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五、邓公簋与古代诸侯国的婚姻外交
4 ]- D8 d9 D0 A0 c
, i8 o" `$ m1 X, I; ]2 i* v 邓公簋为四件一组,其中两件失盖。形制、纹样、铭文及大小皆相同,均出于M6,上部器盖为子口,中部上隆,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为母口内敛,鼓腹下垂,双龙首耳各衔一圆环,圈足下附三支足。 " o3 r( a& x( m. P3 L3 C
, z" e1 i, S+ t' U7 U+ s1 f [% d
盖缘与口缘均饰有目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饰瓦垅纹,圈足饰斜角云纹,支足根部饰兽面纹。盖内与器底同铭,铭文皆为3行12字,自右至左排列,内容为:
% U* L/ K5 Z$ g5 C; z' n ! r' `! R8 k/ H. m4 y
邓公乍(作)(注:上“丶”下“雁”)(应)+ u$ P* d, D2 S+ M" _8 n3 |7 {
嫚(注:上"比"下"西")媵(簋),
9 B. R* }5 P3 N" o) k6 i 其永宝用。% x% G" f. A9 t$ X2 M
通高20、口径20、腹径24.5厘米。重4.1千克(图9)。) k2 Y: h8 X9 M! B0 T
: f. Z5 l3 o% f$ q
' f: F0 |+ D6 x+ @2 R! p% _( ?(图9 邓公簋及器盖铭文 )
L! X: H* D6 L. E6 V9 d& X, N
0 C; P. ^4 k- D! f, t 邓公为邓国国君,嫚(注:上"比"下"西")是其女儿。嫚是邓国的姓,媵有陪嫁之意。这组邓公簋是邓公为其女儿嫚(注:上"比"下"西")嫁往应国时所作的陪嫁礼器。时代为西周晚期早段。据考证,邓国都城--邓城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伙牌乡陆寨村一带。该村蔡坡土岗上前些年不断有青铜器出土,故有学者推测,这里可能是邓国墓地所在地。在这批青铜器中有一件侯氏簋。其铭文为:"侯氏作孟姞(注:左阝右尊)簋,其万年永宝"。
! u1 m! u9 c: M }3 F9 v- I ' t6 {8 P1 H3 l# ]4 }% d0 k3 G
无独有偶,应国墓地M95出上了四件侯氏鬲,其铭文为:"侯氏作姚氏(注:左阝右尊),其万年永宝。"其中侯氏是应侯的简称,姚氏是其妻子,器物年代为厉王时期。若将前引侯氏簋与侯氏鬲铭相比较,二者的制作年代、作器者、姓氏(应国为姬姓)、文例和用语都弥合无间。因此,我们认为,二铭中的侯氏是同一个人,即应侯,而簋铭中的孟姬是侯氏的女儿,也就是说侯氏簋是应侯为其女儿孟姬适嫁邓国所作的陪嫁器物。 , n* S% H+ X5 m
+ n5 E# i. \- {0 Y
从邓公簋与侯氏簋的铭文来看,应、邓两国公室世代为婚。在两周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以相互联姻作为外交手段,从而结成政治同盟,所以应、邓两国的世婚也不排除这种政治婚姻的可能性。
4 h7 P% n' ]: r% ]
0 t( v' @) z+ s' j$ X 六、公作敔簋与传世的十月敔簋
! _# Z3 H; @8 R7 t- F8 e% m
: e3 g u D% l 簋出土于M95中,是一座带长方形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是四件簋中的一件。器上有浅子口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母口内敛,腹部下垂,龙首耳下附一垂珥,圈足下附三支足。盖面与器腹各饰一周波曲纹,支足上端各饰一兽面纹。盖器同铭,皆自右至左竖款排列,计5行27字:% q- e" X) @2 i! l0 N
( H6 x6 X; e7 F. G
唯八月初吉7 A5 A, [( d- p i
丁丑,公乍(作)敔
[2 e% r$ D- L; _6 o/ k, s, J (阝尊)殷(簋)。敔用易(赐), A# Y6 t( }5 i& J9 z- g
眉寿永命,子子
# f" T+ C+ V3 y6 ^% p+ E! f3 S 孙孙永宝用亯(享)。$ F! a% _& l. X' H
口径22、通高26厘米(图10)。
! Z, V+ Q+ g/ L0 d' U" r![]()
: o: J4 n9 u5 }* W- r; p' b 0 Q" u; o9 L, ]6 A9 M( D" A
(图10 敔簋及器盖铭文拓本 ): i" }5 F$ \& }( z; R
- Z8 t8 G/ G4 Y- ^) R/ u, C. [7 c
除簋外,该墓还出土有3件公作敔鼎(图11)和二件伯盨。其中鼎的铭文与簋相同,形制与散伯车父鼎、禹鼎相似,纹样也相同或大致相同。盨的形制、纹样酷似于(注:“蓼”去“艹”)生盨与伯窥父盨。以上对比之器皆属夷、厉时期,因此M95的年代也应大抵与之同时,最晚当不晚于厉王时期。
7 t8 b; l+ b a# _) H% U# K![]()
. _2 j P& k$ K3 H5 V2 x$ U
7 n% U! \9 G, \. r$ Y3 T(图11 公作敔鼎 )& | j( k0 `9 _4 o5 L, @7 ~1 ~
7 i1 |- T5 b' G! u: h& I 值得注意的是,在厉王时期的十一月敔簋铭文(《大系》)中也有一位名叫敔的人,他曾在一次追击讨伐来犯成周之敌--南淮夷的战役中荣立战功而受到过周王的重赏。鉴于他与公作敔簋的敔所处时代相同,并且同为当时名流,一位是著名军事将领,一位是应国国君继承者,再者应国位于成周洛阳之南,地近江淮一带的南淮夷故地,因而我们有理由判断,二者的敔应同为一个人。周王命敔追伐南淮夷,显然是将南征之命授于应国,正如将东征之命命于鲁(明公簋《三代》)、北伐之命于燕(大保簋《三代》)的情形一样,皆因其受命国与周边敌人相距较近之故。) F9 ?1 X6 z8 l& w
: r2 }( U7 p; a& B 铭文中的公当为应公,是应国君主应侯的尊称。敔可能是应公的后代,所以对先君用尊称,敔还是M95的墓主人,其活动年代从簋的形制、纹样、铭文推断,当在西周厉王时期。http://xszy.pdsu.edu.cn/fns/article.asp?NewsID=4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