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1-19 23:13 编辑
9 |5 z0 W- b, z4 }" C
/ N0 _- p& }1 W$ P# R' p/ s+ d 莆田姚会材料汇编,天明公季房先公名士录,其中涉及我潮阳姚氏先祖的有(7)楶公(P68)、(9)琳公(P69)、(10)鼎公、(11)孚公等4公。
" p! h1 |+ t, K/ r4 {+ B (10)鼎公——内中有错字。特传我编纂的姚鼎公传(名贤荐辟知县公传)及其注供你参考。* f. p. Y0 k9 L) a
' ` ^& n4 h8 I k* ~4 D' X* i9 ]3 e/ U% x, s+ J! n
名贤荐辟知县公传 公生宋末,其行状无可详考。但族之故老相传,才智人望,素负君臣大义。当文丞相循潮,公暨萧御疾谒见,竟以大义饮泣。丞相察御疾颇谙韬略,署为巡海宪佥;公独慈祥,命摄县事。虽宋祚将移,力不能支,然督率民兵,与文丞相遥相应援,崎岖二三年间,至宋 (姚培才手抄本是“祚尽”),避位去。故世号为知县公。 (族谱卷4-P70) 辟知潮阳县姚鼎墓 在古埕白墓左。一世宣教葬白墓。二世致政葬大坭都。 (光绪志P56)(姚钟尧注:姚鼎墓仍在古埕北门寨墙外,据说1971年重修过,1978年后少有人祭祀,现荒草丛生。二世祖墓仍在大坭都,今惠来华林村华林山,穴名“壁上安灯”)
' O2 }; @9 @! X# Z$ q5 S% g. s ( C+ L6 R: \( k2 \4 u* F& c8 u
附 姚鼎公行实 (三世)鼎 字宪民,号宗工。宋潮阳知县。与弟议将祖田地带秋粮叁百石分为孟、仲、季三房世业,另拔尼定庵后西北畔园地叁百亩,立为蒸尝。又拨尼定庵前西南畔园数百亩,舍入尼定庵以祝冥福。后并入丛林治平寺,经官俵卖充饷矣,详见传。生卒月日,遭元兵火失记。配叶氏,号安人。葬本里白墓左,坐丁向癸。子三:济,涣,亹。 (族谱卷2-P3)
; i& N) _1 E/ o T5 a( u姚钟尧曰: 这里不选用《光绪潮阳县志》P385、新县志P1041和《潮阳潮南人物志》P15的姚鼎传,而是采用族谱的列传。族谱是难得文献,谱中的人物记载一般更实在和可信,尤其是400多年前那种环境的文字。为了更好了解姚鼎公,还附上他的行实。 姚琳公与子姚孚公,800年前卜居江南古埕里,后来姚琳公返回莆田,四修族谱时断以姚孚公为一世。到了三世有鼎、文规(号閤门)、洪道(号云心)3公,自此古埕姚氏,也即潮阳姚氏分孟、仲、季3房(或3宗)。我祖屋和红砖门闾属季房。 今古埕族人,主要是8房头:仲房1房头,季房六世正(叟)祖1房头、野(叟)祖6房头。今古埕无孟房族人居住,据说到了十世,徙到海门。 据说,泰国有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姚宗侠,在棉城镇六小学楼上设有“保元堂”,神龛有潮阳姚氏一、二、三世先祖牌位,因孟房海门族人未明确表态,故缺三世姚鼎公神主牌。听古埕崇德堂族人讲,想将五世季房祖牌位也安放在此。 族谱记“(姚鼎公)生卒月日,遭元兵火失记。葬本里白墓左。”白墓是始祖姚孚公之墓,至今完好保存在古埕。而新县志却有“姚鼎(1232~1279)”的生卒年,不知从何得知? 光绪志记“姚鼎,廉访使莆田姚宗之玄孙,祖乡贡楶尉潮阳,始家于邑南” “鼎……宋亡乃去位《潮府周志》。至明弘治戊午(1498),族孙治中琛修墓,为勒石表彰义列焉《臧志》。”这段记载与族谱是一致的,讲鼎公在宋亡后离开知县位,并没有说“献身沙场”。 然而,到了1997年10月,新县志记“姚鼎(1232~1279),宋廉访使、福建莆田姚宗的玄孙。鼎之祖父乡贡,创家邑南,至鼎已历三世。”“鼎……直至宋亡,自己也献身沙场。”这实际上是用光绪志姚鼎传改写的,这一改却改出几个错:不知我潮姚氏有莆田先祖姚宗之,“姚宗之”错成“姚宗”;不知我潮姚氏上始祖姚楶是乡贡,是潮阳县尉,是鼎公的高祖父;不知我潮姚氏始祖宣教姚孚公才是鼎公的祖父。至于“鼎自己也献身沙场”,不知是凭何而说。 纪念特刊P272《姚氏历代先贤略举》有姚鼎传,是在2005年9月编的:“姚鼎公 ……,并跟文天祥南下抗元,献身沙场。”不知编者是凭何而说,还是跟着新县志说? 今潮阳姚氏大宗祠,是原司马祠一乐堂,本是为十世姚绍公父子兄弟建的。宣传姚鼎公和姚氏三君子,无需杜撰历史而再三说司马祠也是为姚鼎、姚琛和姚瑷建的。何必乱添枝插叶呢? 4 t7 x1 p5 }0 l+ C
(4)未完 ; Y6 Y7 a" G8 p
3 B: `; o& r* F t'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