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4 13:22: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1-24 13:06 姚卿贵简介 姚卿贵,女,1945年生于山东莒县城阳镇。1965年参加工作, ...
7 u3 i" N Z& q9 S3 W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01 日照日报记者 沈凤国 动观流水静观山 爽借清风明借月
8 r" x; [2 o/ ^+ Z _( n* n
3 @; o" f5 P, y$ X 徐永田,莒县人,1940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会员、日照市书协顾问、日照市政协书画联谊会顾问、莒县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文心雕龙名家艺术网社长。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展并获奖,多家媒体对其艺术进行过报道。 ) e5 E& ^* a( n+ N. w) |( R4 J3 v! \
一员骁勇的将军未必能写一手笔力千钧的好字,一介文弱书生提笔之间却往往有驰骋沙场的杀伐之力。对中国书法而言,身体的强壮和书法的力量未必成正比。老实说,第一次见到徐先生,完全不是笔者想象中的样子,观其人其书,似乎不能等同。他身量较小温文尔雅,他的书法却蕴含能量气场强大。
9 ?9 s3 w, v! m) @ 玄奥曼妙的中国书法,除了文化的修养外,更多的是生命的修炼,是学养、生命共同“养”出来的。人书俱老,即此。如今,徐先生已逾古稀之年,其笔墨语言臻于完善,艺术面貌更加明显。仲夏时节,在他的创作室,笔者见到了他挥汗创作的多幅书画作品,证实了此言之不虚。 1 书法史上的开宗立派者无不推崇“二王”,对“二王”的尊崇不是迷信,确乎是血脉渊源的追溯,是正道之路的寻根。王铎尝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所谓宗晋,即宗“二王”。“二王”正统,是学书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课程。 6 G9 t1 w/ `" A( l' A
徐先生真、草、隶、篆皆能,尤擅行草,气韵生动、丰艳流畅、跌宕多姿。他的书法属于“二王”流派,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有自己的个性,在“二王”清丽的基础上,多了苍茫遒劲的力道。 其楷书宗王羲之《黄庭经》、褚遂良和赵子昂,用笔精到,法度严谨,遒道隽永。其隶书宗乙瑛碑、史晨碑和汉简,凝练古朴中见灵动率真。其篆书宗《泰山刻石》《石鼓文》《天发神谶碑》和邓石如,古穆醇厚,苍辣凝重。 笔者问及徐先生学书师承,他说:“我是各种营养都吸收,各类营养来者不拒,在坚持书法艺术文人性的同时,紧密结合民间书写的性格,于二者间找到一个切合点,争取达到雅俗共赏,这是我的目标。一个人如果一味模仿古人,或者僵化于民间性,时间久了必然会让自己和观者产生审美疲劳,这样,作品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曾见过徐先生26年前的书法作品“动观流水静观山 爽借清风明借月”。这是一副对联,除了表达个人人生哲学的智慧追求,笔墨之间,可见徐先生当时的书法功力:来路正统,沉稳扎实,不慕繁华,力透纸背,除了具备充分的帖学基础,更有难得的金石气,既意蕴酣畅,又凝重高古。26年前,徐先生的书法艺术就已经达到了如此境界。 面对一幅新近创作的草书作品,徐先生这样诠释自己的艺术理念:“我是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坐冷板凳,练基本功,打入传统之后,关键是要打出来。今天这个时代开放有容,能获得很多以前无法获得的一手资料,能够近距离感受和揣摩古人的笔法、墨法,这在我小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古人为后世提供了那么好的书写范本,我们要好好珍惜,但也不要过于迷信古人,要将他们的精髓学到,主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面貌。” 2 在研习书法之余,徐先生把大部分精力转到对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书法理论的研读上,努力从姊妹艺术中摄取营养。书法艺术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各种学养的综合呈现。在徐先生的家里,笔者看到能摆放书籍的地方都被书籍占满了,就连沙发上、茶几上也是书。徐先生有一方闲章曰“学而不厌”,可见他对艺术发自内心的执著与诚恳。 艺术是相通的,打通其一,即能带动全部。书艺之余,徐先生还耽于画事。他独慕梅之品性,尤擅画梅。他画梅,草法运笔,笔力遒劲,粗头乱服,洋溢着恣肆、张扬、率真、不屈的生命力。细赏其作品,可以得出结论:他画梅驾驭线条的能力如此之强,源于他书法来路的正统,他是以书入画,因为书不同,所以画的面貌不同。 在徐先生的家里,悬挂着他的“梅花四条屏”,无论墨梅、白梅、红梅、绿梅,均是铁骨折枝,猛回头间,警世钟鸣,英雄气飒飒然,清癯的傲骨中是清醒的灵魂,不从众,不流俗,格调高洁。 # e" ]) d: R5 x- [& `6 V
徐先生的夫人姚卿贵女士,出身书香门第,雅好丹青,精于鉴赏,对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理解均颇有见地。她的山水花鸟,一派宁静简远,出手不凡。生活中的她,经常与徐先生合作创作,自己画画,丈夫题款,可谓书画合璧、伉俪情深,传为佳话。 3 从最初拿起毛笔到今天,一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回顾60年的学书历程,徐先生很是感慨。他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莒县农村,1950年代,学习书画的资源很匮乏,就连最起码的帖都买不到,幸运的是,他有时能从乡贤那里逮住一本字帖,就一头扎进去,手摹心追,忘我练习。仅有的一支毛笔不舍得用,他就随处捡来小石子、树枝,在沙地上、土地上练,用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比划。1963年,徐永田就读的学校莒县一中举办全校书法比赛。就在那次比赛上,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那是徐永田第一次参加书法比赛。痴迷加上悟性再加上刻苦,让徐永田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较快的成长速度。 他说:“只有书法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不能搁笔,一停笔手就生疏了。” 中国汉字得天地鬼神造化,形体独具内涵迷人。同样是一个字,不同的人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人拘于程式流于皮相,有人登堂入室得其神髓。对待艺术的审美境界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品格高低。对此,徐永田深有体会,他谦逊地说:“艺无涯。艺无欺。我一直在学习之中,古人的境界很难达到,更不用说逾越了。临帖是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不能间断了和古人的对接,另一方面不要低估了当代人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即使是文盲,却未必是美盲。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本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鉴赏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尽管前些年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但为了开拓视野,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徐先生先后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济南分校学习三年,并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三年。先后得到魏启后、沈鹏、欧阳中石、刘艺、钱绍武、张道兴、林岫等名家指点,书艺大进。 60年的执著耕耘,徐永田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其书法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大展》,并获得二等奖。还获得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大红鹰杯书画大赛二等奖、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人大常委会设立二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书法报社主办的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大展。2001年7月,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翰墨颂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书法大展》。书法作品还被《书法》杂志、《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联合日报》、《山东侨报》等报刊选登。连续多次获得“日照市文艺贡献奖”。诸多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爱好者收藏。 动观流水静观山,爽借清风明借月。徐先生是个安静的人,也是个清爽的人。真正接触并了解徐先生之后,你会发现,他的艺术和人品是相得益彰的。先生年逾古稀,但鹤发童颜,猛志长存,依然每天在砚池中研习不辍,他要在自己的艺术织锦上添花。衷心祝愿徐先生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