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玉峡山姚氏溪云庐略考 2011-01-09 22:41 星期日
清初,在潮南区峡山塔山北麓,曾经有一处名胜古迹“溪云庐”,为棉城人姚孙焜之墓地,其子姚喜臣兄弟于其处庐墓读书,文人雅士为之题咏,成为一方胜地,与周西山、周耿西二公隐居之峡山南麓玉峡山房交相辉映。历经数百载兵燹沧桑,该古迹已湮灭无存。因就翻阅文献所见,略为钩稽考证,衍为小文,或有资谈助云。
一、溪云庐在峡山北麓南田乡处
光绪《潮阳县志》(下称《县志》)卷五《山川•茔墓》载:“副贡、祀忠义姚孙焜墓,在陇都蓝田‘溪云深处’。”
同卷五《山川•古迹》复载:“溪云庐,在玉峡之阴。明邑人姚喜臣建。庐外南北双溪,晴波环带,旁有石曰‘云舍天峰’。喜臣时与幽人游咏焉。(有诗详《艺文》)。”
蓝田,现称南田,俗称南前,昔属潮阳县黄陇都,现属潮南区峡山街道。南田在玉峡山(俗称“塔山”)北麓,溪云庐即在塔山北麓处,为棉城人姚孙焜之墓地,其子姚喜臣所建,作为喜臣兄弟庐墓读书处所。
溪云庐外为练江支流,流经峡山北麓,于南田乡处分为南北二溪,晴波环绕,玉带萦回。墓旁有巨石,题曰“云舍天峰”。以其溪流萦带,云树蓊郁,又称为“溪云深处”。
喜臣兄弟庐墓读书其间,闲暇与幽人游咏,于溪云庐附近景物俱有题咏,列为“溪云八景”,绘《溪云八景图》。据王岱《题溪云八景图咏》称:“姚子八景之意,以其先人之游览登眺,触目动心而不忘,因绘图题咏,以存其哀慕,是亦仁人孝子之用心矣。”则孙焜生前曾至玉峡山游览登眺,或者该处为孙焜生前选定,身后葬于该处。是亦无可考矣。
二、姚氏父子俱为邑中名士
墓主姚孙焜,为潮阳隆井人、曾官武选郎中姚瑷裔孙,《县志》卷十七《人物列传•文苑列传》有传。传称:“姚孙焜,字昌熙,县廓人。年十二与弟孙炳同受知于学使者,时称‘双璧’。天启丁卯(1627)乡试,炳获隽,而焜竟中副车。焜博学多闻,性尤孝友。亲殁哀毁备至,抚庶弟成立。处乡闾间,家小康而周急赈饥无吝色。交游遍海内,江右罗万藻、四明董守伦皆文字知己。晚丁世乱,赍志而终。”其弟姚孙炳亦为奇士,《县志》同卷有传。
孙焜子三,长喜臣,次赓臣,季夺标。喜臣传同载于《县志•文苑列传》:“姚喜臣,字钦飏,县廓人。崇祯间拔贡,于书无所不读。诗清峭突兀如其人。鼎革后,绝意仕进,庐先人墓侧,日夕哀吟,海内知名士咸悲其志。陈元孝、程周量辈皆与往来唱和。著有《溪云庐诗集》。康熙丁卯(1687)修邑志(《潮府周志》)。”据后文所引陈衍虞、杨钟岳序、彭绍宗诗,知喜臣另有别号野唫、云望。
赓臣事迹附载于《孙焜传》:“仲子赓臣有至性,七岁能属文,年十一,会元吴贞启督学,赏异之,待以国士。康熙癸卯(1663)举于乡,闱墨刊诵纸贵。及卒,朋辈无不悼其才,尚书姚文然尤扼腕焉(《唐志》)。”
夺标传见于《县志》之《人物列传•循吏列传》:“姚夺标,字钦会,归后坊人。康熙乙酉(1669)举人,授武功令。清积逋,集流亡,除官骡之累(《潮府周志》)。岁歉,四门设厂赈粥。条理精密,上官奇其才,方向用,而夺标竟告归。童叟遮道不绝。夺标为人淡泊自矢,食无兼蔬,时以姚青菜目之。卒,祀乡贤(《广东郝志》)。”
喜臣有文名,与当时名士陈恭尹(字元孝)、程可则(字周量)辈相与唱和。著有《溪云庐诗集》,已佚。《县志》卷二十二《艺文(下)•诗》载有《大忠祠》、《(游东岩)和韵》和《上巳王邑侯招集水帘亭分赋》诗三首,文则未见。赓臣亦有《上巳王邑侯招集水帘亭分赋》诗五律一首、夺标有《(游东岩)和韵》七律一首载于《县志》中。
三、文人雅士题咏溪云庐
喜臣兄弟既于溪云庐处题咏“溪云八景”,且绘为《溪云八景图》长卷,遍请文人雅士题咏,以志孺慕深思。
潮中缙绅名士为题咏可考者有明右佥都御史罗万杰、清广西平乐令陈衍虞、福建布政司参议杨钟岳三人,抄录如下:
罗万杰《瞻六堂集》诗卷上《咏溪云庐为姚孝廉兄弟作》:“白云堆里数峰阴,翠竹苍松绕涧浔。卜筑剩载棣萼树,幽居时废蓼莪吟。溪山结侣情偏挚,屺岵兴思感独深。誓墓终偕兄弟隐,采芝不负九原心。”《县志》载有此诗,“浔”作“寻”,“树”作“色”。结句则为“最爱练江波底月,清光照澈古人心。”《潮州诗萃》同。
万杰字贞卿,号庸庵,丰顺人。崇祯甲戌进士,授行人,擢吏部清吏司主事,寻转验封司员外郎。明京师陷,万杰散家产筑金汤寨,约同志起兵勤王。永历三年己丑起佥都御史,郝尚久反正,万杰与李士淳、赖其肖、谢元汴各起兵响应。未几,尚久败,万杰尽散诸勇健,痛哭入山。与喜臣同为明遗民。著有《瞻六堂集》。
陈衍虞《莲山诗集点注》卷一《题姚野唫孝廉<溪云庐卷>三首》:“崒崒高山,溪环其趾。潆潆者溪,白云四被。高人庐斯,看云起止。云挟风来,清波泚泚。匪溪山之美,瞻岵瞻屺。(其二)埋玉春山,佳胜如错。孝子藏灯,不敢不恪。曰既构止,一丘一壑。一丘一壑,辉辉花萼。(其三)苍松翠蓧,东山之阿。有庐有庐,瑟瑟云窝。云去溪净,云还溪佗。庐中有人,望云悲歌。踵门负笈,偏废蓼莪。”
陈衍虞字伯宗,号园公,海阳人。崇祯十五年举人。明祚既移,园公匿影里门。顺治十二年,衍虞以家族百口稻梁计,出任番禺县教谕,康熙元年迁广西平乐令,三年以由单迟限被谪,翌年告归。两修郡志、邑志,著述宏富,有《莲山诗集》、《还山文稿》、《莲山续文稿》等传世。
杨钟岳《搴华堂文集》有《棉阳姚君溪云图序》:“溪云何以图也,思深哉!诸君子论之备矣。计余之燕,离故园十有六载,于棉一再至焉,留连东山名胜。云望揖余曰:‘溪涓涓,云苍苍,先人墓庐在焉。名公巨笔,载锡之光,敢以是告!’披阅间,叹溪云八景,虽辋川何让乎?愧乏佳句,徒尔续貂,特幸附名于诸君子之末,用志不朽耳。云望昆季竭数十年之孺慕而为此也,思深哉!《诗》:‘溪流波转白云低,几载号吟意在斯。一笔挥成千古迹,何人展此不悲思。’”
钟岳顺治十八年(1661)成进士,康熙三年(1664)补殿试,以三甲第二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序中称“计余之燕,离故园十有六载,于棉一再至焉,留连东山名胜。”若以康熙三年赴试起算十六年,则为康熙十九年庚申。钟岳于康熙十八年简授福建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翌年二月莅闽,则再至棉城或在是时。若是,则作序亦在是时。
另据钟岳《重建东山韩祠记》称“甲子春登东岩,访大颠栖真处。”《重修胪岗石塔寺记》称“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三月,予自贵屿抵棉。路经寺北,冈山在望,瞻企久之。我族有云此地高僧照林年八十,戒严行专。”是则康熙二十三年钟岳复至棉城游览。记称“我族”,当是指贵屿杨姓族人,若是,则钟岳与贵屿杨氏为同宗,《搴华堂文集》有《募修桂屿双忠祠序》,桂屿即贵屿之别称,或可见其宗族源流。附此备考。
外籍文人为之题咏有清澄海令王岱、礼部尚书、状元蔡升元、内阁学士陆棻和潮阳令彭象升之子彭绍宗诸人。
王岱《了庵文集》卷十二《题溪云八景图咏》:“古人遗子孙以善行,子孙彰父母以令名,原不在玩好,而以嗜好有偏,君子过而不留。嗜芰者不以荐,嗜枣者不以食,一从一违,皆欲全其令名也。姚子《八景》之意,以其先人之游览登眺,触目动心而不忘,因绘图题咏,以存其哀慕,是亦仁人孝子之用心矣。则姚子绘图之后,将终身不忍涉其地,西州腹痛,朋友且然,况其亲乎?并其图绘题咏,将亦不忍复覩耳。百尔君子,将以予言为何如?”
《古瀛诗苑》卷五《别集》录有蔡升元(德清人,鼎元)《题溪云庐(为明经姚喜臣兄弟庐墓读书处)》诗:“岭南蕴灵区,铁山双秀峰。晴波落翠微,紫气摇烟空。佳城何郁郁,名贤马鬣封。朱子研池水,墨气浮香浓。姚君此云庐,遗泽将无同。望远忆亲舍,孺慕惟梁公。今将泷冈景,收之尺幅中。展卷悲风木,孝思永无穷。”
据朱汝珍辑《清代翰林名录》,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条载:“蔡升元,字方麓,号征元。浙江德清人。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著有《纪恩诗钞》。”
《县志》卷二十二《艺文(下)•诗》亦录有该诗。同卷载国朝内阁学士陆棻(字义山,平湖人)《前题》诗:“结室诸峰近,波光泛两溪。烟浮筼谷满,月照渭川低。孝子诗应废,先生传可题。曾闻鸣凤出,相引夜乌栖。”
《清代翰林名录》载,康熙己未召试博学宏词有:“陆棻,字次友,号义山,又号雅坪。浙江平湖人。由进士内阁典籍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有《雅坪集》。”
蔡升元、陆棻诗当作于康熙年间,其时喜臣归隐,而赓臣、夺标则出应科举,当与蔡、陆交游而贻赠。
彭绍宗《云庐翠竹》(为姚云望庐墓所居地,名“壶芦深处”)载《古瀛诗苑》卷五,并有彭绍宗小传:“字又宣,大梁人。康熙年间随父宰潮阳,有《粤游草》。”诗云:“古竹森阴暮雨停,声飞环珮入清泠。是谁携杖寻幽径,有客摊书坐小亭。织就短篱藏蝶梦,拾来残箨写茶经。壶芦深处人传说,绕室还多芝草青。”
绍宗父即彭象升,康熙二十五年任潮阳县令,象升《县志》无传,政绩零星散见于方志文献。莅潮是否与喜臣兄弟过从则不可知。传世诗文有《重修灵山留衣亭碑记》、《过灵山寺诗》和《贵屿石岩》。
“溪云深处”古迹现已无可踪迹。尝读周光镐大理《玉峡山房记》,言及塔山东侧龟山北麓原有巨石“仙掌迹”, “率然东为龟山,叠石昂首,上有仙掌迹丹頳,风雨洗之愈现。”该“仙掌迹”毁于大跃进开山造田之时,“云舍天峰”石刻若非毁于兵燹,当毁于开山造田之举。其时以粮为纲,致人文景观灭失,可慨也夫!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20113&PostID=302653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