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关古道与珠玑古巷百家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3 21: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言

  在粤汉铁路修通之前,广东和外界最主要的沟通,是通过`粤赣交界处梅岭上窄长的梅关古驿道。梅岭又称大庾岭,“南控北粤,北挹三江”,为粤赣两省的天然屏障。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现存的梅关古道共长约8公里,路面铺砌青石及鹅卵石。

  古道两头的广东南雄市和江西大余县,因地利而繁华一时。千年风流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废弃、湮灭,而梅关尚在。

  虎踞梅岭的梅关隘口遍植梅树,每至寒冬,梅花盛开,暗香盈径。在梅关的南北两向,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与认同、阻隔与沟通呢?

  寻访梅关古道的旅程,成了粤赣篇的开端。



  在珠玑巷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张奶奶。
如今珠玑巷繁华不再,提起古巷的故事,老人不禁神伤。


  我是逆着古代中原文化经梅关古道进入珠三角的方向,到达梅关古道的。不过与古人主要靠航行不同,我选择的是汽车。事实上,从广州到南雄,早就没船可坐了。我走的这段路线,不是广东出省的主要通道,甚至不是粤赣之间的主要通道。

  这天是3月5日。我从广州经京珠高速先到韶关,全程3小时。再乘中巴,沿323国道,2小时后抵南雄。离南雄最近的古道,在往北9公里的珠玑镇。夹道成巷,名曰珠玑巷。

  “珠玑古巷吾家故乡”

  太阳快要下山了,72岁的汤玉兰忙好了家务活,和同龄的嫂嫂邓锦妹一起站在老屋前,边唠嗑,边等着在田里干活的儿子回来。

  这是一条悠长寂寥的古巷。黄昏的柔色里,两个老人从容而孤独。

  随着她们老伴的先后去世,她们居住的这个四百年刘氏宗祠族屋,也渐渐清冷。最多时,这里住有40多户,现在只剩下10多户,年轻人大多去珠三角打工,有些人嫌老屋住得挤,搬到巷外的新村里,剩下的就多是老人和小孩了。

  长1.5公里的这条巷子曾是翻越梅岭后南来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许多家祠堂门口竖着巨大招牌,标明是何方姓氏的祠堂。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进去,村落中竟然卧着一泓明镜般的池塘,池塘这一边是一溜新盖祠堂,走过一座古石桥,桥头一棵大榕树掩映下,沿着高高低低的石板路静静屹立着的,正是灰瓦泥墙的珠玑古巷。

  每当黄昏来临,整条珠玑巷就陷入沉寂。直到第二天,随着一群群说白话的人的到来,这里才开始热闹一些。

  这些人是来寻根问祖的,每年达10万人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这里的23姓1400人,是同一宗族。

  自唐朝张九龄奉诏开凿拓宽梅关古道,只需骑马行40公里陆路,就可以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进入珠江水系,“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梅关古道成为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而处于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繁华闹市,古称沙水镇。南来北往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古诗云:“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江西、福建、广州的许多客商,在此开设商店行栈,赣闽粤商品在此交流辐射。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庭闻其孝义,特赐予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就将敬宗巷改名“珠玑巷”。

  唐宋以来,大批中原氏族度岭南迁,均在南雄珠玑巷聚居驻足,休养生息,曾有153姓,而后再南迁珠三角一带,繁衍至今,各有2000万后裔在珠三角和海外,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珠玑巷被认为是珠三角居民和珠三角文化的发祥地。在古巷中门楼上,便可见“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的题字。

  珠玑巷的繁华持续了千年,直到清末粤汉铁路的修通。然后,南雄和大余之间也通了公路,即如今的323国道。珠玑巷迅速冷落在历史烟雨中。

  在30年前,珠玑巷还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当时的乡政府、供销社、卫生院等都在巷里,后来就迁到如今的珠玑镇,这里也早不叫沙水镇,而是叫沙水村。从2000年起,这条仍保存着鹅卵石古道的巷子,被开辟为景区。巷旁边,各大姓集资建起了16座豪华的宗祠。但当地人的生活没有多少改变,仍继续种田、种烟,平静从容地生活着。

  山这边和山那边

  梅关两边的两个售票点

  从珠玑巷往北再20公里,就是分属两省、跨岭南北的梅关古道。它和珠玑巷本是一条相通的完整古道,但在上世纪30年代修公路时遭到破坏。在南雄和大余之间,古有40公里驿道相连,岭南岭北现存仅5公里,刚好被岭上的梅关一分为二,两省各有其半。

  因了这条据说是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驿道,以及每年冬季满山遍开的梅花,山南和山北都开辟有风景区,以著名的梅关相隔。两个地方都在岭脚设有售票点。但让山南游客烦心的是,江西方面在梅关前还设置了一个售票点,他们要进入山北景区还得掏钱。

  “江西的游客来,只要不出我景区的门,我是不会收他们钱的。”南雄市旅游总公司梅关景区主任邓韶英说,“也许我更大方些吧”。

  邓韶英是“公家人”,他所在的旅游总公司是南雄市旅游局下属企业。与此不同的是,从1999年起,大余县旅游局把梅关景区承包给了外地商人经营,每年除收取6万元管理费外,门票收入悉归承包商所得。梅关前冒出的“第二售票点”,据说就是外地承包商来后增设的。

  但扯皮的事从此层出不穷。广东的游客不愿再买票,“同是一座岭,同是一条道,再要求买票就是乱收费”;江西的承包商则坚持“这是景区,自己投了资,应该得到回报”。

  3月6日下午,我们在山北景区就目睹了这样一场纠纷。几名游客从山南上来,进入山北景区时被工作人员拦住要求买票。一名本地游客很气愤,自称是带外地朋友到大余考察招商环境的,“想不到一踏上江西土地,就被你们破坏了当地的形象”。工作人员也不示弱,“我们是大余县委县政府挂牌重点保护企业,谁来了都要买票”。

  有人告诉记者,除了县委书记、县长,大余“有些头脸”的人物都逃不过门票这关。山那边的邓韶英却很大方,“凡是领导带来的,我们一律放行”。

  据邓对记者说,考虑到“让游客高兴地来去”,他曾和负责大余梅关景区经营的唐老板商量,看两边游客是否可以免费互通,对方则希望能从邓的门票收入里抽成。邓拒绝了。

  唐老板不同意“互通”,自有他的隐衷,那就是上他这的游客,比上邓韶英那的游客少得多。如果互通了,自己岂不是吃了大亏?

  同是一片梅林、一条古道,这几年,山北的门票收入比山南却是差得越来越远了。2001年,山北18万元,山南23万元。2002年,山北12万元,山南32万元。2003年,山南34万元(受非典影响),山北的数字估计不到10万。

  按照合同要求,唐老板已在山北景区投入了200多万元,建造了集住宿、饮食、休闲等功能的山庄,但多数时间少人光顾。唐老板还有20年的经营期限,照这般下去,成本恐怕都收不回,怪不得唐老板这般“小气”了。

  山南的热闹与山北的冷清

  其实,唐老板这里的古道要比山那边的长、宽、陡,更有曲径通幽的味道,两旁的梅树也更大、更高、更茂盛。这点,连邓韶英也承认,山北的天然条件确实优于山南,“我这里的土不行,几锹下去全是石头,想多种些梅树,还得从山下挑泥上来”。

  不过,邓不认为自己这边的花开得比山那边逊色,一是引进了一些梅树新品种,延长梅花的花期,二是加大了对梅树的施肥、除蔓、除虫等管理,三是往路两旁的山岭上多栽各种树种,改变了梅岭只有冬季梅花盛开的单调。

  相比之下,山北景区的梅树管理似乎有些跟不上,以致前年冬季正值梅花盛开时节,却出现了梅树成片死亡的现象。

  根据唐老板和大余县旅游局签订的合同,对梅树的管理属于旅游局的事。邓韶英认为,门票与管理的脱节不利于景区发展。

  记者谈到这个问题时,唐老板含糊地带了过去。他坚持认为,山南热闹,是因为广东人的出游意识强,交通方便,而且会宣传。

  今年正月初一,梅岭难得下了场大雪,梅花雪中开放,分外妖娆。初二一早,山南就给当地电视台打电话。随后几天,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了“粤北腊梅迎雪怒放”的新闻,一时间山南游客如云,停车场挤满了,车子只好在323国道旁排成长龙。7天长假结束,累坏了的邓韶英住进了医院。这个月,山南的门票收入有22万元。

  初二这天,唐老板也给当地电视台打电话,但对方说“没有车,来不了”。唐老板错失了一次绝好的宣传机会。后来,电视台领导带人来景区,被毫不客气地要求买门票。

  山北景区离县城其实不远,仅10公里,但后5公里都是乡村小道(其中2公里是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宽仅4米,两车相会非常困难。今年春节,一些本地旅行社嫌路太难走,干脆把游客拉到山南。

  唐老板寄希望于当地政府正在国道和山北景区之间新开的一条柏油路。但记者在山下的乱石铺村看到,村民用大石块挡在了推土机的前面。他们说,政府征地给的钱太少了。

  承包经营是江西很多地方为加快发展,对国有企业包括许多景区推出的一种被普遍认为“具有现代理念”的经营方式,但5年来,唐老板的烦恼似乎要多于开心。

  当然,邓韶英也有烦恼。他想把山南景区文革时毁坏的200多块古人留下的字碑恢复,“还千年古驿道的文化真身”。但目前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

  山北其实也在筹划更宏大的计划。除了开路,还包括把山下古驿道旁的乱石铺村民迁走,建仿古一条街、精品梅苑、梅岭书画院等一组“高品味”的景点,“成为赣南乃至全省最好的一个景点”。总投资1500万元。

  但这不是唐老板的个人想法,而是大余县领导的“共识”。

  大余县的官员普遍认为招来的这名外地承包商“小打小闹,舍不得投资”,景区规划起点低,没有特色,造成了目前景区的冷清。“如果他还愿意继续合作,我们当然欢迎。如果他没有钱,我们只有另想办法,反正这个规划一定要在两三年内实现,县里已经下定决心。”县旅游局一名负责人说。

  “5年前,能招来200多万确实难得,但随着山门大开,形势发生变化,这些投入显然远远跟不上景区发展。”有人对梅关景区开发作出反思。

  不知是不是山南的热闹触动了山北的官员?

  山南和山北,相似背后的竞争

  邓韶英挺乐意和年龄相仿的唐老板交朋友。有时下了雨,没什么事,他会打把伞,穿过烟雨迷蒙的梅关,去山北和唐老板聊天。

  但这不影响山南和山北一直暗中进行的竞争。曾在梅岭一带开展三年游击战的陈毅元帅,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等诗篇。于是,山北建了个“陈毅隐蔽处”,山南也对游客说,陈毅当年是在这里打游击。山南立了块陈毅手迹的字碑,山北也有《梅岭三章》的碑刻。山南有座夫人庙,山北也新起了一座庙堂,“史载”同样精彩,香火也同样冷清。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历史地位来看,南雄和大余都非常地相似。

  都处大庾岭下,都属山间盆地。都是客家语言体系。都是革命老区。

  山南和山北太相似了,就连山南有个梅岭镇,山北也有个梅关镇(现和县城合并)。南雄早已撤县设市,大余也在加紧“经营城市”,大余人很自豪能成为赣南有名的“小深圳”。

  但山南和山北又显然不同。我刚从南雄到大余,马上就感觉到这里的寒气和干燥,上唇很快结了一层壳,需时不时用水湿润了才舒服些。当地人告诉我,梅岭上的红梅会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真所谓一道岭两重天。

  在山南和山北之间,323国道整得更平了,拓得更宽了,车流更密集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也已经规划好了。

  山北的赣州商人到山南的南雄投资改造三影塔城市广场,现代化的步行街和商住楼将一改塔下的脏乱差。而更多的粤商跨过梅岭,到大余投资建厂。在这里,他们被官员热烈追捧,享受着山南几乎不可能的各项待遇。如今,大余县境沿323国道,雨后春笋般冒出了5个工业园区,区内工厂大半是“广佬”建的,他们创造的税收占到了当地财政的“半壁江山”。

  大余的“外商”、“外来妹”

  招商引资,“外商”争夺战

  大余人把外来的投资商叫做“外商”,钟伟良应该是大余最牛的“外商”。大余每一任县委书记上任后,下访的第一家企业必定是钟的公司,挂点的第一家企业也必定是这家公司。来自广东梅州的钟伟良先生,成了大余的一个传奇式人物。几年来,他通过租赁和买断,把一家濒于倒闭的国有钨厂,迅速发展成年上交税收1200万元,全国首批拥有自营出口权、全国钨业第一家人均创税10万元的现代化企业。更难得的是,通过持续巨资技改,他拉开了当地有色金属深加工的序幕。当地官员评价他是“劳苦功高”,有人却爱问个究竟:为什么会是广东商人?

  大余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杨小妹说,钟伟良们让当地人耳目一新,更多的是给大家带来了思想上的触动。

  1996年,杨小妹还在赣粤交界处的一个乡当副乡长。山北、山南各有条河往下流,广东人在山南建了5级小水电后,找到山北,希望能合作搞水电开发。对这个“新鲜事”,山北的领导却不敢拍板。

  5年后,广东人终于越过山岭,在山对面的这条河上建起了第一级小水电。看到外地人发财,本地人憋不住了,先是参股,后是控股,最后干脆甩开膀子,开始自己投资小水电。

  现在,山北的这条河上面,已经建起了8级小水电,比山南还多3级。而且,最后几级都是当地人投的钱。

  大余县政府网站上,有句口号是“江西省各级政府有的全有;广东、江西等一些地方没有的优惠,我们也有!争创江西省最佳投资环境县!”事实上,在以招商引资为主线的大环境里,随着周边地区对“外商”资源的抢夺,从1998年以来,大余县对“外商”进入的门槛一降再降,政策是优惠了又优惠。对达到一定固定资产投入的,土地几乎是白送。

  但本地民间资本是很难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这让一些本地商人不满。注意到这种情绪,官方已经开始努力把“一碗水端平”。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县领导在全县招商引资表彰暨动员大会上就专门谈到这个事。

  本地人走了,“外来妹”来了

  令很多人吃惊的是,在大余外企的打工者中,有四成来自广西、贵州、四川等外地。

  实际上,当许多“外商”雄心勃勃来大余投资时也大跌眼镜:在以充足、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江西,竟然出现招工难。

  招工难的一大原因,是大余比邻广东,年轻人素有出外打工的传统,认为“在外虽苦,但闯一闯还是有好处”。家门口打工满足不了他们骚动的心。而年纪大的,又不符合企业要求。

  要求熟练工和技术工的工厂更是告急。这促使当地加快了职业培训的步伐。

  当地一名官员承认,原来觉得本地人都是外出打工的多,花钱培训岂不是为广东培训了?现在醒悟过来,有些迟了。

  大余县人劳社保局、妇联、团县委、总工会等4家单位担起了招工的重任。他们背着任务,以组织的名义,各显神通。本县没有,去外县,外县没有,去外省。

  这般招来的工人,加上打工者“以工招工”的数字,大约有4000多外地打工者聚集大余。而这种状况,在整个赣南地区非常普遍。“外来妹”,这个十多年前只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新名词,现在也出现在像大余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外商”和“外企”给大余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变化,但总体感觉,大余人对不断拥入的“外商”还是非常宽容,甚至是感激的。大余人说,“这几年,大余经济走上快车道,县城建得像花园”,“没有外商哪会有这么大变化?”

  珠三角的发展史频频被当地人提及——“一开始也是比较乱的,现在不也整治好了?发展是硬道理。现在的大余就是当年的珠三角。”(南方网讯 编辑:唐莉娜)

200404150275_394698.jpg (62 KB, 下载次数: 157)

200404150275_394698.jpg

mg.jpg (16 KB, 下载次数: 161)

mg.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7 14: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