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 作者:童玲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941 更新时间:2008-1-29 ![]() | | | | | 清末民初淮安著名画家姚又巢多年来几乎无人谈及,1992年8月1日《淮安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仲勉的短文《画家姚又巢轶事》,唤起了老人的回忆,又谈起这位被遗忘的非常落磊潇洒的老画师。
0 Q6 A/ S/ a. }, m1 i 姚又巢(1841--1922),名琛,清道光21年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其父受“先世余荫,得官不就,日以诗酒自娱,精六法、工画蝶,有‘姚蝴蝶’之名”。他幼承家学,日事丹青,稍长又从杭州名画家赵之琛学画。他为人“持躬谨厚,处世和平”,虽读了不少儒家经典,但受其父影响“舍科举之途,专肄实用之学”。咸丰末年,浙垣为太平军攻占,其父卒,他与母“避难深山,日驰数十、百里,与母昕夕侍奉。继又旅食江淮问,爱淮安风土,遂定居江苏淮安山阳。”(姚兆:《先君行述》)来淮后,举目无亲,先做小本生意以维持生计,业余继续钻研书画,艺术日臻成熟,画名渐高,求画皆众,遂弃商以卖画为生。
2 G( Q0 N9 @) B. F% }0 g 姚又巢约在1871年在淮安城东南偶买了一小块地,建筑了“补萝书屋”作为读书绘画之所,他莳养菖蒲、花卉,种植菊花,友朋宾客常来品茗谈艺。他仿淮人画家边寿民先生“苇间书屋”落成后那样征画题咏。最早为他画《补萝书屋图》的是傅介清(名卓)并题一首七绝于画上:
& Z( y* @7 U7 ]) w" c 胆瓶拳石莳幽花,书画船如认米家。
7 o% m+ M5 [. \2 ^: | 好趁凉宵欸风月,一壶清茗读南华。. k# t3 T5 R, l" l3 q9 v
“书画船”是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故事,“南华”即《庄子》的代称。诗写出了补萝书屋的恬静与悠然。
+ S! [* g: `$ N6 G+ g 1878年淮安名画家项蔚如(文彦)在济南收到姚先生请画补萝书屋图的信,也应约画了一幅,题识说姚又巢先生“工书画,善篆刻,技艺超群。”“居屋数椽,而花石位置闲雅可爱。每花晨月夕辄流连而不忍去。”项先生旅居山东历城(济南)多年,偶尔回淮,与三五画家在补萝书屋聚首。! N5 G* g7 M8 T
江西人黄岘亭(靖),从清江浦迁届淮安,也是姚先生画友,约于1879年为先生画了《补萝书屋图》,晚清学者高子上作《为姚又巢题黄岘亭所作<补萝书屋图>》诗七绝三首,其一云:
' x9 ?4 g8 S1 |$ Q- g 湖山有恨成千里,风月无边总一家。
+ ?$ S) P# ^) f. f- @3 Q 谁识西泠琴酒客,却来淮楚写蒹葭。/ D' H' m0 A+ M
诗意浅近明白,西冷代指杭州,姚之故乡,符合姚先生事迹。
- K$ l, _8 Q; y 姚先生似善写涛,却没有著作存世,偶见于题画,兹录两首。《题苍松灵芝》云:“苍松作主人,紫芝称上客。既拂徂徕云,犹共商山雪。”《为建侯画兰》云:“画兰六十年,执笔便欣然。幸遇知音客,长留翰墨缘。”其涛写得极其自然流畅。5 I' t k# Y1 }5 W8 H5 D1 k
姚先生为人谦和,性格开朗,“喜食肉”,尤喜与人“穷侃海聊”,晚年自号“老侃”,人皆称“侃老”。民间传说先生喜欢到菜馆里点上几样可口菜肴,三两知己喝上几杯。由于他健谈,馆主人又颇慕先生大名,热心招待,有时坐到先生身旁听其“佩谈”,渐渐有了交情,先生缺钱时照吃照喝,记上帐即可。求画人便与菜馆主人约定,只要有先生画,他们愿意出资为先生付帐。馆主人同意了求画客的要求。先生每于酒酣兴起之际挥毫作画,满足了求画者的愿望。笔者见到姚又巢先生的条屏大幅不少,当时年青,不甚在意。
. ~; V8 J1 I/ f( p5 W 只有一画十来件盆盎壶盏的石苍蒲横幅尚有印象,也留下了题句,“神仙供养”,“骏桓仁兄大人雅正,癸卯闰午弟姚琛抚冬心本于淮寓之寄廎。”钤“姚”、“又巢”二印。癸卯(1903)姚时年63。画笔苍秀,形态逼真。
) ^1 a% L9 K% |" d% Y: r4 i4 G' k6 p 笔者先君畏人很喜爱姚先生绘画,市中有售,不论大幅小品,都购买收藏。又常登门求画。此时先生已患“重听”,不能接谈,先君以此为恨。此后都由其子姚兆(竟夫)接待收受。笔者手边有先生为先君画荷扇面一(见图):花三朵,叶四片,梗茎七。用赭墨色画花的轮廓,傅以淡赭,用红色点蕊。一全开,一半开,一含苞。左叶直立,中叶平铺占画大半,以墨绿画叶边、叶脉。以水墨画茎,以深墨作刺,横竖交叉。题“鉴庭仁兄先生法正,又巢姚琛写时年80有工。”钤“又巢”“琛”二印。鉴庭为笔者先君字。晚清淮安翰林王砚生云:姚画八十后作,纯乎天籁,愈益高浑。# Y5 B6 B) ^) c) s9 j( Q: |! y/ X
1920年9月22日,姚又巢先生80初度,他事先绘“寿桃”、“菊花”多幅,来祝寿亲朋均赠画一幅。他画艺与年庚同进,亲朋均盛赞其“老来画笔有余馨”。评价他“老来笔愈踺,囊空乐有余。”民国初年,淮安经济凋蔽,买画的越来越少,一幅画也值不了几文钱。这洋姚又巢的生活则更加困窘,常常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甚至无法举炊,不得不就食于豪门大户。即使如此,他仍对生活很乐观,吃了上顿无下顿亦不发愁,还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有这详一个小故事:
( G6 Y4 r# d$ |- ?* Z8 L b 在东长街朱雀桥堍(今市医院)原有一座带花园的大宅院,淮安人习惯称为“沈家大门”、“沈道台家”。主人沈敦兰(字彦征),曾任常镇道道尹,晚年离任来淮定居,十分喜欢结交文人、画师。由于姚又巢与沈同乡,则成为沈家的常客。一年时值严冬,沈家主人与姚在厅房晚餐。沈家仆役在旁侍侯。姚食量颇大,吃了一碗又一碗,还未见饱,他指着庭前花瓶问侍者:“瓶中有梅,还缺什么?”侍者随即应道:“天竹(‘添粥’的谐音)。”姚拈了一下白须,拍一下桌子说:“对!再来一碗!”
) A- ?5 C4 X$ s/ L1 N1 P 姚又巢于民国11年7月6日辞世,终年82岁。淮人顾竹侯《感逝诗》云:
7 P0 M' u$ }' ~# Q" ? 老笔纷披陈老莲,豪谈健步酒中仙。
' Y; A4 o0 X; { 缑山一夕归鸾鹤,还石山房锁暮烟(注:姚又巢书室又名“还石山房”)。; s) l' n5 B' K/ O! N9 z8 z
姚又巢的画用笔潇洒,傅色清雅,时人称其“画山水有萧疏淡雅之趣,花卉近恽寿平。”现代扬州画家何庵之(淮人)称“姚的小品可与吴昌硕、齐白石相媲美。”我想,这不是什么过誉之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