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范仲淹卜葬洛阳万安山探隐
者:刘洪生
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状通过深情的追述,表达了对慈母至诚而又悲苦的孝心。细读这篇短文,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乞状名为“求追赠考妣”,但核心性的文字,却仅是表达对寡母养育之情的感念,追思“先考”的实际内容是缺失的,或者说,那仅仅是礼仪性的连带称谓而已。也难怪,范墉卒于任所之日,范仲淹年仅两岁,对生父的印象是模糊含混的,父子之情缺乏实际生活方面的共处与休戚相关,仅仅是血缘上的情感理念而已,就像欧阳修《泷冈阡表》中,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感情那样。第二,恩荫和磨勘是宋代官员及子弟世袭和晋身的常例。本是宋初皇家优渥和笼络士人的手段,这时却造成了宋政府极为严重的冗官臃政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上表乞请以追封“先考妣”这样的“虚名”,代替实际物质性的“磨勘”;乞状开头他就超然表明“不敢侥求磨勘,今为迁奉在近,未曾封赠父母”,孝亲而不忘忧国,何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第三,状文写于他母亲的“二次葬”前,更证明了范仲淹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对安葬母亲事情的重视和神圣感。状文言:“今又俯临葬礼,尚阙褒封。祭奠之间,志述之际,乏兹恩数,逼于哀诚。身厕登瀛之华,亲无漏泉之泽。矧遇孝理,若为子心,今欲将磨勘改转官恩泽,乞先移赠考妣,所翼迁厝之日,得及追荣。”
母亲的慈悲与仁爱,范仲淹是铭刻在心的。当范仲淹知晓自己的身世并凄怆地离开朱家时,母亲追他回去并追了很远,他没有回顾,母亲的心破碎了。正如他在文中的回忆:对于他这个自幼丧父的孤儿,母亲特别怜爱,夜夜拜星星,为儿子求福,长斋绣佛,20余年。因此,刚刚步入仕途并初享俸禄,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到了任所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和母亲分别已经多年了,老人的视力已经模糊,因想他经常哭泣,几乎哭瞎了跟。母亲来了,但日子过得很艰苦,他身无长物,只有一匹马,离开广德时还卖了它作为行资。范仲淹晚年告诫诸子时常感叹:“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除了血缘关系外,更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共处与培养。在日常事务中彼此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牺牲、奉献与担当的行为本身,就表现了一种伟大的情感。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和“视死如生”的传统礼教下,对“性至孝”的范仲淹来说,怎会让母亲孤独无依地长葬伊门之下?务实明达的范仲淹在自己百年后,没有选择归葬苏州祖茔,而是葬于洛阳万安山下,蕴含着母子相依永作苍冥之游的深情。
三、对先贤的仰慕与效仿
范仲淹葬母之前,游嵩洛时曾拜谒万安山下的姚崇墓陵。这位他极为敬仰的盛唐名相依母陪葬的做法,给了范仲淹极大的影响和启发,这或许是他葬母于洛,死后也随母陪葬的原因之一。下文列表比较一下这两位名贤的事迹、身世和葬地。
松柏之志长青,烈士之心不孤,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通过上表可见,两位先贤有着何其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悲苦的童年,同样有“济天下之志”,同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参居相阙,图治革新,成就一代英名;同样在云诡波谲的宦海中,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两位相距数百年的贤达睿智之人,在他们的生命尽头归于一处,正如“范仲淹留给后世的最后诗篇那样‘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正如张说赞美的那样:“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
四、地理方面的因素与易学思想的影响
首先,从地域文化方面看,范仲淹将母亲和自己的墓地选在万安山下,与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历史最长的地方。第二,这里不仅历代名人荟萃,也是古人死葬时首选的地方,所谓“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古墓之多,有“无卧牛之地”的称号。第二,从地理形势看,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势甲天下”之说。唐孔颖达就认为:“洛阳居瀍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叫之饶。东达江淮,食江海之利,西驰渑崤,据河关之胜。”第四,北宋时,真宗咸平二年(999),辽南侵,朝廷多次议论迁都;景祐二年(1035),再议迁都,时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就主张“城洛阳以备急难”,“据洛以保中原”,可见洛阳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第五,唐以降,洛阳是达官显要们临老退养首选之地,如姚崇、张说、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刘禹锡等,范仲淹也曾有老退洛阳之意。据载,他晚年时,有人想为其在洛阳买下唐朝宰相裴度的绿野园,作为晚年居住之所,被他婉拒,他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所尊重的前代圣贤有掠美之嫌,“如何得安”,……这恰恰证明他对此地浓厚的情感。最终,他将母亲的墓葬和自己的归宿选在洛阳万安山下。这里,北抵万安山,南抱曲河水,嵩山在其左,伊水出其有,山重水复,气聚风藏,得天地钟灵之秀美,实方舆胜览之宝藏。历史上,万安山原名上泉山、石林山,武则天曾在此山建有万安宫,并曾在此居住,故名。
其次,与范仲淹平生所学有很大关系。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解释自然、天地与人事关系的巫卜之书。其刚阳八卦与数变的内容,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却是先民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的总结,包含着一定的古奥而朴素的哲理,常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足见他对此学的通晓。
宋立五代乱世后,出于对正统思想的重构,出于辟佛、排佛和“以神道设教”的需要,经学大盛,特别是“六经之首”的“易学”,在宋代学术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宋治《易》者,分“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派别,“儿点梅花春读《易》”,可见宋人对《易经》的迷恋。掘《宋史·艺文志》记载,整个宋代学术著作中,关于“易学”的多达213部,石介《易解》、《易口义》,欧阳修《易童子问》,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张载《正蒙》、《横渠易说》,李觏《易论》、《删定易图序论》,王安石《易义》,司马光《温公易说》,苏轼《毗陵易传》,“三苏”父子合力完成的《东坡易传》,龚原《易传》,耿南冲《易解义》,而胡瑗的《周易口义》则被誉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然而,宋代真正“以义理说《易》,实以范仲淹的《易义》为最早”,而且,易学是范仲淹终其一生之学,用心最专,用情最挚。他曾咏诗道:“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斋中偶书》);“况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纤尘”(《试笔》)。范仲淹的《易义》,全文4000余字,是其学术文章中篇幅最长、也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他以义理说《易》的作品还有《易兼三材赋》、《穷神知化赋》、《四德说》等。《易·系辞传上》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范仲淹《易兼三材赋》,就是进一步阐发这种哲学本体论的思考,认为“观天之道,察地之纪,取人于斯,成卦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