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03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转帖】袁义达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5 23:0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pszyyao按
卧龙姚建中 指出: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第二期,内中有袁义达的文章“姚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袁文对舜帝姓姚及姓妫的表述,让他感到概念混淆,使人摸不著(着)头脑。
   袁说:“舜十分擅长占卜,应以姚为姓。舜的出生之地遂称姚墟。姚姓血缘主要来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姓是舜氏族妫姓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分支。”这就是袁对舜帝姓姚姓妫的论(叙)述。

     在这里不议论卧龙姚建中的质询和不评论袁义达的文章,先转些帖介绍袁义达其人其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23:05:28 | 只看该作者
某报介绍袁义达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7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奉化。197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从1985年起一直从事群体遗传学的研究。1997年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发表“中国新百家姓排列”。2002年他完成出版《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参加或主持过多项科学院重点、重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1990-1993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86,1988和1992年在美国斯但福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国内外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二部专著。该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中国同姓人群分布规律和姓氏资源,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探讨疾病基因在同姓人群中分布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组负责人袁义达。1985年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的三大特征:中国人姓氏的世代相传的形式类似于Y染色体的遗传;5000年中国人姓氏父传子的传递从未中断过;一千多年的姓氏分布相对稳定和有规律。推算出中国人姓氏分布的数学公式,绘制了占人口大约85%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地图。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已经出版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专著。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7:32:09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袁义达的专业研究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专家袁义达:中国人姓氏,有遗传密码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杨丽琼
  

    袁义达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姓氏”及“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研究上。他的科研成果,成为许多姓氏寻根问祖的可靠依据,人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分布与迁移,甚至血型特征。
  近日,记者敲开了袁义达位居北京天通苑的家门,听他讲述中国姓氏,谈论中国姓氏与遗传的关系。
  1 姓氏基因里,存在大量生命遗传信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上口的《百家姓》从宋初流传至今,在我国广为人知。
实际上,我们的先祖使用姓氏可上溯至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比百家姓的出现要早得多。而把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学联系到一起,作为一门学科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中国人的“姓氏”为什么可以同“遗传”“基因”联系到一起?袁义达解释说,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袁义达同时指出,在中国,“改姓”的情况也是一直存在的,如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等等,但在中国人整体中,这些占的比例很低,并不影响原有姓氏在人群中的分布。“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通常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样‘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遗传的功能。”
  2 姓氏群体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最早注意到中国人姓氏与遗传有关系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瓦利•斯福扎。1985年,中科院遗传所突然收到这位世界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的来信,信中说,你们中国人的姓氏太有意思了,我不知道赵钱孙李是怎么来的,但我知道它们都是父传子传下来的,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一个遗传上的符号,能解决一些遗传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提出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为推动这项研究的开展,斯福扎教授多次写信给中科院遗传所,还派了一位助手到中国来。袁义达到机场接这位助手,在回遗传所的路上,这位助手就向他发出了到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邀请。原来,客人在车上听袁义达说,早在山西插队时,自己就曾反复翻阅《康熙字典》,一页页认真查找里面的姓氏,摘录了其中记载的全部2700多个姓,后来又不断留心看报纸上、书上的人名,补充各种没见过的姓;“文革”结束后,袁义达的姓氏搜寻重点转到了《中国人名大字典》、姓氏《溯源》、姓氏《通书》、《宗谱氏系源流》以及地方志、历史地图、民族史志等书籍上,四五千册相关的书把几个书柜装得满满当当。因为这个搜集中国人姓氏的业余爱好,袁义达立即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一年以后,袁义达结束访问学者的工作回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随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我国的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从此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
  3 中国的每个大姓,都至少有3000年以上历史
  经过16年的不懈研究,袁义达和他的同事们相继出版了《中华姓氏大辞典》(1997年)和《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2002年)两本书,取得了一系列中国姓氏的研究成果。比如:
  “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基础。目前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有3100个左右,但大约87%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也就是说,随便在大街上遇见两个同姓的人,100次中99次他们的姓肯定都在100个大姓中;而3000多个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
  “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万个。”“中国的每一个大姓都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源头,与周边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故和人口迁移都与中国100个大姓人群有关。”
  “对宋、元、明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进行研究后发现,100个常见姓氏的四条分布曲线吻合十分一致,这说明1000年里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中国人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
  “中国地域人群的ABO血型所表现的关系与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地域人群的亲缘关系相一致。”“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以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李、王、张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约分别占了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体。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除李、王、张外,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姓的人群中。
  在这一个个结论的后面,有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57万个抽样人口样本;有310个全国姓氏的样本抽样点;有1918年以来的655份有关中国人ABO血型的国内外文献,其中包括近182万个中国人的血型数据;还有近千部历史文献。经过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这项研究还绘制出了100个当代常见大姓的全国遗传地形图,每一个遗传地形图包括密度分布和频率分布两个图。
  可以说,目前被广为引用的中国人姓氏的各种数据,几乎都出自袁义达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成果。袁义达也因此被中华全国郑氏、罗氏、许氏、谭氏、成氏、杨氏、刘氏、丘氏等总谱编纂委员会聘为总顾问或顾问。
  4 小姓的Y染色体可能只有那么一条
  中国人的姓氏传递制度和遗传学Y染色体理论的一致,为姓氏群体遗传学的提出和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当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工作,摸清了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和分布,绘出了图谱之后,能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同姓男性人群进行抽查鉴定,例如对众所周知的中国最为真实严格的孔氏家谱中部分男性成员做鉴定,用实证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这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呢?
  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袁义达回答说,目前还做不到,主要原因是“花费非常之大”。他说,用基因来鉴定某个姓是否同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要做的工作和亲子鉴定完全一样,技术上也是不难的,抽一两亳升的血就足够了。但相关的抽样、化验需要的人力、经费都不是小数目,一个人就得上千元。
  但小范围的试验是有过的。袁先生他们曾到山西的一个村子,找了当地两个姓的男性各30人,他们都自称自己的姓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研究人员尽量挑选出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人,抽取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点位作测试。结果令他们非常高兴,其中的王姓Y染色体基因密码,测试结果全部一样,表明那个地方的王姓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这个祖先也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另一个姓却查出了3种Y染色体,被判定来自不同的先祖,而且不见得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姓。袁先生说,中国人大姓的Y染色体可能是多样的,而小姓的Y染色体可能只有那么一条,因为历史上小姓很少有改姓的。
  5 寻找姓氏遗传与疾病分布的关系
  姓氏群体遗传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不时有人对这项研究提出疑问。
  袁义达说,对姓氏统计的重视,也是对文化的重视。“史学界认为,政史、地方史、祖谱是历史的三大支柱,而一个姓氏的传承过程就是一个家的历史。”“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一种含有人类父系社会全部进化信息的、有着相对稳定传递性质的资源。许多外国研究机构都想进入我国的这一研究领域,获取同姓人群家系和少数民族血液资源。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基因资源。对于人类Y染色体进化和多样性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袁义达认为,这项研究还有助于划分同姓人群,帮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是否同宗。
  他断言:“这项研究的产业化应用也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文化旅游、寻根旅游已在慢慢兴起,姓氏研究可以给这些行业提供重要的数据,从而带动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
  袁义达还告诉记者,他们绘制的姓氏分布图竟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因此这项研究还有望帮助人们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他解释说,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疾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中。通过研究寻找出某些同姓人群与疾病分布、长寿等的关系,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些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0-8-26 16:15:10 | 只看该作者
那你我岂不是有同样的基因?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0-8-26 20:33:59 | 只看该作者
袁先生的头衔以及研究成果,就我所提问题而言,并没让我释惑。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20:43:47 | 只看该作者
5# 卧龙姚建中
帖未发完。
建议你将姚刊上的袁义达全文录出,以后再议。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0-8-26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接受建议,期待续贴。:handshake

签到天数: 4048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0-8-27 10:02: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pszyyao先生提供的资料,看了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0-8-27 17:1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0-8-27 17:46 编辑

按:
      接受pszyyao宗亲的建议,现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第二期发表的“姚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文章转载如下,作者:袁义达。
      就我个人而言,从袁义达先生的文章里,学到了一些知识,但也有些疑问。比如袁在文章开头部分,说“姚姓是从妫姓分离出来的分支”、“因为舜帝姓姚,所以他的出生地称姚墟”等。
      由于自己的知识贫乏,却又想知道究竟,因此发帖请大家讨论,也使我和想学习的宗亲们有所释然。谢谢大家!



姚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袁义达

姚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二个姓氏,尤其昌盛于四川,江浙地区。当今姚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033。总人数大约在410多万。
姚的名义和图腾

姚由兆加女旁组成,兆为其本义。古时占卜时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先卜未知之意。舜十分擅长占卜,应以姚为姓。舜的出生之地遂称姚墟。其族称姚人。姚人的神树即社树自然是桃树。姚人以桃树为其原始图腾。所以,以桃树木制作的物品自然成为后来巫师、神道等职业的工具;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可以去邪。据说鬼怕桃树。
古时,姚与桃,洮,逃相通。舜部落姚人在迁移中,留在平原和山地的多称带桃字的地名,居住近水的地方就带洮字。在湖南长沙和广西全州等多次出土的西汉古地图和石印章上的地名中,这四字均出现过和互相代替。当今在中原,华北,陕甘宁和湖广地区带桃和带洮的地名,很多与古代舜部落的历史迁移有关。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

姚姓血缘主要来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姓是舜氏族从妫姓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分支。所以姚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公元前19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到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改姓田。至西汉末,田完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渡过长江定居吴郡,即今江苏苏州地区,改姓妫。妫恢的五世孙妫敷南迁吴兴武康,即今浙江德清西的千秋镇,改姓姚。这一支姚姓在江南蓬勃繁衍,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群体的支柱。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姚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姚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姚姓中融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起先为舜的后裔,由甘肃洮河西迁入甘肃融入羌族,到晋朝时姚姓羌人成为羌中大族,成为羌酋,姚苌于公元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王朝,历三帝,共34年。后秦亡后,一部分子孙南迁江南,混入汉族之中。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人中也有姚姓。清朝满洲八旗耀佳氏,纳喇氏等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姚,族人后来多数汉化为东北地区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迁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占全国的百分之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陕西,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期间600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
当代姚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姚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二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自宋朝至今1000年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姿态。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居住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0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大约49%的姚姓人群。
姚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姚姓的郡望有吴兴,南安等。姚姓以吴兴,南安,仁圣为其堂号。“仁圣”堂号源出帝舜。舜是上古的圣人,是至仁至圣的帝王。
楹联  姚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弘文学士;庐墓家传。
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
建德长锦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
家训格言  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姚儒认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教子的原则:富者教子需重道,贫者教子需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不知耻为贱。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他要求子孙要诚信和尚俭,认为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更是道德上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道德内涵,唯有俭可以助廉,唯有恕可以成德。家训以“保终”为全篇结束,提醒子女要慎始保终,尤要保持晚节。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姚姓家谱68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图书馆还收藏姚姓家谱172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并列第三十二位。
历史上主要的姚氏名人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东晋车骑大将军姚戈仲;十六国后秦建立者姚苌,国君姚兴;唐代文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王夀),诗人姚合。元朝翰林学士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纂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朝学者姚际恒,姚文田,文学家姚范,姚莹,姚燮,文学家、教育家姚鼐;民国目录学家姚明达;当代历史学家姚从吾,剧作家姚一苇,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
姚姓血型

姚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3%A型占29%B型占28%AB型占86%

(作者:袁义达,1947年生,浙江奉化人。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主任,遗传发育所研究组和创新前沿项目负责人,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选自《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题目为本刊编者所加。)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6: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姚建中将姚刊2期上袁义达的全文录出。改正2处别字,原刊的和字库的:
      别:建德长锦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正: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别:姚(王夀)     正:姚璹
    待找个时间来议一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8 20: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