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陈sir扬言【252期】6 @' w7 T! j+ R1 v
南方都市报
% F# N+ q/ F& v% A2 i* O* S$ P2010-05-13
% F h# l# [6 fAⅡ02
8 r. j5 l0 V7 K* ?如果拆去的仅仅是回忆,而新的广州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亲切,这种无奈的拆才会伴随着新生的希望。
( g- m5 u+ L8 ~& i9 D. o南都昨天广州读本的封面,将两个城中村并排在一起:一个是被改造成样板的猎德,一个是临将改造的杨箕。杨箕:老祠堂挣扎求生,猎德:新村居楼间鸡鸣。这两篇报道读后不由得浮想联翩。
4 o( t1 I. J; w3 t* U& w9 a杨箕村的姚氏大祠堂据说历史比陈家祠还要长,7月就要拆了,奔走呼号的不是饱读诗书的专家教授,也不是吃国家粮人民饭理应文化保育守土有责的文化官员,而是年逾古稀的村中长老!
$ f+ A6 J! {9 ?: d: Q/ }3 S" F' p猎德村的这张新闻图片应该大大小小都得个奖吧——前景是翠绿的野草,中景是站在旧祠堂的柱墩上的四只公鸡,而远处是大部分还挂着绿色安全网的新楼,最高几层的模样露出端倪。这正是800年水乡此刻的一个瞬间。过去不曾有,之后也不会再有!
! y$ f" M6 s( m @. V猎德村全面完工后,这四只公鸡何去何从?村中的祠堂还是村民祭祀聚会议事的地方吗?还是会沦为卖纪念品的商铺或是旅游区?杨箕村的姚氏大祠堂保住保不住还是悬案,现在这个问题就根本说不上担忧了。
/ G) T1 i9 D/ ~0 u城中村的改造也好,旧城区的改造也好,给广州市民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是街巷变小区。原来作为村民人际交流中心的祠堂被消灭或者边缘化,而原来街巷里的街角、小铺、树头之类的公共空间在小区中也面临着类似祠堂的命运,不是被消失就是被边缘化。无数小区,楼房密集,道路交错,尽管看起来也算井井有条,但是买一粒盐都要开车出去,街坊除了在电梯里尴尬地点头或不点头,没有任何的公共空间可供大家相聚交流。
1 V' \0 S3 m3 _- J6 S* l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城市长大的孩子一定对自家附近的那间士多怀有深刻的记忆,但是不知为何,士多这种城市中最具人际交流意义的公共空间,在所有的小区都被消除得干干净净。 7 o$ |* l) c6 I, H/ v" s
有西方的城市建设艺术家将街角的状态,看作是衡量一个城市规划的人文水准的样本,更有人将能不能见到阳台、窗口上有一个个老人家在俯看楼下嬉戏的孩童看作是城市的安全感标志。太有道理了! ; W" N1 q$ j1 `. Y
每每媒体传出广州哪里哪里要拆啦,总有人痛苦甚至痛骂,而也总有人跳出来面目狰狞地告诉你一个真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拆去的仅仅是回忆,而新的广州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亲切,这种无奈的拆才会伴随着新生的希望。但是当遮风挡雨的骑楼被拆除后,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搭建的候车亭,你想让亚热带的街坊不骂娘,那真是很难的。
- S* [1 _( O0 h! O5 ]我们只是想要一个亲切的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