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理類 (魏·酈道元撰,清《四庫全書》館臣紀昀等據《永樂大典》所引校勘)《水經注》 卷四 河水 “又南過汾隂縣西”。……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瀵水”,其水西南流,歴蒲坂西,西流注於河,河水又南逕陶城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舜陶河濱,皇甫士安以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蓋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闗。汲冢《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闗。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焉。 “又南過蒲坂縣西”。《地理志》曰:縣,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於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案:《漢書》作《秦世家》云以垣為蒲反,此《史記·秦本紀》語。《索隠》曰:“為”當為“易”,蓋字訛也)。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案:“潘”,原本訛作“瀵”,今攷潘縣,《漢書·地理志》屬上谷郡,㶟水章,潘泉故瀆,上承潘泉於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史治。太和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雜(案:近刻訛作“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河流,醖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漿焉,别調氛氲,不與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談,郡南有歴山(案:“山”下近刻衍“也”字),謂之歴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西逕歴山下(案:西近刻訛作“迺”)。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舊説舜葬上虞,又《記》云耕於歴山,而始寧、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於山下,多柞樹(案:上虞、剡,並屬會稽郡,順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始寧縣)。呉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歴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彊引大舜,即比甯壤(案:近刻訛作“寧懷”),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録之常經矣。歴山媯汭言是則安於彼,乖矣。《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内,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於河。河水南逕雷首山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並訛作“經”,“南上”近刻有“又”字),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案:近刻脱“也”字),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曰縣有堯山、首山祠(案:“首”,近刻訛作“有”,下脱“山”字),雷首山在南。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渺邈,非所詳耳。 “又東過大陽縣南”。……傅説傭隠止息於此,高宗求夢得之是矣。橋之東北,有虞原,原上道東(案:近刻脱一“原”字)有虞城,堯妻舜以嬪於虞者也。周武王以封太伯後虞仲於此(案:“後”,近刻訛作“弟”),是為虞公。晉《太康地記》(案:近刻脱“晉”字,“康”訛作“原”)所謂北虞也。城東有山,世謂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廟。《春秋穀梁傳》曰:晉獻公將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乗,垂棘之璧,假道於虞公?曰:此晉國之寶也。曰:是取中府置外府也。公從之。及取虢滅虞,乃牽馬操璧,璧則猶故,馬齒長矣。即宫之奇所謂(案:“所”下近刻衍“以”字)虞虢,其猶輔車相依,脣亡則齒寒,虢亡虞亦亡矣。其城北對長坂二十許里,謂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戰國策》曰:昔騏驥駕鹽車,上於虞坂,遷延負轅而不能進。此蓋其困處也。 卷八 濟水 ……《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俗謂之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歴山,亦云在此,所未詳也。 卷九 沁水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又南過陽阿縣東”。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案:近刻脱“濩”字),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者也。 卷十一 易水 “又東過博陵縣南”。……《郡國志》曰“蒲隂縣有陽城”者也,今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瀆屆清梁亭西北,重源,又發博水,又東逕白堤亭南(案:“白”,近刻訛作“自”),又東逕廣望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忠為侯國。又東合堀溝,溝上承清梁陂。又北逕清涼城東(案:“涼”,近刻訛作“源”),即將梁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朝平為侯國。其水東北入博水,博水又東北,左則濡水注之(案:此南濡也,今名祁水)。水出蒲隂縣西昌安郭南,《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諸傳記(案:“諸”下近刻衍“子”字),無聞此處。世代云逺,異説之來,於是乎在矣。 卷十三 漯水 “漯水出鴈門隂館縣”。……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瀆舊上承潘泉於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記》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歴山,山上有虞舜廟。 卷十七 渭水 “又東,過陳倉縣西”。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陳寶雞鳴祠(案:近刻脱“陳”字)。昔秦文公感伯陽之言(案:“陽”,近刻訛作“道”),遊獵於陳倉,遇之於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暉暉聲若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孫舜妻盲冢祠。 卷二十二 潁水 “東南過其縣南”。……其水東南逕陽城西(案:“南逕”,近刻訛作“流南”),石溜縈委溯者五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竝於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 卷二十四 瓠子水 “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又東北過廩丘縣,為濮水”。瓠河又左逕雷澤北,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餘里(案:“成”,近刻訛作“城”),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叔武於成,應劭曰其後乃遷於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志》曰成陽有堯冢靈臺,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臺(案:近刻訛作“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採捕。前並列數碑,栝柏數株,檀馬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聨蔭,扶疎里餘。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臺之東北。按郭緣生《述征記》,自漢迄晉,二千石及丞尉多刋石述叙。堯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載,記於堯妃祠(案:近刻脫“祠”字),見漢建寧五年五月(案:“五年”,近刻訛作“四年”)成陽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堯陵北仲山甫墓南(案:近刻脫“仲”字),二冢間有伍員祠(案:近刻脫“有”字),晉大安中立一碑,是永興中建,今碑、祠並無處所。又言堯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東南六里堯母慶都冢,堯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攷地驗狀,咸為疎僻,蓋聞疑書疑耳。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歴山。山北有小阜南屬,迆澤之東北(案:“迆”,近刻訛作“池”)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聨屬,濱帶瓠河也。鄭玄曰歴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或言今濟隂歴山是也,與雷澤相比。余謂鄭玄之言為然。故揚雄《河水賦》曰:登歴觀而遙望兮,聊浮游於河之巖。今雷首山西枕大河,較之圖緯,於事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處也(案:近刻脫“所陶處”三字),不言在此。緣生為失瓠河之北,即廩丘縣也。 卷二十五 泗水 “泗水岀魯卞縣北山”。《地理志》曰出濟陰乘氏縣,又云出卞縣北,《經》言北山,皆為非矣。《山海經》曰泗水岀魯東北,余昔因公事,沿歴徐、沇,路逕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陶處也(案:近刻脱“陶”字),井曰舜井。皆為非也。墟有漏澤(案:“漏”,近刻訛作“澤”),方十五里,淥水澂渟,三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復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案:“側”,近刻訛作“則”),廣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案:近刻脫一“漏”字,又“則”字訛在此句之下),傾陂竭澤矣。 卷二十七 沔水 “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其水西流入於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漢水又東逕媯虛灘(案:“虛下”,近刻衍“為”字。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世本》曰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虛(案:“姚”,近刻訛作“媯”),故後或姓姚,或姓媯(案:“故”下近刻有“舜所居也”四字,係重出衍文),媯、姚之異是妄,未知所從。 “又東,過西城縣南”。……漢水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地理志》:漢中郡之屬縣也(案:“志”下近刻衍“曰西城故”四字)。漢末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故西城縣之故城也。氐畧漢川,梁州移治於此。城内有舜祠、漢髙帝廟,置民九户,歲時奉祠焉。漢水又東,為鱣湍……南入谷,有長利故城,舊縣也。漢水又東,歴姚方(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盖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 卷三十 淮水 “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游水又北逕東海利成縣故城東(案:“成”,近刻訛作“城”,“東上”衍“之”字),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歴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曰堯疇咨四嶽得舜,(案:“疇咨”,近刻訛作“時曰”),進十六族,殛鯀於羽山,是為檮杌,與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謂之四凶。鯀既死,其神化為黄熊(案:近刻訛作“龍”),入於羽淵,是為夏郊,三代祀之。故《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於羽山之野”者是也。 卷三十八 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又東北過泉陵縣西”。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案:“南下”,近刻衍“流”字),西流,逕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隂。山南有舜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自廟仰山極高,直上可百餘里,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峯者。山之東北泠道縣界,又有舜廟,縣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儉立。……零陵郡治,故楚矣,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寔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湘水又東北,與應水合,水出邵陵縣歴山,崕隥險阻,峻崿萬尋。澄源湛於下,應水湧於上,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晉分觀陽縣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逕有鼻墟南。王隱曰: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案:“陵”,近刻訛作“陽”),東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余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慧,死靈何寄乎應水?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注之”。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逕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隂,……為南嶽也。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 “又北過羅縣西,㵋水從東來流注”。湘水又……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黄陵廟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 卷四十 漸江水 “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江水東逕上虞縣南,王莽之會稽也,本司鹽都尉治地,名虞賔。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