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5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花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6 18: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汉族。傩舞的一种。明朝末期由姚氏七世祖(姚姓第七代)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流传于化州石湾街道办事处中火嶂村委会长尾公村。表演有固定“科本”,表现农事耕耘及祈求驱邪求安等。表现了当地人的信仰和崇拜,具有传播知识和娱乐的功能,研究社会生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作用。主要艺人姚茂泰。
跳花棚在明朝末年已经在化州流传,祖师公是我们石湾镇长尾公村的陈保学、李德胜,继传到宋积和、吴德国,再传至长尾公村姚氏。姚氏师傅为姚积壳、姚奉壳。老艺人姚通1981年说,村人为纪念先辈艺祖,将该村取名为”陈李公村“,因口头差传叫成”陈美公村“,后来才叫定成‘长尾公村’。长尾公村师傅还将此舞传到官桥那垭梁村等地,后因种种原因,使之失传。因此,长尾公村便成为了姚氏独传的跳棚村。

  “跳花棚”流传到现在经历过很多波折,1952年,曾参加“湛江专区民间艺术演出”和化州县文艺汇演获得殊荣,至文革期间鉴于种种原因,所有的演出服装、道具、文字材料都遭毁灭。1979年至1986年期间,化州县文化馆音乐舞蹈辅导人员张振谦、陈作铨等人再到发源地挖掘整理,对当年的老艺人进行查访,收集了唯一幸存的手抄“科本”(演出台本).

  跳花棚是有固定的‘科本’,共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等十八科(场)。一边舞蹈,一边吟唱。其中‘道叔科’(即道公)歌舞最多。

  “跳花棚”舞在伴奏方面主要由堂鼓、中钹、高边鼓、高音叮等进行击乐伴奏,在舞蹈与乐器的相衬下表演起来神采奕奕、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跳棚时,舞者带上樟木雕的三十六个不同角色的面具,由道士(俗称“接神佬”)从神庙中请神。将神像抬至观众后面的神座棚。另一道士焚香还拜,口吟经文,按十八科的顺序进行祭仪。其中以“道叔科”的歌舞唱得最多,内容多为农事耕作、男女情趣、生活趣谈,舞蹈动作也是最多,其中“七鬼儿”的九种动作36种跳法,为《跳花棚》的精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8:37:38 | 只看该作者
跳花棚

00.jpg (38 KB, 下载次数: 112)

00.jpg

01.jpg (35 KB, 下载次数: 106)

01.jpg

02.jpg (34 KB, 下载次数: 115)

02.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09-3-23 00:23:0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顶楼主..........

不错,顶楼主..........
















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魔兽剑圣异界纵横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斗罗大陆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凡人修仙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4 2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