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5 22:54:44
|
只看该作者
二、姚思廉家族唐代入仕人数的初步统计
: f6 B4 l4 e/ n4 X* Z5 c) u# a- _( _( B3 A
! c5 O( j, N# L9 N2 {; U0 i0 k; H: f7 @1 b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有姚思廉家族36人,扣除未在唐代入仕的姚思廉父辈姚察、姚最兄弟二人,以及未见有官职记载的其他家族成员共计13人,剩下21人在唐代入仕。根据《旧五代史》列传七姚靑载:“姚靑,字伯真,京兆万年人。曾祖希齐,湖州司功参军。祖宏庆,苏州刺史。父荆,国子祭酒。”《旧唐书》卷七三称:姚思廉“雍州万年人。”且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姚思廉家族,姚思廉后裔中有希齐与宏庆(弘庆)的名讳,且官职记载皆与墓志铭中的记载一致,故可确认姚靑即为姚思廉之后。- `! x7 L+ @8 m: Z0 w- v4 H/ e
, l" J5 T+ f }( y% N7 f* d. w3 f: G' G) e
但姚靑之父姚荆的名讳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未见记载,可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姚宏庆(弘庆)之子为姚玉斧,且无官职记载,不知此姚玉斧是否即为姚荆。又根据《唐代进士录》姚醕(误,应为姚靑)条称:姚靑“昭宗天元年(904)六月,以前进士为校书郎(《旧唐书·昭宗纪》)”[4]449。
) b( K, `2 E& I, c" T$ }* ^' e: ?/ t4 f9 o$ X' s+ I# N! H- \
a. I7 {1 G; g: U6 ]8 h" c# M7 s6 u- d1 o! l2 s% H8 z6 }* Z
可知,姚靑在唐昭宗时入仕为校书郎,故姚荆亦应算入唐代姚思廉家族的入仕人员。《大周故平州司仓姚(无陂)府君墓志并序》载:“吴兴武秦(康)人也......祖思聪,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行杭州刺史。”姚思聪为姚最之子,是姚思廉的堂兄弟,可知该志主姚无陂为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员。又载:“父辵,唐绵州神泉县令”及嗣子某乙“柱国常选大礼等”、“天官常选大礼等”[5]。! e+ R. l9 h$ f! q7 r# G
2 P# k: {0 H4 l( n" T
0 P! i t9 t( C' [7 {, e1 P
2 q; x( r4 b: ?9 i5 } P0 m王永平教授在《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中,关于吴兴姚氏的篇章中称:“姚,在武则天当政后,为改变因从父弟姚敬节参预徐敬业之乱给家族利益带来的损害,,屡有阿谀奉承之举。”[1]202# [* r# {* g7 T
& s/ _5 M2 V( g: P$ o/ q# l
% Z, P- G) ]$ i. b: D
$ c" S" y7 U6 y- |8 C( H
据此推测姚敬节应当入仕唐朝,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姚思廉家族未载其名。! X2 {0 g) K3 _/ u
K- X" ^. P3 X' P, K9 ]1 E/ N( `$ r
V/ g5 z2 f* f7 a* ?& _ M
' q! i6 o+ k$ C3 ]) U4 _; x9 {/ K6 ~- S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亨005《大唐故右监门卫大将军上柱国赠凉州都督清河恭公斛斯(政则)府君之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吴兴郡君,吴兴姚氏,即周上开府仪同三司,长寿公僧垣之曾孙,隋蜀王司马最之孙,秘书俭之女也。”该志主夫人出自吴兴姚氏,为姚僧垣之曾孙女,姚最之孙女。
0 N, U! N/ \. f$ b7 I% }7 I8 E) N3 f4 C' I/ u0 E
% }8 W' H) @% J1 ^
《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18《唐故游击将军行蜀州金堤府左果毅都尉张(晕)府君夫人吴兴姚氏墓志铭并序》载:“其先吴兴人也......夫人自六代祖僧垣,典郡关中,今为华阴人也......曾祖履谦,皇朝中散大夫行武功县令;祖皀,皇朝丹州司马;父择友,皇朝凉州神乌县令。”该志主夫人出自吴兴姚氏,亦为姚僧垣之后,是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员。
# l6 `+ a7 U6 G3 t9 ^. V
/ K8 o' \* v% _$ R; o# e! d: w6 \" x; E t
# f9 N2 }( E- C1 ^& ?《唐代墓志汇编》开元422《大唐故朝议大夫上柱国杭州长史姚(繩)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吴兴人也......高祖僧垣,梁中书舍人、宣文殿学士;曾祖最,隋蜀王府司马麟趾殿学士......祖思明,皇朝河内县令;烈考益谦,皇朝阳曲、陈留、武义三县令......长子延光,故平陆尉,早亡。”该志主姚繩为姚僧垣之玄孙,姚最之曾孙,亦为唐代姚思廉家族成员。2 k4 \5 r5 S( T# Q( g
2 v( q# L) f$ {6 g* R
' S8 J- m* m: W0 o4 h《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大唐故吴兴姚氏(潭)墓志铭并序》载:“高祖□,□纳言;曾祖昌沛,皇司农丞;祖□,皇□州司马。”此墓志铭为志主姚潭的父亲朝议郎、广州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姚躌一所撰。其中志主姚潭曾祖的名讳昌沛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姚思廉家族中亦有记载,且无官职记载。而姚思廉家族中的姚昌沛之父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姚,,经查资料,巧合的是他也正好担任过纳言一职。志主姚潭的曾祖与祖父的官职之前均有“皇”字,依据唐代墓志的行文习惯,志主姚潭高祖的官职纳言之前也应有一皇字。于是,志主姚潭的高祖名讳应为单字。查唐代官制可知,门下省,置侍中二人为省长,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年(713年)门下省改成黄门省,侍中称监。再查任职纳言的官员中,姚姓者唯有姚,一人,故可推断志主姚潭的高祖即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姚,。令人不解的是,若贵为宰相的姚,为志主高祖,那么为何在志主的墓志铭中记述其高祖官职时只是纳言而无宰相呢?且根据志主姚潭的逝世时间为“大中十一年十二月,享年廿有五。”志主姚潭生于833年,卒于857年。姚,生年不详,卒于705年。而姚,之弟姚?生于641年。也就是说,若姚,为志主高祖,则志主姚潭与其高祖生年相距大约200年之久,之间相差四代,平均50年一代。相差一两代且每代分别相距50年倒还勉强可以理解,但若要求相差四代且代际间隔均为50年左右,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毕竟通过志主高祖官职、单名与曾祖名讳考证出志主的高祖只能为姚,,故只好搁置疑问,将志主的家族支系归属划入唐代姚思廉家族。) [, o! S4 K& @' R, `- p( {, K
/ O; W B& n4 T) {0 \6 G3 H5 ]6 h" S* p1 J. J
综上,唐代姚思廉家庭中心的入士人数可再增加17人,暂确定为38人。! f/ e7 U! s' D!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