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80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询世姚网超级版主姚波胡弹的老调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3 06:4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广东阳江上洋姚宗明,昨天在姚廷明的编印姚氏祠堂微信群,转发了世姚网超级版主姚波的《汕头示范文化祠堂》。其中含有下列的不知姚波弹了多少次的老调:
     
汕头市潮阳区中山中路潮阳姚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为纪念抗元英雄、潮邑县令姚鼎及明代三君子:顺天府治中姚琛、南京兵部郎中姚瑷、广西参议姚诏等名人而建。宋祥兴元年(公元278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阳讨伐降元都统陈懿、潮州知府刘兴期间,姚鼎谒见文丞相并被任命为潮阳知县。时值兵荒马乱,姚鼎变卖自家田产作为军饷,并亲率县内兵民支援文天祥抗元战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时年仅48岁。

因此,我要质询姚波(@上洋姚宗明 ):        
1、  潮阳姚氏大宗祠,是“为纪念抗元英雄、潮邑县令姚鼎及明代三君子:顺天府治中姚琛、南京兵部郎中姚瑷、广西参议姚诏等名人而建”的吗?        
2、  我潮阳姚氏三世孟房祖、知县公姚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吗?        以上二说有什么依椐?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07:00:11 | 只看该作者
     明朝“潮阳姚氏三君子”(或“潮中三凤”)是:姚琛,姚瑷,姚绍。不是姚诏。
      请姚波不要改我潮阳姚氏十世祖姚绍公的名字。

      楼上质询姚波,也是质询世姚会,因为应是世姚会提供的资料,以世姚会或世姚网名义或其他名义发的文字也有这胡弹的老调。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07:01: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问题1     

今潮阳姚氏大宗祠,是原潮阳姚氏司马祠一乐堂。后者奉祀十世祖姚绍公等,父子兄弟同堂被奉祀,一乐也。


而原大宗祠保元堂旧址就是在棉城文光塔下的姚宗侠学校。姚宗侠在学校顶层挂设“纪念姚氏先贤保元堂”。



    县城“萧姚赵郑”四大姓,只有姚氏的大宗祠不是原来的始祖祠。



    原大宗祠祀始祖宣教姚孚公、二世建中公和三世孟房祖、抗元英雄知县公姚鼎。而司马祠一乐堂可说是十世祖姚绍公祠,姚绍公父子兄弟同堂。其他六六世祖正祖、七世祖埕翁公、八世祖从茂公、九世祖姚琛姚瑷公等都各有祠堂,怎么能说姚氏大宗祠保元堂或司马祠一乐堂是为纪念抗元英雄姚鼎、为纪念三君子姚琛姚瑷姚绍而建呢?乱弹琴!姚泽嘉都知道1949年前棉城有12个姚氏祠堂,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今潮阳县地有20个姚氏祠堂,请姚波仔细认真了解这些潮阳姚氏祠各自主祀哪些先祖,不要再乱弹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07:0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5-20 12:22 编辑

     问题2,我潮阳姚氏三世孟房祖、知县公姚鼎是在“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吗?
     我读潮阳姚氏族谱和潮阳县志(光绪年版),怎么都读不出这个结论。


      先看谱中知县公姚鼎公行实和列传。

姚鼎公行实
(三世)鼎  字宪民,号宗工。宋潮阳知县。与弟议将祖田地带秋粮叁百石分为孟、仲、季三房世业,另拔尼定庵后西北畔园地叁百亩,立为蒸尝。又拨尼定庵前西南畔园数百亩,舍入尼定庵以祝冥福。后并入丛林治平寺,经官俵卖充饷矣,详见传。生卒月日,遭元兵火失记。配叶氏,号安人。葬本里白墓左,坐丁向癸。子三:济,涣,亹。(见族谱卷2-P3)

族谱中姚鼎公传
名贤荐辟知县公传
公生宋末,其行状无可详考。但族之故老相传,才智人望,素负君臣大义。当文丞相循潮,公暨萧御疾谒见,竟以大义饮泣。丞相察御疾颇谙韬略,署为巡海宪佥;公独慈祥,命摄县事。虽宋祚将移,力不能支,然督率民兵,与文丞相遥相应援,崎岖二三年间,至宋  (姚培才手抄本是“祚尽”),避位去。故世号为知县公。    (见族谱卷4-P70)
——族谱记“避位去”,没有在“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的意思,再看县志姚鼎传,同样没有在“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的记载:

(宋)姚鼎  古埕里人。廉访使莆田姚宗之孙也(尧曰:姚鼎是莆田姚宗之的来孙)乡贡楶尉潮阳(尧曰:潮阳尉、莆田姚楶是姚鼎的高祖父),始家于邑南。鼎才智过人,重大义。景炎中(公元1276—1278)文丞相天祥来潮,择人望辟知县事。时百计拮据,鼎督民兵,备刍粮,遥相应援,历二三年,宋亡乃去位。至弘治戊午(公元1498)族孙治中琛(尧曰:明潮阳姚氏三君子之一姚琛)修墓,为勒石表彰,义列焉。见《潮阳县志(光绪年)》“义行列传”,P385)
——明明也是“(鼎)宋亡乃去位”,哪里来的“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发表于 2016-5-3 07:29:45 | 只看该作者
微信帖子是赞世姚会所在地姚氏大宗祠的,但我相信这未必是姚波个人所为,他只是世姚会的编辑,更不是潮阳姚氏。真正歪曲历史事实、欲盖弥彰的还是背后的那些人。

签到天数: 3961 天

连续签到: 26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6-5-3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姚波不老调重弹.又怎么能独力支撑世姚网呢!

签到天数: 4233 天

连续签到: 273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6-5-3 12:06:4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5-3 07:01
占个位置备用。

一般来讲,若有好的调子是可以重弹的,前提是有好的调子,可是尊重史实的问题不可以忽视。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九品芝麻官

8#
发表于 2016-5-3 12:54:56 | 只看该作者
让舜系137世
三公后24世本字辈
姚波改改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15:25:27 | 只看该作者
姚先登 发表于 2016-5-3 12:06
一般来讲,若有好的调子是可以重弹的,前提是有好的调子,可是尊重史实的问题不可以忽视。

     多年来巳在姚网和世姚网辩析、说明、质疑问题1,都是跟帖。现在谬论再弹,不得不发专帖质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2:51:57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姚望新文《明代“潮中三凤”廉政传佳话》

作者姚望新,何许人?好像在哪里见过此名字。应是潮阳人,应是文化人。
      此文应是最详细述说明代“潮中三凤”姚琛、姚瑷、姚绍三公事迹的文章。可惜他不是很熟悉潮阳姚氏历史,甚至未读过潮阳姚氏族谱,有些事情讲得不符史实。例如:
      ●姚琛、姚瑷、姚绍三公,都是古埕人。姚琛和姚瑷是古埕姚九世,堂兄弟;姚琛、姚瑷和姚绍(古埕姚十世)是叔侄,很亲的。姚望新文称“这三位明代名臣,同邑同乡同宗亲”,没错,但“见外”了。
      ●姚望新文称“被汕头市文明委命名为‘汕头市示范文化祠堂’的潮阳区姚氏大宗祠,就是为纪念这‘三凤’等先贤而建”——这是用了世姚网超级版主姚波常弹的不顾历史事实的老调子。
     今潮阳区姚氏大宗祠,实际就是主祀十世姚绍公父子兄弟的司马祠一乐堂(赠员外祖堂);而潮阳姚氏大宗祠保元堂旧址,正是文光塔下的今姚宗俠学校。而司马祠一乐堂与姚琛和姚瑷公有什么关系,扯不上是为纪念姚琛和姚瑷先贤而建,另有奉祀姚琛和姚瑷二公的其他祠堂。
     姚望新应找今存的明代十五世东阳公等修的潮阳姚氏族谱卷四读一读:
            潮阳姚氏祠堂图,卷四P26—31;
            始祖祠堂(尧曰:即潮阳姚氏大宗祠保元堂)记,卷四P50—53;
            埕翁公祠堂记,卷四P54—58;
            赠员外祖堂(尧曰:即司马祠一乐堂)记,卷四P59—63
     ● 姚望新说“姚绍,为姚瑷侄儿。天顺六年,叔侄同榜中举人,绍名列瑷之前,绍一再坚持排名在后,主考官甚为器重”——姚望新在说笑话,乡试放榜之后哪能改名次?!姚绍公名次确实比姚瑷公高,但是在鹿鸣宴上,姚绍公坚执侄子礼,要让叔父姚瑷公坐比他“高”的上位,感动主考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5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