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1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人宁波姚志明编写了一本慈东姚氏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29 07:17: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5-31 16:50 编辑
6 P4 b" G" C" F8 }6 o9 ?: {
: b3 o$ B/ W! U0 {, O4 Z4 J" C' }5 `3 N' [
当代人宁波姚志明编写了一本慈东姚氏书
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姚来淮公源流记》,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ISBN 978-988-13396-6-9/Z.2968

8 a" l. g! n: t/ ?' k
) c* d; K/ A& @1 {
+ e  q/ r' j! i5 O; }& |

. c3 [, E" k8 H5 y3 O$ t' j

5 _) n6 F4 r; t1 \( {1 e

" Q7 j, o. I% s  l, K
   姚志晁霖、舜余1958年生,2017年退休。当过知青、工人。1980年4月进入新闻界,先后担任宁波日报记者、编辑、副主任、主任、经理、宁波日报编委、宁波晚报副总编、东南商报总编、宁波晚报总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宁波市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浙江省报业经济研究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著有《报纸专刊学初探》《三国演义与现代经营管理》(合著)《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合著)《笔耕拾零》等书。现任高级编辑、宁波市记协副主席。曾获“中国晚报突出贡献·总编辑”奖、浙江省第五届“飘萍奖”和宁波市“最美史志人”荣誉。
   【尧曰:可惜姚志明宗贤于2021年6月17日作古了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08:5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5-29 11:44 编辑
4 ?( O+ _* X9 J8 G. o) \' H1 \
  V4 V* k4 y* b5 ^$ ~7 D% u- G8 H: a; `1 H5 o4 G. k
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姚来淮公源流记》,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 f+ l" {5 J/ f7 D, w2 `" r! C3 S8 l0 R% j5 \5 u# k& ^3 b0 h! p. e7 D7 g

" ]- j7 k, H9 s# Y" ?
2 D/ `/ {3 n$ |9 L  F- @1 [; {& {# l  }4 x9 o
钱文华、姚志明,《宁波姚氏寻踪》,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r; w6 F* J. V+ F, `

9 s* @- F5 a: y! O* A
寻宗觅谱二十年(代后记)
( X+ z5 p) ?' l
姚志明
8 x! [& q: v8 h& \3 L- L4 R

* A' \# [8 h- Q( {' @     孩提时,听老师讲过:姬、姚、姒、妫、姜、娄、嬴等带女字偏旁的姓,大都留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历史悠久。排在百家姓中的姚姓,始祖为舜帝(姚重华),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于是,自小有了一种“姓氏自豪感”。
$ J9 a. m+ }3 O- H/ E      上世纪70年代读初中时,偶在旧书摊觅得一本《说文解字》,内中有一句“虞舜居姚墟以为姓”。于是上语文课时,突发奇想,举手请老师解说“姚墟在何地”。老师猝不及防,认为我在故意出难题,沉下了脸。这个问题有点冷僻,但学生就要学习么,不能说我“好钻牛角尖”啊。其实姚墟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中华都城要览》说是河南濮阳,《风土记》认为是浙江余姚,……
" E# g: ]; W, @6 z     进入社会后,吃了“新闻饭”,姚姓带给我的“自豪感”又不能自禁了。舜余,就是我常用的笔名。以舜为荣,对姚姓的源流、迁徙等更加关注。节日里,碰到长辈,询问是否有家谱、宗谱。回答是否定的。而且,老人们还郑重地提醒我,家谱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不要去碰。1 S3 A3 g/ m+ z  y9 X
    1998年,年届不惑,我决定认真地搜寻一下本支派的姚氏家谱。那一年,祖父这一代健在的有叔祖父姚德荣和姑祖母姚爱云,于是登门拜访。最大的收获有二:一是知道了曾祖父的名讳和字号,请来了曾祖父唯一存世的遗像;二是翻检出一本曾祖父于1942年所立的关于分家析产的《分书》,内中叙述了祖父这一代的概况。但祖上有没有姚氏家谱呢?回答仍然令人失望。姚德荣1928年出生,比我祖父姚瑞荣小24岁,他时年70岁,了解情况比较多,也比较开通,语重心长地鼓励我,至今历历在目;采访姑祖母姚爱云时,老人家已卧病在床,但仍强打精神,介绍了一些家族情况。
" }" w$ N1 M! a! F      文史资料需要抢救,家谱资料何尝不是如此?假如当事人、知情人都故去了,这家谱还怎么编修?“瞻前”不能,那就“顾后”吧。无先例可循,无成规可据,但我还是在1998年粗线条地编写了《姚氏家谱》。打印后,惴惴不安地挨家挨户分送给我祖父一系的族人。) _7 E7 {: V: K; p
      我在1998年编印的《姚氏家谱》序言中,曾写过一段话:“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来尊重历史。国家有史官作《史记》《通鉴》《史通》……,平民则有修家谱的传统,因为家族史也是正史(地方志)一部分……修家谱这一盛事,‘文革’时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但是,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旦条件许可,便会‘春风吹又生’,乃至焕发勃勃生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突发奇想,在20世纪快要结束时,要完成《姚氏家谱》初稿。以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同时明确伦理关系,以使姚氏族人凝聚团结,和衷共济。”
0 Q8 ~3 n5 ^' I& f: \/ C5 b; w      第一稿《姚氏家谱》,严格意义上算不得合格的家谱。古代的家谱大都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训)、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等。后人如要编修,即再编再修,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的考证、辨误、扩充、续写而已。但我编家谱则是“前无来者”,那只能“自成一体”——编写已知的内容而已。不过,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这六项常见内容,大都具备了。然而,“前无来者”的缺憾,久久萦绕在心间。9 s7 F+ e* \# f! i# A
      2000年底,我受命创办《东南商报》,2002年10月又转任宁波晚报总编,直至2011年轮岗到宁波日报当副总编。这10年是我的事业“忙碌期”,无暇顾及家谱之事,但还是割舍不了对家谱的探究之情。2006年至2008年,我在《宁波晚报》上策划推出了一个栏目叫“宁波稀有姓氏故事”,征到线索后,派记者一一采访,固定版面刊发。前前后后,竟搜罗了近百个在宁波生存发展的稀有姓氏,文章可读性、故事性很强。2016年,在时任宁波晚报总编王存政支持下,我将这些文章汇编成了书。这,也算是对家谱中的一项内容“专名学”的关注吧。$ D: M$ n  S* P4 L6 N
       2012年末,五十又五,工作压力渐渐轻了。双休日,又捧起那本打印稿《姚氏家谱》,左看又瞧,总觉不满意。于是在族人间“大规模”地征求照片,填写表格。尤其找到伯祖父姚春荣的后人姚宇明、叔祖父的后人姚丽珍、姚严明、……。在众位亲人族人的努力下,我将1998年打印稿进行了修订,并变成书的模样。2013年编著的《姚氏家谱》,凡找得到的本支姚氏族里的人,每户赠送一册,敬请指正。同时,将搜集到的相片,另行编辑了父系《姚家相册》和母系的《袁氏相册》,使族人间,虽未谋面,犹在眼前。  / }$ I! J2 ~+ z+ L% Y
       此事原本尘埃落定,但寻不到曾祖父以上的姚氏宗谱总是一个心病,觉得此事未完。于是,到天一阁、市图书馆、市档案馆,但仍杳无音讯。祖上究竟是否有家谱传世?渐渐我失去信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光荏苒,一晃快退休了。2017年,为了寻找姚氏宗谱,我又去探访天一阁、市图书馆、市档案馆,仍杳无音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7年7月21日上午,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先生忽然来电,他帮我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慈东姚氏宗谱》!宗谱内的“揆之公一支”下面有我曾祖父姚来淮、祖父姚祥荣的世系图……近20年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怎不喜出望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宗谱却在黄浦江边。      
5 I/ T% Y4 `1 S' F
" @4 F$ e1 e6 A0 s   2012年末,五十又五,工作压力渐渐轻了。双休日,又捧起那本打印稿《姚氏家谱》,左看又瞧,总觉不满意。于是在族人间“大规模”地征求照片,填写表格。尤其找到伯祖父姚春荣的后人姚宇明、叔祖父的后人姚丽珍、姚严明、……。在众位亲人族人的努力下,我将1998年打印稿进行了修订,并变成书的模样。2013年编著的《姚氏家谱》,凡找得到的本支姚氏族里的人,每户赠送一册,敬请指正。同时,将搜集到的相片,另行编辑了父系《姚家相册》和母系的《袁氏相册》,使族人间,虽未谋面,犹在眼前。& F, R8 y! Z& L2 O# B, x
& g, L8 |1 j! N6 a) P3 k
此事原本尘埃落定,但寻不到曾祖父以上的姚氏宗谱总是一个心病,觉得此事未完。于是,到天一阁、市图书馆、市档案馆,但仍杳无音讯。祖上究竟是否有家谱传世?渐渐我失去信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7年7月21日上午,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先生忽然来电,他帮我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慈东姚氏宗谱》!宗谱内的“揆之公一支”下面有我曾祖父姚来淮、祖父姚祥荣的世系图……近20年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怎不喜出望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宗谱却在黄浦江边。$ g$ O0 f$ I+ h. R# b* A& a& W5 W( x; {
        不久,钱先生给了我一本《慈东姚氏宗谱》复印件,但字迹不够清晰。听他说宗谱原件藏于上海市图书馆,于是我通过宁波市图书馆万湘容先生协助,购买了《慈东姚氏宗谱》电子版。数码技术使并宗谱几乎可以原样呈现。我精心制作了几套《慈东姚氏宗谱》(共二卷:首卷、末卷,520页)。《宗谱》中用红线标志的竖横线,穿越时空,清楚地告诉我: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姚氏一脉,从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算起,有650余年的家族历史,时代跨越元末至今,至少繁衍了二十四世。
' z3 n- y: u& s; _) X8 |: y0 B- P/ k     但我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宗谱上明确记载的是庄桥姚揆之(十二世)以下的。那么,一至十一世先人的情况呢?《慈东姚氏宗谱》里虽有蛛丝马迹,但对家谱研究甚少的我,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恳请钱文华先生帮我研究分析。老钱是《古镇慈城》的主编,对慈城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宁波出版社出版他的《天赐慈城》一书,更为他赢得了口碑。毕竟是老朋友,从2017年八月开始,他费心费力,花了两年时间,几易其稿,反复推敲,完成了《宁波姚氏寻踪》书稿的上辑,洋洋十万余言。上辑内容不仅是慈东姚氏的研究成果,更是宁波姚氏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宁波地方志,尤其是家谱的研究都很有禆益。老钱还叫儿子钱之骁一起帮忙编辑《慈溪姚氏史迹录》,友情弥足珍贵,岂一个谢字了得!& J- Q! J. i% N9 M/ Y
      令人感动的还有为本书作序的戴松岳先生。2017年他出版《穿越历史的目光》一书后宣布:因视力原因,将从此搁笔。但是,这本书的序言非他莫属。一来他是我40多年前支农时的慈城老朋友,又曾是报业同行;二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著有《风流千古说慈城》,研究慈城姚氏(宁波姚氏的大本营在慈城植本堂),他也是行家,与钱文华可谓珠联璧合;三是戴先生的学术背景是历史,但文化底色却是杂家。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其史论文章文采飞扬,非同凡响。
. D9 S7 Z. D: [- c5 B& l5 \& ]

* i0 C8 ?( o" J5 N据他研究,“在原宁波府,共产生过十个状元:张孝祥、袁甫、傅行简、史大成、章鋆、姚颖、方京山、姚涞、杨守勤、张信。十状元中姚氏就有两位。”拜读了老戴的序言,姓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据钱文华先生考证,姚涞还是我的六世族祖呢。
0 @  m& E  p) V7 q; R2 L- n# d! K8 L% X! f6 ^5 I
    2019年9月,《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书的上辑,不仅是钱文华先生研究慈东姚氏的成果,6 T. ^6 W+ M# r5 O; X

( K3 i9 {( }$ d, s1 |    4 v% E" o' c. g1 g9 n- l1 p' S4 N

) f/ l* H9 k5 r       家谱也好,宗谱也罢,是小众化的读物,但“芥子之小,可纳须弥之大”,它浓缩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倾诉着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出版《宁波姚氏寻踪》的意义也在此。
6 O$ l' u, o" s* c$ Q       编写此书之余,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既然天一阁、宁波市图书馆没有《慈东姚氏宗谱》,我何不制作后捐赠给他们。据统计,截至2016年,宁波共有37533名姚姓人。或许有些姚姓人与这本《慈东姚氏宗谱》相关呢,也许他们也正千方百计地寻根呢。于是推己及人,我将这套1931年王载芳编修的《慈东姚氏宗谱》,复制后捐献给了宁波市图书馆和天一阁。任何资料,保存在国有单位不仅长久,而且能发挥更大的效用。百善孝为先,作为慈东姚氏揆之公名下第二十二世裔孙 我捐献宗谱,谈不上“孝”这个宏大主题,只是略表寸心而已。
1 w) s) ]3 p4 Z7 p5 T2 x      了解或编修家谱,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在古代,对家族内部而言,家谱关乎一个人的身份证明,是个体与族群、社会的最重要的关系凭证;对外而言,家谱是国家进行户籍管理、人口统计、迁徙移民的重要依据。下辑附录了我祖父、父亲简历的原因也在此。时代不同了,表格内容有增有减,但社会关系、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这几项至今未变,而且要求越来越详细。如今的年轻人,还有多少知道祖父的名讳,更不要说到曾祖、太祖的名讳了。又如,籍贯一栏,现在只须填写本人出生地或父母籍贯就可以了。但是你知不知道,你的祖上从哪里迁徙而来?编著本书之前,我就一头雾水。
2 n0 B  n* m3 H% }      順便说明一点,照相技术到晩清才传入中国。书的开头,恭放了几幅姚氏先贤的画像,如姚镆、姚涞父子。一来让人们看看先人的穿戴容貌,二来姚镆(迁慈溪十六世祖)与本人祖先姚锵(迁庄桥五世祖)是族兄弟关系。我找不到本支姚氏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的画像,瞻仰一下那几幅画像中的先人风采,不亦宜乎。     总之,历史是不能割裂的,谱牒是身之本。本书如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来关心家族史,则于愿足矣!6 z+ @& V' V" E
                                               姚志明  ~0 l9 ^( A& |, O9 f
                                              2019年夏于青林湾
! |9 z7 R! f2 v% N3 f- F5 w1 a' s, q  v" r0 B* c0 }

" V  A7 b3 M9 J$ N. ?6 p* a(2)
# D, t+ k* h- z  C
9 `9 Q" W1 Q, s. [5 [
1 }5 L8 \! P$ i( n$ g% A4 T6 l& k《宁波日报》姚志明
# v3 u7 {8 B9 @/ I: O: o6 N& u7 ^: p" k: x0 H* {0 v7 t& t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和文史档案。有了家谱,就能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教化子孙,传承历史。  _; ~, E1 o$ {. V
, k& U$ h  A) n1 C' P0 ?. {) g! t
      天一阁藏有《慈溪姚氏宗谱》,谱中载有若干姚氏先贤的画像,其中有明嘉靖兵部尚书姚镆和姚镆儿子、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姚涞。江北区慈城镇仍保留着“姚镆故居”,慈城姚氏“大本营”仍流传着“姚、刘、冯、陈”四大望族的说法;至今,已考证出清六公(姚锐翁)是元朝时从慈城迁庄桥的本支姚氏始祖;“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这句俗语也找到了源头……将这些展示给姚氏族人及儿孙辈,无非是让后人知晓:我从哪里来,应往哪里去。
- ~' t* s3 k4 M) t/ e( H# n5 |  ' s5 x" s& f; F
       令人感动的还有为本书作序的戴松岳先生。2017年他出版《穿越历史的目光》一书后宣布:因视力原因,将从此搁笔。但是,这本书的序言非他莫属。老戴是我40多年前支农时的慈城老朋友,又曾是报业同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著有《风流千古说慈城》,研究慈城姚氏(宁波姚氏的大本营在慈城植本堂),他也是行家,与钱文华可谓珠联璧合。据他研究,“在原宁波府,共产生过十个状元:张孝祥、袁甫、傅行简、史大成、章鋆、姚颖、方京山、姚涞、杨守勤、张信。十状元中姚氏就有两位。”拜读了老戴的序言,姓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据钱文华先生考证,姚涞还是我的六世族祖呢。" h+ I/ ~0 ]/ i

# A) {3 y9 g9 X+ U2 G4 N       2019年9月,《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书的上辑,不仅是钱文华先生研究慈东姚氏的成果,更是宁波姚氏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宁波地方志及家谱研究,亦有禆益。
$ m3 b8 w8 q% K  v" r& _: }; S, L( X; v: i
       家谱也好,宗谱也罢,是小众化的读物,但“芥子之小,可纳须弥之大”,它浓缩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倾诉着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出版《宁波姚氏寻踪》的意义也在此。
, i7 z! G& w& q7 Q" ?% s3 T0 L. u# V% q) w
    了解或编修家谱,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在古代,对家族内部而言,家谱关乎一个人的身份证明,是个体与族群、社会的最重要的关系凭证;对外而言,家谱是国家进行户籍管理、人口统计、迁徙移民的重要依据。
! S+ G4 l8 ^3 Y7 H* J0 }" ^% B# p) X/ n% T7 H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和文史档案。有了家谱,就能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教化子孙,传承历史。: S: l1 s$ Q* F3 u8 [' n7 _! {# H
6 u, H& V; @9 C- p; X7 H9 s
    天一阁藏有《慈溪姚氏宗谱》,谱中载有若干姚氏先贤的画像,其中有明嘉靖兵部尚书姚镆和姚镆儿子、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姚涞。江北区慈城镇仍保留着“姚镆故居”,慈城姚氏“大本营”仍流传着“姚、刘、冯、陈”四大望族的说法;至今,已考证出清六公(姚锐翁)是元朝时从慈城迁庄桥的本支姚氏始祖;“童姚马径张,金子好打墙”这句俗语也找到了源头……将这些展示给姚氏族人及儿孙辈,无非是让后人知晓:我从哪里来,应往哪里去。' e3 i( d/ g) @0 K3 A; h. S6 G0 a2 L
( s* E2 \% |3 p8 F6 @9 J7 n

$ x5 M) C; Q& G7 Y+ ?2 K1 l
$ t, Z; S6 W0 n* O9 ^& G+ |* _' C: n6 b  H2 G+ Z

4 ]# T# B) H3 T8 V8 h. m  u
% U7 a# n4 P5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8:2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5-31 21:00 编辑 $ ?4 V/ w* y! V4 d7 K' c4 M' w
5 l3 o3 V. g) M  b+ q# j

* o7 [. |( U& ^9 I姚波今天录书上辑P85~P147—— 钱文华《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
1 k% m5 O6 m5 }$ G" ]
9 \# z/ G0 J: X. a⒉据新出土墓志排列吴兴姚氏六十九至八十七世世系% B6 ^% ?' [) W. q: B
慈城姚与金川姚分别自认是吴兴姚的子孙,又是万年姚与陕州姚两支的后裔,皆自谓有较为显赫的血统。下面先介绍一下吴兴姚氏分派万年与陕州之前的世系。
- F/ \/ V; A- H# s, [+ F6 F1 L' w1 P2 \
关于吴兴姚氏南朝宋以后的世系,姚氏新出土隋唐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与历代家谱记载(以下简称家谱)内容有些出入,特别是两支相交的源头祖先分别说是南朝宋吴兴郡渤海太守姚禋之和南朝梁吴兴郡儒士姚汾。而年代亦有前后,渤海太守姚禋之比儒士姚汾早二世,时间亦相差五六十年。
+ e: p8 w- C- x1 j  A* D  G- o1 {3 f# k" 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陕西、河南等省相继出土了姚懿、姚南仲、姚无陂、姚异、姚彝、姚合等多方隋唐姚姓墓志,经过文物专家和姚氏研究人员的考证,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姚氏新史料,特别是那些姚氏重量级人物的祖上世系(南朝宋至唐初)的“露面”,改写了已在姚氏旧谱中广泛流传千年的版缺陷,特别是所述世系往往断断续续不完整,中间(主要是两晋间)疑有几代世系遗漏,故期待以后有新的墓志出土,能够把今天所存在的“遗漏”补上本。虽然一般来说新出土隋唐墓志比流传家谱资料相对可信,这主要指墓主五代之内世系,五代以上所记载世系可信度略微降低;但姚氏墓志也存在许多。0 N* P# J! p- U3 o: W
& `, o7 ^& [* ?1 ?
以姚平为舜帝六十九世后裔,而他又是吴兴姚氏始祖,被全国姚氏公认为姚氏中兴人物,故从姚平开始至迁往万年始l。姚察,家谱记载计有十九世,即六十九至八十七世。而按出土墓志排列,只有十六世,即六十九至八十四世,在世系年代上总是觉得墓志世系记载有点不靠谱,墓志比家谱少了三世。笔者发现墓志七十一世王莽(9一23)时姚恢至八十四世姚察(533—606),有五百多年的时间,世系年差率达到四十多年为一世,而世系年差率,以平均三十年为一世,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世系年差率不符合规律,中间疑有世系遗漏,前后不太可能只有十六世,家谱所记载十九世比墓志记载十六世更可信。经过查证与多位姚氏研究专家想法一致,最有可能遗漏的世系在七十八世佚名与七十九世姚禋之之间,故下面笔者把七十九世姚禋之延后至八十二世,在七十八世佚名后面插入三世,即七十九世、八十世、八十一世。这样就不至于使世系年差率过大,引起疑惑和诟病,同时与家谱所载的世系可拉平,都为六十九世至八十七世。下面列举据新出土隋唐墓志整理而成的世系:
, D( y4 Z, b& Z3 ^# z, @3 ^
% g. I8 H3 w+ N+ y8 O# b7 @7 N(3)万年姚是名门望族
2 X, B5 z4 z1 j4 R自姚察迁万年后,其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豪门,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如姚察其弟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所著《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姚察曾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万年姚”因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姚璹曾任武则天时宰相,故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内记载其族姚姓人物37人。因居址京兆万年,门庭显赫,姚察、姚思廉、姚思才及其后裔一支,遂被称为“万年姚”,或“京兆姚”。
3 ]" _2 U* {8 ]* Q. i
( Y; n0 a$ G, T1 r# h(4)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
9 S0 D4 e5 c# D( `以下万年姚察家族八十六至九十一世系按清光绪《慈谿姚氏宗谱·发祥世系图》整理而成,与其他姚察家族后裔所编族谱可能略微有出入。: N% C: C% C# r! |) z# F2 }
$ O' |- @8 n- y- A. E- Z9 V( D
第八十六世,僧垣,菩提子。官随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O9 T- G) Z* |6 _+ c
/ C: h* i. N7 k- |7 ]3 L: Q
第八十七世:察,僧垣之长子。生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甲戌岁。陈(557——589)选曹吏部尚书,隋进爵北绛郡公。梁、陈的史官,尝撰《汉书训纂》。陈亡,由吴兴迁京兆。生子思廉、思才。( H/ U* b  }3 P3 K: y4 B
% z( K) ~+ u' k6 |. F
第八十八世:思廉,察生丰城公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
) y5 a" c1 }/ b% n; L: s弘文馆学士,撰《陈》《梁》二书。思才,察次子。本讳簠,与兄同修国史,拜太子掌书记而卒。生子畅。
, }% j. O  x6 Q4 G( N5 }1 `. c( w! N, Y9 P+ \& w* D
第八十九世:憕,字处平,思廉公长子。授司户参军。恽,字处恭,思廉公次子,以侍宝郎袭丰城郡公,留守山东。畅,思才子,越州刺史,生子二:长曰璹,次曰珽。, \2 G9 U; k2 B
" O1 U0 h8 [3 ]. P: e" G
第九十世:璹,字令璋,思才公之孙,畅长子,珽之兄。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升为相。珽,畅公次子。由明经历六州刺史,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户部尚书。生子仲。8 z3 S4 F! f3 A% J/ z" ?

0 c. ^( G3 P) m3 }4 ~第九十一世:仲,珽子,太常博士。避安禄山之乱,始家于会稽山阴草藐桥。生子二:长曰昂,次曰朂。- N; C9 ~; M' ]# ~+ h3 Y9 z

6 t& R$ C1 b& b(5)慈城姚氏来自万年姚之说
3 R) N6 X- l" e% p; k/ @0 a       光绪二十年慈城植本堂刻本慈谿《姚氏宗谱》首卷,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后序》一文,作者是明初植本堂姚氏修谱族人。文中记述了唐初弘文馆学士姚思廉,撰有《姚氏大宗谱庆系图》,对唐之前的吴兴姚氏世系,及其父姚察因官从吴兴迁京兆万年的事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使后人明实有据。慈城姚氏代表人物姚榛为姚察的十四世孙。姚察自吴兴徙京兆,有个四世孙姚仲,又从京兆迁至越之山阴。居越者有个五世孙叫姚承太,迁往剡之永富。姚承太四世孙为姚嗣宗,人称关中诗豪,因他父辈为官或经商,曾在唐都城长安周围一带生活。姚嗣宗在晚年又迁移至越之云楼,他在北宋庆历间,或他的孙子姚榛在北宋熙宁、元祐间,再迁往明州慈溪县城。! ?; o: K# F) {& A2 q2 P- ^
       慈城姚氏或来自余姚云楼,或曾经在云楼短期羁旅。总之,慈城姚氏与云楼姚氏、夹塘姚氏都有一定瓜葛。首先始迁祖名字相似,慈城姚氏始祖姚嗣宗父亲是姚德嵩,与余姚云楼姚氏始祖姚世德(字德荣)、上虞夹塘姚氏始祖姚世荣,疑是同胞兄弟。始迁时间相近,都是宋初。从何迁来?都相传是从吴兴(祖籍)迁来。根据夹塘姚氏记述:“宋初明州(宁波)观察使姚世荣从老家吴兴赴甬上任,途经夹塘,迷恋于这里的山光水色和如画风景,竟把家眷迁来定居,从此撩开了夹塘姚氏的帷幕。世荣公共有兄弟6人,分别迁往鄞县、余姚、慈谿、嵊县、海宁和上虞六地。这是姚世荣之父雅公的精心安排,从地区上进行拓展分布。”由此可知,云楼姚氏始迁祖姚世德,极可能是夹塘姚氏始迁祖姚世荣的兄弟。' Q4 E4 N. g+ _0 e5 n. z$ G: n

$ a; v  A! l% P' r" s% N) Q5 s1 `* ~7 O& p( r

! y8 ^% l1 Z. A4 @+ k. E- f& t: \8 D9 ?7 E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1:27:56 | 只看该作者
" U- d) x. c% C# m% |3 f

& q8 |0 ?0 t8 h5 \+ N; H: M与慈东姚志明家族(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有关的姚氏族谱+ \8 O# V! F* \' \$ Z% x- b
! i, [! v8 u9 ?$ `) t
Y浙00*1 [浙江慈溪] 慈东《姚氏家谱》,姚志明1998年编印。分给我祖父一系的族人。
( G3 E5 o6 X% h/ u# N      《姚氏家谱》序言一段话:“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来尊重历史。国家有史官作《史记》《通鉴》《史通》……,平民则有修家谱的传统,因为家族史也是正史(地方志)一部分……。修家谱这一盛事,‘文革’时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但是,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旦条件许可,便会‘春风吹又生’,乃至焕发勃勃生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突发奇想,在20世纪快要结束时,要完成《姚氏家谱》初稿。以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同时明确伦理关系,以使姚氏族人凝聚团结,和衷共济。”8 ~2 ?! V7 Z- A- ?, Z
6 F6 w5 I( }: U! G
Y浙00*2 [浙江慈溪] 慈东《姚氏家谱》,姚志明在1998年编印的族谱基础上, 2013年编著的《姚氏家谱》。凡找得到的本支姚氏族里的人,每户赠送一册,敬请指正。同时,将搜集到的相片,另行编辑了父系《姚家相册》和母系的《袁氏相册》,使族人间,虽未谋面,犹在眼前。
1 N2 y6 J4 {+ @4 S; r
  ]. U, c. G0 J! q  l, I/ C" y      2017年,为了寻找姚氏宗谱,我又去探访天一阁、市图书馆、市档案馆,仍杳无音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7年7月21日上午,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先生忽然来电,他帮我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慈东姚氏宗谱》!宗谱内的“揆之公一支”下面有我曾祖父姚来淮、祖父姚祥荣的世系图……。
- B- p: F$ P/ T' D       这就是是下列的260-0064谱:
7 f8 R" w  ^6 I6 x7 `& z260-0064[浙江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载芳纂修。1931年敦睦堂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书签、卷端题。目录题姚氏宗支世系图。
1 \! N4 ?7 h4 Y       先祖同上【尧曰:始祖章,字承干,行贰二,北宋中叶自安徽和州(今和县)乌江庙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谿县金川乡。始迁祖冕,字贝瞻,号华岳,行清六,南宋咸淳初再徙本邑湖门堰聚奎里。】。卷首分派记、旧谱略,卷一至二世系图,卷末宗祠缘起、孝女传。6 i9 d0 \4 R5 h/ U+ z' \# R
     上图* l, _6 v* u8 K9 T) b( z; L
【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姚家村(原属慈溪县)姚氏一脉,从始祖姚锐翁(清六公)算起,有650余年的家族历史,时代跨越元末至今,至少繁衍了二十四世。宗谱上明确记载的是 庄桥姚揆之(十二世)以下的。那么,一至十一世先人的情况呢?】
, Y0 {" B$ r; ]1 m2 B% ?% t4 u6 O# ~% D0 y2 X% i: O, V' q5 Q
260-0064谱有相关的更早的版本260-0063谱:
' e/ n- V: p- F' C' c8 W3 O( D" h4 F  |# u1 l& }
260-0063[浙江慈谿]慈谿姚氏宗谱四卷  (清)姚煃,(清)姚来骥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六册。谱初修于南宋咸淳十年,此为三修本。
始祖章,字承干,行贰二,北宋中叶自安徽和州(今和县)乌江庙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谿县金川乡。始迁祖冕,字贝瞻,号华岳,行清六,南宋咸淳初再徙本邑湖门堰聚奎里。卷一诰命世系,卷二至四世系。
宁波档
【尧曰:260-0063和260-0064谱姚氏,即姚志明之族,被钱文华称为“金川姚氏”或“金川姚”。】

! u" X. n# _% ?8 p5 Z' ^8 f
Y浙00*3 [浙江宁波]《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上辑(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9年9月)。钱文华关于宁波姚氏的4篇论文:《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宁波姚氏源流考略》。戴松岳先生为本书作序。
钱文华先生毕竟是老朋友,从2017年八月开始,他费心费力,花了两年时间,几易其稿,反复推敲,完成了《宁波姚氏寻踪》书稿的上辑,洋洋十万余言。上辑内容不仅是慈东姚氏的研究成果,更是宁波姚氏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宁波地方志,尤其是家谱的研究都很有禆益。老钱还叫儿子钱之骁一起帮忙编辑《慈溪姚氏史迹录》

: D2 a7 A9 g' s" L8 P, S) S3 }+ h
Y浙00*4[浙江宁波] 《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下辑(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9年9月)。收录了姚志明的9篇家族文章:《姚来淮传略》、《姚祥荣传略》、《姚纯金传略》、《姚春荣家族简介》等姚氏家族研究的相关文章。戴松岳先生为本书作序。

! o# X4 P* \- `9 F2 Q6 W+ G6 a; [) n" X" [3 h4 i- \! C
戴松岳  序(部分摘录)
过去,慈东地方曾经有条谚语:“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说的是童家、姚家和马泾村张家,家财丰厚,人才辈出。历史上慈城的第一个状元是宋代的姚颖,明朝嘉靖二年又有姚涞状元及第。有时,姚志明会饶有兴致地说起著名画家姚有信、姚有多,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祥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祥兴,以及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等等的轶事。耐心搜求,爬剔梳理,姚志明一直奔走在寻根路上,既是籍此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和衷共济,也体现了对家族命途的执着守望、对人文传统的勉力维系、对文化根脉的尊崇呵护;既是在梳理一个家族的脉络、深切地期望能够延续祖上的懿德和力量,也是对宁波优秀文化传统充满自信的个案呈现。
' j* R. X5 f7 z; C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每一个生命,何尝不都是始终行走在这条寻根之路上。日出江已潮,津鼓隐相催。这么些年里,姚志明一直在探寻姚氏家族的绵延根由。后来,他又约请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名家钱文华对慈东姚氏进行整体研究。正如欧阳修老先生所言:“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终于,2019年9月,钱文华与姚志明合著、洋洋34万字的《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 O8 S4 P, W- A8 }5 K2 Q" G7 S
《宁波姚氏寻踪》一书,即姚志明与钱文华先生的心血之作,收录了钱文华《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宁波姚氏源流考略》四篇学术论文,也收录了姚志明《姚来淮传略》、《姚祥荣传略》、《姚纯金传略》、《姚春荣家族简介》等姚氏家族研究的相关文章。本书田野调查与文献检索结合,历史素养与新闻素养并重,解答了宁波姚氏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宁波众多姚姓者提供了索引和参考,也成为了宁波地域文化和家族研究的一个成功事例。

& C' }+ M0 Q5 t' j- ^" ]8 i! U      
  Y1 {# S/ @# X6 @; `

9 k" ?! Z& t- l5 C+ a1 d,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3:51:49 | 只看该作者

( j8 H  X: F: v/ d% n2 I0 B' M% W# O9 A. x

1 U5 Q+ p/ p* D3 W4 o1 v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来淮公源流记》6 g- p1 b& [: L

7 C: P  G9 G5 t5 M' o3 M        宁波当地煊赫的“江南文献世家”0 f' W6 ]; R: D( }6 g# K1 b. A+ n
        姚姓又有怎样的故事?  T# p4 A$ p- B+ Q* u8 p9 n

8 ^. ^3 y4 [& T: r: [        姚氏寻踪,一场浩大的推理。$ v# Z) k7 A) `
        宁波姚氏从何处迁居而来?
# A& o6 ~1 K% f$ c0 p- U5 [2 |        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究竟属于姚氏哪一分支?4 T8 C. Q2 c5 |
        遗落散佚的姚氏宗谱又在哪里?8 l8 v* A& A; q5 `( W0 w! v, |7 S+ v" Q
        在浙东地区,宁波的余姚县,有虞氏、谢氏、孙氏、邵氏四大望族;宁波的慈谿县,有姚氏、刘氏、冯氏、陈氏四大望族;宁波的鄞县,有史氏、楼氏、丰氏、郑氏四大望族。而这十二大望族,是宁波地区文化家族的典型与代表。宁波文史专家戴松岳先生指出:“若以传承之久远,能历宋元明清而至今不衰者,唯有慈溪的冯氏和姚氏而已。”
4 i- d+ ~9 w/ s
& P! g  Q" J3 D0 g$ J        宁波姚氏从何处迁居而来?宋淳熙五年状元姚颖究竟属于姚氏哪一分支?遗落散佚的姚氏宗谱又在哪里?宁波姚氏后人、曾任《东南商报》和《宁波晚报》总编、邵飘萍新闻奖得主姚志明先生,联手慈溪县城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钱文华先生对慈东姚氏进行整体研究。于是,一场浩大的推理开始了。二人穷尽大量资料,沿着草灰蛇线摸索,经过反复对比论证,终于在植本堂姚氏的外迁人员中找到了慈东姚氏的源头。
% m9 r  X' g. a9 W( ]% C4 b3 j8 h4 [
       据钱文华先生考证,约在北宋明道与庆历年之间,有两支姚氏后人迁入明州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为便于与其他姚氏区分,安徽“和州姚”迁慈第七世姚梦荐在宋末编谱时,自号为金川姚氏;绍兴山阴之“云楼姚”迁慈第十世姚应凤在宋末编草谱时,自立堂号植本。
5 G" M' c1 H* a+ E1 j: h
% E2 L7 N4 {8 V! F" y: O       “慈城的第一个状元是姚颖,姚颖是慈城北宋进士姚孳的孙子,住慈城平政桥西侧,属金川姚氏。清六公是慈城姚植本堂后裔,元末移居慈东姚家。植本堂明朝嘉靖二年姚氏状元姚涞是兵部尚书姚鏌的儿子。”钱文华谈道。
1 Q  V- y1 B1 v! a6 o. A: }% {5 h/ c+ P7 \+ N/ b# X
       “慈城金川姚氏为振兴家族声誉,将耕读传家奉为圭臬,并大肆宣扬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钱文华先生写道,“慈城植本堂姚氏从明初开始,至清乾隆的四百年间,书写过让人惊诧的辉煌族书,在浙东士族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自元代从慈城植本堂迁往慈东庄桥姚家村的清六公后裔,却在晚清因经商而顽强崛起,创造了家族成功的奇迹。”
1 t" |$ [) I4 ?4 q. |6 S* M1 k/ v2 g$ V6 Y
      《宁波姚氏寻踪》一书,即姚志明与钱文华先生的心血之作,收录了钱文华《慈东姚氏家族考略》、《慈东姚氏来淮公世系研究及其他》、《慈城姚、金川姚与慈东姚同源解读及其他》、《宁波姚氏源流考略》四篇学术论文,也收录了姚志明《姚来淮传略》、《姚祥荣传略》、《姚纯金传略》、《姚春荣家族简介》等姚氏家族研究的相关文章。本书田野调查与文献检索结合,历史素养与新闻素养并重,解答了宁波姚氏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宁波众多姚姓者提供了索引和参考,也成为了宁波地域文化和家族研究的一个成功事例。/ M$ Q. X" O) O/ b; f- l" ^0 `

) B# ~* m+ e9 H& A9 f( }: L
! F/ ^) q2 d. X0 [9 D& g' P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每一个生命,何尝不都是始终行走在这条寻根之路上。日出江已潮,津鼓隐相催。这么些年里,姚志明一直在探寻姚氏家族的绵延根由。后来,他又约请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名家钱文华对慈东姚氏进行整体研究。正如欧阳修老先生所言:“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终于,2019年9月,钱文华与姚志明合著、洋洋34万字的《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7 }1 B+ G4 |9 Y5 [* e! p3 ]1 Y: F8 T% n( j6 j; a; N
      过去,慈东地方曾经有条谚语:“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说的是童家、姚家和马泾村张家,家财丰厚,人才辈出。历史上慈城的第一个状元是宋代的姚颖,明朝嘉靖二年又有姚涞状元及第。有时,姚志明会饶有兴致地说起著名画家姚有信、姚有多,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祥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祥兴,以及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等等的轶事。耐心搜求,爬剔梳理,姚志明一直奔走在寻根路上,既是籍此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和衷共济,也体现了对家族命途的执着守望、对人文传统的勉力维系、对文化根脉的尊崇呵护;既是在梳理一个家族的脉络、深切地期望能够延续祖上的懿德和力量,也是对宁波优秀文化传统充满自信的个案呈现。: P: Z  M( b/ H2 P" x/ Z1 e9 g

3 v+ {2 D8 @8 y+ Y(4)* k1 h( Y  j9 W4 g. K
# m5 S. w. X" b" ?# z8 u) \-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6:5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6-1 16:16 编辑 , z( f: _7 [5 {7 z  t

* Q; _% {  v8 D: o, ?9 p[清]姚廷清冒籍参考案例
( \' V2 y% W/ O; S! a 来源:姚志明等著《宁波姚氏寻踪》P048—050$ h2 D' b1 O0 c! g( k3 l

- `$ R3 }9 y  o( p清代贵州姚廷清中进士,他实是浙江慈溪人。因冒籍参考在道光被革除进士。
* g. V" y( S7 f0 P- ^6 _
5 |" K; @) b" u3 f9 d+ ^ . B' L, ~& B- L4 |

: g9 i: s& G( _& T% w- h) W8 a" u# U3 _' X9 M/ K- @1 U+ L
清代贵州姚廷清科举冒籍参考案0 v0 t1 O" |' y- z: J8 r5 v/ a
      慈城植本堂姚氏,在明清之间,可能有几支迁往贵州,目前从有限的资料中发现雍正十三年 (1735年)副贡姚廷楷,以贵州学子的身份,为当年乙卯科贡生。根据清朝的规定,至少是姚廷楷的父辈或祖辈已迁往贵州,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另一支是姚睿,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迁往贵州贵筑县。
/ x9 i: s. V3 y) O+ l( O9 b姚睿原籍慈谿,因商落籍贵州贵筑县(贵阳市原附属县)。其从子姚廷清科举冒籍事情发生于清道光时期。当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江南与西部僻远地区之间,人们往来频繁,或因亲友贸易,或因父兄在异地任职,浙江、江苏、江西等发达地区的考生就想方设法去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冒籍考试,以便更容易获取功名。当时朝廷对偏僻地区科举人才有所照顾,尽可能给予足够的名额,致使同样的考卷考试,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功名利禄。于是,发达地区的许多学子铤而走险,去僻远地区冒籍科考。# M( a/ d/ T$ L" U
       姚廷清    贵州籍,道光二年(1822年)清宣宗登极壬午恩科进士,三甲二十八名。姚廷清原名姚鸿逵,其籍隶为浙江慈谿县,曾考取慈谿县学附生。其父兄弟二人,长姚塘,次姚增(即姚鸿逵之父)。姚塘无子,姚增将姚鸿逵继于姚塘为嗣。后因父母病故,本生父母在贵州,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到贵州探望,并在那里开始幕僚生活,并认在贵州的族人姚睿为伯父,改名为姚廷清。在贵州先捐监,再于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式为进士。幸运的是,尽管当时对“高考移民”打击非常严厉,姚廷清冒籍参考,却一直未被发现。后因同是贵州的生员魏清作弊被查,他检举姚廷清系冒籍参考,查实后,照清朝《钦定科场则例》,姚廷清被革去进士,杖一百,回原籍慈谿。不知什么原因,姚廷清后来又官至直隶晋州知州。姚廷清的儿子姚恩荣一直在老家慈谿勤奋读书,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浙江乡试题名,走上仕途。
( R, H  k0 n! p& T2 l9 }1 D" W/ H  J$ X: |
下面附录清朝文学家福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四记载的一则《冒籍冤狱》,再现了姚廷清冒籍参考的故事1 Z! f: Y6 F9 |6 X0 e
       道光壬午春闱揭晓,有姚廷清者中式。姚本浙人,游幕于黔,与予旧识,洎后遂冒黔籍领乡荐。来京未拜同乡,及联捷,乃遍拜,皆弗纳。闻予住贵州西馆,不告阍人,直至予寝所相见,求予弟印结。因与弟熟,商集同乡官共议,座满人多,予避去。弟白于众曰:“彼固由乡试来也,家乡人不及攻,因其连捷而攻之,已成之名殊可惜也。且攻之亦不能更补一黔人矣。” 座中水部宋某云: “令彼出金三百修理会馆何如?” 众弗应,弟亦未言可。不少顷,农部某与西曹某某皆含愤而散。予自外归,弟述其状。且曰:“吾先有礼于众矣,姑出之,容异日徐图可也。”乃召姚而与之结某某。议论腾沸,有孝廉乌姓力撺之,即使某之弟革生名清者,赴都察院且控。奏交刑部审办,审系由贵州乡试来者,乃定议行查。忽清又以南坪弟受姚贿五百金再控,堂官修前隙,奏请革职严讯。讯十日无端倪,复白于堂官。不许,乃锻炼姚,使以捐金三百修馆之说诬弟,姚不忍也。熬审不支,乃从其诬。随召弟鞫之,三日不能成谳,并票传予同讯。予度其情事,知堂官之必与弟为难也,乃语弟曰:“彼不过欲夺尔职耳,拚一革职,何堪受此折磨也?”弟乃诬服。覆奏曰:“周某系管理会馆之人,如此项银两人手,虽非侵蚀,亦不挪用。前已奏请革职,毋庸议。”此案一出,都人士莫以为冤。未几而革生清者以恶诈不遂而致狱,狱成而归死于道路。其兄西曹某死于京,仆妾背逃。承审官某以别案坐赃出西口,死异域。乌姓者补县令,西曹某得知府,同时革职。乌尚回黔,某知府更不知所究竟无何,而主是狱者,其势焰亦尽,获戾益深。予所见报应之事,未有如此之速,一无所漏者。盖不必皆为此事,而不啻其为此事者。彼苍者天,胡不惴惴耶?
8 _' u0 V" W* F* N9 B9 ?# g8 X# {# F4 a7 S2 C/ Y

" A9 e2 O' ?# z1 h6 A6 |' f(5)9 A7 Q, z% i: K0 j! V2 I

9 ]- H  C" L4 {% U* M0 X; |/ k0 a% d- }& m* t% b7 G7 c3 k
  a9 m) B9 A6 w" h% u

, S- c% c  `! e$ G5 n3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3:33:53 | 只看该作者

: F2 d% O, l' W  ]0 O+ f$ w$ h4 G/ u6 z* x
   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姚来淮公源流记》,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w9 ~) |8 C" S0 @/ R

9 W! ?3 Z# }6 X1 G1 A宁波姚志明编写的姚氏百世世系图表,由此可知:
, k: m) m. r" T      这是浙江慈东 姚来淮-姚志明家的姚氏百世世系表,姚来淮是姚志明的曾祖父。. v0 A3 K) [$ B3 l
      姚志明,舜姚第129世;* U5 ^  j4 r! b# e  H9 N0 B
      姚僧垣(86世)-姚思才(88世)-姚承太(95世)-姚来淮(126世-姚志明(第129世)- \+ [, q3 K. Z8 T& y8 w2 l

! ~$ R4 q$ p# O  N/ L0 A. `% ?$ V% h" ~

4 k1 ?' Q5 m) q( t, \(3)
- F4 B$ Y' I& Q5 D+ S/ c
& H5 r$ J2 o- [  d3 F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7:12:42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23-5-29 08:51; c6 Z0 Z8 T" X4 ~. g' x
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姚来淮公源流记》,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 e1 H' }5 |. W. y- @
0 b5 e' G; ~2 u3 q4 s* J

- t, ]9 ^+ H1 K- U     宁波姚建明宗亲从上图购买的电子谱是下列的260-0064谱2 _; q# e  n  J/ Z6 G3 r% L
' i. y$ F; q4 h8 W9 t/ C
260-0064[浙江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载芳纂修。1931年敦睦堂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书签、卷端题。目录题姚氏宗支世系图。
: u/ _5 @4 X5 U       先祖同上【尧曰:始祖章,字承干,行贰二,北宋中叶自安徽和州(今和县)乌江庙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谿县金川乡。始迁祖冕,字贝瞻,号华岳,行清六,南宋咸淳初再徙本邑湖门堰聚奎里。】。卷首分派记、旧谱略,卷一至二世系图,卷末宗祠缘起、孝女传。
9 r  w, q$ Z- e  j* y- C% r     上图
; z8 w% c* ~, P8 M( x5 _; W
8 V% F  Z; a/ n. y! k
2 n. y: D5 F( I/ T9 b6 S2 U  \# G5 V& n7 \
( H& `. ]( h# U. A* T
! J6 e( c2 v! i/ ]7 J$ R! k
( |) ?% @: X, E
/ e: Q; K- K+ W1 t
2 a6 g$ r. @( Q' p4 Y, \
, o- w4 q$ J! {  |/ k
260-0063[浙江慈谿]慈谿姚氏宗谱四卷  (清)姚煃,(清)姚来骥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六册。谱初修于南宋咸淳十年,此为三修本。
始祖章,字承干,行贰二,北宋中叶自安徽和州(今和县)乌江庙下杏花村宦居浙江慈谿县金川乡。始迁祖冕,字贝瞻,号华岳,行清六,南宋咸淳初再徙本邑湖门堰聚奎里。卷一诰命世系,卷二至四世系。
宁波档
260-0064[浙江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载芳纂1931年敦睦堂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书签、卷端题。目录题姚氏宗支世系图。
先祖同上。卷首分派记、旧谱略,卷一至二世系图,卷末宗祠缘起、孝女传。
上图
9 U) I7 ~( k1 [  e4 k" I

5 w" ~  ^' X0 g/ _0 }" x6 l
7 F; f( i7 f9 N6 |4 ?260-0064[浙江慈谿]慈东姚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载芳纂修。1931年敦睦堂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书签、卷端题。目录题姚氏宗支世系图。6 }4 j1 u$ S8 K* B1 t
       先祖同上。卷首分派记、旧谱略,卷一至二世系图,卷末宗祠缘起、孝女传。" _: R6 K* h; n2 v
      上图
! i: ]$ W4 p3 t7 e$ G5 r# D4 h
. t9 Z! C, c5 E! a! g5 M8 ^【宁波姚建明宗亲从上图购买的电子谱是上列的260-0064谱。】4 V0 [5 v* r: |: I6 |& @0 B
2 K( j7 v$ h5 I! ]% s, L: W  m
; p) d- Q' p/ J8 }
(6)
* {$ q6 b6 f5 Q( T1 C% @9 |. E# m8 _6 D8 H* X% i2 z9 N9 E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5-29 21:17 编辑
" z2 G2 F0 W# C$ m1 E+ M) l0 Z) O5 z
' a9 g  r% A! R5 R0 n/ ^
) H' b, q* G' J! S- b
   在湖州武康姚建国的引荐下得到宁波姚建明宗亲的这本书,并建立微信联系,向他发送莆田姚氏族谱的姚氏百世世系表和相关文章。
/ h/ x5 m6 J$ @: a) C3 J! G0 H   2023-4-14,在姚网发表了《又一姚氏百世世系图表 (当代人宁波姚志明编制)》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F7&_dsign=392c952d' y* M8 p! i6 ]4 i7 V4 l7 S4 f9 i

) `# ?7 h" K: C5 ?8 M

5 _0 M! _* M& C5 S9 j    想不到 姚志明宗贤 2021年6月17日已作古了!. K9 b* r! x1 F5 \( q
    沉痛悼念宁波姚志明宗贤!1 ~$ `( c2 q1 c2 L$ k8 u9 }

3 ^0 B7 O  v2 x# g/ p, d% q

: C( S  j" v3 B湖州武康姚建国回复:: B% x) h5 ?- `
   @广州姚钟尧号老头子  是的,志明大哥逝世是我姚氏一大损失!
; D% b3 L$ w5 H5 j   @广州姚钟尧号老头子  怀念宁波姚志明大哥!: N: g# z4 s; j! L# t
# O5 a" U6 o* [
南京姚志军回复:! U, W/ J; @8 g, t! f) J
   @广州姚钟尧号老头子  怀念宁波姚志明大哥!) W3 m0 {  R7 g& h7 G  `- c

$ u; V* U' D' P5 P9 S

# J' v' \" e# C: D- X8 a8 {- o7 ^; _(7-完)4 V* f/ M5 N* B# h% i4 |
5 T) {5 N4 T& d
7 s* y: L9 E/ m4 D+ d* h
  [% O- L, I% x/ i0 I4 C3 r
# b& B/ y1 U+ k+ ]
9 s  ^7 v; O$ B9 s  E7 n8 S( q* {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1:2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6-1 16:50 编辑
& L9 _1 ]. z: U. R, ?+ Q4 \& E) n. z* X5 z
川蓬安姚波说
* O. p: @( s5 w) p' |7 _# B  k: ?! c. W( @+ |1 ~8 B% `$ W$ k6 A
    《宁波姚氏寻踪》已不是简单的一寻宗录了 ,涉及这支后裔继迁, 解决了好多支系上溯源头。$ u$ `$ H! E3 X5 {* S! J; t

7 I( [0 S0 U; e* O象山县前山姚村姚氏【见:P053】
' h/ h8 c( e7 Q3 i! T3 L  L      前山姚村,位于象山县涂茨镇东北6公里处,前山北麓,呈块状分布。244户,728 人,村民主姓姚。% s- ]$ a+ P+ P& K8 O( l2 D- n
据民国《象山县志》载:宋时都统制姚平仲子仕苗,自山西迁入。另一说是,宋孝宗(1163—1189年)时,姚乐由山西迁入。
7 ]& d2 y; B( Q" m2 p1 W7 M因村在前山之下,故名。另分出珠溪村姚氏。
; Q8 e* D+ C7 G7 L3 a0 c/ Y* ^1 I, Q" _  h; F  Q" j
舟山定海姚氏! _3 P; m. d# O7 x& c% v1 J
       定海姚氏,明嘉靖年间从慈城植本堂迁去,始迁祖姚沎,字维秀,行敬百七十。生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二子:姚文荣、姚文华。. ]% I- |- A' K  ?& c1 }
       姚文荣天启四年(1624年)生子姚孟庆,为贤行三百九。其后与慈城植本堂宗支失联。
$ ^! h+ G% J+ y1 Q7 f. r! n+ H$ T
慈溪县姚家村姚氏$ O, q% z$ D* x
      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晚清时家族声名鹊起。那句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俚语中的“姚”,即是慈东庄桥姚氏。可见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闻乡里,遂成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 T* R. L  U+ w3 v  y9 F+ `+ Y( p- _) x% J' X  V+ R
明初慈城植本堂姚用中后裔迁往慈东庄桥姚家
+ u, B+ D  m4 [; N: B/ A      清一公是清六公的堂兄,清一公长孙姚用中在明洪武时迁往慈东姚家。事情起因是,清一公有个小妹叫姚绣三,嫁于慈城骢马桥下陈九官人,因没有孩子,就与大哥清一公商量后,立大哥次子,即内侄姚庆祖为嗣,并改姓名陈象贤。陈象贤生子三:长子陈用中,次子陈致中,三子陈信中。陈用中,姚氏辈分行忠十八。生子陈昶,陈昶生陈琮,辈分平重三三。因其戍边兴州(今河北省承德巿西南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属北京路。明洪武四年改置为兴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曾建功立业,告老回慈谿后,即复姓归宗,改陈琮为姚琮,以续清一公香火。
( j: u; W! c9 \
! u. h) u4 H0 V- C4 M向省外迁移分布【见:P048】
6 \: F- `3 ~/ W, R' G4 |+ s      明嘉靖状元姚涞后裔,清初迁往东北辽宁法库县大狼洞。
  K, E5 `3 w; f7 H      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姚涞后裔,在清顺治年间从京师(或慈谿老家)迁往辽河北岸(今辽宁省)法库县大狼洞(今改大粮洞)。据其清康熙四十八年谱册抄本记载: “姓姚,祖居浙江省宁波府慈谿县,民人。清国初立,奉旨迁民关东沈阳城北辽河北岸。原占大狼洞沟,刨荒垦地,三园坐落,均无课赋。地差归奉天内务府会计师封纳,皇粮官差,恩赏先人等台民人旗人。同人等拔统一人总理差徭,名曰庄头。同姓外姓统为壮丁同册,当差毫无区别。先人恐有别叙,更姓张,入厢黄旗,汉军旗人。浙江省嘉靖年册,先祖姚涞,大明癸未科状元支派。”
1 f7 j9 G0 l- Q2 \7 X       为不忘先祖恩泽,姚涞后裔特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谱册上,为迁奉天府支订了字辈20字:金文国天功,怀铎廷德山,春新景清秀,田太民庆宣。据原沈阳公安厅工作的姚氏后裔  年高八十六岁的张春田先生介绍:他是迁辽河北岸姚氏第十一代孙,而族人辈分最小已经为第十四代,全族计有一千余人,散布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 c9 Q$ ^' H+ m0 `+ |# q4 Z% j3 t6 I6 g% N5 N! X6 p( \

& M+ f# M5 W* n5 L+ [9 I9 t; d8 w"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8:49:32 | 只看该作者
0 F- A+ v. C$ p7 M% y1 r4 y6 u
: g9 k. w( n& X2 R+ P8 v( L

% L: u+ {; L2 k  F8 L宁波钱文华《宁波姚氏源流考略   结语》$ V2 }' O; w7 J% `0 a+ O; i2 `7 y

* {! l0 D2 q7 N; T* c) F( c1 y       特别是以下几点具有开拓性发现,为历代史志正误,为姚氏后人辨正。
* H: D) d) g# ^. a9 h+ Z8 M1 _
9 B2 c; n& Y; l, r       其一宁波姚氏是以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两大巨族为主体。他们最初发祥于慈溪县城,而后在不同年代向周边扩散。特别在两宋间金川姚氏较集中地向府城及首县鄞县乡村开拓,以至于姚氏后人一直来对金川姚氏和植本堂姚氏是同族还是同宗都语焉不详,产生许多误解。宁波府各县姚氏,除了上述两大巨族外,还有其他几支,于不同年代迁移来宁波。由于所存史料较少,无法作进一步的深人研究,期待将来有志者再作深度解读。2 V5 h  P* z" w, B8 t% b6 }
4 \4 w' V6 R: p: D* D* |/ l
      其二是对南宋状元姚颖家族史料的挖掘。发现了南宋进士姚孚的曾孙、状元姚颖族孙,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证明了他们都是慈溪县金川姚氏的后裔,姚阜与姚孚是父子关系,姚阜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第三子姚安邦之长子,后迁往鄞县城东三里老界乡姚家村(也称姚隘村),与状元姚颖不是直系关系,对历代史志所记载的失误进行了矫正。状元姚颖是慈溪县金川姚氏始迁祖姚章长子姚安国的曾孙,也是姚安国长子、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官龙图阁学士姚孳的次孙。姚颖生前迁往鄞县西乡望春山东,后其曾孙姚君选再南迁附近的姚家村,史称锡山姚氏,今有家谱存世,内详细记载姚氏的由来,与宋末进士姚梦荐所编家谱基本一致。
/ C% u8 ^% K; c( P# k1 I5 I  h4 U' w" d. M* D
      其三慈谿县东乡庄桥姚家村姚氏,晚清以来是经商发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族。但关于自己家族始祖来自哪里,却难倒每一位姚氏子孙。笔者经过对各种姚氏家谱考证、比较、分析,发现了庄桥姚家村姚氏最早始祖是金川姚氏姚价(状元姚颖之父),或姚价从弟姚佑,但他们这支在宋末已经散落。取而代之是元时从慈城植本堂姚氏迁居那里的姚锐翁,家谱称清六公。现庄桥姚家村姚氏主体为清六公后裔,其他姚氏,包括金川姚氏支系或植本堂姚氏另外支系后裔,即使有存世,也早已融入清六公后裔的主流之中。
# t" o5 X5 D/ h0 @9 w  Q4 d0 [  p& N  e1 z
     其四鄞县东乡万龄姚家浦,是鄞东较大的姚氏聚集村落之一。但姚家浦姚氏在明清时期以耕读治家,宗族并不发达,没有出现能够带领家族走向辉煌的名人和巨商。所以一直来对于先祖的来源众说纷纭,毫无头绪,有福建说、河南说等。笔者经过认真地梳理,认为姚家浦姚氏来源于金川姚氏,是金川姚氏仲房姚安民名下姚大任(宋政和八年进士)、姚大化兄弟的后裔,史称万龄姚氏。他们始迁时间在北宋末,与目前姚家浦姚氏自称已居三十世(每世为三十年计算)相符合。9 U: |( e/ Z4 c/ ]. K4 p4 [$ J
' k1 t/ W1 a) T& Z
) F3 D' k2 {0 b3 `/ i
6 d! Z( J  @; H3 d+ B/ d1 G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2:56:36 | 只看该作者
" \0 i  g" {1 c: b, `

( K( y& o1 ~: ?' Z4 B   钱文华、姚志明著《宁波姚氏寻踪 慈东姚来淮公源流记》,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9月
( Q1 r7 ^& q3 s4 g! l$ H6 y   戴松岳撰序(12页)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460&pid=789700&page=1&_dsign=a7d84e64&extra=#pid789700
4 y' }6 Q, `( h! F% H)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9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