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700|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西灵川姚家村缘何无人姓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5 17:2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德泉广西 于 2013-8-15 17:23 编辑 9 ]  H3 z* t1 [* X) p2 O' C
( V; Y, o0 Y  }3 r/ n+ r; K4 D+ E
《灵川姚家村缘何无人姓姚》
3 y* p7 R# ?% w6 G, i: N( k# O 桂林市区以北约5公里的灵川镇大面村委姚家村,有39户人家165人,其中莫姓28户,秦姓8户,苏姓3户,但却无一家姓姚的。一个姚家村却没有姓姚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D1 R( d6 @2 q8 U
  《马岭村志》碑中的历史故事9 O5 x4 q) m& y; w
  来到该村,村民指点着村中低洼的田地、起伏的丘岭和弯曲的野径说,它们分别叫“街头”、“姚家巷口”、“台子地”、“铁巷里”、“南边巷里”、“老埠头和鬼巷里”。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姚家村是个有一两千户人家的大村庄,后来出现了变故,才变成了一片萧瑟的荒野。+ {* z; ^) a. ?% ?0 y1 z
  村里姓姚的人都跑到哪儿去了呢?50多岁的村民莫友喜告诉我们,姚家村姓莫的人家是在村庄被焚毁若干年后搬迁来的,大家在古姚家村外原来的残垣破壁上重建家园,并一直沿用着“姚家村”的村名。姚家村原有的一些村民逃难到了邻近的马岭村和下秦村去了,且都改姓了秦。马岭村中有一块碑,记录了此事。& g& n* B8 `8 ]  P
  马岭村在姚家村西面约1公里远,是一个有80余户360余口的自然村,村里人全都姓秦。为纪念先辈创业并弘扬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业绩,2003年8月6日,全村人在村中立了一块题为《马岭村志》的石碑。碑上刻着:“我村祖先原住在姚家村,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当时地方上连年受灾,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皇上派差来催粮,农民交不起,差役就抓人。当时的姚家村有一千多户,人口众多。民众不堪疾苦,与差役发生争执,进而发生械斗,两个差役被打死,闯出大祸。皇上派兵来把姚家村团团围住,将姚家村人男女老少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只有在外谋生的三人幸免于难。一人在新老村做木工,没有后代;一人叫谷雁在河边捕鱼,后定居在现今的下秦家村;还有一人叫谷罗在马鞍岭上搭厂子养鸭,后定居即现今的马岭村。当时凡姓姚的都要杀,所以三人都随母亲改姓秦。1 F0 c% L% Q6 J: S2 F
  马岭村由谷罗公一脉发展至今已有18代人……为纪念本村近400年的历史,特立此碑记载,以便后代万古相传,永远怀念。”% z* S( w. Q8 c+ Q& Y6 S5 M
  碑文上还详细地列出了18代人的辈分表,若以20年为一代,那么该村也有360年的历史了。7 j- s# x7 i3 X! z3 E
  仅存的一家“土著”也改了姓2 a* z) C, t/ z8 _% f
  莫友喜和村人说,近几十年来,他们在耕作时经常挖出瓦砾、古砖、瓷碗、古钱币、有龙凤图形的陶瓷罐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挖甘蔗地窖时,在一米多深的地下曾挖掘出古老的墙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一村民挖树坑,竟挖出了一坛子古钱币,其中大多是明朝“洪武”和“永乐”铜币,也有少量南宋钱币。大约20年前,在村中土岭上的柿子园里,莫友喜本人也曾挖出一个直径25厘米的石礅子,四周刻有莲花瓣的。姚家村的几户秦姓人家,是从附近半里外的下秦家村搬迁来的,原来也都姓姚。村头土岭上还保留有其祖先谷雁公的墓。- O6 \$ F: L! H3 T6 h9 u. |5 s* n# T
  我们来到谷雁公的墓前,墓碑上刻着:“明故始祖显考秦公谷雁府君之墓。吾族自谷罗公、谷雁公祖传以来,派分三支:一支在姚家,一支在下秦家村,一支在马岭村。自明朝至今,子孙瓜瓞绵长……”碑文印证了《马岭村志》的说法。! b: H0 \5 H8 \! I9 Z
  “过去村边有进城的老官道,都是青石板路,路边还有凉亭呢!”村民说。确实,从地理位置来看,姚家村北面通甘棠渡(灵川县城),南面过大面圩直达桂林城,处于南北交通的要道上。这儿如果出了“乱子”,会马上影响到靖江王府的安危,官府必会派兵来“清剿”的。$ ~! l2 w# e( L" z+ e4 i
  难道当年发生天灾人祸时,这村里除了《马岭村志》上提到的那三人,其余的都罹难了?正当我们在踌躇时,一位须眉发白的老汉走了过来,很肯定地说:他这一家不是从下秦村过来的,而是一直住在姚家村的。“我们这儿的辈分排列与马岭村相同———‘钦君必能时,有日映光天。大德承家发,克昌万代兴。’我今年80岁了,叫秦天赐,是‘天’字辈的,父亲秦映方,爷爷秦日祥,太公秦有梅。祖上在明朝从江西过来的,到了晚明,姚家人聚众起事,得罪了官府,围了村子,逢姓姚的就杀。从谷雁公那一代,就改姓秦了。本村没有外逃出去的,正宗的由姓姚改姓秦的,就只有我一家。另外几家姓秦的,均由下秦村迁来。”
/ x/ S# D  B8 @$ ]+ U  秦天赐有3子1女,连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和重孙加在一起,全家共17口。原来村里还有一家,是他的堂兄,伯爷的儿子,因无后,断了香火。他说,灵川九屋水埠头村姓姚的有10余家,也是从姚家村出去的,早在民国时,他们就拿着‘先祖簿’来这儿认祖归宗。如今每年清明,都要回来扫墓的。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D/ Z8 T" C* L, [( n; I4 i0 T
  天赐老人带我们来到村外一座土丘下,说这儿叫“高岭脚”。村里世代相传,把岭脚下的坡地叫“红岩脚”,高岭上边叫“上红岩”,下边叫“下红岩”,是当年姚家村人与前来“围剿”的官兵殊死决斗的地方,因鲜血染红了山岭岩石而得名。最后,寡不敌众的全村男女老少被抓到村边的“鬼巷里”斩首,“鬼巷里”旁边的一个“四方塘”顿时成了“血塘”。+ m/ l$ W; p- G$ t- [7 Q$ t! W
  如今的“鬼巷里”,是村外山岭边一条杂草竹树遮掩的小路。几百年来,村民走过这儿,都会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0 C% {; a% P- Q: a6 X( U8 \/ D
  草木葳蕤,山风瑟瑟,似在默默叙述着姚家村的兴亡。我遍查了《灵川县志》,也找不着古姚家村消失的踪影。因为于官方的正史而言,它只是“野史”,是老百姓世代口耳相传的。 0 A7 b. Y: M0 S0 @' s

- S8 X6 @: [& B1 I2 t  j- H$ E   此资料由临桂-姚昌林(桂林晚报上转载)提供,     文章的作者是“周公文成子/文周公/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3-8-15 17:35:55 | 只看该作者
“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从这可以推测,我临桂两江的姚姓人家是从姚家村迁来的,我村祠堂石碑上记载1379年从南丹州迁到桂林,再从桂林迁往两江的太平村。其中没有说在桂林哪个地方,现在估计就是靠近桂林府很近的灵川姚家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3-12-16 15:56:59 | 只看该作者
-摇钱树- 发表于 2013-12-16 14:30
0 S+ y# J5 v6 M8 l5 \4 v“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我是临桂茶洞乡的,我村姚氏族谱上记 ...

& N) ?* S$ L9 T: {. ], @     你临桂茶洞乡 开村祖姚维富?于1379年明朝从南丹州迁到桂林?你是几世什么辈字?
9 Q6 g6 q* O$ v6 [1 t  M: N% ?& P+ y5 I: j! L$ |
      你村族谱什么时候什么人修的?  R, X+ I* K- |0 r; o2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3-12-16 14:30:43 | 只看该作者
“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我是临桂茶洞乡的,我村姚氏族谱上记载1379年从南丹州迁到桂林,没听说是从姚家出来的。但我们和两江山口姚氏,灵川九屋姚氏是同宗,以前还一起搞清明会。
; T( T6 I/ W2 D7 |
! q2 ^. q$ P0 I4 R, j7 s# z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7:22:34 | 只看该作者
正当我们在踌躇时,一位须眉发白的老汉走了过来,很肯定地说:他这一家不是从下秦村过来的,而是一直住在姚家村的。“我们这儿的辈分排列与马岭村相同———‘钦君必能时,有日映光天。大德承家发,克昌万代兴。’我今年80岁了,叫秦天赐,是‘天’字辈的,父亲秦映方,爷爷秦日祥,太公秦有梅。祖上在明朝从江西过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3-8-15 17:42:44 | 只看该作者
灵川的姚家村有这么凄惨的故事,感慨万千啊。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发表于 2013-8-15 22:3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多,因为我们姚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现在全国姚姓才四百多万,中间就是经历了很多“灵川姚家村”这样的变故,造成很多人改姓了。德泉哥:我们在后面寻找清江公之前的线索时就要注意这一条,我爷爷他们那时有说过,在新会有这样全村改姓的情况。

签到天数: 18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3-8-16 04:30:52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改成莫家村了!这种情况不多见啊!

签到天数: 1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五品郎中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08:4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姚炯桂
/ f, q) P7 O7 _/ a9 Z
0 F( X0 [$ t+ Y) y( ]
" A) m7 a+ ?: p$ ^5 U  c0 O1 v    炯桂兄:您好!本来打算2013年8月18日去新会大泽镇的,现在临时取消行程,

签到天数: 9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8#
发表于 2013-8-16 09:08:5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悲壮悲惨的故事,是姚姓家人的不幸!!!!!!!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发表于 2013-8-16 09:20:02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从江西过去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16 14:3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德泉广西 & \( z# }/ y4 S

1 _% N+ x# B7 s9 D1 r, q" ?% k0 e! \* o0 M8 I1 d6 U
曾经的桂林灵川镇姚家村(今属大面村委) 姚氏0 m3 ~0 T6 q& ^

- R- S0 k2 _: A; g* _       今灵川镇姚家村只有莫姓秦姓苏姓人家,但却无一家姓姚的。" q/ \) O  Y# P9 e+ U' s, R+ G
       村中有“街头”、“姚家巷口”、“台子地”、“铁巷里”、“南边巷里”、“老埠头和鬼巷里”。老一辈人说,从前姚家村是个有一两千户人家的大村庄,后来出现了变故,今无一家姓姚的。- T* d- g: @. x( v: \. F! i
  《马岭村志》碑记载姚家村的故事:
- ~5 w# I9 t7 \7 C% G" i! X      “我村祖先原住在姚家村,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当时地方上连年受灾,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皇上派差来催粮,农民交不起,差役就抓人。当时的姚家村有一千多户,人口众多。民众不堪疾苦,与差役发生争执,进而发生械斗,两个差役被打死,闯出大祸。皇上派兵来把姚家村团团围住,将姚家村人男女老少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只有在外谋生的三人幸免于难。一人在新老村做木工,没有后代;一人叫谷雁在河边捕鱼,后定居在现今的下秦家村;还有一人叫谷罗在马鞍岭上搭厂子养鸭,后定居即现今的马岭村。当时凡姓姚的都要杀,所以三人都随母亲改姓秦。9 f3 q: F/ o- W8 Q* Y1 T
  马岭村由谷罗公一脉发展至今已有18代人……为纪念本村近400年的历史,特立此碑记载,以便后代万古相传,永远怀念。”, j5 Z$ ?( n% Q
  一位须眉发白的老汉走了过来,很肯定地说:他这一家不是从下秦村过来的,而是一直住在姚家村的。“我们这儿的辈分排列与马岭村相同———‘钦君必能时,有日映光天。大德承家发,克昌万代兴。’我今年80岁了,叫秦天赐,是‘天’字辈的,父亲秦映方,爷爷秦日祥,太公秦有梅。祖上在明朝从江西过来的,到了晚明,姚家人聚众起事,得罪了官府,围了村子,逢姓姚的就杀。从谷雁公那一代,就改姓秦了。本村没有外逃出去的,正宗的由姓姚改姓秦的,就只有我一家。另外几家姓秦的,均由下秦村迁来。”
0 V* g% H% ~+ D! ~) D& i- F  秦天赐有3子1女,连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和重孙加在一起,全家共17口。原来村里还有一家,是他的堂兄,伯爷的儿子,因无后,断了香火。他说,灵川九屋水埠头村姓姚的有10余家,也是从姚家村出去的,早在民国时,他们就拿着‘先祖簿’来这儿认祖归宗。如今每年清明,都要回来扫墓的。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 R) Q2 h; K. J! X8 Z2 d  天赐老人带我们来到村外一座土丘下,说这儿叫“高岭脚”。村里世代相传,把岭脚下的坡地叫“红岩脚”,高岭上边叫“上红岩”,下边叫“下红岩”,是当年姚家村人与前来“围剿”的官兵殊死决斗的地方,因鲜血染红了山岭岩石而得名。最后,寡不敌众的全村男女老少被抓到村边的“鬼巷里”斩首,“鬼巷里”旁边的一个“四方塘”顿时成了“血塘”。
4 k5 K" O6 p6 E" Q! i  如今的“鬼巷里”,是村外山岭边一条杂草竹树遮掩的小路。几百年来,村民走过这儿,都会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 i4 s9 a2 ~3 e8 A- n# s1 j  草木葳蕤,山风瑟瑟,似在默默叙述着姚家村的兴亡。我遍查了《灵川县志》,也找不着古姚家村消失的踪影。因为于官方的正史而言,它只是“野史”,是老百姓世代口耳相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3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