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5-10 19:12 编辑
# d# {7 { Q* T* A0 f! I4 y" }$ N8 Y+ q0 c
| 姚四海 执着一生为寻水 | | | 文章来源:资阳日报 点击数: 235 更新时间:2012-5-6 7:49:58 | |
- Q) D+ F' c+ C- C0 \姚四海 执着一生为寻水
& R* O) m. q4 O8 X1 I! {5 g 2012年5月7日,资阳水利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S6 a; U. B% M+ p, y
沱涪两江分水岭干旱缺水地区数百万人民苦苦期盼近半个世纪的毗河供水工程将开工,夙愿今朝将梦圆。
3 O! Y% X, J$ R( f* G+ E7 P- X+ T3 R3 t如果,姚四海还活着,他将比任何人更欢喜,更欣喜如狂!
4 y1 A, L& N( `姚四海——乐至县回澜镇五台山村农民,一个从15岁开始、用60多年时间寻找解决乐至干旱缺水问题的一个传奇式的民间人物。 ■本报记者 陈源根 5 X3 J$ A! I7 V4 e. ?7 n; v
2 Z4 g' q Z* V1 d. u6 y 目睹干旱缺水苦 立下宏愿找水源8 M/ i9 R" j, _2 w, |# t
姚四海的家乡乐至,位于沱、涪两江分水岭,境内无大江大河,也无外来客水,是全省有名的老旱区。' T& D+ u* I4 a: }' m! L( m' u; g$ W9 v
据《四川省水利简明区划报告》记载,从1953年到1985年的33年之中,乐至就有30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频率达90.9%,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212毫米,只相当于四川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8。1979年川中大旱,乐至、安岳县夏伏连旱,乐至县104座水库只有一座水库有水,其余全部干涸,溪河断流,全县30多万人发生吃水困难,县里动用几十辆汽车到50公里外的沱江去运水,按人口定量分配。当时,四川省委书记亲临乐至、安岳视察灾情,动员全省人民支援乐至、安岳等县抗灾自救,并指出“只有兴修水利才能长期抗旱。”: J# E `' G- f/ c2 ^7 j
还在姚四海才几岁时,就听老人们讲,在四川中部的沱、涪两江之间有一条一脉相承的脊梁干山,要是在这条干山上开一条水渠,把沱江、岷江上游之水引入渠中,水便可以自上而下地对沱江和涪江之间的20多个干旱县、市进行自流灌溉。懵懂少年姚四海就想,如果这个想法能实现,家乡干旱缺水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开渠引水,自流灌溉的想法已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q7 P* n9 S0 F. }& r1 F( _0 A
1928年,姚四海15岁,乐至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水田干得裂了缝,土里庄稼全部干死,颗粒无收,乡亲们没有饭吃,饿得哭天嚎地,许多人被这场干旱无情地夺去生命。姚四海看着这些惨象,听到乡亲们不绝于耳的哭嚎声,他一次次留下了热泪,发誓今生要为乡亲找来水源,解决世世代代缺水之苦。姚四海原名姚祥富,为表示找水之决心,将名字改为姚四海,意为取四海之水救旱灾,造福民众。
/ V ]: m/ ?0 R3 ~3 z 从此,这位15岁少年稚嫩的肩头就肩负起了这样沉重的担子,开始漫长、艰辛的寻水历程,这一寻就是60多年,耗尽了他毕生心血。( k3 D: @/ G+ m1 u2 b
矢志不移六十载 寻水勘察上万里
3 x" e0 W8 f, G. X0 w 姚四海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带上干粮,背上罗盘、地图、麻绳、弯尺上路了。他沿途贩盐,用贩盐挣来的钱来保障他寻水勘察之用。他从乐至,沿沱江、涪江地带逆流而上,找水寻源,查山势走向,观江水涨落,将观察所得一一记录下来,并标上地名,叫儿子或请人整理和绘成图表。
- _- n* G" N9 \9 S) I: d 1934年,21岁的姚四海与安岳县鸳大镇龟山坝的刘光淑结为夫妻。蜜月还没有度完,又踏上北上寻找水源之路。后来妻子相继生了8个孩子,但他仍然沉醉在寻找水源的梦想之中。他经常外出勘察,有时一两个月才回来。善良的刘光淑深知乐至、安岳干旱缺水之苦,知道丈夫是在干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对丈夫常年外出找水从无怨言,每次外出,刘光淑都要给他准备衣服和干粮。几十年如一日,刘光淑总是以柔弱的肩膀,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U( B; e' w! O8 k
姚四海天资聪明,悟性很高,掌握了三大农具(风车、水车、犁头)以及风箱、独轮车木工绝活,他常带上自己已成人的3个儿子、亲戚和乡亲,组成一支10多人的农具修造队伍,一边找水,一边沿途揽活做,或叫徒弟们做,自己就独自去寻找水源。这样,既保证了寻水勘察之需,还能补贴家用。
- H% U- z0 Q6 B; u% V& ~ 60多年间,姚四海的足迹遍布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五大流域的40多个县市,30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组,徒步上万里,耗资数万元(当时农民年收入不足100元),进行水流水量观察、山脉走向勘察、地势落差测绘和旱情民意调查以及开渠引水工程量测算,考察记录200多本50多万字,整理出600多份、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等方案及方案示意图。他根据北高南低的特殊地理形势,逐步形成顺山势走向开渠、多水源组合利用、依天然地势自流灌溉、从全局上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的一系列构想。
! d* h$ ~( g1 h! h4 q$ e! |9 n 历尽艰辛遭非议 笑傲人生终不悔
! g' ?! g( ?" i( O) Y9 Z! o# o 60多年的寻水勘察,姚四海历尽艰辛。
. j( R1 n0 g8 x6 e 1935年5月18日,这天是姚四海22岁生日。他在石棉县安顺场附近观察水情,被国民党守军误为共产党的密探,抓起来拷打一夜,关押3天后释放。
! k# g4 g: ^3 n) U: f& U- [ 一天天刚黑,姚四海来到九龙滩,这里荒山野岭,没有人家,他就席地而卧。天亮醒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一看,他吓了他一大跳,下面是10米多深的悬崖,他差点掉进悬崖下的滚滚沱江。1 M$ C; g- @. s9 g) t9 p( G5 \" f* ^
他在淮口用土法(测量落差“四子”土法:绳子、杆子、石子、尺子)测量落差时,一中年男子说弟弟在地质勘察院工作,家有勘察仪器测落差又方便又准确,320元可卖。当时,姚四海一听喜出望外,身上只有几十元,求仪器心切他连夜赶回家,用家中所有积蓄凑足320元买来,结果是带脚架的小孩用的望远镜,气得他捶胸顿足。
! \+ {5 ^* v; f9 z1 G3 F 在那挣工分年代,姚四海长时间在外,尽管他花钱买工分,但在家务农少。一位公社驻村干部对姚四海不满,一天指着姚四海责问道:“引水是国家的事,国家不知道去办,关你一个乡巴佬屁事!”在阶级斗争为刚的年代,姚四海在外挣钱,有人要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后来有人讥讽道:“你头发都白完了,快入土的人了,成天还东奔西跑,搞什么水利,简直是异想天开、‘精神病’。”最让姚四海痛心的,是一位不明真相的干部对他呵斥道:“你当过阴阳,不老实交代历史问题,还搞什么水利!”面对世俗的责难和攻击,他禁不住流下泪来。然而,他擦干眼泪,仍然义无反顾地醉心于寻水大业。
. v- n5 e: Y# ]% G6 Q1 Y7 P9 h, h 精神执着感天地 “农民专家”传美名
$ r7 G" F" v2 A, r0 X# k8 j 几十年来,姚四海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后来他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众多人士的倾力帮助,送资料、写材料、绘图表、送钱物、送衣物、送饮食、送粮票、作传播、作向导,广大民众高度赞扬和钦佩,乐至县将其事迹编入县志。2万多人次的学校师生听其事迹报告,写出专题体会2000多篇,称其为龙的传人。民众为其精神所感,为其所作之事所盼,愿捐钱为其治病保长寿以便实现共同愿望,逝世以后愿捐钱为其立碑塑像以敬其功德。誉称“当代李冰”、“农民水利专家”。# k$ f0 k3 |& J6 q* b& v. F: `
姚四海向中央、省、地(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并数次前往县、地(市)、省直至中央向有关领导谏言献策,受到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6 G1 }: z% I3 \
1973年2月,针对姚四海《关于兴修脊梁干山水渠的建议》,省水利局回复:“你的建议很好,将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线索。”“你能花费很大精力到实地察看,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表示感谢。”
7 z) ~; j3 Y- B: F" e 1973年3月,省水利部门表示:“我们将以你这个建议为重点,研究川中地区的水利规划”。) m% |; G, M/ Q+ u: p1 G6 j- n
1973年5月,《四川广播电视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以《当代李冰姚四海》为题,分别报道了姚四海探索水利、找水寻源的事迹。
. r0 M0 S I# ~/ a3 y 1979年7月,省水利局致信姚四海:我们对你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你提出的多水源组合引灌解决川中地区的水利问题的建议很好,你热爱水利建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 g& {$ b: _ v3 y' R 1981年,姚四海撰写的《大渡河引水组合青岷水源的建议》在《四川水利·水利规划》专刊发表,近400字的编者按,其中写到:“姚四海同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不高,经济上也不富裕,却以找水寻源为己任,刻苦钻研,数十年奋斗不息,企图改变我省腹地的干旱面貌,这种精神十分可贵。他的引水规划设想,与本刊发表的一些文章不谋而合,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h9 x# n9 E2 i0 g+ r
1987年3月22日,姚四海被特邀参加四川省毗河引水工程学术论证会,作为出席学术论证会唯一的“农民专家”,面对来自省、市44个单位110多位专家、学者,姚四海在大会上宣读《关于川中地区多水源组合引灌的建议》图文,引起震动性的效果,专家、学者无不交口称赞。同时,姚四海的文稿被《四川省毗河引水工程论文专刊》刊用。1 F5 x8 g' t$ u- a$ S
1988年10月5日,姚四海撰写的《跨流域引水建议》在四川省《水电科技简报》发表。* l, r. j& s; ?! d" ?1 x' Y. U8 i
1991年12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物《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发表文章:《一个普通农民的奉献》,称赞姚四海几十年忘我探索水利,无私奉献民众的献身精神。- O- r% T0 F7 E1 J5 m/ Q0 D7 H" \
1992年3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物《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发表文章:《一个老农的追求》,称赞姚四海一生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7 @: e6 P; Z0 O$ F. ]8 S$ K
年近八旬终入党 梦圆之时慰亡灵. }0 I3 M, m: v1 K2 I
常年奔波,风餐露宿,姚四海积劳成疾。1983年,他身患高血压、冠心病,感到在世时间不多,从不歇息,带病拄拐杖为寻水考察奔波。1990年12月,78岁高龄的姚四海送出了最后一批建议图文。
* Y5 @9 L7 g' D 在垂暮之际,姚四海时常艰难地拄着拐杖在其勘测设计的引水渠线上坐着发呆,一坐就是半天,儿孙扶其回家,老泪翻滚,一步三回头。
0 e# e0 t5 w6 b4 A$ p, ]0 U5 b& k 姚四海奔波60多年,未能实现开山建渠、引水灌溉的梦想,他想只有依靠党,才能领导人民解决干旱缺水之苦。1991年12月1日,天刚蒙蒙亮,姚四海便拄着拐杖,步行10来里,来到回澜镇乘车到资阳机车厂,要他的儿子姚孝吉为他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儿子经常为他绘图写文稿,因此很了解父亲一生的追求,在父亲的口述下,儿子很快写好了入党申请书。当79岁高龄的姚四海颤颤巍巍地把入党申请书交给五台山村党支书记曾国平时,曾国平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3 Y1 O+ C3 T, y: t" s
1992年7月,姚四海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弥留之前,他拄拐杖将身上所有的55元交给了村党支部书记作党费。
9 `4 L! W! j$ b 1993年1月20日,大年前两天的一大早,子孙数十人陆续到家,准备陪老人过年吃团年饭,老人十分兴奋,讲几十年的酸甜苦辣,讲引水渠建成的美好前景,吩咐儿孙世代相传求水利,突然心脏病起昏迷,儿子抱着他平躺沙发,儿孙哭声一片,老人慢慢醒来,抚摸着儿孙的头,断断续续地说:“不哭……,水渠没修……我不死……,水渠……水……”流着万分遗憾的泪水溘然长逝。
8 T! a4 q" v7 S% @: ~3 x 噩耗传出,震惊四方。姚四海80年的人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旱区民众寻找水源,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安葬老人那天,附近村庄几乎人去村空,数千人自发送葬,哀乐长鸣,哭声四起,那场景感天动地。& ^# W G" U- `8 x6 @. t! a
如今,惠及川中旱区数百万群众特大水利工程——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将破土动工了,姚四海老人如地下有知,当无限欣慰。* O( R* u$ b% N) N4 x8 N. S$ {
! t5 e5 n! ^/ b- U
. Y* S1 k3 D. [8 n# w执着的姚四海
5 [! J, {8 I* Q. R4 R' Y
. C2 p/ g6 [3 A) V1 Q( h* |: Z7 ^
姚四海(右)四处走访为旱区人民寻找水源。(资料图片)9 n* c \; b; ]'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