$ |( v, D8 B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 T0 r9 @0 D2 Z; V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9 ~- a) X: D* y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 ~; Z6 h9 @( L" g' r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9 n- K% |/ Y' {+ i; O# o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 h1 n# l( H( ^% f* H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 p( G3 g( }0 G, _4 e: s7 p" ~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9 t  m  y+ g: a' K+ {/ a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 B7 W! r- J* A- h/ @* U- N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 P( ?8 D; c5 E9 V                 祁毛禹狄   米贝明藏   
5 r( e7 I8 X7 M$ u; Z( f3 f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4 ]3 {4 ]5 T$ _; Z" Y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 v: p2 R, |9 H, @6 W
                 杜阮兰闵   席季麻强
7 Z4 ^9 j( G# [0 o: A( n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 B0 E! N0 V  d! @" y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5 N  x6 d$ m8 i; n9 H/ ^0 q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8 j1 w- c3 j) `& c/ n( E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 v* [1 J9 L! Q6 `: C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 E1 n- A3 P/ g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0 P) G' h( E1 \( ^# k8 x7 I0 @5 \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9 E4 R: W. e! R2 [1 i% l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 ~$ N8 d; ^" T- j; a5 m- z7 \; s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1 ^: V' {! k4 b6 Y$ Q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 g/ D( `1 o6 Q- g* _0 b; S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7 o1 N0 U  U, ~) r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 F! m4 k$ U, A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4 w+ V9 s$ f# H" s( B2 E- c1 m4 u; H$ |                 宁仇栾暴   甘钭历戎

+ l7 Z- l2 o6 O+ ~. t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 Y- g3 k3 l6 k/ F2 O0 I
                 叶幸司韶   郜黎蓟溥

: J7 t, w! u6 F5 V( \4 X; ~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 D6 H% ]4 m3 l1 F( W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0 O# H/ q$ {  M. j/ @6 b2 |, }                 池乔阳郁   胥能苍双   
2 ^- j7 Y' M- A- y5 U# {* i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p) K% L; K2 m$ _; q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 b7 Y1 U' h' e& s2 j% x8 T; s1 R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 Q( l$ F% Y6 Q; \; ~: t0 Y7 `, l
                 边扈燕冀   僪浦尚农    8 t5 T1 K, w" ]  A! M  l5 Z4 u$ \  W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3 ~) G; g6 Y0 o; Q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 `9 V/ @  }; k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 E4 T9 ^4 r3 }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 B' Y& z( N: v) M8 N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 ^4 n) y3 b( z7 r' \6 J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0 J( B9 s9 h$ S. ^0 S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 o" {" n1 l% B; v* W, e4 }6 }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 ~' C1 i. [  D. |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2 d; l) _( S; a; F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 z6 E" M5 Z; o
                 游竺权逮   盍益桓公 , R+ K  a; ?; X8 J+ p
                        复 姓

& j2 F% A5 N( I1 b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 p5 B' ~. P1 P  Z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 N7 A: w" G; H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 S: }* a4 q( @( i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t) h7 T* O9 ~0 E) G* ^' Y* u2 m0 X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2 n6 |- S* c5 n7 s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 A8 O; C/ |, S# `  ?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H* x; B7 D' A% t# \9 l                 司徒 司空 鲜于 闾丘 ' {6 G5 A4 [% d5 D: y  K
                 兀官 司寇 南门 呼延 % m3 o: s, w/ W& x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 l; K6 o4 D5 Q, U( h
                 公西 漆雕 车正 壤驷
& ?4 |6 p- B9 z2 i! y( ^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4 T1 w1 m9 `4 s, ^
                 谷梁 段干 百里 东郭
5 k) @7 \- Y! q8 d                 微生 梁丘 左丘 东门
4 e: f# E! ^! \                 西门 南宫 第五 公仪
# `, }/ T6 n2 {, L5 ~                 公乘 太史 仲长 叔孙

* s- @5 J9 H* M, v                 屈突 尔朱 东乡 相里
% M$ U- ?* {3 H; d# Q( ^# M                 胡母 司城 张廖 雍门 7 |; Z+ a& t3 Y! Y
                 毋丘 贺兰 綦毋 屋庐 8 E5 k1 p5 {; I. C6 f- x# o: z
                 独孤 南郭 北宫 王孙
$ K, f3 n6 i* F0 R# ~
' v" N0 L$ d+ |! @1 W  V6 \! N. i  A5 m9 ~/ r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21:07:18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61、范(姓)
   由来: 源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9 ^2 |* ~8 f7 r5 E
  迁徙分布     

7 D+ r  K: R, i) p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湖南宝庆、长沙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还有陆河范氏,在那的一世祠,历今有24代,16万子孙。但此地字辈已失,以世论辈)
: R+ ]0 {& }5 X$ j1 W+ E  c; B
  郡望堂号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 J8 P  e0 A' n+ c! q5 T
     历史名人
[按历史顺序]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 增:今安徽省桐城人,好奇计,年方七十方为项羽谋士。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L/ ~. C% P* U' m4 X) t0 [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 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士人领袖,他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他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他疾恶如仇,为官清厉,任清诏史按察诸郡时,贪官污吏望风解印绶而逃。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结交士人,反对宦官。第一次党锢之祸起,与李膺同时被捕,被释还乡时,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车有数千辆。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9 I& P2 U& u# R' M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史载,范博闻强识,著 《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
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健在。范君毅:(1983---)男   “得字辈”从事专业摄影行业,高级儿童摄影师,从2000年至今专著与中国儿童摄影行业。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8:0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3-5 18:06 编辑 0 A$ @: p# n- N4 q2 R

: @: M+ ~) j3 @0 F2 ~
排名: 62方
   由来: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许昌禹州市),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另有一传说为翁氏所分。宋初有福建莆田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事实上,根据莆田翁氏94年编著的《京兆翁氏族谱》,翁四桂处朴并未改姓方,其子翁纬,为宋景德二年进士(1005).其后代现居莆田涵江,黄石等地,都姓翁.可见翁氏改姓只是传说,并非史实.六姓联宗和六桂改姓的传说源自于海外,这种海外乡亲为了团结互助,而成立的组织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方姓郡望堂号 堂号
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家乘谱牒
浙江:虞嵊方氏宗谱四卷、桂林方氏宗谱十二卷、萧山方氏家谱五卷、兰溪方氏重修族谱八卷
安徽:续溪城内方氏宗谱二十四卷、城北方氏宗谱二卷、沦川方氏族谱不分卷、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河南:方氏创修宗谱八卷、金紫方氏族谱八卷、固始方氏族谱不分卷
湖北:方氏宗谱九卷、方氏宗谱七卷、方氏族谱一卷方氏统会宗谱五卷、灵阳方氏谱四卷、平盈方氏世谱五卷、平盈方氏支谱五卷、沙南方氏宗谱五卷
方姓家乘谱牒 暂无!  方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成为徽州方氏始祖。方姓为徽州八大姓之一。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河南人方子重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有"方半县"之称,台湾方姓多来自漳州云霄。唐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后择居莆田(今属福建)刺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为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广东潮汕,广府的方氏多为迁自莆田.方姓迁海南始祖为福建莆田人方士斌,明进士,正德六年从闽入琼任琼州府职。四弟士德随他同行.后世居海南.  方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以至产生了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储、方仙翁: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干:唐青溪人。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
方信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外交家,莆田人。性格豪爽,有胆气而能文,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宋史》“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金人计屈情见,然愤其不屈,议用弗就”。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在湖南九疑山留有千秋题刻---“九疑山”
方腊:北宋末浙江农民起义领袖,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最后建立政权,自号圣公。北宋朝廷曾九次招安,他拒绝投降,坚持斗争,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逢辰:南宋淳安年间状元,南宋著名教育家,字群锡,号蛟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国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给腐朽不堪的元朝统治者沉重打击,为推翻元朝统治,作出巨大贡献.
方孝孺: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方献夫:明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广东南海人。弱冠举弘治十八年进士。与主事王守仁论学,悦之,遂请为弟子.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
方于鲁: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著有《方氏墨谱>>>
方维仪: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以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均有研究。认为宇宙都是物质的,并提出了"合二为一"的合理命题。是"明季四公子"(陈贞惠、吴庆箕、侯方域、方以智)之一。
方苞,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全国.梁实秋说"论门望之隆,桐城方氏或许仅次于曲阜孔氏"。
方成培:伟大的戏剧家.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200年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白蛇传》又名<<雷峰塔>>的创作者.
方七娘:白鹤拳创始人.清代福建福宁州人(今霞浦县).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
方耀:清广东水师提督.在治潮七年间,重教兴学,前无古人.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两次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在1911年3月2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志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
方毅:(1916~1997)厦门人.政治家,书法家.原中科院院长,科委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
方美梅:世界上首位格莱美华裔获得者.祖籍广东省开平.居美国旧金山.1994年3月1日,第36届格莱美音乐奖颁奖仪式在美国纽约市举行,方美梅凭为著名英国歌星史汀制作的《十个召唤者的故事,音乐录影片力压群雄,一举夺得奖座.7月16日为旧金山的"方美梅日"
方宇文:全美大城市中第一位亚裔女警长,旧金山155年历史上第一位女警长。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方姓名列第56位。但是,方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2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0:58:58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60、姜(姓)
  由来: 姜姓源自远古时期炎帝,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 H: O6 J' y5 P& k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周建立后大封诸国,因为功劳巨大成为仅次与姬姓皇族,而封国最多的姓,齐国,侯爵,姜姓,始封太公尚父,都国于营丘。许国,男爵,姜姓,始封伯夷后文叔,都国于许,申国,侯爵,姜姓,始封伯夷后,纪国,侯爵,姜姓,都国于纪向国,姜姓,都国于向。州国,公爵,姜姓,都国于淳于鄣国,姜姓,都国于鄣。厉国,姜姓,始封厉山氏后,都国于厉。莱国,子爵,姜姓。
焦国,伯爵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今河南陕县焦城)淳于国,姜姓,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吕国,姜姓,虞夏之际伯夷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夏商周都授封。后改为莆国

* z/ ?  v' w" K1 U: q) w; _
繁衍与播迁
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时期还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及广东的。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姜姓,作为一个渊源久远的姓氏,在台湾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代。据查第一个到达台湾来的姜姓开基始祖是姜朝凤。他是姜世良(据史料载,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在此发迹以后,其后代子孙又迁居广东陆丰县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以后,正是这支姜姓家族的后代最先由大陆迁居台湾。)的第十一代孙,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过峡,迁居台湾。当时,就住在台湾新竹县红毛港。以后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县分迁台北等地。自姜朝凤入台之后,姜姓人氏来台不断增多。先是秉秀銮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从广东迁台,居住在新竹县北埔乡;就这样不少福建和广东的姜姓源源迁台,使台湾的姜姓得到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姓氏。
郡望堂号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堂号:
  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 |1 Q9 U/ J& V$ r; l8 P( Q历代名人    ) d: p! w; @9 T' v& O8 k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t- ?2 @0 H* ?; I( l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 ?& G; D# \- N( y! i  K! Z  c6 N
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姜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0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1:35:03 | 只看该作者
   迁徙分布7 W2 n7 a0 H) |  J& c; f$ a
) @, h, g1 J; O* p- c% V0 y5 z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迂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W; ^0 d  H) n1 W, {5 M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7 `5 }' E9 O* c: Y2 I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2 e" O& r. q: D/ x6 D- G4 q* Z4 D
姚氏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之后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到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天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时,随行人中就有。
+ p, q2 ?* t# I6 t0 l9 \根据2007年公安部最新统计显示,当今姚姓人口大约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十四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35%。姚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占8.6%,为姚姓人口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从全国范围看,姚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北的迂回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转移。
5 K" x4 g+ d3 _
7 t& l) N: O3 C# n
     人口统计! \0 @+ W! f( p) J+ K0 R& W
 % s. J3 F1 V0 {( t: k1 v1 w# n( H# f
   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姓氏(是部分不是全部),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姚氏族人的人数就数也数不清了,是百家姓中最显赫的姓之一,仅次于姬姓(分支有上百氏),远远超过了王、李、张、刘等氏(先秦以前姚、姬为姓,王、李、张、刘为氏,不适合对比)。( t: E# m, ?7 o" y+ ~4 {$ h1 t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Q.22%一o.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大约49%的姚姓人群。
5 G/ c- l5 L( a- ?  Y/ e. Z7 X! }; P0 Z3 K% p; {
    姚姓在向南发展  g. J) }) s( a0 s0 p& [
+ q" k# B+ e; v; h9 W& K
5 M5 I3 d$ d+ W- b
  姚姓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后秦政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人最多而专门设姚州。宋朝,姚姓发展到了广东。明朝初年,祖籍福建莆田人,户籍广西的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于这一时期迁入云南蒙化(现云南省巍山县),2001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发现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题序的《姚氏族谱》,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年,现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书字后盖“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图记。从族谱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为江西籍,他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海内望族,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欧阳修真迹应为明朝初年带入云南的,成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传之宝。清朝,姚姓进入台湾并开始播迁海外。
# O7 L, {. R7 ^! b# r
9 W& e2 B# m+ p7 H/ Q    姚姓在向北发展
8 g5 B9 }# {# F5 _$ W  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n" v: b5 w# K- h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1:31:19 | 只看该作者
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满正朔,姓陈;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的是陈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断地分化。《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
  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王莽在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姚、陈、田、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一支)、孙(一支)、袁、夏(一支)、陆(一支)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总部设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地举行国际大会。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之后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颍川陈氏的命名封地河南许昌长葛隆重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目前已举办了15届,影响非常大。
  天下舜裔子孙,姓氏各异,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具有巨大的亲和性和凝聚力。

/ _2 G, l8 [% r; p为弘扬传承舜帝和姚姓优良传统文化和寻根问祖、宗亲联谊迫切的需要, V! P2 B) R0 V2 {
2013年5月1日~3日,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预备会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的120多名筹委会成员和姚氏宗亲出席。会议对《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章程》草案的提出了修改意见;讨论并协商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的候选人名单和其他事宜。) i& [; L( H# N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简称: 世姚会)成立大会暨舜帝道徳文化研讨会” 经筹委会召开三次会议商议和筹备, 于2013年11月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隆重举行!这是世界姚氏族人千载难逢的盛会。来至美国、英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共57个代表团的姚氏代表二千二百多人(含只到九嶷山参加祭拜舜帝活动的人)参加这举世瞩目的盛会。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1:27:31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63、石(姓)
   
   由来: 一、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之后。又《春秋公子谱》云,其后有石骀仲。
       
         二、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石氏。石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三、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石氏。又据《后赵录》载有冉闵改姓石氏为石闵。《北史》载,娄氏有改姓石氏者。
  家族名人:
  石碏
  春秋时卫国大夫。其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合谋杀桓公,石碏诱州吁及其子往陈国杀之,迎立公子晋为国君。《春秋》赞美其大义灭亲,称为纯臣。
  石介(公元1005-1045年)
  字守道,天圣八年进士,官国子监直讲。着文指摘时政,无所忌讳。曾作《庆历圣德诗》。
  石延年(公元994-1041年)
  字曼卿,北宋宋城人。工诗善画,为文劲剑官至太子中允。身后,好事者传为芙蓉城主。芙蓉城乃神仙居住之所。
  石崇(公元249-300年)
  字季伦,晋代南皮人,历官散骑常侍、荆州刺史等。劫商致富。于河阳置金谷园,又名梓泽园。奢靡成风。
  石富
  明代嘉祥人,端谨忠厚。晨行宅后,见青蛇入土中变而为钱,告官搭得钱数百万,官以数万给之,富辞不受,风为世事。
  石介
  宋代兖州奉苻人。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遇事敢为。常以师道自居,学者称徂徕先生。
  石奋(公元前?-前124年)
  西汉河内郡温县人,雷官至太子太傅,其子建、庆等四人,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其姐善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
  石景略
  宋代人,官奉议郎,赠特进。其母刘氏封清濂郡太夫人,其妻虞氏封毕原郡夫人。
  分布地区:
  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河北盛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石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3位。

( W, e  a+ u# F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9:21:59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59、任(姓)
   由来: 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任姓出自于姬姓,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的少子禹阳,受封于任,所以以此为姓,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到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内,如春秋时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人,这说明任氏在汉代已分布在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也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吏为广泛,最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min)大约从清代开始,闽(min)、粤有任姓人徙(xi)居到海外者,如新加坡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任姓代代有名人,史书上不断出现,东汉有将领任尚,南朝有文学家任仿,唐高宗时有宰相任雅相,元代有水利家、画家任仁发,曾指挥黄河堵口工程,主持疏浚吴淞江工程,明代有参政任环,曾多次打败倭寇的进攻,以敢战著称,清代有学者、四库全书纂(zuan)修任大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bi)时,作曲家任光。任姓一直是一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北宋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58位,任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59位。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45:31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58、田(姓)
  由来: 由舜的后裔妫满于西周初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建立的陈国,传至第12位国君为陈桓公,田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的齐国,与陈姓同一祖先,祖先是陈国的创建者妫满,田氏在先秦时期分布已比较广泛,西汉初,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国,田横率徒党500余人逃亡海岛,刘邦命他到洛阳,因他不愿意称臣于汉,于途中自杀,留居海岛者闻讯,也全部自杀,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代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今天津市、山西太原、宁夏等地也都有田姓居民,唐、宋时期,今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均有田氏的聚居点,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田姓人才济济,在24史中单独立传者127人,收入《古今图书集成》者272人,战国时有哲学家田骈(pian),齐国将领田单,西汉有丞相田汾,今文易学家的开创者田何,唐代有割据河北的节度使田承嗣(si),死后由其侄子田悦继位,宋代有以方正敢直言著名的田锡,以善制泥孩的艺人田妃,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田九成,清代有兵部尚书田文镜,近现代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田汉,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田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氏中名列第58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8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