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二:算命先生改变了姚崇命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5 21:0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 G' C  Q0 q5 \, I: }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二:: M2 P( H& c  K$ k- n
$ a5 v3 G0 r5 Y; N: r
算命先生改变了姚崇命运?! t& ]# Y4 G' Q" D0 ]

" o9 D- A! k( i/ b! D
1 s- o  o1 B' L1 D! h--------------------------------------------------------------------------------; h% U; {) _6 m0 r7 i1 @( ?1 r

$ ]+ S2 U7 ?' t9 M' R
) I- L7 U% x# G1 i1 h7 c3 E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20 厚重河南 2007年05月28日
! N; x. N! z8 ^$ c5 X
! H. W/ |+ c# M. s* W8 n; w9 [* a: x( y3 C/ r
□首席记者姚伟任双玲文图
2 D; U; T& C4 b( z/ U
! c: m6 e' m4 h1 ]- B: g7 M ( A$ N) a/ f- g( S* A% A
父亲去世后,姚崇和母亲一起回到了故乡陕州,这里连绵的群山、苍翠的山林,使出外打猎成为少年姚崇的最大爱好,同时也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为位于三门峡陕县张茅镇的姚崇故居遗址。# G- T% a0 K, E' k4 p

& k" k/ i# X' Z; U; ^  s1 ]& j& f
+ o3 v+ c" t) i( U* q   姚崇的成长有什么机缘?老天是如何为盛唐的到来准备了这样一位宰相?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沿着崤山古道,前往姚崇的故乡——三门峡陕县追寻答案。
3 \+ V" J2 d7 O& R8 b
. s) d6 r; \/ m! S$ |) r& w
" |! z: x) y) ?8 y+ y) E- K# `
* L/ U" M  H; H3 V' U/ D$ \9 q  姚崇的后裔、渑池县的姚学谋先生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这些年,姚学谋等人多次实地查看遗址,追寻石碑等遗存,摸清了“家底儿”,并重修了姚崇父亲的墓碑,进行祭祀活动。他们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人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追寻根脉的力量,涌动于民间,绵延不息,不容忽视。; W: ]  e! L) {

1 |4 J% H$ f& B4 C7 \
8 Z, Z9 A8 N+ M5 ^
# n6 T1 A1 C" T: ~- `2 |- D3 N  在姚学谋、姚正己两位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沿崤山古道西行,看到了千年前姚崇家族散落的种种痕迹。
: V! y+ O; h5 q4 T2 g: ]' }: H" C* F1 `; V# q

' A: N" T% V4 `* _! D+ }( ^7 D
0 U7 y2 \8 x5 P: c; A8 H2 B2 m  民谚说,“崤山无头,秦岭无尾”,崤山既西与秦岭绵延相接,又东连邙山,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巍峨横亘数百里,成为中原与关中来往的障碍。在连绵群山中,古人寻找到的通道,为崤山古道,自古就是洛阳与长安、中原与关中之间的咽喉要道,数千年车辚辚马啸啸,叠加了无数的脚印。
% z' v2 L0 a7 |/ K4 f: Y  g
, y- |: D8 M+ _9 M 8 N" X5 v' r1 t0 @' r
, A# Q6 q  s8 ^/ a
  说起崤山古道,姚学谋打开了话匣子:古道分南北二道,南道从洛阳经宜阳、洛宁到三门峡(原陕州)。此道开发较早,夏朝末代帝王后皋之墓就在这条路的西口;秦晋崤之战,也发生在南道。那条路沿河谷,较平缓,风景也好,当年武则天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都喜欢走南道,大队的皇家仪仗,要走二十来天才到。" q) f6 i" x! o7 U  k/ i& Y5 F
, T  h7 U; L; \

/ Q4 u+ P5 h; k
4 C' e& H& V. W5 Q8 W" I  北道经新安、渑池到陕县,这条道比较险峻,周文王当年逃离里,返回西岐走的是这条道,现在还有文王避雨处遗迹;“安史之乱”时,杜甫走的也是北道。姚崇当年多走北道,他的故居及父亲的衣冠冢都在这条路上。如今的310国道,基本上就是沿着北道穿越崤山地区的。
/ `0 X8 A9 j+ x$ C2 X. D
' a; u( j7 e8 K4 t9 I. b  g ( Y, f$ p+ v0 q. f

  X( I) Q% n5 f9 ~7 E' O( ^! g  约一小时后,车行至“交口”,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崤山南北二道在此相交。我们的车转至崤山南道后,沿盘山公路盘绕而上,姚学谋突然问:“你们觉得山顶会是什么样?”
3 }- F5 @+ X! x3 t8 l% O4 \; C- p
; z+ ?2 y2 M8 T; Y1 L + i  ?. M2 u. \' ]
3 ^: q. O5 e0 [  S7 c4 q) s: [
  听他话带玄机,我就觉得这山顶怕不是一般的山顶,转念想到荥阳虎牢关附近的邙山顶都是平地,农民在上面耕作,于是脱口道:“是平的吧?”
. _. S' z. i! a" b
2 t% ]! i+ r- ?( k+ ] 5 s% P! H7 P, h/ f; p( r% H
5 \' V0 L! t$ Y4 B: J& H0 ?
  一到山顶算开了眼。不仅是平,而且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田野、道路、树木历历在目,让人没法相信是山顶,完全是平原的感觉,从山下上来,恍然有来到世外桃源之感。
0 `, e2 g; g- N+ b3 Z: `2 F* b) W/ k: |+ ?9 B6 N0 Q8 y% d1 m% S
: t$ K/ i. H5 C7 |$ `
5 q; P$ @/ u& Z$ g6 y) r: x
  这个地方古代叫安阳塬、莘塬,如今叫东凡塬,南北长十多里,东西长二三十里。姚学谋说,在这个塬西边20多里,还有一个张汴塬,古称陕塬,面积更大,上面有块著名的分陕石,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以此石为界,以东归周公管,以西归召公管。“陕西”在此以西,才叫“陕西”。% a$ u2 M% c- [" o. G6 _

/ a0 C' u' V: z" `$ @7 ^$ c" e
; {4 O1 P  I% P6 d% I
4 s" q; K" N6 U, E9 H4 Q% ?  汽车行至东凡塬南头,来到一处苹果园,姚崇之父姚懿、祖父姚祥的墓,都在这果园内。他们的墓冢已无存,不过姚懿的墓碑和碑楼倒是十分高大。姚学谋说,这是近年修建的,由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省的数百位姚崇后裔捐资助建。+ O% f, p( r; `

" r. f$ u" D; w) C: {4 s' Q4 u
: V1 c. \1 K/ o% H) x7 h
% b- U- H/ v6 G* O' g1 D0 Z* q3 }8 ]  果园的主人、陕县菜园乡南阳村村民水国乐告诉我们,20年前挖坑种果树时,曾在这里刨出不少陶器,有头盔、砚台、瓦罐等,上面有字,他拾了一些放在家里。七八年前,他家从窑洞里搬出来居住时,这些东西都弄丢了。- ?$ s8 \/ i5 k, M9 C: S% t
. F4 E; d. P/ A. P" l
# a$ O  S+ u: n' w
/ k. P0 k& l2 @: Y9 p" k' o7 s0 e
  这个果园处于东凡塬的边上,下面是菜园乡南县村——唐代硖石县城遗址,姚懿年轻时曾任该县县令。上千年,他的墓一直遥望着古城沧桑。. c3 T; L3 x% U. h6 i% L& I- G+ p
' W+ a& L8 |5 r" S! W

9 r4 U4 j- m, T- s# k4 ^2 [8 Q  a" i5 w- B7 |# g; `& C
生于世家长于官衙3 Q) x* @8 l/ b, l# V6 O9 z
1 l! w9 B, W! h4 |) O
" V. k! F" C4 G* p1 h8 O

. B0 ?; c( f; }# @  “县城苍翠里,客路两崖开。硖石云漠漠,东风吹雨来。”盛唐诗人刘长卿的这首诗,虽然不像他的“风雪夜归人”那么脍炙人口,也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硖石县城:处于两处陡峭的悬崖之间,是崤山南道的要塞。
5 v' x1 z% m0 r# [, h( V8 ^0 h. A
! p1 H( ?; b" T5 ^$ K/ G
2 T' O; o$ `7 n' Q4 M
+ }( `$ a- j8 e  二十来岁时,姚懿就担任了硖石县令,他是靠武力获得这一职务的。姚懿的家族本是江浙吴兴望族,曾祖父曾任南北朝时陈朝的征东大将军,他祖父姚安仁到北方当官,曾任青州、汾州刺史,父亲姚祥曾任怀州长史,后升任函谷关都尉,一家人遂落户陕州。姚祥勇武过人,隋炀帝曾在诏书中褒扬他,称其“武能守于天险”。
( u+ Q$ P0 c  K" I
& s4 ~. c; |' t! n* R# X 3 v! `+ W5 Z. J+ I& `3 u! F* C% n" G
1 ^. G. m' a! S8 [8 j. \2 o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硖石县官吏逃散,盗匪丛生。这时姚懿只有18岁,但素有大志,谋略过人,他统领父亲的部属保境安民,剿灭盗贼,占领了崤山道上的这个要塞。没多久,隋朝正式任命他为县令,归属洛阳王世充节制。
* U: S/ e4 U6 v+ w6 e, O7 j' T: ^. \

8 I# l0 Q" f3 F, z* k& b
+ T5 U6 k/ U) }. m- T, R0 d  唐朝建立后,姚懿受唐高祖招降。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占有崤山古道要塞的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负责水陆运输军事物资,功勋卓然。但平定洛阳后,他却因降将身份受到排挤,愤而辞去官职,在硖石东北30里处择地隐居,位置在今天陕县张茅镇西半山腰的张茅中学,这里群山环抱,涧水盘绕,周围又有大片平地可以耕种,确实是可以安身立命之地。按照史料记载,姚懿在这里隐居了近三十年。唐高宗即位后,示恩开国功臣,两次授予姚懿官职,但都是闲散职务,被他婉拒。5 I$ k! o7 _( G0 V+ R
( `) @0 V6 z8 |0 i  V, |" v

3 z# Z& M5 o4 v6 x! y' \# d
, H4 E. G& ~* V# R, W  这时姚懿的妻子去世,他续娶了刘氏夫人。这是典型的“老少配”,当时他已60岁,刘氏仅二十来岁。一年后,姚崇出生,是家中的第十子。当时可能没人想到,这婴儿后来具有了改变大唐命运的能量。但他的降生已给家庭带来了好运,没多久,按现在标准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姚懿,被朝廷授予峡州刺史的重任。这次姚懿没有推辞,带着妻小去上任了。6 O3 \2 ^- ?2 Q9 C7 _% P4 @4 _: y5 N

$ |( z6 ]1 q$ Z% ~
0 r, g$ ?" O% V7 D$ W. x6 T' n& ?/ q' Z2 ~  X4 [
  峡州因在长江三峡之口而得名,山川雄奇,原野广阔。姚懿大约在峡州当了十年刺史,他精明干练,督察州县属官,兴利除弊,政声卓然。姚崇从小在官衙长大,对地方行政事务耳濡目染,又得姚懿言传身教,受益良多。后来他精通吏道,长于吏治,精明干练,应该是得益于这段幼年的经历。3 H8 k7 n: \4 j0 N8 m# _

: d- d; K- A9 b ) V8 B. ]4 q" K. n) R: ~- m, r3 o
) i, z2 q" q# D; j
  姚崇11岁时,(xī)州(今四川西昌一带)蛮族酋长作乱,局势动荡不安。朝廷挑选平乱人选时,认为姚懿年高德劭,文武兼备,任命他为 州都督。这时姚懿已72岁高龄,受命后,即千里迢迢奔赴戎机。到任后,他正面训导官吏,严格整训军队,对少数民族,“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处置得当,不到一年就安定了西南。但由于四处奔波,公务繁忙,姚懿随即一病不起,客死异乡。第二年,姚崇与母亲一起,将父亲灵柩从数千里外运回陕州,安葬在硖石城北之安阳塬。
8 z. E* P9 l8 n1 k
+ j  p6 p4 e% |) G* j 3 {4 H. g0 D- P# N% B

' k5 S/ R5 N1 r  f, r. P) R. \5 J  返回陕州后,姚崇有十三四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由于出身于武将世家,他从小骑马射箭,性格爽快,不怎么受世俗礼节和观念的约束。父亲去世后,家庭对他的约束更少,而故乡陕州一带群山连绵,山林苍翠,野兽出没,出外打猎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年长之后,更是跑到汝州、伊川一带的广成泽长期狩猎。
5 f+ H! r; X( [6 ~; f# n; w" J6 `
$ v* R9 w! t8 _
/ S2 Y: |, E0 z3 `& d. k) v
9 L& Q/ z1 u0 `- N# f3 _# Y  在这段自由不羁的青春期,姚崇对读书没兴趣,只爱呼鹰逐兽。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胆大心细、崇尚气节、信守诺言的性格,史书上说他“少倜傥,尚气节,不悦学”。
# {) w% F1 P& K2 `
/ Q% }" }0 k# S% ~5 N" z$ n+ @0 C 2 j5 {; n5 c& I( ?3 \. i+ }

4 S7 ?3 F' v' ^$ c9 i; q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担任武职大有好处,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姚崇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也不可能成为开创盛世的名相。他的命运在等待着某种转机,但转机迟迟没有出现,直到20岁前去长安踏上仕途,他仍是一个喜欢游猎的翩翩少年。$ j6 w! Y4 N0 V2 {5 S0 ]& n
1 O5 u( w4 [$ j4 X; @
6 w5 l  C+ q! M! U/ J9 w2 t' r
  E2 x( y( Y* E) Z7 M( x* n0 a
  唐朝前期,做官的途径主要是门荫、军功和科举。门荫是汉魏遗留下来的传统入仕途径。按照当时的制度,已故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推恩赐予其子孙官爵。姚崇的父亲生前任 州都督,是正三品的高级官员,按规定可以袭官从七品。
! B# D3 r. ^. U) H
1 ~$ j7 h4 J/ ~* A 4 \0 Q3 @! s' z8 r2 W- ]

/ ], L1 p7 _8 O! V  姚崇20岁时,身材修长、相貌堂堂,举行了成人仪式——加冠礼,他就离开张茅镇的故居,告别家人,前往长安求官。7 n( _( H2 ?! W

+ F6 h4 B. C/ X9 t1 o! x* m
: H3 X$ B! n/ b2 t8 q9 p: Q$ w' x) Q+ q7 E$ e, Y
  但这条入仕之路并不轻松,要先干两年杂役,再担任几年没有俸禄也没有实际职务的散官,然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4 j9 Y4 T: }1 m
" L2 n% i" b6 j& ^' |& I

) \, x0 b% Z8 K* P' k, c' @
$ N$ z1 j; C, ?  当时科举之风日盛,不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即便担任了较重要的官职,也会被人白眼相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姚崇的爱好发生了转变,他爱上了读书,甚至沉湎其中,逐渐成为一个文采飞扬的读书人。这个转变,有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契机。
) J$ \5 E% H- e! S; P
% Y' w9 m5 j, _# J# S; y7 S& ?* e3 u3 n# ` / ^3 k' }1 T: O" U0 F/ Q

0 }: x7 S2 e' \! H* [  《新唐书·张憬藏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春天,姚崇、李迥秀、杜景 等三个年轻的郎官跟随张憬藏,在长安城外郊游。张憬藏是长社(今长葛)人,是当时最著名的相学家。游玩时,张憬藏观察了他们三人相貌,惊奇地说,你们三人的面相都很尊贵,将来可以做到宰相那么大的官。然而以姚崇的面相最为尊贵。他特意交代姚崇,“勿自弃”,千万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 [- T% W, d: p4 j& W
' A7 p  \. ~$ ~& ]( H9 D 4 @) g0 C/ h+ J. p' s6 X2 c# [
5 H+ i9 c' c  M0 B0 Y
  这是个很让人吃惊的预言,据说后来也准得出奇:这三个人果然先后做了宰相。1 G  Y3 r  \+ u6 U: H
) @% o, v6 m, j* `6 ?
3 I' p0 u6 [' \9 r4 x  F4 ?; _
( o! h8 Z: w9 b
  后来唐玄宗在渭水边狩猎时,召见姚崇,随意问他会不会打猎,姚崇也说起这个事情:“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勿自弃,故折节读书。”姚崇亲口对皇帝讲的事儿,应该不虚。, h! t) B# u) B/ m: l! t* \! z3 ~

! T& A4 L  ?* N% g$ ?7 ?8 k % {2 W2 K4 E9 f% ]

0 H" A% z: t5 g8 f% t& f2 \  对于算卦看相之类,记者向来不信。就此事而言,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与其说张憬藏能预测未来,不如说他的激励非常有效地影响了未来。身处科举气氛日渐浓郁的时代,被人看好的姚崇改变积习,发愤读书,最终真的有了大成就。
9 X; ^4 P/ {* t* T6 u
3 L, ?: X$ W. \1 M
6 |8 p8 V$ q5 S; d. I6 ~/ k3 i- j2 A
) Q% |& g6 |1 W# d1 f  唐朝人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或许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姚崇起初不喜欢读书,到长安后,偶然见到皇家图书馆的《修文殿御览》,随手翻阅,觉得非常有趣,从此读书成了一件让他非常开心的事,于是“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
1 D9 r) k. ]& S
" X! `0 e3 E0 g0 T: S9 M$ z0 T ) Y! {9 V3 D1 N9 t" H

' D6 Z3 ]9 p4 B7 i1 x0 F/ y  由于对读书真的有了兴趣,姚崇潜心攻读五六年,27岁时,他已是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下笔千言的饱学之士。这一年,他参加唐高宗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高中“下笔成章”科。中这一科的人,往往都是有见识、文采好的真才实学之士。' k! U( w5 ^; z) \/ N* @

: R5 |* |9 Z) B& n0 `5 e
$ h' w9 ?, T, G5 ^: }
/ L4 G. r9 Q- o" ^- c0 {  科举高中后,姚崇真正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被授予濮州司仓参军。
% N$ r4 J  {7 ~+ {! V
3 i% ^7 ^& {, e4 Q# ]- h4 T3 q
$ y3 p1 V6 |6 k2 k# h
7 l! V$ N# M$ m  U% f: r0 c濮州郑州小试牛刀
6 W$ v) a7 g7 ^4 g' g  K9 H! q# l& P3 M/ v! {' c5 Q
3 S* p; a2 }) G6 p7 c
" |7 v) i1 q7 J9 ~, k
  濮州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山东鄄城一带,是人口密集、物产丰盛的名州上郡。司仓参军,是刺史的辅佐官员,那时官府机构简单,每个官员管的事情很庞杂,这个司仓参军要负责一州的财政支出、钱粮保管、租赋征收、官府建造修缮、集市商贾、度量标准等事务。这么复杂的事务,公务十分繁忙,但也是很好的历练机会,让姚崇逐渐熟悉、精通各种公务,成为一个精明干练的官员。
# d& {8 @# s* `8 T' U$ ~5 c+ O/ N- ^# V, D1 p* q& B1 Q/ Y7 B
1 a/ ]3 Z  w) u* d9 Y" k2 H
" Y6 E, ^& {# q- O1 A
  几年后,姚崇被调到郑州担任司仓参军。当时的郑州管辖管城、荥阳、荥泽、新郑、中牟等县,36万多人口,也是名州上郡。) F+ h% @! a: i0 u8 i
4 |* ~, f* m* }) Z- S4 g! |+ L2 C3 P
0 Y, \- o4 R! x1 f

+ a4 R5 E3 R4 K  到郑州后不久,姚崇的原配夫人刘氏不幸病逝。数年后,他又娶了位郑州媳妇儿,为他生了儿子姚奕。姚奕是姚崇的第三个儿子,后来成为其子女中最有作为的一个,做到了部长级职务。这是后话,那时姚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终老于从七品这样的基层工作岗位上。% U0 E8 m) T" L3 R" q
; m4 U5 J/ y- c5 ]; q2 o
1 T, I1 s+ o( \  B7 f; O" L" F
; z5 k: @4 @/ J! i& z
  但机遇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姚崇是个有心人,在濮州、郑州当了13多年的司仓参军,他全面接触了底层百姓,熟悉了当时的吏治,对各种典章制度的得失、利弊都了然于胸。2 l, m7 @: `7 Y0 j, ^* k

: V( K7 N: m3 j, A- q. E , {. N1 W  s1 V. D" [
* Y* L* L! m) C0 o
  姚崇40岁的时候,赶上武则天大批起用新人,他结束了13年的基层任职,到神都洛阳司刑寺担任司刑丞,两年后,调任夏官(即兵部)担任员外郎,官职并不大。但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年富力强、精明干练的姚崇崭露头角。战事一起,兵部成为信息中心,头绪众多,事务繁忙,但被姚崇处理得干净利索,井然有序。他每天写的战事报告,也“剖析如流,皆有条贯”,令武则天大为欣赏,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姚崇从此走向唐朝的统治中枢。
: m, t$ ?. Q- ]7 ~9 p/ d) |" a
/ ?2 Z- n( Q# g: ~9 l6 D+ Y$ V
" X  D: K7 N; {# T 图为姚崇之父姚懿的墓碑,是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的姚崇后裔集资新建的。墓碑对面,就是唐代硖石城遗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2 10: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