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3-7-24 21:18 编辑 . V/ J u+ _0 y Z
7 K! v( A8 f9 D" t- V( I
二五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况惟利是图,是损阴骘。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 【释义】 人们为了子孙后代考虑,都想着创立一份基业,但是却缺乏使基业宏大、传之久远的远见,舍弃了心性的培养而忙于经营田地,舍弃了品德的修养而忙于购置房产。这已经失去了纯真的本性,何况惟利是图,更有损阴德。想让子孙永久保持富贵,怎么行呢? 二六 祖宗积德若干年,然后生我们,叨在衣冠之列。乃或自恃才势,横作妄为,得罪名教,可惜分毫珠玉之积,一朝尽委于粪土中也。 【释义】 祖宗积德多少年,才生养了我们子孙后代,也算是跻身官宦人家之列,可是有的人却依仗才能和权势,胡作非为,败坏名声,有损教化,可惜祖先辛辛苦苦、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家业,转眼间便灰飞烟灭,付诸东流了。 二七 释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因,今生作者是。此言极佳,但彼云前世后世,则轮回之说耳。吾思昨日之前,而父而祖,皆前世也;今日之后,而子而孙,皆后世也。不有祖父之累,昔日之勤幼,焉有今日?乃今日作为,不如祖父之积累,可望此身之考终,子孙之福覆乎?是所当惕醒者。 【释义】 释迦牟尼说:要知道前世种下的因,那么今生所承受的一切都能说明;要知道下一辈子的情况,从今天的所作所为就能推知。这话说得太好了,不过佛家所谓的前生后世,是指人的生死轮回。我认为,昨天以前,则父辈、祖辈都可算是前生;今天以后,儿子、孙子都可算是后世。没有祖辈的积累,过去的勤奋努力,哪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不能像父辈那样积德积福,还想指望长寿以及子孙永享福禄吗?这是特别应当引以为戒的。 二八 余令新兴,无他善状,唯赈济一节,自谓可逭前过,乃人揭我云:百姓不粘一粒,尽入私囊。余亦不敢辩,但书衙舍云:勤恤在我,知不知有天知;品骘由人,得不得,皆自得。今虽不敢谓天知,然亦较常自得矣。汝辈后或有出仕者,但求无愧于心,勿因毁誉自为加损也。 【释义】 我在新兴做县令时,没有别的政绩,只有在赈济灾民方面,自认为可以抵偿先前的过失。可是仍然有人弹劾我说,百姓没有见到一粒米,赈济粮全部被私吞了。我也不作申辩,只在官衙内写上这样一副对联:勤政恤民在于我,别人知不知道无所谓,只要上天知道;品评毁誉由他人,名声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心安理得。现在不敢说上天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可是我自己起码做到了心安理得。你们这些后辈中如果将来有人做了官,也要做到问心无愧,不要因为别人的褒贬而改变初衷。 二九 一部《大学》,只说得修身;一部《中庸》,只说得修道;一部《易经》,只说得善补过。修补二字极好,器服坏了,且思修补,况于身心乎?
/ C( ?; g/ K) o+ k4 x; G. _1 b- ]
【释义】 一部《礼记·大学》,主要讲的是修身的道理;一部《礼记·中庸》,主要讲的是修习天道的道理;一部《易经》,主要讲的是怎样弥补自身的过失。“修补”这两个字非常形象。器物衣服破了,尚且需要修补,何况身心呢? 三〇 《易》曰:“聪不明也。”《诗》曰:“无哲不愚。”自恃聪哲的,便要陷在昏昧不明处所去,可惜哉!所以人贵善养其聪、自全其哲。 【释义】 《易经·央封》所:听到他人的善言却不相信,说明听觉不灵敏了。《诗经·大雅·抑》说:没有哪个聪明人不装糊涂的。自以为聪明睿智的人,就会变得昏昧不明,太可悲了!所以人们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会保护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保全自己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