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当年英雄救美 纳歌女姚氏为妾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3 16:4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世纪的中国,除了欧美,日本是许多留学生另一个很重要的选择之地。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都曾在此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对于蒋介石而言,日本也是其重要的转折之地。就是在这里,至友陈其美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认识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8 }5 D5 b, r* m) x0 e# ~6 E8 U! ]5 t

- v! e( ^: h6 i5 d0 {. a0 o- H; L6 v9 [4 C7 l. D

$ ^5 B" L1 H" A( O  根据后人的描述,那次蒋介石参加同盟会时,刚好孙中山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会后陈其
" Q1 M4 X3 I3 r: S/ l1 p- Z* @- e0 Z4 X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 r( b4 J/ W' W8 U' I! K
& C; i1 |$ l* y  J8 C1 @' u
' B$ y6 j2 k, b
0 |, N, V! w) t  美向孙中山引见了蒋介石。这位热血青年给孙中山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孙中山对陈其美说:“这个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无法确认孙中山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但可以确定的是,蒋介石当时确实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期待找到自己革命的同路人、领导者,而现在他找到了。孙中山的理想抱负、对革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强烈地吸引了他。
" T. x% E' T0 ?) y1 G5 B3 {8 v1 k* B! h8 O. ]5 y& d/ D# }- b6 L7 C7 C

1 H" u! M5 o, b- ^, B% i4 {% ]: E5 ]! o$ e+ e0 E  {
2 a8 P& D4 n) H- Y) ~/ @; X
  当时的孙中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华南各地就进行了不少于7次的革命尝试,但都失败了,他的许多追随者被杀了头,清朝的统治依然如故。尽管蒋介石每次总是主动提出要为革命出力,但每次都出于长远的考虑而被拒绝。孙中山说,他为革命为中华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成他的军事学业。 7 _+ i* ]! L& z3 D

; a  R+ L. Q. L9 o6 R& j4 Q
" t- E8 S# @9 U) `* W; d' i4 D7 Z, u% A

0 n9 N- M7 Z& z2 z5 l( Y. Q  事实证明,孙中山的想法是对的。尽管当时他领导的革命战争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看似党员众多,但最缺乏的就是有优秀军事才能的领导人才。从这个意义而言,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日后是不可或缺的。
. f6 t3 Y* X8 {. M! p
0 r4 Q0 C0 p# W" }
- ?; t7 ~8 I. e1 `4 _" I) n  d/ f, q& V3 p) S

$ g) L* {" H% z7 b. t6 i  可是,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再也不能等待了,他决定暂时放弃在日本的军事学业,马上回国参加革命。自那以后,尤其是参加杭州战斗以后,蒋介石的个人经历就开始同中国的现代史不可分割了。虽然在最初,他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瞩目。
+ D* X) @' e, l
% E; e( Z. ~. Z5 u7 [* I) N0 i# Y" G9 [" I0 j; A5 o2 v) L; F

0 |+ y- W, }$ i" n/ l' C( V5 `# g4 D( Z: k1 }; [" ^: L
  海外的一些史学家们都称蒋介石的部下为“敢死队”,因为他带领部下成功地攻打了浙江巡抚衙门,此次战役,蒋介石承担了攻打浙江巡抚衙门的核心战斗并担任炸弹队临时指挥官,促成了浙江的辛亥革命宣告成功。而在攻打之前,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蒋介石亲自给家里诸亲友各写了一封诀别信,其中给母亲信中恳切地希望母亲“恕儿不孝之罪”。接着他又说自己原本是想出人头地,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心甘情愿。幸运的是,这次战斗胜利了。
# c0 F( x0 F! m/ m2 h% k7 @7 w
! T9 a* T' D# Q" z
* U' N# i$ ~4 B7 H! V; q+ ^( f, x' D

4 \8 S  s3 y! z! v$ [  尽管战事频繁、戎马倥偬,但蒋介石的感情生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一片空白。事实上,自从儿子出生,母亲和妻子都把全副身心放到经国身上,对他的注意自是稍稍减弱。况且,在去了日本,又来到繁华的上海,看尽那些时髦娇艳的都市女郎之后,妻子毛福梅土里土气的样子愈发不能入眼了。现在,儿子也有了,蒋介石自觉“使命”已达,今后可以更为自由了,“革命”之余,也不忘看一看身边的女人了。 : r9 {- }. k% I6 h! I& j: I, V

. Y9 G" C) R& j[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U. m1 H4 I' E7 z
+ J9 y+ \0 t: R3 {  P& z& `' U* |2 t# o
: P4 P6 @2 X* L; z, N
  当然,对纳姚氏为妾这件事,蒋介石曾对后来的第三位夫人陈洁如有过交代。蒋介石说:“1916年刺客到处寻找我,要刺杀我,我藏身于苏州的‘苏州乐园’。在那里,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做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娇小玲珑的美女,长得很迷人,我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对她感兴趣的有钱人大发醋劲,几次警告我不要和她来往,并当着众人的面,让姚氏表示和我分手。当姚不答应时,那个家伙竟将一盘鱼翅扣在姚的脸上,姚被烫伤了。我闻知十分愤怒,决定把姚带出那家乐园,纳为侍妾。姚对我的举动十分感激。”当然,这是蒋介石自己口中所说的浪漫传奇和“英雄救美”,事情的真相我们自然也无从得知了。
: M/ F$ F6 c, A" b" {2 }" D% s
4 A/ p. D4 T% J" I+ b2 O  C/ F% v: u9 h1 h# l" }9 Z
5 t# q' v& c, x! _1 n

$ k4 E6 I" W! l' ~8 w1 t. x  而关于这位姚夫人姚冶诚,当时1927年10月18日的天津《益世报》对其身世有更详细的记载:“女士出身寒微。当南北和议告成时,蒋氏随陈其美居沪。陈每过北里,蒋亦与偕往。怡琴(姚氏花名)在法租界某妓院做房侍,在筵席间见蒋氏。怡琴刻意奉迎蒋氏,终至以身相托,被蒋纳为侧室”。
8 |2 A8 T( [  _# W- X, a6 u
! `& I: M: `# M! H6 F! m6 R$ e* {$ L5 H2 F
; D: T% p+ |) Q2 M! d  e
9 s. q/ a+ \8 }/ ~) K' e$ t
  有关姚冶诚女士的生平,曾有不少传闻。据说姚冶诚原名姚怡琴,乳名阿巧,祖籍江苏吴县,以后移居苏州。她生于清末光绪十二年(1886年),比蒋介石大一岁。八岁那年,父亲因病身亡,母亲也相继去世,她成为孤儿,被叔父姚小宝收养。姚小宝无儿无女,待她很好,视为自己的亲生女儿。
$ l$ f; W! Q5 B
7 d2 l/ h+ n: J; t  k5 L9 `2 T2 B8 x, b  k8 {$ m5 G
# Y, ~9 J; m# {; r2 j: r) b) \
) T" H- e* u: z* I
  姚氏及笄之年,由叔父做主,择婿成婚。其夫是邻村沈家次子——沈天生。婚后,沈天生入赘姚家,易名姚天生。开始时夫妻俩感情很好,相互体贴。姚天生勤劳能干,又肯吃苦,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 f. I' k9 r& c# H2 R0 E8 j5 X7 x! P7 U
4 C" G- S' X+ {$ ?+ I! H2 K
2 D0 I- K- @. L) {" k

( o* I$ m0 ?9 @4 I- r5 O& y2 f  但是好景不长,姚天生后来染上吸毒恶习,经常去大烟馆抽鸦片,将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挥霍散尽,使生活陷入窘困。他还时常发脾气,打骂阿巧。从此,为了生活,阿巧也不得不外出挣钱。经人介绍,姚阿巧在法租界一个叫“群玉芳”的堂子(妓院)里当帮佣(当地人叫“娘姨”),侍奉高级妓女,为其梳洗打扮,整理衣物首饰。阿巧生来皮肤白皙,体态丰腴,颇有风韵,因此时间长了,也逐渐有人上门,做起了接客的生意。
) S7 ]/ |: N4 k" V# Q( h& [9 m/ F8 n; I; j2 |, R

5 K) c! O" m* x: y' h& x# F$ `, f9 ^, T' }" p# O
5 r" ^7 m2 L& V7 U: X
  此后,姚天生知道阿巧私自改嫁蒋介石,便怒不可遏,扬言要找蒋介石拼命,以报夺妻之恨。蒋介石自知理亏,恐怕出现麻烦,便找人出面说和。最终,他付给姚天生两根金条息事宁人。姚天生拿了钱,另行娶妻度日,重新恢复了沈天生的原名。
7 y5 L3 D9 ~5 C$ ^9 z8 ^1 @$ I# z$ U1 v" f5 s) d' x$ Q6 k; _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Z; G7 P' h" O* k) G! `
0 R9 G9 {' l$ X6 W; W

3 n! R3 G6 v. I. ?4 s  d: K2 w$ c) n
  姚冶诚是蒋介石取的名字。“冶”取自姚氏出生地吴县冶长泾河;“诚”则是诚实恳切之意。在结识了蒋介石之后,姚氏开始断绝过往,当时蒋介石积极参加反袁护法斗争,往返日本、沪、杭、山东等地,踪迹不定。姚氏不仅安心随蒋,而且把平时省下的积蓄拿来资助他,因此,姚氏虽出身低微,又没文化,但蒋对她颇怀有感激之情。
+ [; F* ~3 e! l3 P3 g( o( w+ g, F" M0 b# g1 N; v
) c. v0 P% @5 W( Q
. y' r% {9 \1 h) J
  e) _  F, c' H! i8 M
  1912年,蒋介石因为刺杀陶成章而避祸逃往日本,躲过风头之后,他又悄悄潜回了上海
: e3 w; ?; z( g' {. j- O. @& e/ w5 G, M% d
0 T6 p% T$ i% h/ M) S, n. s' d

7 {$ q/ b, Q0 L4 M0 E0 |$ {; P. {  X
  ,并准备回溪口去看望自己的母亲。行前,蒋介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即将回家省亲的事告诉给母亲及毛福梅。信末他轻描淡写地附了一笔:“不孝儿要携一新妇侍奉母亲大人。”
5 \0 U9 I, [' }) V  q: a# o0 `' U6 n8 I" Z/ ^% A- f

. d5 G& O4 [3 }4 E
; N0 n4 w% H! O* r
& ]9 e( {  ^( _: @, ~7 n# }  这一笔附言,对于在家守望多时的婆媳二人不亚于一声惊雷。尽管毛福梅知道,男子三妻四妾本是常事,再加上现在的蒋介石已非吴下阿蒙,所以娶外室是迟早的事情。可是事情这么突然,还是让她大吃一惊。但自幼接受的传统教育又让毛福梅无可奈何。所谓“丈夫是天”,对于丈夫带来的小妾除了忍受,还能怎样?所幸的是,当蒋介石带着姚氏出现在奉化溪口时,姚氏并不是王采玉和毛福梅所想象的那种风骚女子,没什么“奶奶”架子,“礼节有加”,并不逾越本分。于是,本性善良的毛福梅对姚氏善意以待,一妻一妾竟也其乐融融。 4 v; q# @; y" i# H

. _: `. o9 e3 B; G! z1 a. t5 [8 q1 o. K$ M- e, k
! I: M3 Z& Q0 k" u- U2 U! a7 B
) U: _( H6 F1 F, W! N0 A* h2 }
  将新娶的姚夫人放在老家,蒋介石自是安心了很多。但他并没有在老家过多停留,很快孤身一人,又继续开创他的“革命”天地去了。
  L3 T; `) i% e2 I
- o: `& P+ E- S2 a! S8 q
3 j/ m+ w1 O/ [  U' {9 E
1 N$ v; G) s/ c- y; {0 i: z. z8 W1 F4 V9 ?
  1913年,历时一个多月的“二次革命”失败了,蒋介石从上海举事开始到讨袁失败,一直跟随陈其美“躬赴火线,往来指挥”。尽管此时革命陷入了低潮,但是,讨伐袁世凯的迅速失败,反而成为他接近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契机。
) C) K5 ?# ^1 O7 K5 S" Q  f/ Y" F2 t% m% s! O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H$ s3 U( Z1 W" i

. C- j8 i- k1 \% F7 Y4 ]) Q! x; Y7 d

8 R- r* H7 Y! u4 }  讨袁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国内无处安身,只得再度流亡日本。蒋介石和陈其美在上海东躲西藏了一阵子,因为袁世凯悬赏5万元缉拿陈其美,上海已难以容身,二人只好也去了日本。这次留日经历不同第一次,蒋介石开始真正认识、了解孙中山,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而他的军事才能也让孙中山刮目相看,为以后的发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g- j$ _: \$ S+ p! G! D" l
- R1 U; e- L, s' E
- n1 I0 T) V; z
: f0 ~$ f. E2 [9 `1 I. @9 J

% W* x1 m" t# C# T) T6 T  1916年10月6日,蒋介石的第二个儿子蒋纬国出生了。当然,关于他的身世之谜更是众说纷纭,有说他是戴季陶之子,有说他生父不明,但无论如何,蒋介石对其钟爱之情却是溢于言表的。蒋把次子取名为纬镐。“丰”、“镐”两字分别取在两个儿子的小名里,不消分说,其意自明。按族谱排行,他们这一辈是“国”字辈,故又分别取名为经国、纬国。
) Y4 `3 m$ q" G1 t9 U) a% u; l5 `" M( B  }5 ^# g

$ v6 L: T- `1 F  H/ @  v. o  |- m( |  _- E4 q3 i$ g  H/ h7 ^
7 V& J, T$ ^+ b. i
  为了安抚无子的姚冶诚,蒋介石令年幼的纬国认其为母,交姚氏抚养。从此,蒋纬国称姚氏为“养母”,称毛氏为“娘”。姚冶诚视纬国为亲生儿子,极为宠爱和疼惜,蒋纬国成人以后,也视姚氏为生母。当时的经国长相随母,性格内向老实,纬国长相貌似蒋介石,而且天真可爱,深得蒋介石的欢心,蒋介石经常让蒋纬国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囡囡”亲昵地叫个不停。这种太过明显的偏袒引起了毛福梅的不满,她看在眼里,苦在心头。平静的丰镐房从此开始口角不断,为了平息纷争,蒋介石把姚氏母子迁居到奉化城内,后又移居至宁波、上海。
6 E+ [4 G( X$ v* G' r! M" o# b; d; e

0 C/ O% e2 @: F3 ?- o% F9 G) H+ u/ @. j. x$ ~" U" _
! M" k3 F# C$ s0 f+ M/ |1 r) y4 C8 N* X
  1916年,蒋介石随张静江等人在交易所做投机股票的生意,得以同姚冶诚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一时期,蒋介石发现姚冶诚染上赌博恶习,他屡屡出言劝止,但长期寂寞的生活已经让其养成打牌度日的习惯,一时又怎么改得掉?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9 |. Y+ ^7 c4 t6 Q+ }: c

  F+ F+ \" s3 S: f: w
2 [  |& z. s4 u( m! ?2 c! D" b4 s+ ^4 Z6 x7 |0 x
+ l2 Z6 U% n3 W/ p- n0 x3 Q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记述了他对姚冶诚的嗜赌恶习的种种不满:“1919年10月18日:冶诚赌博不休,恶甚、恼甚。
4 c! `3 Z9 M7 B8 y. h5 c2 |0 A1 s6 Z2 f" v* v+ g

! ~. z+ C, E6 d" A7 u( A) r0 z- s% Z3 [8 A4 \

2 H( [4 l' p" S  1920年1月1日:早上起床时,瞟见楼下电灯尚明。甚恨冶诚不知家法,痛骂一场。娶妻之为害实不胜言。
0 G& i' m4 l# @8 j* h* }0 y8 R+ T0 Y! W  U9 i# ]% X, ~7 f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y: g' s  s! S7 V1 h

6 ?% U. q9 s; K' ^" e, s) {* K/ W( h5 x
1 M  ~) R8 `  c
  1920年5月16日:近日以冶诚嗜赌而不待我疾,且出言悖谬,行动乖违,心甚忿恨之……在外觅屋又无相当之处,不得已乃迁一品香居住。”况且这一段时间,蒋介石在政治上很不得意,虽然在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后,他曾因上书言兵而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被召至广州委以军职,但蒋介石心高气傲,约束部队极严,因此每每与地方势力发生摩擦,于是回到上海赋闲,又心生“怀才不遇”之感。这种苦闷,姚冶诚无法理解,也不能适时给以劝慰,自然他对姚冶诚的赌博恶习“恶甚、恼甚”了。 4 T' V: ]+ ]8 H8 e+ x8 z/ q

7 L4 O" k+ l% v" S" \# z
+ v  n% X: q) I/ T; H
; U4 t' |$ u; S" O$ E1 U5 d' P, `0 I" U/ d+ B- n
  无论是对毛福梅,还是对姚冶诚,短暂的蜜月期过后,就是难以遏制的厌恶。这似乎是蒋介石情感历程的一个发展轨迹。此时的蒋介石正如当初与毛福梅反目成仇一样,对姚冶诚再难容忍。那时是“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现在则恨不得搬离居室,他是那种脾气暴躁乖戾的人,一旦对对方有了初步判断,就很难更改自己的想法,自然也就愈发不能忍受了。
3 {5 H( b! h1 |* S0 }1 ^; y" L, H# y4 |
& X( H2 W2 \! k, o4 C

% P& d. W* R+ P0 b# T, D0 Q* I- n
  但就在此时,影响蒋介石一生的事情发生了——生平最敬爱的母亲离开了他。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玉因为一生太过孤苦,所经变故太多,以致将届晚年就因心脏病,卒于故居,享年57岁。而就在此之前,仿佛母子通灵一般,远在外地作战的蒋介石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醒后身犹寒战,默念此必母病凶兆”。连夜赶回的蒋介石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
/ C0 k2 i3 z0 `  t) z6 g* D* u; C+ Y, R7 C; y; q4 a1 p5 F. e

; o( _. a; u+ s* g  R
2 l: t1 E2 S( F% n1 k4 j# v4 Z  Z; Z7 y% I: `3 t+ o3 j
  蒋母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江手书蒋介石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可谓面子十足。
6 l, W8 e6 Z7 u2 T- l$ Y# k4 {7 k+ K* U5 g6 A7 F6 h" H+ b

$ k; x- q+ ]) I. \# W3 h/ d+ m% h3 `* M( n+ o; _0 B; v/ s9 s& J

; G( `4 Z" |$ X1 B% ^3 y* Q  为表达对母亲的孝敬,蒋介石就此发誓:凡到母亲祭日,一律不茹荤、不动气、不近色,以示对母亲的纪念,以寄哀思。一个小细节可以从侧面让人们了解蒋介石的孝子之情。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部下非常严肃,惟有部下谒太夫人墓下来时,他才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 V/ M0 t! e% e5 D0 n  F8 ^; Z. @: f  E

! u* w# ]" @! F5 {3 n3 U4 Y& ?, g$ }5 s1 x
' ?1 U* D- N+ x" j) b
  在孙中山先生为蒋母去世所写的祭文中,孙中山先生评价蒋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当时的蒋介石,大权尚未在握,还没有真正学会权谋之术,但其热情和勇气在孙中山眼里自然是“可造之才”,诩以“昂昂千里之资”,是鼓励多于评价的。 . P( k, \8 [8 N- X! J. i4 S
; r" {0 o7 O. Z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19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