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196|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孝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0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q$ N- X) [1 w3 c7 }4 E- |2 M( a5 h

孝感动天

7 L+ s3 K' M, Z9 f2 k" F
原文: R7 Z6 e0 S. e0 i/ S$ M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翻译
0 s/ K' p( u( M0 c+ W9 I+ i( A5 i( _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6 _& ^1 B' i# K( g9 q
: i1 J& s' }: I+ U% F- Z- u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27:38 | 只看该作者


* H' o) H  ]3 i# }+ s

戏彩娱亲


5 r& v: C1 j' R# y3 R. \+ k
% P6 e. q$ b3 p) e$ b原文  《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c0 Y, T: Y0 e2 z; X2 P3 V/ t注释
+ j: P, i$ j# W  g8 I% r1 {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 X5 R: x- \$ J9 t" F
: d+ M/ N+ y* g% R
  老莱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隐士,因为国家战争频繁,为了躲避世俗的纷争,归隐于蒙山 8 ]) }2 P( }3 t! P" V% J, y5 y! V
. d7 W: D$ N, h) M6 P, h8 _
  。他非常的孝敬父母,每日做可口的饭菜供奉双亲。70岁的时候都不显老,时常身着鲜艳的
. F  J7 m) m" Y
- K  M+ X7 C! x% @  五彩衣服,手里持着儿童玩耍的拨拉鼓小孩子般的戏耍。因此他的表现令父母非常的开心。
/ x* ]& E% y' m7 H2 D
9 o7 B0 P/ V$ `; ~* n" n  有一次,他为父母端水,进屋的时候不慎摔了一跤,因为不想让父母为他难过,就想了个逗
9 U# d8 W2 u5 G( ~& `
' ~6 w/ o6 M9 ?. z: H2 B  人开心的办法,他索性坐在地上模仿小孩子哭,滑稽的表演让父母破涕为笑。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32:26 | 只看该作者

7 @9 F7 g7 \1 ?5 i

鹿乳奉亲

+ z7 F3 ~1 D+ Y- h6 y2 U
- t8 Q# \  ~  ?% v: E+ Z
原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 ?8 Z7 k, `$ @4 @4 e* @5 S" z* i3 w4 O
! [5 _; R* W* F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 W7 O, z! a0 g
翻译+ k7 M$ ^: I  W  M5 m8 S
  
/ y3 R2 }* [4 R, Z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王。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35:10 | 只看该作者

8 i8 \1 B1 v" v% ~/ ?/ @' q

百里负米

& |3 y: x) B  t- n

. G+ _% v- t# g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 d+ u* U& B& j3 K0 Q( r( w) y: z/ ~- l/ t+ U6 R/ s( l
解读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 g" k* c( `/ i
" X/ v0 _+ w( c! x0 a; ~  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 m0 P) R2 j3 u2 L+ T. k' @
* d$ [) q1 Y7 B$ u, S, n% K9 q
,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 R) r! j/ g7 d! B$ d( f
" b6 ~" m& X: I  J6 p2 s# w! ~) u  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37:29 | 只看该作者

6 p+ o- E" ~1 O( r. ]

啮指痛心


$ K  w) f, {1 h3 _4 N- T
& i* n% m- J7 d( G% J4 o$ K: U" \) g"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 X; U8 T3 x7 O. X0 P* ?, r  n

1 G; d$ m7 i' l* Y0 p: s9 e4 a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 b0 L4 S( B* v- ]( s% I+ t
4 {1 y4 j7 {  U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41:50 | 只看该作者

/ p  z. ^/ t- f8 o+ }# D

芦衣顺母

原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 H$ ~" e1 o8 m& r3 w/ _  j5 e! \1 b
7 s( o  ^3 Z+ V6 R
3 F- i' T9 h+ k" a7 J$ \  j

 注释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 G/ g3 d% n( m2 I3 m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45:56 | 只看该作者

, y, r9 S0 u5 [4 I  O3 S

亲尝汤药


2 T) \8 a  U. h; v【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变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 E3 U' l$ Y) A% a3 t6 B6 P
+ ^$ V# N# S1 Y6 s0 }2 k  W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 `, N2 V* E# r! b" R
  \) I7 `. H  V( D' E) b7 ^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3 G* L0 d2 v- H: c+ W+ r

3 u( q& a+ S+ |: C0 @; b故事' G0 _& Y- X) r2 z% v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後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 b; D7 N5 F& m. d. s+ t) F' V: T8 t5 ?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 D8 c( @. e8 k% c; t
  \( W7 ?" W' Y3 _  a( \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 {" \% @! y* U( B
1 m' }0 l( M% [! i9 o- s, s  J( B  有诗颂曰︰ , ~0 ?* P8 g2 i; {/ e2 T9 V

+ S. ]2 H. l* W9 s- u9 l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9 _8 H$ Y% w5 N4 B% @( [
, M# c6 K4 ?% u1 ^1 d$ f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49:25 | 只看该作者

& A. W% e. T% I, W$ z  h' l. J; @

拾葚异器

; u2 |6 M0 P6 `: C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 |/ o( J4 j0 a" q' w$ A# m- Z% {! n; x- |0 U; {' Z: E  ^
7 H0 y, f) y! Q# H5 i2 r4 x) x
典故
- N+ P: y! N, z) U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签到天数: 80 天

连续签到: 9 天

[LV.6]五品郎中

9#
发表于 2011-5-10 22:51:45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先贤

签到天数: 433 天

连续签到: 20 天

[LV.9]二品侍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22:52:15 | 只看该作者


9 {. e. t$ k7 G3 \% O$ l( K' y5 u

埋儿奉母


" S- @( _3 ^$ x0 l! E- L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4 ^# ]' c7 D; r0 I7 t; W. H

4 o* `2 Q5 E4 @7 g# ^! ^典故  
* U6 v( |( _- \, G. }2 |1 h1 E1 R9 U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9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