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44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广济桥的思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1 16: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潮州广济桥,以其为独特的启闭式古桥,又重现明代桥貌向大众展示,轰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使潮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声名远播。而实事求是地定位广济桥,使其更具真正的文物价值与旅游品位,是我们应注意的一个方面。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想法,供谋事参考,请方家指正。
  一、是否要提“几大古桥之一”
  近期,从本地到中央的宣传媒体,都对广济桥进行宣传、介绍,大大提高潮州名城与广济桥的知名度。但据笔者能见到的资料,有一个提法似乎依据不足,这就是广济桥为“全国四大古桥之一”。
  哪“四大古桥”呢?有些资料没指明,有些资料列举为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和广济桥。
  河北赵县赵州桥,隋开皇至大业年间(581—618)建,单孔石桥,长50.82米,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工艺之新为石拱桥的卓越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1999年版《辞海》第2341页)
  福建惠安洛阳桥,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间建,长834米,上有石狮、石亭、石塔、护栏及亭一座,是我国著名梁架式古石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辞海》第1110页)
  北京西南郊卢沟桥,金大定二十九年至明昌三年(1189—1192)间建,11孔石拱桥,长265米,桥上有石狮485只,姿态各异,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辞海》第216页)
  以上三桥,确为著名古桥,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辞海》均列条介绍。但《辞海》均精确地指出各桥的文物特点,却没称其为“几大古桥之一”。
  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堪称著名古桥,与以上各桥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所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但他没说是“全国几大古桥之一”,而仅与四川珠浦桥、福建洛阳桥、江苏宝带桥、陕西灞桥等四座皆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一起,以《介绍五座古桥》为题在《文物》1973年第一期上介绍。这几座桥中却没有卢沟桥和赵州桥。
  综上所述,如未有可引证的权威资料为依据,最好不要称广济桥为“全国四大古桥之一”或“全国五大古桥之一”,这样既未能提高广济桥的文物价值,又会使外地方家异议或反感。尽管广济桥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二、于桥头立“洪水止此”碑
  广济桥头立“洪水止此”碑,史籍有记载,且引出一段故事。
  雍正《海阳县志·事集杂记》(第97页)的《广济桥石碣》载:“广济桥畔旧有大碣,镌‘洪水止此’四字,传为韩湘笔,故从前少水患。康熙年间,郡守张自谦建榷馆其上,为董工役所仆(应为佔),已连年大灾,撼城折桥。当事觉之,遍求不得,盖已为役盗鬻,石工琢来矣。”
  张自谦深知有过。志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水决东岸石墩,没者二。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倡绅士捐修其一,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六》第4页)铸铁牛列两岸,是张自谦因毁“洪水止此”碑自责而补过之举。
  然此碑是否毁灭,饶宗颐先生于民国25年(1936)的《广济桥志》中加按:“近岁重修凤凰台(据1947徐义六在《潮州文献汇编》中发表的《潮州名胜联话》,应是民国25年重修凤凰台),于近台基水处,得一缺石,篆书‘洪水止’三字,不著书者姓名,当即此碑。志谓为石工琢灭,殊属虚构。今石移置凤凰台下。”(《广济桥史料汇编》第40页)
  而10年后,他在《潮州志·丛谈志》(林德侯分纂,《物部》第4页)中,又有记述:“按,《韩江记》云,失石所在,水遂上岸入城,澄海令张浦云(《潮州志·职官志》及新编《澄海县志·清朝时期历史知县任职简表》查未有此人)请乩仙,湘子降乩,复书‘洪水止此’一碣。《潮州丛著》云,近岁重修凤凰台,于近台基水处得一缺石,篆书‘洪水止’三字,不著书者姓名,当即此碑,今石移置凤凰台下。然则此碑岂所传韩湘笔耶。”这次说得更清楚:一是“澄海令请乩仙,湘子降乩之碣复为“洪水止此”(而据该文后引姚竹园诗,应有再补刻“洪水止此”一石),此为《韩江记》所言;二是“洪水止”之石确移置凤凰台下,此为《潮州丛著》所云。
  有“洪水止”存碑置于凤凰台,引之有据,言之有证。但1999年复修凤凰台时,此碑无存。据黄伟中先生《凤凰台读史》(《名城胜迹》第212页)称:“凤凰台台基曾嵌‘洪水止(此)’碑,民国《潮州志·丛谈志》和1985年《潮州市文物志》(第4—30页)均有记载。然而,我问邱创平先生和凤凰台工地负责人,都说此次重修过程中,并未发现该碑。‘洪水止(此)’碑何时流失,现在何处,如今成为待解之谜。”
  谜归谜,成谜更见其神秘性。笔者认为,那就重刻一“洪水止此”碑立于桥头,既现历史原貌,又使碑得失之谜的神秘感让人细品深思。这不正又从一个方面增强广济桥的文物品位吗?
  三、于桥头立明姚友直《广济桥记》碑
  对广济桥之独特,古人已大为推崇。明太史会稽姚友直早已有“来观者感曰:斯桥实江南第一”的赞语。
  姚友直此语出其《广济桥记》。《记》中姚氏将建桥始末,是时桥的独特风貌,改桥名“广济”之意在“取济百粤之民”等,记述得一清二楚,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茅以升先生在介绍广济桥的文章中,就四次明确引用姚氏《广济桥记》的文段,足见该《记》对了解明代广济桥风貌的重要性。为此,建议于桥头立姚友直《广济桥记》碑。请当代名书法家,如饶宗颐先生者重书。这样,既能让游人驻足品读碑文,增加对广济桥的了解;也能提高广济桥的文物与旅游价值。
  四、有条件时于桥东建宁波寺
  建宁波寺,对形成广济桥景区很重要。
  宁波寺又称宁波祠,姚友直《广济桥记》有载:“仰韩阁之东,有祠曰‘宁波’,塑宁波神,以安水怒。祠之后,曰碑亭,四邑民献颂太守王公功德碑,列于两序。”
  关于宁波寺,清康熙六年(1667)杨钟岳《重建宁波寺碑记》及道光庚戌(1850)黄钊《重修宁波寺碑记》有细记。饶宗颐先生于《广济桥志》中辑录并作考析。(见《广济桥史料汇编》第30页至36页)宁波寺历史悠久,杨钟岳认为:“考舆志,唐元和间,昌黎韩公愈来守是邦,鳄渚底平,鲸涛不惊,遂创兹寺。”黄钊则说:“按郡志,建于宋,不著年代。”而饶先生则考:“今以寺所祀二十四桥墩神推之,当创于广济桥既成之后,决非唐时所建。”见仁见智。但是宁波寺对于广济桥景区的作用,或许比广济门城楼更为重要。
  如果建成宁波寺,从饶宗颐学术馆到天后宫、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韩师、宁波寺、宋窑遗址,一个以广济桥为重点、为中心的大型文物旅游区就自然地形成。
  
  附:宁波寺小考
  
  广济门、广济桥、宁波寺,历史上是广济桥景区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宁波寺,原名宁波祠,位于广济桥东,祀宁波神。
  宁波寺,历代志籍有载。
  明宣德间姚友直《广济桥记》载:“(广济桥)仰韩阁之东,有祠曰宁波,塑宁波神,以妥水怒。”,这时称“祠”,未言何时创。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郭春震《潮州府志》载:“宁波寺,在广济桥东,正统三年(1438)创。地基四十二丈六尺,田地一十四顷三亩三分,粮税六十七石一斗五升三合七勺。”此时称“寺”,以为明创。
  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颖《潮州府志》沿郭志说:“宁波寺,在广济桥东,明正统间建。”
   25年之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林杭学《潮州府志》有新说法:“宁波寺,在广济桥头,宋时建,康熙年守道魏绍芳捐俸重修。”认定为“宋时建”。
   1993年,释慧源《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则载:“宁波寺,在湘子桥东,韩山师范专科学校前。据雍正《海阳县志·寺观》、乾隆《潮州府志·寺观》、光绪《海阳县志·寺观》云:‘宋代(960-1279)建,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守道魏绍芳重修。’又《韩江记·卷三》载:‘中祀十八罗汉及二十四墩(以二十三洲加东桥台计为二十四墩,引者注)桥神。’然既祀有罗汉,而无及佛像,谅记者疏忽耳。”
  对于宁波寺,有几个问题可探讨。
  一、建祠时间
  宁波祠创于何时,历来有多种说法。
  建于唐说:持此说者清康熙邑人杨锺岳,见其康熙六年(1667)《重建宁波寺碑记》:“考舆志,唐元和间(十四年,即819年)昌黎韩公愈来守是邦,鳄渚底平,鲸涛不惊,遂创兹寺。”
  杨说并非空穴来风,系考自舆志,但何舆习,却不具志名,让后人无从查证。但杨又列据凿凿:宋陈尧佐(宋咸平二年,即999年任潮州通判)曾“因其旧制而一新之”。虽则如此,此说尚未可确信。
  建于宋说:持此说为清道光郡人黄钊,见其道光庚戌(1850)《重修宁波寺碑记》:“按郡志,寺建于宋,不著年代。”
  同为碑记,黄不依杨说,而依郡志。黄说之依据在:“夫桥始于宋,而寺亦始于宋;桥成而寺也因之,而建庶几近之。”
  饶宗颐先生也持此说。见其《广济桥志》:“今以寺所祀二十四桥墩神推之,当创于广济桥既成之后,决非唐时所建。”
  但此依据不很充分。宁波寺主祀宁波神,二十四桥墩神可能系后人增塑配祀,肇建时间未必以祀二十四桥墩神时间推定。
  建于明说:持此说者为郭春震,其《潮州神志》:“宁波寺,在广济桥东,正统三年创。”清顺治吴颖《潮州府志》依其说。
  但郭志、吴志均没有说明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建说”依据不足,“明建说”未明何据,而“宋建说”倒为可信。能见到记载,“宋建说”始于康熙《潮州府志》,志成距顺治《潮州府志》仅25年,而不依其“明建说”距杨锺岳《碑记》仅20年,也不依其“唐建说”。且杨锺岳为康熙府志审稿,其好友陈衍虞为康熙府志主笔,与宁波寺方丈交往甚深,改为“宋建说”未必没作考证。
  也许杨锺岳“唐建说”系采自故老相传。潮民崇韩,因有韩湘子建桥故事,更有桥系“昌黎韩公乞神于江,江为涸数日,因得而经始焉”之故老相传。(见陈一松《重修广济桥记》(历史上有韩愈祭鳄,陈尧佐戮鳄之说。因而杨氏碑记有韩公“遂创兹寺”,陈尧佐“因其旧制而一新之”。真是同出一辙。
  而祠应系宋创,且因桥而建,但当时只为“妥水怒”而祀宁波神,后又祀二十四桥墩神。至明中改为寺,加塑十八罗汉。此见解对否,请方家校正。
  二、祠祀与寺祀
  宁波寺,原称宁波祠,现已毁,原祀何神(佛)?尚未有资料细致记载。
  宁波祠之建与桥有密切联系。明姚友直《广济桥记》有载:“(广济桥)仰韩阁之东,有祠曰‘宁波’,塑王公功德碑,列于两序。”
  清咸丰七年(1857),林大川《韩江记》则载:“宁波寺,最宽大,在湘子桥头,中祀十八罗汉及二十四墩桥神。”(《韩江记》卷二第19页)
  是否可这样推断:宁波寺创建于宋时,称宁波祠,祀宁波神,意在以妥水怒。至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修桥后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规模并更名广济桥后,又修已废宁波祠,并于祠后建碑亭。此后又在祠中增塑二十四桥墩神。
  明正统间,将祠改为寺,由僧人管理,又增塑十八罗汉。
  至于有否供奉佛像,释慧原认为有,府县志无载是“记者疏忽”。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宁波寺以祠改制,未必定以寺院规范。且黄钊《碑记》有“公(吴均)因修宁波寺。门内有堂三,楹面南向,拟奉吴公长生禄位。公闻之,艴然曰:‘果尔,余当自往毁之。’”可见仍留祠祀规制,却未见有建大雄宝殿之类的记述。
  三、若愚上人与陈衍虞
  关于宁波寺的和尚,现笔者能知道的仅有明末清初时的若愚上人,最早的记述见诸乡贤陈衍虞的一首诗,其题也是小序:“清明后一日,宁波寺访若愚上人,不遇。过邻寺,得公设伊蒲供,共登韩山文昌阁,归途逢若公,偕至兰若小憩,得十二韵。”诗曰:“江流方氵甲渫,山貌正纤浓。虹偃连青屿,刹冲对峻墉。闹不撄云市,幽常借鬣松。远公曾遁迹,高坐偶留踪。玉版参禅足,花鬘绕院封。布金辉鹫岭,镇将方重修弥陀寺,得源上人主之。攻米饰慈容。杰阁凌霄入,荒祠仄路通。落珠霏謦欬,呼楫动鱼龙。已陟翛翛径,更登屴屴峰。日向高舂瘦,僧从下里逢。维摩别有室,徵士适闻钟。眺听溪风急,芳荪惹晚筇。”(《莲山诗集》卷十九第4页)
  若愚上人与陈衍虞交往甚深。《韩江记》也有记述:“昔有若愚上人,与孝廉陈衍虞交。寺壁有衍虞长排律诗,今折录:‘江流方氵甲渫,山貌正纤浓。闹不撄云市,幽常借鬣松。远公曾遁迹,高坐偶留踪。玉版参禅定(足),花鬘绕院封。’”(《韩江记》卷二第19页)
  其实,寺壁上的五言排律正是《莲山诗集》中“宁波寺访若愚上人”这首。
  笔者曾请桥东办事处同仁帮作调查。宁波寺于晚清废,清政府因筹海军经费之需卖给一陈姓商人改作青果行。寺位于现韩山师院西校门前花圃广场,西向,大门正对广济桥。宁波寺1933年曾被潮安县政府占用为秋东区署署衙。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复占领桥东,放火烧宁波寺。此后中间部分拆为韩师通道,存两边大殿和走廊。复员后陈姓后代无力修复残留大殿与走廊,改做青果行货栈。1957年,因要改建湘子桥为通车桥,拆除拓宽为韩师广场,寺遂全毁。
  
   □黄继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09-4-12 09:02:0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引用楼主逍遥随风于2009-04-11 16:13发表的 关于广济桥的思考 :
  潮州广济桥,以其为独特的启闭式古桥,又重现明代桥貌向大众展示,轰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使潮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声名远播。而实事求是地定位广济桥,使其更具真正的文物价值与旅游品位,是我们应注意的一个方面。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想法,供谋事参考,请方家指正。
  一、是否要提“几大古桥之一”
  近期,从本地到中央的宣传媒体,都对广济桥进行宣传、介绍,大大提高潮州名城与广济桥的知名度。但据笔者能见到的资料,有一个提法似乎依据不足,这就是广济桥为“全国四大古桥之一”。
  哪“四大古桥”呢?有些资料没指明,有些资料列举为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和广济桥。
  河北赵县赵州桥,隋开皇至大业年间(581—618)建,单孔石桥,长50.82米,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工艺之新为石拱桥的卓越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1999年版《辞海》第2341页)
.......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0-2-8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潮州广济桥,潮州人习惯称为“湘子桥”,是中国4大古桥之一,也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第一座可开闭桥梁。现在的湘子桥是按明代风格重建的,就是“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景不同”;是李嘉诚等华侨和港澳潮人捐资修建。在明清,平远姚氏也为湘子桥的建设出了力,其族谱有记载。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0-3-9 11:58:0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的说话。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发表于 2010-3-10 20:59:4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7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