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字流变史:茶、槚、设、茗、荈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27 14:50: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世界各种语言中的“茶”,均从中国对外贸易港口所在第广东、福建一些地区“茶”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个,“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茶经·一之源》)“茶”字是由“茶”字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设、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 n- H  X# f5 K; C* M1 z" {' q3 I% ~, P" V' r2 i* {; i- x& ]

: a7 Y6 g8 Y1 t  P) X" _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1 v) P" y4 v+ c  H" z/ s: R. ]2 h$ c
. B/ F; h3 E4 V$ U3 C/ u, T
(一)荼的含义
" z' q' A% a/ V; H: g3 j8 c8 X7 e8 Q) z4 K% L  ]$ `- `1 z2 A
苦菜
* U8 Y$ J! e& m; f* @* z
, s( ^' v8 k/ ~+ M《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D- ]' v- r! y) A$ V8 b# c* g
, S5 J7 i# v- a% }
茅秀" _& L/ L6 _9 v* K0 n& w
2 C# b6 b; v# G/ ~! _) V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5 V4 q) l7 Z0 }+ B0 y% b, a4 |% j2 p1 Q. J: g4 W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 U' ^/ ^1 A3 m& e  `
3 Q3 F: `% ?0 g2 `5 t" Z9 x3 z其他- @9 B1 i9 i+ H  Z

8 ~0 m& k# t2 x/ J: x2 e' U6 g' K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 ^8 z0 q! e, X
* t+ x# K& k! j8 o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 p" ~7 ^' }9 V; Y* ^& n
/ k0 O5 R1 U' i' G% z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4 W/ {# ~7 H0 Z$ R+ {
1 E, e' q9 ^# U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2 j+ X. L3 u( |3 ^2 k
2 d% O# M( {2 M- i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p* m6 |. S) ]) w7 |9 c7 h
  R1 h2 G% f: r6 ^0 T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C7 I4 d# i0 ?) H" }6 o
# O' O4 f1 c( K) p/ q; T% n

1 p2 Z; d' F; g3 @" Z
8 L/ U& {) y& e! p2 n- W二、茶的其他称谓5 ^' c+ s/ r0 z& Y6 P0 V

+ Y+ V% A. Y( _* n  E1 |(一)槚
  K- G3 i8 e+ `6 ?! y4 X- b) |+ ?/ Z/ [1 B
槚,又作榎。《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按照《说文》,槚即楸即梓。《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楸,美木也。”则楸早在早秋落叶,故音秋,是一种质地美好的树木。《通志》:“梓与楸相似。”《韵会》:“楸与梓本同末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综上所述,槚(榎)为楸、梓一类树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槚,苦茶(《尔雅》)。槚为楸、梓之类如何借指茶?《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因茶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来借指茶。槚作楸、梓时则音“假”因《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则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汉。但槚作茶不常见,仅《尔雅》和南朝宋人王微《杂诗》两见。/ \, K  [" y7 C% \% c% ]! i! X  O' w

$ s: u! t) C# M, a% u+ o' Z, ?9 r(二)茗$ I& l" V, u0 i. m. c3 A

( U2 G6 w( `, s- A3 x( J* ?1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旧题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晋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尽。/ `; X0 ~7 j+ H: s# q% o% y

0 \* Y+ s1 ^( q3 Q+ }1 k(三)荈& d% d9 z5 t- W+ R. ~, o4 P6 X
3 ]) p. d3 ?/ `$ M( T
《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荈,尺*切,茶叶老者。“综上所述,荈是指粗老茶叶,因而苦涩味较重,所以《茶经》称“不甘而苦,荈也。”《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其与哲学家、文学家杨雄及文学家王褒都是四川人,而四川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地区,“武阳买茶”的武阳就是现今四川彭山。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只有茶一种含义,所以,《凡将篇》中的“荈“指茶是可能的。荈为茶的可靠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应是茶饮料。晋杜育作《荈赋》,五代宋初人陶谷《清异录》中有“荈茗部”。“荈”字除指茶外没有其他意义,可能是在“茶”字出现之前的茶的专有名字,但南北朝后就很少使用了。0 h) e4 U' ]) A8 R5 L8 t  p

# }+ I, Q& v$ @( U0 P9 {(四)设
7 _+ l# g8 n2 L9 d9 t
- @4 Q+ i( g& f" T/ P《说文解字》:“设,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设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西汉杨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茶曰设。”但以设指茶仅蜀西南这样用,应属方言用法,古籍仅此一见。
1 S  T, V6 u- H7 O5 O$ c  M/ s! D1 l$ g. P2 h7 p) _/ w: k( w0 z
三、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 N; m1 ?' t1 a$ h( u, h
& x& f" }5 \, r' Y# q. C; x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 s" {6 a% A6 J6 |, O+ T' V0 p& ~5 E. {( R% A; O2 y' `; F3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3 04: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