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揭秘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一级专列运送原子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9 15: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0 [/ c; `0 A- t7 B! K4 o+ u  周恩来:“一次试验,多方受益”! e9 V# q9 i6 Z! N: ^8 q6 v- s
  1960年8月,我从河南省新乡市一所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哈军工学习。这是一所高度机密的学校,我们入学进行政治审查是按绝密标准进行的。当时不仅审查了我高中三年的全部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和身体状况,还审查了我家三代的历史
) M- C0 S- @- d9 q6 }  1964年10月10日,我吃过晚饭后在校园里散步,突然有个同学跑过来告诉我:“快到系主任办公室开会,有紧急任务。”我问:“什么紧急任务?”“不知道,快去吧。这是系里直接点的名。”这个同学不容分说,拉着我就直奔系主任办公室。+ R$ f- K* ^2 x* Q+ g$ q1 p# ~
  坐定后,我数了一下,有十个学员,还有一个系里姓张的政治干事。系主任宣布:“同学们,接上级指示,要你们十个人由张干事带队去执行一项任务。现在宣布如下纪律:第一,不该问的不问,干什么事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告知大家。除了被褥、棉军衣和换洗的衣服之外不需要带其他东西。第二,到什么地方去,跟着领队走就是了,不允许对外说自己行动的轨迹。从现在开始,不许与外界通信联系,包括自己的家人,直到完成任务回到学校。第三,完成任务之后,对这次执行任务的情况未经允许不得泄露。现在汽车已经在宿舍楼前等候了,立即回宿舍打背包出发!”于是,我们连跟同学告别一下也没有,就上了汽车,每人分得一大挎包饼干,还有一军用水壶开水。  f. f1 i2 i8 J  X
  当天晚上11点,军用大卡车把我们拉到了一列火车旁。我们登上了一节运货物的“闷罐子”车厢,还没有来得及问这是什么地方,列车就开动了。车厢里除了地板上铺着的草帘子外,再无其他的。为了御寒,我们打开背包并排紧挨着躺下,很快就睡下了。
) c' ]# w# n2 y5 R8 l% {  从“闷罐子”车厢的门缝里透过的光线,我们能得知是白天还是夜间。究竟经过了几个昼夜,我们也说不清楚了。一天,领队的干部通知我们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整理好行装下火车又列队进到一个兵站。这时,一位首长出现了,他与张干事简单交谈后,就带领我们上了另外一列火车。我们乘坐的这趟列车实际上就是开向罗布泊核试验场的专列。
: K( M7 Y' k5 s7 m( p) t% p! p  又过了两昼夜,在第三天黎明之前,我们乘汽车到了一个旷野的壕沟前。这时,从乌鲁木齐上车就一直陪同我们的那位首长告诉大家:“为了反对和制止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核讹诈,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根据周总理‘一次试验,多方受益’的指示,现在请大家来看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爆炸,就是让大家初步得到一些核爆炸的感性认识……”
% F' B/ Y) {6 N* i/ B  我看过二战中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有关文献和纪录片,深知原子弹的威力。现在领导安排我们参观中国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大家都惊呆了。为了保密,大家都不敢用力鼓掌,只是握紧了拳头,对视着,以示荣幸和自豪。
3 h& Z! a" L. C% V6 C5 c3 R  随后,首长又告诉我们,面前的壕沟就是观看原子弹爆炸的掩体。他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进入核武器试验场之后的注意事项。他说,每个人一定要戴好防光辐射的墨镜,尽管它的透光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在爆炸的时候还要背朝爆心,用手把脸捂严了。一切都如同战斗前的动员。- {; z' k& a' {
  1964年10月16日清晨,罗布泊晴空万里。我们在一条齐胸深的壕沟里就位了。这里距离原子弹爆炸点有60多公里。我们向壕沟的前方看去,在远方隐约有火车头、汽车、通信设施、简易楼房、半地下地堡。据说还有一些农业研究单位送来的猴子、兔子、鸟及各种植物,它们都是用来测验原子弹爆炸威力和其他核爆效应的,为研究防御核武器的破坏提供数据。这条壕沟的左右两侧还分布着几条同样的壕沟。
0 s; H7 S+ F! |$ _; k( _  我们被告知,核爆炸试验将在下午进行。虽然离爆炸只有几个小时,但大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焦急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右侧不远处的一条壕沟,是首长的“观礼台”。下午2点多钟,右侧“观礼台”里的人越来越多。张干事提醒我们要戴好防辐射墨镜之后,现场变得鸦雀无声了。
) Z. N6 E7 c* R  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大火球垂直跃上天穹,由红变黑,黑里透红,团团火焰和烟云翻滚着,一根粗壮的尘柱平地拔起。雪白的烟雾在空中翻卷,地面上涌起的尘柱不断蹿高。烟雾和尘柱连在一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 m7 d( f. k8 u3 F) F
  随即,我们又看到许多防化兵冲向了爆炸现场;飞机在蘑菇云中穿梭。顿时,试验场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1 J- t) X5 I" [& o4 v9 H  看完这次核爆炸试验后,我们就在现场等待着返回的行程。这时,又有一位首长来看望我们。这位首长向大家问好之后,又特意提高了嗓门说:& D3 G. v9 \* j- I( ~( e2 [" K1 m
  “同学们,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爆炸成功了。我在这里还要特别地感谢你们的母校哈军工,我们基地的张蕴钰司令员就是你们的院长陈赓大将推荐的;第一批到基地来工作的就有你们的王如芝教授;你们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原子工程系,你们的许多老师和几百位同学在这次核试验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 L* `. M' `# K& s, s; y
  “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戴着防毒面具冲向爆炸现场搜索爆炸科学数据的,就有你们六系(防化兵系)的校友。在这十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在这关系到军威国威震撼世界的重大行动中,他们吃大苦耐大劳,不怕死不怕累,他们的意志最坚定,祖国是记住他们的。你们的母校还为原子弹的试验提供了许多仪器。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按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起爆按钮的就是你们的校友韩云梯同志。”
" c, z* N5 Z0 e  大家听后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2 \+ a  ?% T) \  I/ {  q  尽管我后来没有从事核研究工作,但是,我时刻都在期盼着有机会再次见到曾经为中国核试验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校友们。 ( f$ \1 [, [1 I3 Z
  一级专列运送原子弹
$ c1 f7 y% i& Z  1960年8月,由于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
/ h6 s9 n0 A0 A  1963年3月,刚组建不久的新疆马兰基地研究所急需科研人员开展工作,哈军工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杀伤因素测试分析专业的45名学员奉命提前毕业,其中38名分配到基地研究所。这批学员政治素质好,专业扎实,成为马兰基地研究所最主要的一支科研骨干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58:57 | 只看该作者
1963年夏,又有100多名原子工程系学员毕业,除了一个人分到基地外,其余则分到核工业研究院(即九院),乐得李觉院长眉开眼笑。聂荣臻听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年轻人,非常高兴,一定要见见哈军工的毕业生。11月13日,北京天气晴冷,聂荣臻穿着浅灰色大衣,戴着墨镜,在张爱萍、刘杰、李觉、邓稼先、吴际霖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九院看望哈军工的毕业生。他勉励大家努力工作,不辜负国家的重托。讲完话后,聂荣臻又与大家合影留念。大家站在聂荣臻等首长的身后,心中顿时生出无限豪情。在这些毕业生当中,有一个叫韩云梯的年轻人,他1958年秋进入原子工程系学习,是核控制专业的学员班长。
  M) ^9 _7 p3 u9 g+ y
! @% x$ u, c- G' f; l" {  青藏高原上的金银滩草原海拔3200米,每年除了6、7两个月天蓝草碧外,其他月份则或是大雪纷飞或是黄沙蔽日。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上,建起了中国221核工业基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绝密科研工作。哈军工的同学怀着崇高的理想,跟着李觉将军,西出玉门关,来到这里,住进了被戏称为“猫儿眼”的低矮狭小的临时工棚里。就是在这样的“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草当干粮”的艰苦生活中,他们参加了原子弹研制工作的“草原大会战”。
! a4 M- }+ A& r1 o, Y4 S% P7 n, \! x4 r# t5 E% Z
  1964年7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221基地组装成功。9月28日,由九院副院长吴际霖带队,第一颗原子弹和相关的试验仪器设备与九院参试人员一起,在绝对保密和绝对安全的情况下,乘坐一级专列启运。周恩来下令将运载核弹的列车定为一级专列,按最高级别实施警卫,押运人员都是百里挑一,韩云梯负责押运控制系统等试验设备。各有关部门为了落实周恩来提出的“保装、保运、保响”的指示,做了充分准备。$ F8 S2 i+ V3 M2 n! v" N

# y$ Q6 S) i1 P& r3 i  据负责铁路运输的领导说,专列驾驶员的技术和政治素养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保证专列在运输过程中以匀速行驶,避免原子弹部件互相碰撞。专列上所用煤都是用筛子筛过的,防止从煤矿带出没有爆响的雷管等爆炸物混在煤里。列检员用的铁锤都改为特制的铜榔头,防止列检员敲打火车轮子时产生火花。专列沿途所有横跨铁路的高压线,在列车通过前都要停电,以避免静电引起意外事故,保证专列安全运行。沿途遇到的列车都要给专列让路。为保证专列的绝对安全,解放军战士在铁路沿线日夜巡逻。专列经过的站台上,铁路民警和地方公安保卫人员几步一岗守卫着。沿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部门领导和各铁路局公安处长,精心护送列车,并随时向吴际霖副院长汇报专列运行情况。
& k: L2 e; v* S! E, A$ L: ~( S) M  W9 j
  吴际霖副院长思绪万千,根本睡不着。他时常到“产品”车厢去询问温度、振动等情况。专列停站后,他下车问候列检人员,向公安保卫人员致谢。经过三天三夜的运行,专列安全到达基地。与此同时,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235内球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保卫部高副部长和九院的胡仁宇监护,乘飞机也运到了基地。, K1 f! c# q$ b' b" c: j" P

. Q9 m; `4 B% j  张爱萍点将韩云梯为主控台操作手+ U" o+ W+ G. J7 R
* B  f% X6 v0 y, w# f
  韩云梯一到试验场就被分配到主控站工作。主控站在爆心铁塔以西约24公里处,是个钢筋混凝土半地下建筑物,全场的控制指令都由这里发出。韩云梯虽然初到,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娴熟的业务水平,很快引起领导的注意。不久,经常到主控站检查工作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就认识了他。
! b! O' B: W$ a: y$ `1 J6 k! `
4 ]( t- k' N1 G* v9 r: v  1964年8月下旬,核试验进入最后倒计时的“临战状态”。在参加核试验的战斗队伍中和关键岗位上,到处都有哈军工人忙碌的身影。全场各工号测试仪器的安装调试、单系统测试、与控制系统单项联试等均已完成,马上就要开始全场联试和综合预演。5 t4 x  P9 ~- v( i) i, z' r1 _
0 B5 l9 x: [  _- k+ g1 Q1 h: V
  主控室里只准有三名技术人员,其中负责主控台的操作手责任重大,他要按下引爆原子弹的最后一个按钮。综合预演时,在众多首长面前,操作手过于紧张,对假设的几种紧急情况反应不快,张爱萍看在眼里,摇了摇头。离开主控站时,张爱萍说:“换个人吧,我看哈军工毕业的小韩就不错嘛!”于是,韩云梯走进了主控室,当上主控台的操作手。+ n1 V( \, F: X

' e9 }$ _4 ^6 d/ ~! p0 ~$ l  主控室的组长叫惠钟锡,无锡人,曾留学苏联,回国后从事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人品、学问都让韩云梯钦佩。另一位叫高深,也是留苏归国人员。他们的任务是管理监视台上的各种控制、监测仪表。韩云梯把他俩当成老大哥,虚心请教。三个年轻人像亲兄弟一样,朝夕相处,配合默契。4 [8 s& p% [1 m5 F3 N
1 \0 {# v3 l6 g& V
  主控台上有一个红色的“紧急刹车”按钮,它是为起爆前10秒之内出现异常情况时使用的。如果给引爆系统的同步装置所加的电压没有达到预定的下限值,或电压超过预定的上限值,都要立即紧急刹车。/ S- E& z, u) R! Y
8 e5 k1 g" ?6 a- U, z* o1 r
  在全场预演“零”前20分钟时,程序都还正常。当“零”前10秒时,给同步加高压的信号发出后,惠钟锡监视的一路高压不正常,他立即发出刹车口令。主控台操作手韩云梯实施紧急刹车,全场停电。这时,在“零”前4秒左右,全场哗然。经过检查,发现送上塔的电压没有达到所需的电压值,更换变压器后,又做了多次单项试验,没有再发生问题。
7 W5 ^' T  l) }$ ]7 D7 \& A
0 @" M4 N( Q- Q( N0 F& G  尽管如此,韩云梯对紧急刹车一事仍是心有余悸。在10秒内,从监视、判读到传递、操作,直到高压稳定下来就要占去4秒,剩下6秒,如果出现异常,监视台的两个人要先后判断,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向主控台发口令,时间过短。
4 U& a: ]  \4 K, {  m8 V$ }5 L* d  ?& }* p# @' n" t3 y9 Y2 g- Z
  怎么办?经过思索,韩云梯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紧急刹车”按钮由主控台移到监视台上,如果出现异常,由惠钟锡直接操作岂不更保险?何必先发出口令,再让操作手去执行,费两遍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59:54 | 只看该作者
 韩云梯把想法向惠钟锡和高深说了,他俩皱起眉头说,主控台的研制单位是个大所,早有话在先,不允许更改线路。再说,一旦改坏了,谁也负不起这个天大的政治责任。但韩云梯觉得,共产党员要说真话,讲老实话。* h' s2 S2 ?8 B/ X/ h- U0 D

/ V6 W' `: m  V( E3 N  翌日,韩云梯找领导谈了自己对改装主控台按钮的意见。各级领导研究了韩云梯的意见后,同意了他的意见。韩云梯凭借扎实的电子线路基本功,很快完成主控台和监视台的电路改装,克服了紧急刹车时反应时间过短的问题。
5 k/ S  t: C9 t$ F0 i" C% X  D1 e) X( h+ a$ x
  “596”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 a7 l5 \  l% ~$ P8 Z8 [) K8 \* h
" G$ ]3 C- b$ A' E5 x( R  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宣布: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即核爆炸时间)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6 l4 t0 ~$ a: H

* j; D$ j- ]8 G; V+ ]( B  10月16日,103米高的铁塔在晨曦中傲然挺立。试验场笼罩在一片紧张肃穆的气氛中。随着卷扬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端坐在吊篮里,冉冉升空登塔。上午9时,李觉、张蕴钰和科学家陈能宽等一起登塔,他们要陪同四个安装手给原子弹安装起爆雷管并接通电源。李觉置身在铁塔顶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安装手的每一个动作。他的身旁静静地躺着重达3吨的庞然大物,原子弹的外形是个直径约一米的银白色大圆球。# I* r* h. E& O7 j
, m9 o( P5 ?; g3 F6 I
  安装检测完毕,李觉又检查了一遍,才下达撤塔命令。在塔下,他掏出钥匙,打开电闸箱,轻轻合上闸刀,然后挥手带领大家离去。7 I# i$ v  p$ i$ J# p) N6 r) N0 Z
8 ]6 r3 c  `2 f# k! j
  14时30分,在距离铁塔60公里的前线指挥所,张爱萍通过保密电话向周恩来报告:已完成试验前各项工作,一切正常。. {2 P; u6 j3 U# I. F
. ]+ I7 X% @) X
  周恩来听完报告后,批准按时起爆。
: u% ~2 ]5 F: ~0 ]9 Q3 H+ z$ E4 E, u$ C  V
  千里戈壁,一望无垠。张爱萍、刘西尧等核爆前线指挥部人员和应邀前来观看核试验的新疆党政军领导王恩茂、赛福鼎、郭鹏以及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们都站在观察所的“观礼台”里。
1 F8 P. |  s5 e0 Z: W" T/ B6 I: D4 W. W4 t$ ^9 i. i& ^
  在“观礼台”里和科学家们站在一起的,还有研制核爆检测设备的三名哈军工中年教师:赵伊君、花栅和傅信礼。; F8 x% i, _( u. \/ A9 K$ {

0 \3 b1 P  S. m  李觉和张蕴钰进入主控站,把塔下转控站的两把钥匙交给试验总指挥张震寰。张震寰沉默片刻后,下达指令:“开启主控台的罩盖,韩云梯在主控台就位,惠钟锡和高深在监视台就位。”1 L' F, F9 D+ X- H3 _' |, d

' e7 H3 w: }4 u; V; Y0 I- w$ H  面对主控台上的指示灯和按钮,韩云梯神态自若。按照预定程序,韩云梯按下30分按钮,全场所有系统进入程序控制;按下15分按钮,引爆系统加电。
; y# e" z( m0 D; N$ q- a$ k* s* e- }
  14时59分50秒,韩云梯按下了10秒按钮,同步装置加高压。此时,响起一个女军人清脆的报数声:“9、8、7、6、5、4、3、2、1,起爆!”就在这最后的10秒之内,原子弹自动完成了雷管点火——炸药起爆——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部过程。+ }0 V0 L8 L; R$ t
, z0 ~1 {  M; a0 q3 O+ j
  15时整,随着韩云梯向下一按,准确地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动作之后,靶区顿时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顷刻间感到大地也在晃动。光辐射、冲击波已过去,人们蜂拥着跑出工号和掩体,只见靶区上空火球已转为烟云。烟云渐渐与地面吸起的尘柱相接。烟云顶端在向外翻滚,又白又亮,烟云底部巨大的吸力,吸引烟柱上升,上升至七八千米的高空,这是典型的核爆炸蘑菇状烟云。它宣告了催人奋进的“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9 E8 y* F1 `6 M! u# ~/ n4 D1 A" ~: a5 x
  张爱萍拿起直通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兴奋地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他又把核爆炸的雄奇壮观,变幻升腾的蘑菇云的景象报告给周恩来。
6 C" H% z" r* I1 c8 D$ ?0 L
! }& u8 i$ ]- Q; S6 B3 D  周恩来豪情万丈,朗声道:“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毛主席正在人民大会堂,我马上去向他报告!”张爱萍立即通过扬声器传达了周恩来的祝贺。顿时,试验场上的欢腾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主控室里,韩云梯、惠钟锡和高深三个人拥抱在一起,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 J0 \* z, e
& X& @5 \' y8 s4 C  10月16日晚,新华社发表了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发表了政府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3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