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2 18:18:30
|
只看该作者
1965年颜伏(左)在高炮部队考核0 A6 }' D8 I5 j) ?
1 ^0 k T! i" w$ C1 o7 X- V 上甘岭战役,指挥炮群与敌争夺制空权0 b7 l' A; e- j8 m4 X
7 A' G- @8 V* a8 _* t9 O8 Q 1950年1月,根据特种纵队特科学校校长陈锐霆建议,颜伏出任特科学校副校长,主持日常教育训练工作。同年12月,组建炮兵第7师。1951年4月颜伏率炮7师入朝参战,参加了粉碎敌“秋季攻势”、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夏季战役。5 D" Y% Y2 z1 }6 p/ Y/ p
) {3 j3 T: Z) j# D1 p7 h8 k 其中,上甘岭战役被军史学家称为“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残酷、最紧张的一次防御战役”。
7 j6 b! b, @' |, A# U/ W P7 ], v% \ I" ]! q' v
战役中,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命令颜伏担任上甘岭战役炮兵司令员,统一指挥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战的各配属炮兵部队,协同12军、15军“粉碎敌人向上甘岭地区的任何进攻”。
! o1 @+ a5 v! Z2 p
% R( I3 _' q; r6 v* K( \6 u e 颜伏入朝前没有接触过炮兵,但战争把他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他坚信可以找到战胜敌人的办法,他坚信战争必胜!
+ l$ C; `# \' P! S& u
3 p8 X! }3 n+ f 上甘岭地处五圣山南麓,山势险峻、地势复杂,本来就不利于开设炮兵阵地,加之战局变化快,敌人拥有空中侦察手段等原因,炮兵阵地的位置转换十分频繁。部队都是在晚上采取最原始的手拉肩扛的方式将全部的直瞄火炮、迫击炮和大口径炮安放到位。0 G1 I1 G( |) k; a9 x4 d5 X6 I
- T1 \! |' r& R9 v/ \ 针对敌机的疯狂轰炸,为尽量减少我军伤亡,颜伏指挥炮群对敌人聚集地和尾部进行猛烈攻击,并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果断把高炮第610团阵地推前,积极开展对空斗争,重点打击敌炮兵校正机、轰炸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夺取了制空权。
: I7 B" F$ C) z/ m
6 @4 o3 ?+ ~+ c) }+ N: r& d- A8 f
; v! [- A# g) M1 _( y5 z
1952年颜伏(右)与王近山中将在上甘岭战役炮司指挥所- i7 ^5 c3 |: ]0 H% Z+ u, w
5 k4 j) z. O6 Y) h8 S- @* k* P
毛主席评价,炮兵的猛烈和准确是制胜要素
x/ { `: J5 z# N. X" L G. a- c* m/ D" a: i" Z0 f& }* M2 w1 j- F; Q
战役逐渐进入白热化,从1952年10月31日到11月5日,敌人每天以几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进行十几次反冲击。敌人把坦克开到山脚抵近射击,还有百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战斗从旭日升起打到残阳西下,阵地成了一片焦土。
* H% k* r0 ]( E' D* n
/ u% O( @$ ]7 M) i( f/ e 颜伏在这些日子里严密组织各种炮兵火力,分成数个炮群,配合步兵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支援步兵巩固阵地,仅11月2日就共同击毙敌人1000余人。
) n: A e' y# A+ J
5 m, }! ]" L7 T& M 在持续了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炮兵部队共击落击伤敌机300余架,击毁击伤敌轻重火炮110门,其中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缴获各种枪支2750支,整个战役共毙伤俘虏25400余人,其中13000余人是炮火击毙,占歼敌总数的58%。另外,80%被敌军攻占的坑道也是依靠强大的炮火夺回来的。
4 T3 w$ P* y8 h) ^, n1 c9 c' b G6 E- ^) O4 O
颜伏同志带领这支世界上最年轻的炮兵部队,同兵力与装备大大优势于自己的敌人较量,创造了我军炮兵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并永载史册。秦基伟军长指出:战役中“形成炮火优势,发挥炮火威力是取胜的关键”。$ g! k/ j! Z9 o6 [5 H. y8 ]4 `
- g, T/ ~. y3 y" B0 U- m6 ~
1952年12月16日,毛主席在《关于朝鲜战局的分析和作战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并称赞“这是奇迹”。而颜伏正是创造这一奇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被誉为我军炮兵名将当之无愧。1 Q# t7 n: b" h; X; }1 _
0 O+ g/ ], V5 R% p
6 E* `0 v0 r1 m7 F
( f3 R; F2 T* g1952年颜伏(中)在上甘岭前线
& z: W9 [2 Y2 ~; T6 e, a2 Y6 \- l% y0 j" [& @ X. i( K
军民鱼水情,老百姓一辈子忘不了的好人% F, G7 X% a# ?3 X' c5 r! Y, C/ B
/ B& r; q4 P# {0 M1 _9 u 回国后,颜伏调任山东军区炮兵司令员、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为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J: r- X: B0 j, y2 F6 A2 @' x2 J* {2 q
# \% l2 ~1 }6 s5 n- Z6 u4 R8 z 1964年春,济南军区炮兵迁到远离市区的南部山区仲宫镇。从那一刻起,颜伏的心和农民朋友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工作之余,他常去驻地公社的8个村子看望老乡们,他说得清谁家是烈军属、谁家有老人、谁家生活最困难。他对每个村子的生产情况了如指掌。他与驻地公社领导一起上山实地考察,解决了农民吃水、通电和通路问题。5 q/ T7 I) ^/ X& t7 C
7 H$ H+ I3 T6 d# }0 l 为了尽快解决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颜伏派人带领各生产队领导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请农业技术员驻村,引进高产粮食品种。为帮助生产队发展副业,颜伏自己花钱买了果树苗、葡萄秧、西瓜种及做粉丝用的大缸送给生产队。$ J, s7 v8 N$ j- s
* e) `3 n) e' d: Y 那时炮司每周放一次电影,颜伏就让放映队同时在营区外的河滩地上为乡亲们再放一场。每到年节,炮司的洗澡堂专门为乡亲们开放两天。每年春节,他都会和孩子一起带着食油面粉,看望村子里的老人、病人。颜伏的女儿颜凯欢现在还常常去看望当年的那些老支书,有的老人现在还珍藏着颜伏同志的《生平》,老人说:“我们想颜司令时,就拿出来看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样的好人老百姓怎么能忘了呢?一辈子忘不了啊!”( `5 H: ~# T% w* ~1 @4 \
# p( M$ D3 b/ r* j1 i) v$ k 颜凯欢表示:“父亲戎马一生、严谨治军,为百姓致富呕心沥血,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善良’,因为他是人民的儿子,农民是他的血肉兄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