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q9 r4 W7 ]) W1 W1 s4 ^
马背将军贺龙和马锅头姚杰勋(白族)) S# Q/ a$ [5 |6 `9 j
: |* `5 _ e4 ?& g2 y& {0 |
9 w/ R+ Q+ H# g0 c马背上的相遇 1936年初的云南,有一支头戴红星帽的部队回旋乌蒙、横扫滇西、强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在当地留下了赫赫威名,也留下了拳拳深情,这就是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 当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长征至滇西北,准备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当行至鹤庆县城时,发生了一段马背上的相遇。 56岁的姚杰勋,是一位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马帮首领),他拥有30多匹马组成的马队,常年奔走于云南的丽江、鹤庆、大理等地。当时他的马帮在鹤庆采购物资,恰逢红二、六军团击败国民党军与当地土匪武装,占领了鹤庆县城。受困于县城的姚杰勋被带到了一个骑马的红军将领面前,红军将领尚未开口,姚杰勋就操着一口白族方言大发牢骚。没想到,这位马背上的将领不仅没有生气,居然还听懂了他的每一句话,并笑着说:“别误会,大哥,我们是红军,不是土匪。” 后来,姚杰勋才得知,这位马背上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贺龙,而贺龙的母亲正是从云南走出去的白族姑娘。 通过几日相处,姚杰勋看到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是一支爱护人民、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深受感动。当得知部队需要渡江时,常年行走江边的姚杰勋主动为红军当起了向导。他带着自己的马队发动乡亲们借来渡船、找来船工,在红军胜利渡江后,又将部队邀请至自己的家乡神龙姚家村(今兴隆村三组)。 在姚杰勋的动员和宣传下,整个神龙村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军。有了乡亲们的大力帮助,伤病的红军战士得到救治,破烂的草鞋换成了新的,急需的物资也采购了不少。短暂停留后,红军战士们帮老百姓干了田里的活儿、扫了院里的土,给住过的人家留下银圆,给缺粮的人家留下粮食,就向雪山进发了。 27日清晨,姚杰勋依依不舍地送别他的红军“兄弟”们。看到姚杰勋家里使用的还是土油灯,贺龙特意给他留下一盏马灯,还给他留下了一份委任状(大意):委任开明绅士姚杰勋为中甸县教育委员……积极协助全体红军采办粮饷,担任向导,安全渡江所作出的努力…… “我爷爷总是遗憾自己没有跟着红军走。他常说,‘红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要是我年轻十岁,我就跟着贺龙总指挥当红军去了’。”姚喜艳告诉记者。 7 C7 i* A; ~/ `0 a0 [8 T
" @( X/ _( V5 E0 X5 @) @6 y
一条棉被的承诺 & G, L; a9 E' ?
1947年,在晋绥根据地,贺龙次女贺晓明呱呱坠地。不久后,在贺龙曾住过的云南中甸县姚家院子里,姚杰勋也喜获孙女姚喜艳。 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姚喜艳,继承了爷爷对红军深厚的情感,她答应爷爷和父亲,一定守护好红军留下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起来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很多人都把老房子掀掉盖起了宽敞崭新的小楼。而姚家却一直守着那座老屋,除了北屋和西屋因破损无法居住不得不翻新外,姚家院子的院门,以及当年贺龙等红军将领们居住过的东屋和南屋都没有舍得重建。 7月22日,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从金沙江边一路来到兴隆村。踏进了这座老院子,只见木质构造的正房,依然保留着百年前江边民居的原貌,站在门口的姚喜艳奶奶,则身穿着更加历史悠久的白族传统服饰。 走进一楼的房间,记者看到,墙上正中挂着贺龙的照片,相框外缠绕着洁白的哈达,旁边则挂着任弼时、关向应等人的照片。下面的玻璃柜里展示着贺龙留下的马灯,还有红缨枪枪头、砍刀、马靴里边插的刀子、五角大碗、酒葫芦等红军用过的物件。 置身古老的姚家大院,看着老照片和老物件,嗅着老屋特有的味道,记者仿佛听到,马背将军贺龙和马锅头姚杰勋爽朗的笑声;仿佛看到,红军战士为老百姓耕田、老百姓为红军战士打草鞋的动人场景;仿佛理解,当地群众对自由新生活的无比向往,对红军归来的无比期盼。 短暂相逢,留下的是永世的情谊。“5年前,我儿子想拆了老屋盖新楼,我说,不能动,爷爷说了,红军住过的屋子、留下的东西永远不能动。”姚喜艳告诉记者,兴隆村家家户户都有红军情结,几乎每人都有一身红军军装。只要乡里有活动,大家就会穿起军装、戴起红星帽、一起唱红歌。 一边说一边看,记者突然在展览柜里瞧见一件乍眼的东西——一条新崭崭方正正的绿军被,心里纳闷:如果是当年的被子,不可能这么新,如果是现在的新被子,又为什么要和红军的物件一起放在玻璃柜里展览呢? “当时想着他们就要去翻大雪山了,天寒地冻的,我爷爷就把家里的一条被子送给了红军。当时,红军首长对我爷爷说,‘谢谢你,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就回来看望你们,给你们送新棉被’。”姚喜艳说。 “真的回来了,真的回来送棉被!”说到这里,姚喜艳很激动:“2016年,贺龙的女儿贺晓明来了,这就是她带来的棉被,送给我们家的棉被。” 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回来了。
3 r0 a; t @6 x8 F' F, K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2016年4月28日是纪念红军(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80周年,贺晓明和朱德、任弼时、萧克等老前辈的后代们一起回到石鼓。当时贺晓明已69岁,她随身带不动太多行李,然而,这其中就包括两条大棉被。“出发前一天晚上,我找来很多塑料袋和胶带,把这两条被子裹了又裹、捆了又捆,包了很多层。”贺晓明说临行前想无论如何要借这个机会替那位红军战士还愿,当时贺晓明已69岁。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当年的那个老乡了。失望之余,有人告诉贺晓明,还有两户人家也发生过有关红军长征和被子的事情,一个是丽江石鼓镇格子渡口的木映荣家曾住过一位红军伤员,在他出发渡江时,木映荣的父亲把一条棉被送给了这位红军伤员,另外一个就是香格里拉姚喜艳家。于是,贺晓明亲手把被子送给了木映荣和姚喜艳两位老人。 当记者把姚家大院展览馆的照片拿给贺晓明看时,她激动地说:“我原来不知道他们把房子让出来办展览的事情,你打电话告诉我以后,这几天我一直很激动,非常感动,谢谢他们。80多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还这么想着红军念着红军,就是因为,我们红军真正是老百姓的队伍啊。我们作为红军的后代,要学他们做事情,学他们做人,把长征精神谱出新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记者李哲 “红军早就回来了” 2019年08月18日 " p. v3 ^; W)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