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一苇(1922年-1997年),本名姚公伟,生于江西鄱阳县,祖籍江西南昌,台湾著名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与美学评论家。
0 U6 o. k1 v) J' z8 |! d& j+ k 其家族为书香世家,祖父为清朝进士,父亲为一名教师,因家学渊源,自幼遍读《左传》、《春秋》等经典。1938年,入吉安中学,因中日战争,随学校迁到厦门。1941年,入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后转银行系,1946年毕业。不久后随国民党来台,在台湾银行任职达30年,兼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 姚一苇 - 文学年表2 {0 j$ M' m2 ?
" b1 H8 l- T, q/ |4 K' p; x1922 四月五日,出生於江西鄱陽,祖籍南昌,本名公偉,父鈍劍,母石小靜。 姚一葦
+ T3 V$ |. }2 k2 P
/ N" @9 y% r' _1924 弟公騫出生。: p% Q. n& h1 W7 ` ?
1928 妹鳳儀出生。/ `- x, ^ g+ w- Z* a
1934 與弟公騫及小學同學,合辦雜誌、小小圖書館。& F9 n1 g: w" p* O" Y. O, Y1 }
1935 鄱陽高門小學畢業。
# w% {: o- ^% a$ N/ M1936 魯迅去世,其遺言:「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成為一生為人處世準則。8 V/ Y, S" r0 L3 T
1937 鄱陽初中畢業,因抗戰軍興,輟學一年,涉獵群書,其中,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影響日後從事理論之興趣。
+ A' m0 O8 R0 A; k1938 入吉安中學,即隨學校遷遂川,自此未再回家。8 t, ]; }$ h- h' K9 K0 }* B
1941 四月,無故被捕,拘禁月餘,高中會考前一日獲釋,隨即隻身赴考;六月,考上國立廈門大學機電工程系(該校因抗戰,遷至福建長汀)。* ]& Y* I8 j/ J# {. O4 K( Q
1943 年初轉入銀行系,補修學分半年。+ \2 T' J7 G: e& H& {
1944 暑假,寫成第一個劇本《風雨如晦》,共五幕七場,近十萬字,從未發表。; n; i7 Q: w8 j) S6 c9 U, ]
1945 第一篇論文〈論總建築師〉,探討易卜生的戲劇,發表於施蟄存主編之《汀洲日報》副刊;當時以「袁三愆」筆名寫評論及翻譯,以「姚宇」筆名寫小說及散文。
, ^6 g4 z V! p1946 年初,自廈門大學畢業,與范筱蘭結婚;九月,乘船至台灣;十月一日,進入台灣銀行工作,任公庫部辦事員;長子錫泰出生。
T. m5 D+ b* @1 a! y0 }1948 次子錫齡出生。 N6 \- |; N- z9 c
1950 升任台灣銀行公庫部省庫科副科長。% {6 T8 H+ s( o+ _, W. o6 @
1951 不明原因被捕,自八月拘禁至次年三月始獲釋。6 n5 b8 T! W5 _9 O; e) D- I
1952 無罪復職,由台灣銀行總行調至板橋分行,任公庫課課長。7 C6 ^4 d) w) b% R2 T) Q1 G5 m
1953 翻譯馬克吐溫之《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y Mark Twain),由正中書局出版;此書為以「姚一葦」之名寫作之始,嗣後以筆名聞於世。! y& G2 _1 p, l" \8 W) m: T
1954 翻譯史蒂文生之《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 by R. L. Stevenson),由正中書局出版。2 v: \% m$ \( _2 d; f
1956 女海星出生。/ y* m1 P8 A9 A( K0 Q
1957 應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張隆延校長之邀,赴該校演講,題目為:「談幕」;旋受聘為教授,開始在藝專影劇科講授「戲劇原理」、「現代戲劇」與「劇場藝術」等課程。3 C+ W3 b7 d: O) Q. o. y, J
1959 論文〈論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於《筆匯月刊》發表。8 [5 Y3 U K, v; x6 p1 Z
1960 參與《筆匯月刊》實際編務。& ]8 {* Q) X0 A! \
1963 發表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三幕劇)於《現代文學》,並擔任該刊物顧問,與余光中、何欣共同負責實際編務三年。
5 X' a8 s) Y8 i! K5 C2 N1964 應張曉峰先生之聘,開始在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及藝術研究所任教,講授「戲劇原理」、「美學」及「藝術批評」等課程。
1 H" G0 k& f; B1 u2 N* b4 f# K1965 發表劇本《孫飛虎搶親》(三幕劇)於《現代文學》。
5 i& e6 J: U* I* D# a- r$ B1966 翻譯並詳細箋註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 by Aristotle)成書《詩學箋註》,由台灣中華書局出版;開始擔任中國文化學院(後改制為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主任迄一九八二年;自板橋分行調回台北總行任一等專員。
5 s3 R F, W) J1967 發表劇本《碾玉觀音》(三幕劇)於《文學季刊》。獲中國話劇欣賞委員會頒最佳編劇金鼎獎。
- L: \, E$ I) r8 I" _1968 撰寫藝術理論《藝術的奧秘》,由台灣開明書店出版,並獲該年度「中山文藝獎」。
2 C. D- Q$ M* H8 I8 E1969 發表劇本《紅鼻子》(四幕劇)於《文學季刊》;《戲劇論集》於台灣開明書店出版;《碾玉觀音》被中央電影公司改編為電影《玉觀音》,並獲同年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1 j6 m! `$ N5 {% b1971 十月,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加艾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發表劇本《申生》(四幕劇)於《文學雙月刊》。) `6 Q9 D8 {; z% o0 I% |
1972 自美返國。
% `2 F/ H* a/ M g. F/ |1973 發表劇本《一口箱子》(獨幕劇)於《現代文學》。" o: F( R( A$ h" K) K' w
1974 《文學論集》於書評書目出版社出版。3 e$ Q0 a$ X1 @( I1 l9 j7 r
1975 《姚一葦戲劇六種》於華欣文化公司出版;開始撰述《美的範疇論》;與侯健、楊牧、葉維廉、葉慶炳創辦《文學評論》期刊,擔任前九期編輯委員。
7 j9 u) y# l, B! ~8 u1977 《姚一葦文錄》於洪範書店出版;為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策劃並主持《一口箱子》舞台劇之演出。
; `4 P' S! ~. p1978 發表劇本《傅青主》(二部劇)於《現代文學》,並由遠景出版社出版;美學論著《美的範疇論》於台灣開明書店出版;出任《現代文學》復刊後主編至一九八四年停刊為止。 e4 f: x2 e) h$ W
1979 發表劇本《我們一同走走看》(獨幕劇)於《現代文學》;文學批評集《欣賞與批評》於遠景出版社出版;擔任中國話劇演出欣賞委員會主任委員,前後五年,至一九八四年卸職,任內舉辦「實驗劇展」凡五屆,推動台灣現代劇場之發展。; B! _( s+ _. F) c/ ~% B
1980 發表京劇劇本《左伯桃》於《現代文學》。4 _; l' R* Y* X7 `& W
1982 自台灣銀行研究員職位提前退休;參加國立藝術學院之創校籌備,並擔任成立後之首任戲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講授「戲劇原理」、「美學」和「藝術批評」課程。
( |- f2 Q4 o3 B1 |# i' W" M1983 一月,妻范筱蘭病逝;十一月,與李應強結婚;獲《聯合報》「文學特別貢獻獎」。
& W9 d5 P" y) L+ e8 f& A1984 發表劇本《訪客》(獨幕劇)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評論文集《戲劇與文學》於遠景出版社出版。
$ y* j# v$ V' x' H1985 發表劇本《大樹神傳奇》於《聯合文學》。
. M/ N0 i# E& ^1 u; t# _1987 發表劇本《馬嵬驛》(三幕劇)於《聯合文學》;《我們一同走走看:姚一葦劇作五種》於書林出版公司出版;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主任及教務長卸任;十一月,應邀赴日本岐阜觀賞「齒輪劇團」演出日本版《紅鼻子》。
% M( C- Z) F$ V @; x, Y8 ?1988 獲「吳三連文藝獎」。
; _) E4 [4 m+ v1989 一月,返鄉探親,赴南昌見到闊別半世紀的親弟公騫,欣慰伯仲二人俱有成就,姚公騫為江西知名歷史學家暨書法家,並任江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八月,應國家戲劇院之委託擔任該院首度自製舞台劇《紅鼻子》之藝術總監,並與陳玲玲聯合導演該劇;散文集《說人生》於聯經出版社出版;《欣賞與批評》(新版)、《傅青主》(插圖本)、《戲劇與文學》(增訂本)轉由聯經出版。籌辦藝術學院學報《藝術評論》,於創刊號發表美學論文〈論感覺〉。6 D! ~* s- [/ m# f# q/ B$ p
1991 發表劇本《X小姐》(獨幕劇)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X0 |4 n( N+ E, q) P/ P
1992 《戲劇原理》於書林出版公司出版;自國立藝術學院教授退休,仍在戲劇研究所任課。
8 m/ p1 q& ?# Z3 v5 Q1993 發表劇本《重新開始》(二幕劇)於《聯合文學》,與《X小姐》結集成為《X小姐‧重新開始》一書,由麥田出版公司出版;美學論著《審美三論》由台灣開明書店出版。! n0 s" B, X- B- h9 p6 l3 `
1995 六月,親自執導自己的新劇《重新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演出;《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由書林出版公司出版。* J% [- k0 _! X
1996 五月,首次因心臟缺氧進台大醫院急救,接受心導管手術,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返家後繼續教學、寫作;美學著作《藝術批評》由三民書局出版。; h/ ^9 S2 x7 k4 O7 i q& x
1997 四月五日,生日當天,完成最後一篇文章〈被後現代遺忘的—觀《英倫情人》抒感〉;並接受聯合副刊專訪;九月,至台大醫院例行檢查;十月,做心導管檢查手術,因血管阻塞嚴重,醫生為其置入支架,黃昏手術完成,不意至午夜心肌梗塞,陷入昏迷,急救歷十一小時,二度手術後仍迴天乏術;十一月,上午十時卅二分,在親人及學生含淚下辭世,人生之幕遽然急落。
. B) ~* N, c4 `5 ` 4 j- U( R6 O4 Z
: K" |4 ^( r2 D' E: Z H+ K. m
姚一苇 - 文学风格
6 q# L. K. J" r' t1 ?) l# I0 h D3 ~3 H
姚一葦創作文類包含文學、美學、戲劇等論述,另有散文、劇本等創作。劇作〈碾玉觀音〉、〈紅鼻子〉、〈一口箱子〉和〈孫飛虎搶親〉曾被多次搬上舞臺,並結合傳統戲劇結構與西方現代的戲劇手法。在文學理論方面,姚一葦著重作家本身對於人生的觀照,以及藝術性語言的運用,曾自言:「我對文學作品一向重視兩個方面:『表現了什麼』和『如何表現』。」即是提倡文學要反映人性本質,同時也要注重藝術層面的表現。姚一葦一生專注戲劇,對臺灣的戲劇理論以及推展戲劇運動等貢獻良多。
# S" ^ X5 H% N. u1 v; A6 y3 G
J* s6 O5 o2 S! \5 i# q姚一苇 - 作品目录7 U. c$ [4 l8 D1 v9 N! x l
+ ~/ x" Q: p) G4 p- m; c$ ]9 P
散文
1 H2 D9 w, x2 a8 o8 v: {& `+ F' C( [6 l) S8 a! ^- D$ E$ z
姚一葦文錄 洪範書店 1977/2 洪範文學叢書6
% F% r1 ^$ I# ^( Z& _, a( G& z. m; G
說人生 聯經出版公司 1989/6 聯經文學56 姚一葦 " b& q, s; @ _, g2 j: f/ l* m. F
4 ^$ O' x: d8 Y$ M* Q& G( _- B
$ T8 e' t [, R1 e 劇本 ( z' h: i7 Y, I. O5 k' K$ R4 Y
! _% @% e5 M8 m' ^ n& R
來自鳳凰鎮的人 三幕劇 現代文學社 1963/4 現代文學叢書5
* b* T1 j- N; m: M/ u' T
) z& L/ [, M: A孫飛虎搶親 三幕劇 現代文學社 1965/12 現代文學叢書. U* {+ z% Z" M% r& R
( W9 O5 J& o$ |% O( N碾玉觀音 三幕劇 文學季刊社 1967/4 ; K A) h" g# }( L
1 f, a7 v2 a! i+ D
紅鼻子 四幕劇 1969/12
j2 e- Z9 w0 _# n' |, t4 K% s, C
- D: p8 Y/ |% _/ A申生 四幕劇 華岡出版部 1971
; S5 G; O4 A8 v: P% _( B% n# n8 i; ~# n% T/ p8 T
一口箱子 獨幕劇 華岡出版部 1973
9 _+ n" T- U7 Y9 V, w7 J- A, g' U
1 F2 j, b8 k* }; G. p* T姚一葦戲劇六種 華欣文化中心 1975/3 華欣文學叢書25
) w* P! S7 x0 ?) _) Z P1 D1 X6 |2 s; w
姚一葦戲劇六種 華欣文化中心 1982/9 華欣文學叢書25+ W% {- R& W+ D
/ ?2 y2 B' A8 [, c/ Y8 Z我們一同走走看──姚一葦戲劇五種 書林出版公司 1987/6
- K& L" f* f( @3 p5 `" o" f7 B& m3 o: J1 H4 @) H% M" j9 d
傅青主 二部劇 遠景出版公司 1978 遠景叢刊853 Z# W! V0 F5 }. U
2 `/ e T, x7 ?( _8 r/ g傅青主 二部劇 聯經出版公司 1989/8 聯經文學59
7 @+ X: K S; i# y" y8 h9 _4 L/ o3 c# d) L
X小姐,重新開始 麥田出版公司 1994/8 麥田文學40
D0 m' v" C' z) W, F1 R* c- D% V
% _- ^5 [, r. f3 z. q" ]: ^5 h 論述
! x$ @7 K- z0 c7 o1 q0 a# G2 E9 h) g
0 b2 t' X( l& j* \# w: m" e" O% O( \藝術的奧秘 臺灣開明書店 1968/2 ! @3 T/ H( H) r5 z V j
: i) y+ q/ x- S' U
藝術的奧秘 漓江出版社 1987/10 藝譚叢書
* L6 o: i z% D5 k: @! q
- g% p% f+ S6 \, n0 z, X戲劇論集 臺灣開明書店 1969/12 : l: f7 A0 ~- @: R- R6 F% P& i! v
6 d* T; w: @2 t1 q0 y. l/ }! V
文學論集 書評書目雜誌社 1974/11 書評書目叢書12- `. |- M: V, Y( |% r' a
6 U* g5 e' Z+ i" b- Q* x) X文學論集 遠景出版公司 1979/11 遠景叢刊144/ H. o) s2 B. w9 [: ^
9 m9 I+ L6 S: T: P* h0 K6 {文學論集 聯經出版公司 1989/7 聯經評論11
4 g2 V& h& ^. e- R( W' _6 ?) J( W: Z" d1 r
美的範疇論 臺灣開明書店 1978/9
4 R. y' U1 ^) H* k7 y/ ^) g
X4 s3 H8 p3 M: [, M+ W戲劇與文學 遠景出版公司 1984/7 遠景叢刊239
b9 _5 x3 D- f" A( t7 s
, i5 K6 V4 i% q f# n戲劇與文學 聯經出版公司 1989/9 聯經評論8
% E# Y/ r/ L9 f$ S
/ _, e4 l# U9 ?2 Q# E3 B戲劇原理 書林出版公司 1992/2 戲劇叢書1
3 K: _$ C4 _- H$ X* }' p* }& ]* J& D( E1 O7 K% H& F
戲劇原理 書林出版公司 2004/2 愛說戲1+ F+ j% W. }$ M ]1 P" Z/ |$ r( i0 H
* ^) A: y$ v9 H5 s8 J* O( }
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 書林出版公司 1995/10 ) t4 I" q" n4 t. K& A/ P
2 M* M" p9 k6 D2 J# |審美三論 臺灣開明書店 1993/1
6 m& [) F" C6 F) D$ m+ A% y' V) A2 p* M, {3 M* X) i3 _- |
藝術批評 三民書局 1996/5 N2 D0 G& H C1 b5 h
本内容为转载。 ( y9 ?& U. W0 L0 d2 M' l
- \6 e# u @; _+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