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族)谱在编修方志中的价值与运用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0 11: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家(族)谱在编修方志中的价值与运用6 n! P, d- f! c1 J( g
8 p; y' t8 x! r( Q3 d' W$ S) H
                                    余奎元& L! E# }+ V) S% }% [

$ z  z# R4 L3 R' p8 O: c2 |) B! w  家(族)谱是记述氏族世系,普载一家一族的人与事的书籍。我国的家(族)谱,源远流长。《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由此可知,自三代(夏、商、周)就有编修谱牒之举。流传至今,据估计在六千种以上,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8 V5 q" b5 r, t9 u6 u3 K  家(族)谱中记载有自然、人文的史料,可以提供多学科的丰富的资料,对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人类学、伦理学、经济史、华侨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家(族)谱是多功能的,本文就编修地方志中谈谈家(族)谱的价值与运用。
0 u& [0 E/ M" D9 J% S
6 o& h: s% w2 i8 v( h( |一、家(族)谱的有利条件
) y! G5 n6 l5 V8 B+ U
. x* B# C; m9 J$ t6 H  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中提出:“族谱之书,允宜入史。”章学诚也很重视谱牒在修志中的作用,他说:“且谱牒之书,藏之于家,易于散乱;尽入国史,又俱繁多,是则方州之志,考定成编,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备国史之要删。”(《和州志·氏族表序例》)家(族)谱所以能在修志中发挥作用,主要有四点:
8 V, g& w  `& P! q& h( X  1、修纂谱牒,全族重视。古者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建宗祠、修坟墓、订谱牒。并将谱牒与方志、国史等量齐观,提出“族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蔡元培指出:“谱之宜修,诚盛事矣。”是“子孙之光荣事。”(《黄碧洋余氏修谱序》)。对这关系到典礼的大事,修谱时动员全族的财力。经费筹备主要靠三个方面:祠堂租产、捐助款、按丁派捐。因此,经费充裕,可以从容其事。若要溯源追本,还不惜远走千里去核对旧谱,寻访旧迹,所以载事较确。
) T5 n8 C  P  F7 o1 I% A' ^8 A  2、族人修谱,地近易核。家(族)谱是本族人修本族的谱,都是编修在一个地方一个支派的事迹,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是聚居在同一个村落。因此,地域范围小,核对事实亦较易。4 Q/ f+ i# r/ d7 j& A9 B
  3、连续修谱,时近迹真。古人提出,家乘必三十年一修,如过限不修,即以不孝例论。按时修谱,原是封建礼教中的一件大事,若逾时不修,即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谱牒是最有连续性的资料。《浦城雁塔西山徐氏宗谱》自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四百九十六年间,就修了十一次,平均每隔四十五年修一次。第四次与第三次,第七次与第六次之间只隔十年,最后一次与第十次之间只隔二十六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事者当时均健在,所以见闻较确而多是亲身经历。5 m& a7 v5 t, z
  4、修者热心,乐于从事。编修族谱,既被认为是尊祖敬宗的大事。所以举族上下都乐于效劳。大多承修者都兢兢业业,认真考证。笔者所见家(族)谱的序、跋中,记述专心谱事的例子很多。《新修太原王氏族谱》的主修者,沿着族人迁徙的路线探源采访,栉风沐雨,因而成疾终于正寝。能这样身体力行的献身谱牒事业,其所记之事实该是可征信的。9 Q. ^6 j- U) j; _# C/ ?

: w6 |5 u" T' \+ I! I二、家(族)谱的价值
0 H# C7 O- a! C: C# V- C2 L1 D+ z: U' u: ^
  宗族致力修谱原是为了尊祖敬宗,别亲疏,辨昭穆,以达到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目的。但是,家(族)谱中也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亦是不可否认的。我国一些学者早就注意对家(族)谱的研究。地方志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材料。而家(族)谱的内容对这几个方面都有涉及。家(族)谱的内容可为编修地方志所用,主要体现下面几个方面:
/ }5 g# ?  P- P  1、提供历史人物的资料。0 R% q" E% i* u
  家(族)谱大量记载本族人物生卒、世系及族内名人事迹。这些记载,可以补地方志之不足,增添新的内容。8 L5 X( D3 A. i/ \
  (1)发现人物。宋代工部尚书邓佐是浦城人,但在浦城的旧志中没有记载。最近,从征集到的《浦东小密邓氏族谱》中发现是南阳迁往浦城的邓氏第四世祖。谱内载明邓佐是宋天宝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卒葬小密卯斋。后到小密实地考察,遗址,墓葬至今还存。
" f3 x/ p$ V4 S) Q  (2)确定历史人物籍贯。旧地方志为了炫耀乡里,有拉名人入籍的弊端,也有的不分祖籍、出生地及宦游地点,统统入志。家(族)谱重源流世系,修谱的子孙也不愿冒他人之祖而弃自己之宗。所以,拉人入宗的情况极少。我们可以通过家族迁徙情况确定人物的籍贯。近年发现的《岳氏宗谱》、《施氏宗谱》、《孙氏宗谱》对探索岳飞、施耐庵、孙中山的籍贯提供了佐证,充分表明家(族)谱在确定历史人物籍贯中的作用。$ a9 d9 c! Q$ G! _" W8 t, t3 |. j3 X
  (3)可以确定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地方志对人物的生卒年一般未载或记之不详,这对研究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评价人物无疑是一个缺陷。在这个问题上,往往能从家(族)谱中找到答案。谱牒对人物不但载生、卒,而且记娶葬;不但载年、月,而且还记日、时,这些俱据本房族人所报及各房先人灵位录下,至使有些人物生卒缺考,也能从世系表中,根据上、下世系进行推算,得出约数,不至缺漏。
& `2 F+ O) O+ v4 ^# r0 I; k* M' d: O  2、可以考证地名。
% @7 ?3 z) Y8 c9 j- X  U& H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地名有的更改,有的消失,有的地名由来失传。家(族)谱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料。! k" D' U0 p& E9 D- [/ A" J
  (1)家(族)谱对祠田、祭田记载特详,均载有坐落地点,书明四至,通过研究这些地名可以发现佚名和原名' u: e9 z8 F% s" D7 Y9 |, r2 U
  (2)家(族)谱的村图、里居图和墓图上都详载村庄附近及墓地附近的山川和地名,并有方位、走向。这对地方志编修是很有价值的。) F: d# q* V+ V3 k, i5 L
  (3)谱内的“八景图”、“八景诗”或“形胜记”之类,虽然其中部分是牵强硬凑的,但也有许多地名信息,有的也颇有参考价值。
" I' e: R" h6 h" [5 r  @5 b9 U  (4)探索地名由来。有些村庄是某族的开祖地,地名即由此而起;有的虽后迁入,但在“村图记”中也载由来。如有一地名叫“肖军”,现在都将其中的“肖”读为“xiāo”,使这地名含义费解。后在这里看到《肖军刘氏宗谱》,谱载:因村周的山“恰肖军威流传,延以肖军名。”原来这“肖”字,意为“肖象”的“肖”作相似解,应读作“xiào”,从而使这问题得到解答。
4 [. N* x. v+ u2 G: `( v  3、关于经济方面的资料。" ?( t4 S9 [; X9 R7 g
  旧方志重人文、轻经济,经济资料很少。家(族)谱虽没专设经济编目,但多方面涉及到经济门类,新修方志时可从中获得地方经济资料。
; ^1 F% d- h5 ]% J: A' j1 i' M# D  (1)家(族)谱内不仅载有祭田、祠产、书灯田的田亩数量,而且还将亩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佃农是谁,租额若干,一一载明。这些资料对研究当时当地的地租剥削很有参考价值。# ]# _' g* d  }
  (2)为了防止产权纠纷,修谱时将契约全文载入。从契约可以提供当时租贷制度及房屋、地基、田亩,山场的研究资料。
; @6 [' Y1 I7 Q" p  (3)家(族)谱对当地物产有所记载,对名产记载特详。这是新志中《物产志》中的重要资料。
9 ^! ]; A$ Z9 S  4、有关交通的资料。1 \( X3 J) z$ p+ F9 F. G
  古人将修桥铺路视为善事。同时,为了显示居住地的地位,载四达情况,这些都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交通史资料。
  k2 g( v! r- h1 E! g5 j; K) L  (1)桥、路。若一个人为本地倡捐或捐资修桥、铺路,在谱内必为他立传。从这些传记中,可得知当时桥、路的规模、修建情况及历史。6 [( H9 g8 s9 @1 y5 G2 b
  (2)古道路。在谱的“序”或“村图记”中,描绘本村里的形势、交通也就是形势中的一个内容。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演变,有些原是冲繁之地,现已可能是较为闭塞的山村。如浦城的王家桥村,现是一个小村庄,但《太原王氏宗谱》载:“前对王家桥,为江、浙、闽三省通衢之路。”但现在由闽入浙不走这条路了。这就为我们探索入闽古道留下一条重要资料。
+ P( b( |8 k" q1 R4 b* [/ H: D  (3)有些家族,是从外地迁入,为了不忘其祖,载有迁居地到祖家的路途,如《吕氏宗谱》,即详载浦城去漳平的路程,有每站的地名,也有里程。
+ k: y  ~7 g2 o  5、有关军事的资料。
1 @% D2 M  m3 \/ i% A' t  家族的迁徙大都与战乱有关。这在家(族)谱由是必记的;族人内镇压当地农民起义有功者,或办团练有成绩者,传中必记;有因战事暂离居住地,后又返重建家园,序中必记。这些都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资料。但小范围的战争,史册不记,大的战争对地方的影响,史册也不载,这些,舍求于谱牒不可得。4 N4 }- Z% ^, H) [* j
  6、有关科举、教育情况。; ^) \* `$ G% W
  在“唯有读书高”的旧社会,对科举、学校是非常重视的。这方面的资料在家(族)谱内比比皆是,在编写教育志时必求助于谱牒。在科举时代,对考上秀才以上的人物;在兴学校以后,小学毕业以上的人物,谱内必载。为了使族内子孙光大门庭,宗族设了书灯田,凡有书灯田的宗族,修谱时必作《书灯田记》,这又是研究当时教育制度的好资料。, o' t# {' P( J7 g3 K
  7、可以发现名人佚文。5 Q  l. [) w, w/ V/ E" C0 _" S
  修谱者为了抬高宗族的地位,设法请名人作序或给先人立传作赞,从笔者所见的家(族)谱,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朱熹、文天祥、岳飞、宋濂等等都为家、族谱写过序,作过传,近代的蔡元培先生亦为谱作过序。因为家(族)谱秘藏于室,这些文章大都没有收入这些名人的文集内,成了佚文。
6 t2 z# {0 A% n  r0 {  8、考证当时当地印刷、出版情况。- W6 i" h2 V( E# |
  家(族)谱大都是当地剞劂,谱内有主梓者“告成序”,序内叙编刻过程,这是当地重要的出版事业的资料。同时,从家(族)谱本身的版式、文字、墨色等等就可体现当时当地镂刻、印刷水平。$ J! W. w; S$ q7 A5 q
  9、考证风俗、方言。
7 ^) s" j+ f/ ?, G! P- ^8 |  修谱时对本宗来自何处,何年始迁,多方考辨,载在谱内,这对考证当地风俗与方言的形式、变化,大有作用。有些风俗,特别是方言岛,与周围回异,若寻得当地的家(族)谱,这些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6 `. _# k, }2 p$ P8 x# Z: p5 X& r

# R' R9 M8 f' Y  V( }% x1 a三、使用家(族)谱应注意的问题
# [: c. m, w, {( G4 z9 ?
4 _% J& [! z( F3 T3 A4 x# D: R  家(族)谱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作用,在新时代,依然有其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家(族)谱毕竟是封建族长主持编修的,其宗旨是维系封建宗族制度,糟粕难免。同时,在编纂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我就编修地方志中,使用家(族)谱应注意的问题提几点看法:
( x% R5 \& K& W# j# a8 u3 W1 ?; G  1、家(族)谱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对农民起义歪曲污蔑,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天人感应”的说教,以致大肆宣扬封建的忠孝节义,这些应予摒弃。我们只能取家(族)谱中有价值的史料。
4 s4 |7 I+ H0 R1 Z$ [0 n% ^  2、家(族)谱为了光宗耀祖,对族内人物隐恶扬善,甚至将他人事绩加在族人的头上。对此,应认真考辨,不应为那些“赞”、“铭”所迷惑。3 b* U2 K1 V  n. \
  3、不惜笔墨的所谓“八景”,有的是聊以充数的,有些确也名不虚传,不要轻易否定或肯定,应实地考察来确定。1 t* L+ K( {$ K% M) {( _
  4、沧海探珠,寻找线索。谱牒的序、跋大都是等因奉此,八股式的文章;传略虚言赞语占大半;特别是占了全谱大半篇幅的世系,横线、直线交错,大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人名。但是,往往只要其中的几个字就可给我们解决难题,或一条线索。因为这是当时的记录,一般来说,比之现在的回忆口述,总更确切。我们要有沧海探珠的毅力,舍得下功夫看阅全谱。+ W* }& u. {% b6 _
  5、家(族)谱大都是族内“才子”主笔,这其中有些是学识浅陋、见闻不广的纂者。因此,谱文存在着臆造、杜撰、望文生义、引文错误以至文理不通的情况,我们应“去伪存真”,不教“鱼目混珠”。% m+ K2 N- z  O
  6、家(族)谱是当地坊刻,大都梓者水平较差,错、别字,漏字、衍字不少,须认真校勘。
4 G+ h1 z8 U2 |/ `: i2 H2 [
" j) O3 M+ b) F' n+ C* |摘福建地方志通讯,1985第4期谱牒研究$ ]$ K) H5 q) R. Z9 k% O

7 t3 ]; |0 W: _. a+ b- W( `' 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0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发表于 2014-3-10 21:22:26 | 只看该作者
学问高深,读之甚觉不凡。从中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很欣慰。谢谢楼主姚斌宗亲!. R# Y* j! C/ y; D1 H8 M# I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4-3-11 14:24:49 | 只看该作者

% U( G% K& C6 `' [& z  余奎元,家(族)谱在编修方志中的价值与运用, 福建地方志通讯,1985第4期 谱牒研究
- d$ M5 Z4 m# e0 @: i
( }  Z2 k2 Y% b
2 {4 m; }  h. B  Z& ]  o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由此可知,自三代(夏、商、周)就有编修谱牒之举。流传至今,据估计在六千种以上,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0 }* }7 g9 W( }* \( N+ N9 e  G; \" ?( R
  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中提出:“族谱之书,允宜入史。”) A5 F$ n! q9 L6 j8 @/ Y5 \
      章学诚说:“且谱牒之书,藏之于家,易于散乱;尽入国史,又俱繁多,是则方州之志,考定成编,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备国史之要删。”3 m6 m4 F  \! c0 p, U* b
、   蔡元培指出:“谱之宜修,诚盛事矣。”是“子孙之光荣事。”(《黄碧洋余氏修谱序》)。' w/ J6 ]) D7 j* K- c

+ A( c6 \- N/ e% q
- S0 w: |+ H( F8 r      3、不惜笔墨的所谓“八景”,有的是聊以充数的,有些确也名不虚传,不要轻易否定或肯定,应实地考察来确定。
; H4 _9 @/ J/ T! `. f2 k. N1 k  x5 T; ~' {  4、沧海探珠,寻找线索。谱牒的序、跋大都是等因奉此,八股式的文章;传略虚言赞语占大半;特别是占了全谱大半篇幅的世系,横线、直线交错,大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人名。但是,往往只要其中的几个字就可给我们解决难题,或一条线索。因为这是当时的记录,一般来说,比之现在的回忆口述,总更确切。我们要有沧海探珠的毅力,舍得下功夫看阅全谱。
  n3 h# W$ X4 G  e' [2 M" v      5 家(族)谱大都是族内“才子”主笔,这其中有些是学识浅陋、见闻不广的纂者。因此,谱文存在着臆造、杜撰、望文生义、引文错误以至文理不通的情况,我们应“去伪存真”,不教“鱼目混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17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