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把骨灰撒在中条山上的老兵------姚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5 09:4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杰 ,1923年4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良田乡姚家西村,1938年6月毕业于38军教导队第一期,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38军的班、排、连长和情报参谋,新35师的中共党支部书记,解放后历任宝鸡、咸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姚杰舍生忘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烈士、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掩护过来的,是女民兵把我从战场上抬下来的。所以他在1980年离休后仍然忘不了那段血与火的生涯,他自费外出,搜集资料,先后去了8个省,20多个县,撰写出革命史料24万字。姚杰同志到了晚年仍旧保持军人本色,他的鞋总是自己打的草鞋,他自己和孩子吃的饭菜再简单不过,但是节约下来的钱却支援了孤苦伶仃的贫穷孩子,他成了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不能说是一个好父亲,但是却是一个好党员,好军人,他大爱无疆,把一生的心血都无私的奉献给了他所奉献的热土。他的骨灰,洒在中条山,他没有留下墓碑,但是他的墓碑活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心里
  i/ V' d1 D. K3 }; E" A  1940年秋,河南巩县南部山坳里一个叫大坪头的村庄,一派宁静平和的景象。
0 g$ i) h0 F0 g5 R5 o! b3 E) O9 u1938年,15岁的渭南小伙姚杰为了抗日,一心想要投奔共产党,不成想被人拉到了国民党十七路军,本以为自己误入了国民党的“虎口”,没料想十七路军是“国民党的旗帜,共产党的实质”。之后,身在国民党38军的姚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身份是一名地下党员。
1 T% O( Y8 ^6 t6 o% r  在此期间,姚杰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调38军入中条山与日寇作战,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敌之手,灭异己之师。但为了巩固国共统一战线,大部队只得忍辱负重,服从蒋介石差遣。
& h6 B7 |+ o) R  N5 d% o) i  抗战期间,姚杰还看清了国民党官员的腐败与狡猾,“军队领粮饷、弹药,都要先给蒋鼎文塞‘黑拐’(贿赂);汤恩伯更是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士兵饿肚子,张耀明竟公然说‘牲口吃草可以肥,人吃草也可以上膘!……”
* G) q) L- a0 r: I3 ]1 K  1945年7月17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姚杰终于随17师加入人民军队大家庭,“回‘家’了,真好!” 结束了一天的军事操练和政治教育,排长姚杰有些疲惫。一碗面条下肚,“舒坦!”打了几个饱嗝,趁着傍晚的凉意,他饶有兴致地踱到田野里透透气。田埂那端,飘来阵阵嬉闹声,那是他手下的几个小兵,追逐着玩耍。白天他们要端着枪练习拼杀、格斗、射击,学习统一战线和文化课。此时,这些平均年龄不过十一二岁的娃娃兵,才露出了与年龄相仿的天真本色。
( Y$ J0 [# _1 y1 m$ `1 l  战争让他们过早成熟,童真只在夜里绽放。这一年,他17岁,也不过是个“碎娃”。
6 N, s. X5 N% ^/ ?9 P* T8 x  刚经历了近两年的中条山抗日血战,这样的宁静,究竟能维持多久?在姚杰的心里还是个未知数。他只知道当下的任务就一条:带领二十几个兵娃子驻守38军军需仓库。 6 a7 m& F% P+ O3 S) [
  而今,82岁的他正在咸阳市省军区干休所的自家院内,舒坦地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给人絮叨着自己在38军的种种细枝末节。
4 o. s% h) [/ a" t- N0 q0 h  师生不愿当亡国奴 1 y! i$ o/ N+ R
  1936年,13岁的姚杰正在渭南县城的私立乐育小学读书。 ! y# O( t( X/ G! U$ x9 V
  年底的一天,姚杰照常回家背干馍,路过渭南火车站时,遭遇了敌军轰炸。
1 m$ o1 u$ w& k7 k& c7 b  20架飞机掠过头顶,炸弹稀里哗啦地往下掉,转眼间车站被夷为平地。姚杰头一次见这阵势,根本不知道怕。
0 w2 Y: C4 x; U" o& {! N/ X) ?( U  “后来我才知道,张学良的弹药库就在城里头,何应钦派来的飞机给那儿扔了颗炸弹,幸亏放了个‘哑炮’,不然整个渭南县城就完了。”
8 ]9 e9 @" D5 y1 M8 p8 B) J' e1 O  “张学良的部分军队在学校不远处驻扎,士兵逢着我们学生就哭诉,东三省叫日本人给占领了,老蒋不抵抗,我们当了亡国奴了,你们可不能当啊!。”
1 t& b& d1 p7 [6 i# w  言抗日者杀无赦!当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报纸上只要登跟日本有关的事儿,都要把日本俩字换成“××”,以此来闭目塞听。 8 ?2 b3 E3 Z: s' F
  “那时候报纸上天天都能出现‘××’军进驻河北某处,‘××’军进行军事演习,学校订的儿童报上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写日记、写作文也都学着画‘××’。”
3 ?+ _( p5 S6 ~- d& W+ A  孩子们的这一举动令国文老师异常激愤,“都害怕日本人,报纸上那样登,你们写日记也那样学,都给我改过来,日本就是日本,打什么叉叉!”但迫于当时形势,老师也很无奈,不敢当众上课讲抗日,就给学生教历史故事和歌曲,姚杰印象最深的就是“岳飞大战金兀术”,全校学唱《苏武牧羊》。
7 D& O( l, O) Q6 f: t9 {  姚杰满脑子都是抗日,1937年7月赶他毕业的时候,刚巧卢沟桥事变爆发。“投身抗日,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 m* \: n+ W8 R1 f- ^1 M
  追随共产党参加抗日 9 D, e0 f; _+ Q& p5 ^+ x
  当时,共产党在泾阳县安吴堡办了个西北青年训练班,搞统一战线,宣传抗日,姚杰很动心。
8 w. _7 A; r" k# g8 O' q, D  “在街上,青训班的几个学生正朝十七路军教导大队赶,我们撞了个正着。听说我要去青训班参加革命,他们把我一拽,走走走,青训班也是革命,教导队也是革命。就这样,1938年初,我就稀里糊涂地进去了。”本以为自己误入了国民党的“虎口”,没料想十七路军是“国民党的旗帜,共产党的实质”。 1 @* k# H0 s% J2 K) {
  整个教导大队是在党中央的秘密支持帮助下组建的,从安吴堡青训班抽出的共产党员、进步青年以及由地下党发动共产党员和先进青年报名参加。“直接进教导队就省去了在青训班的‘周转’,我早一步跨入了十七路军的队伍。”
6 M! ~& C# N3 y5 A7 _6 w) t$ p5 I( ]  教导主任李慕愚和姚杰是同乡,这个爽朗的关中汉子做过杨虎城的侍从副官,参加过“渭华起义”,是地下党员。 4 x3 Q' ^# ]* A+ T" D
  那一年,李慕愚28岁,姚杰15岁。6年后,姚杰当上了副连长,在洛宁掩护部队撤退的一场恶战中,和李慕愚成了生死之交。 5 q; p1 Z( ?$ @( u
  1938年4月底,第十七路军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班正式开课,有200人之多。操练队列、射击、投弹、刺枪等军事动作,教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青训班来的几位老同志水平很高,有的还是李大钊的学生。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环境比较宽松,我们还能学到苏联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先进。”, 在教导队里他受到党组织细心的呵护,地下党关照他的班(排)长,(地下党员王友轩),姚杰是谓华暴动烈士遗孤,平时既要严格要求,悉心培养,既要关照他成长,又保护他不受无谓牺牲,14岁的姚杰晚上睡觉就枕着老班长的胳膊入眠。
7 v; q7 R1 C6 m# ], }( u, J6月上旬,姚杰毕业,十七路军教导大队从三原迁往晋东南根据地山西阳城县山区,并更名为38军教导队。在这里教育和训练他的教官有原来陕北红军的前委书记孔祥桢同志,也有从德国回来参加抗战的老反法西斯同盟战士温鹏久同志。经过培训, 从教导队毕业时,姚杰不过15岁,由于他年轻、纯洁、勇敢,1938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还当上了38军军部警卫连的小班长。“当时手下有12个小兵,我们既搞警卫又搞通信,负责军部机关的安全,谁敢碰军长赵寿山一根指头,我就和他拼命!” $ c0 L3 ~+ J! t5 e$ E) L
  1938年6月14日,38军升番号31军团(后又改为第四集团军),辖38军和96军。孙蔚如晋升为军团长,赵寿山升任38军军长兼17师师长,辖17师和独立46旅,李兴中任96军军长,随后全线开赴中条山。从1938年8月初酣战到1940年4月底,惨烈的中条山保卫战持续了近两年。 ; r, Y% z6 i8 t% X' C2 y& o
  “这两年,38军的损失何止万计!”姚杰欲言又止。他身处指挥核心,11次大规模战斗的每场战况都心知肚明,尤其是1939年,那场最关键的“六六”战役,打了将近两周时间,总指挥赵寿山几乎没合眼。“王镇华的独立47旅,2000多人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孔从洲的独立46旅,三分之二都完了。仅这一场战役,第四集团军伤亡总计9000人,光96军就占去6900多人……”
& T/ p2 W! Y) w# ]  没能直接拼杀在第一线,姚杰有些遗憾,但掩护38军军部也是一项艰巨的使命。 0 Z8 L% q- e  q: b
那时候不断有日军敌机侵扰军部机关,以图摧毁“首脑”,打飞机成了警卫连的分内工作。“日本的飞机比美国的落后得多,用的子弹直径才6毫米5,我们用的是7毫米9。他们的机枪都架在机尾巴上,所以不用怕飞机俯冲。”他们曾打落过一架敌机,生擒了那个“小日本”,最后把俘虏送到洛阳第一战区总司令部,听候发落。“想起战场上死难的弟兄,当时我真想一枪崩了那家伙!”领着“娃娃”守仓库 经中条山战役历练,38军名声大噪,蒋介石坐不稳了。
) A' N( E/ ?( ^2 l  其实,为瓦解这支军队,蒋介石蓄谋已久。当初调38军入中条山作战,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敌之手,灭异己之师。+ B4 f8 p6 c$ {9 n$ `
“我们是个杂牌军,不是国民党的嫡系。又主张抗日,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在中条山作战时,黄河南边是中央军,山上是日军,我们完全是背水一战。有的战士被逼到河边,拼死往过游,对面就放黑枪,没辙,只得游回来受死。” 为防“赤化”,割断38军与八路军的血脉,1940年9月,蒋介石下令38军(包括第四集团军其他部队)调至黄河以南的河南洛阳至郑州段守备河防,限期10月移防完毕。 % j7 H. C5 o& h: G4 R. b) m- o, A
  知道蒋介石没安好心,军长赵寿山以“秦桧调岳飞”这一历史故事告诫手下不可愚忠,并准备率部投奔太行山与八路军汇合,将士们一听精神为之一振。可党中央断然否决,念在国共关系尚处紧张状态,统一战线仍需巩固,大部队只得忍辱负重,服从差遣。 “我们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
0 W6 M8 P- t' A$ P: k6 T6 n6 y; b  此时,17岁的姚杰已经是38军儿童连三排排长,他带领二十多个娃娃兵固守巩县以南军部军需仓库。这些娃娃平均年龄十一二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六岁,都是战地收容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 x. ^/ i' {8 J! y! B" C  成立儿童连是军长赵寿山的卓识远见。收容孤儿是救济,不是救命,别小看了娃娃们。眼下似乎是消耗、是累赘,但长远来看,娃娃从小培养,是兵源、又是预备军官。要改造部队、建设部队,不可低估娃娃的作用。国民党官员腐败成“灾” 1942年春,姚杰被党组织密派到汉中黄埔军校第一军分校学习。两年后学成归来,仍然回河南巩县荥阳的38军,任新35师(前独立46旅)的情报参谋。 7 U& t7 E7 b5 {/ |
  “那时候蒋介石要把赵寿山调走,换来嫡系张耀明任军长。明里赵寿山升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实际上是让他远离抗日前线到甘肃武威做个空头领导。”
$ G2 Z4 ?0 [8 q8 J1 ~1 M  1944年2月7日,张耀明一就任,反共面孔即刻显露,在38军内大举开展自首和告密运动。姚杰当时兼任新35师地下党党支部书记,深知形势危急,便一方面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一方面积极响应赵寿山的起义密谋,准备组织西北抗日联军。 5 k3 q5 c4 Q4 I9 E" E5 s
  可党中央的一封密电劝大家要冷静:暂不起义,同意赵寿山赴第三集团军上任,将暴露身份的干部送陕北学习,其余的隐蔽下来,坚持工作。 ; {: m0 G) J& `9 ^  \
  1943年,日寇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9月,日寇提出新的作战设想:东面在太平洋各岛屿尽力阻止美军的进攻;西面在中国战场打通被分割的华北、华中和华南占领区,进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 @0 g7 i; T) _3 p: g
  这些情况作为情报参谋的姚杰已窥见端倪,但当华中日军正在调兵遣将之时,蒋介石只是依据以往经验,认定日军作战结束后会退回原占领区,仅制订了“平汉线作战计划”。 ' Q$ p- L" c" u
  在日军进攻河南前,八路军及时给中央军通报了日军修复铁路,赶修黄河铁桥,频繁调动军队的动向,希望引起注意。但河南战区总指挥官蒋鼎文、汤恩伯仍不作任何防御准备。思想怠懈,加之腐败严重,最终导致中央军全线溃退。
& w( d0 D- e1 |5 q' z  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拉开帷幕,日军开始末路的疯狂。
9 {, G$ N! |7 p) K* V( K  C  敌人一来,蒋鼎文、汤恩伯只顾个人私财,置战局于不顾。40万大军中大部分都是抓来的壮丁,将帅如此,士兵更是军心涣散,不战而逃。 , y, K& L3 H& T+ u
  “蒋鼎文都腐败到啥程度了,军队领粮饷、弹药,都要先给他塞‘黑拐’(贿赂),然后才给发。多少部队到最后打得没子弹了,只能肉搏。”汤恩伯更是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加上气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饿死同胞400万人,是南京大屠杀人数的10倍以上。+ C$ q3 R2 W' ], ^5 {7 }! N  U6 q9 C* h
  “水、旱、蝗、汤(汤恩伯)、日”五大灾害摧残下的河南,一时间成了人间地狱。战友从鬼子枪下救出我 5月底,郑州、洛阳相继失守,蒋鼎文一纸调令把第四集团军派驻洛宁。38军总部在洛宁、卢氏之间的崤山内驻扎。姚杰已在新35师105团二连当副连长,在一次军部掩护战中,鬼子的手榴弹四处开花,一颗刚好落在姚杰右脚边。班长戴青海看见了,大吼:“脚下!”姚杰低头一瞅,妈呀,那捻子呼呼地冒火。躲也来不及了,就顺势往身边的交通壕里倒。身子还没落地,手榴弹就炸了,姚杰摇了摇满身的土,没负伤。
* K+ I# ]4 A3 J2 D: P+ `  “没他那一声吼,我就完了!他可真是个硬汉,小山头上一战,枪膛里装满子弹,大吼一声‘狗日的,来!’哐当一个,哐当一个,一口气撂倒了十几个鬼子。”
, |% g( T8 \  t4 e  救命恩人还有一个。
8 h& L8 O+ C5 ^8 _. \4 H; f  姚杰当时没拿枪,一手举着指挥刀,一手攥着手榴弹,日军一个小队长,在离他不过三米远的地方,举起了枪。 - C' G2 d- Y7 F( W3 i# U! n# G' D) u7 ?
  “扳机一扣我就完了,可就在鬼子枪还没端平的时候,‘咔咔咔’,身后的轻机关枪手葛金华一顿猛射,把鬼子干掉了。在葛金华的掩护下我们撤到第二道阵地,第一道失守。”
1 }( y7 C' D+ K4 s  姚杰率部撤退,敌人把目标都对准了葛金华,激战中他和队伍失散。“小葛中了弹,把机关枪交给战友,说‘你们走,别管我’,然后就翻滚到山沟里去了。后来我们找到他的尸体,用木板抬着,把他葬在一个山洞里,用石头把洞口堵死。” * S$ j& k. i: ~' e; n. m# `
  “葬他的那个地方,我忘不了!”姚杰眉头紧锁。
/ e. k" v. R8 T; v9 G& X  1944年6月,蒋介石终于要对38军下手了,对全军官兵实行高压盘剥,大喊要抓共产党。“抗战胜利前的那几个月鏖战,不给我们拨粮草。士兵饿肚子,病号不断增加,实在无法忍受。张耀明竟公然说‘牲口吃草可以肥,人吃草也可以上膘!’”
4 ~- [' g$ ^" U# t. a  鉴于此,1945年7月14日,党中央密电,立即将第四集团军内共产党能掌控的部队坚决拖出来。 / W- L4 M* R/ O2 _4 g% p
  7月17日,姚杰随17师在河南洛宁宣布起义,28日安全抵达豫西第二军分区。
, z- d7 K1 U. z$ V+ h  毛泽东来电嘉勉:祝你们胜利地加入人民军队大家庭,希望你们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到底。
, s9 @1 W5 `! u9 O/ p5 ]* [! F  “回‘家’啦,真好!”姚杰晃着摇椅,笑得很灿烂。& d# V0 K! Q) M! X
老人参加过中条山战役中最残酷的“六•六”血战,当时几千官兵突围时的惨景仍历历在目。老人时常紧闭双眼,讲到动情处掩面抽泣。“黄河沿边,成堆的肿胀尸体自西向东随水漂逝去,那都是惨死于日军暴行下的英勇战士啊!”回想起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老人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哀痛,失声痛哭。
3 r" g: z" Z% j# T2 v  u“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同胞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你们一定要告诉今天的年轻一代,那段历史不能忘啊!”老人声泪俱下地叮嘱。 2 @& C; g* g% K9 ^: Q* B
怀着这种心情,姚杰同志对当年一同战斗过的战友特别关心,仍回到部队,在三十八军独立46旅738团上校团长郑培元。中条山作战全团牢牢守住阵地,激战持续了四天四夜,日军尸体成堆,这个团,被人们誉为“老虎团”,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以自己在军队的威望和作过军官资历的遮掩,把家庭作为地下党活动的联络点,掩护了很多地下党员,但是1952年秋,在搞“镇反”摸底名单中就有郑培元,原因是他曾作过国民党的团长。时任省军区政治部党务科科长、试办团负责人之一的姚杰知道后,就立即向组织介绍了郑培元在各个时期为民族、为党做过的贡献,并说他是我党可靠的统战对象的情况后,这才化险为夷。
2 Y" k0 v& I! |' }" Z; o$ i. ^4 E担任当38军17师49旅98团2营营长范文英在1939年6月6日血战中,死守平陆县茅津渡,战斗空前激烈,尸体相互叠压,在近距离枪战和白刃拼杀当中,自幼习武、身手敏捷的范文英扔掉手枪,操起敌尸上的刺刀,和日本鬼子肉搏,他左刺右扎,一会儿工夫就杀死10多名鬼子,敌人疯狂围剿,范文英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赵寿山寻找到范文英的遗体,用棺木收殓后运回其家乡。然而文革后范文英申报烈士时还要到南京查档,看是否有国民党的优抚令以证明范文英确实已经牺牲;范明同志写了证明,但省民政厅又认为证明人年事已高,还要到党史办查党员登记为证。 僵持不前时,曾担任咸阳军分区政委的姚杰给范中迤写了证明,加盖了章子,同时,范中迤还获得一部姚杰编写的《抗日战争中的十七路军》一书,书中清楚地记载着范文英是共产党员。看到范明、姚杰、刘侠僧三人的证言和众多书证后,工作人员才表示这下可以了,由户县民政局往上报。" ?. l( i& N& m4 \2 k& d; M
40年,4.17战役,101团7连排长马勤动奉命率领全排 3 0 余人,在窑头村南山岭上堵截敌人。他们英勇杀敌,寸步不让,与敌展开生死肉搏,最后全排壮烈牺牲。马勤动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副他家乡, 他全家悲痛至极。 马吉甫老人在当时写的一首诗中充分表达了他们全家思念亲人的情感。这首诗写道:  
- N  I# ~7 ?& t! {( A* |- f- S尔年弱冠又一春,愿效班超去从军,  
$ `1 \) q, L/ Y( S父以国亡家不保,匹夫责任付尔身;  & F! w) E9 |6 r3 ]
尔自青训赴茅津,晋南征战已三春,  
" }6 W, G7 K% P7 x* x寄来家书无别事,后方宣传要认真:
+ a  W1 u0 h( i( ]寄书不断写频频,曾许平贼叙天伦.  3 \9 Q8 R3 I& q# t9 T
讵料四月三日后,壹鸿飘渺永无音;  ! H2 B  ?: |; e3 x/ w: W
东望中条路茫茫,依门依闾几断肠,  
3 E1 M0 B4 o4 n2 {伤心更是尔弟问,阿哥何时归故乡;  $ U* }: v9 F# c0 u
少妇惘怅无所措,一闻噩耗肝肺蹙,  
& ?+ P6 P$ R* P0 c, T# M最是伤心秋夜雨,虫呜断续声啾啾;  
, K# q( B( B+ C, }尔母焦思梦不成,镇日占卜问神明,  
& R/ S" @& O* U9 |' J1 m  ?我来且向西窗下,无聊写诗泪已盈;  
' L; a  Q: O5 i( k抗战奉身最光荣,为国报仇不苟生,  
9 u# ?/ J2 ?2 T9 K$ `. T持看践平胜利日,为尔收骨附先茔。   
: ?! I: \9 W) v# ]1 9 8 2 年 1 1 月 7日, 年已八旬的马吉甫老人为了了解大儿子当年在中条山牺牲详情,在小儿子马军的陪伴下,风尘仆仆地从渭北来到成阳陕西省军区干体所,访问儿子生前的战友姚杰 老人十分激动地对姚杰说:“ 请你休告诉我,勤动牺牲在什么地方?哪个山粱上?我要到那里去,在他牺牲的地方抓一把土回来也甘心了! ” 老人一句话说得姚杰泪涌鼻酸,不知如何是好,他情不自禁地向老人叙述了马勤动烈士当年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情景和老人的坚强表现对部队所起的激励作用。但不料老人年事已高,心情激动难抑, 竟然当即发生脑溢血,与世长辞马吉甫老人谢世后,陕西省大荔县党政领导机关, 为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表彰了这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中国共产党、把一生献给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老人。   马吉甫老人与世长辞后,马勤动烈士的战友姚杰等人,深感愧对烈士,经常心悬不安。1 9 8 8年春天,姚杰和李子含回到中条山考察抗战 旧址。 在中共平陆县县委党史办公室负责人陪同下, 于4 月2 5日,即马勤动烈士和他全排战士殉国4 8周年这一天, 来到晴岚乡窑头村烈士基地,追念培土之后, 按照马吉甫老^的遗愿.在烈士战斗过的战壕中取了一包茔土。他们把这包茔土带回烈士家乡大荔县昌步乡伏坡村马家庄后,又在中共太荔县委党史办公室和大荔县民政局的参加下,由乡长王万朝代表乡党委和乡政府主持, 同烈士亲属马勤功等人一起, 将茔土撤在马吉甫老人的坟头上。老人生前未能实现的 收骨附先茔”的心愿,终得实现。  5 G5 V5 T( R& L3 c
姚杰同志永远记着,当年那种力量和信仰,就是这些沉重的事实怀在心头,支撑一个年轻战士置生死于度外。他说,战争的残酷容不得个人有丝毫犹豫怯懦,而支持他们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就是对日军残忍暴行切齿的恨。“那恨是融入骨头里的,这辈子都剔不掉!”0 p1 M: r, r" q+ ]& O" k# Q" \; S
 姚杰晚年八十几岁高龄的时候,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忘不了战友情,谈到战场拼杀,浴血肉搏,他竟出奇地镇定。“我往山头一站,操起一挺苏式转盘轻机关枪,挂上一排50发子弹,鬼子就在我周围不到30米的地方。咱死就死了,没啥可怕的,一个念头:‘杀’! 抗日战争期间,姚杰曾在杨虎城部38军做地下工作。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党在38军工作的历史,离休后,他从1980年便开始自费外出,搜集资料,先后去了8个省,20多个县,撰写出革命史料24万字。$ i" R0 j0 s) P% \5 q
 姚杰同志到了晚年仍旧保持军人本色,他的鞋总是自己打的草鞋,他自己和孩子吃的饭菜再简单不过,但是节约下来的钱却支援了孤苦伶仃的贫穷孩子,他成了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姚杰,在临终前再次向咸阳市古渡公园捐款1000元,让再为“八一林”购买一些树苗。从1992年,他开始资助彬县贫困山区的7名失学儿童,每人每年资助500元学习费用,使这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他不顾年老体弱,自己爬坡翻沟去看望这些学生,遇到有的学生家长生病,他就把自己随身带的钱拿出来给他们治病。12年来,他资助贫困学生的费用达到3万多元。姚杰还从节省的生活费中拿出1万元,亲自到杨凌农科城选择了100棵优质树苗,在咸阳市古渡公园建造了一片“八一林”。他曾在给党委的信中写到:我之所以能活到这么大年龄,是烈士、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掩护过来的,是女民兵把我从战场上抬下来的。我的工资待遇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其中含有烈士的份额。所以想以微薄之力,营造一片“八一林”,以此来纪念烈士、激励后人。0 z( Q8 h5 n- W8 {. V
姚杰同志临终,嘱咐亲属把自己住的房子还给军分区,嘱咐儿女把他的骨灰洒在战斗过的中条山上,所以到了清明,他的儿女要到中条山下的黄河去纪念父亲,另外,他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一分钱的遗产,但是他给孩子们却留下来一个义务,要求每个孩子替他分担支助两个贫苦儿童上学的费用,可以说姚杰同志给后代留下来的是非常厚重的一份精神遗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3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