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7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韶溪姚氏探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4 16:03: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韶溪渔夫2020-05-15 09:16:00
8 a) W1 }( x- j9 w) |' U- n* p+ W6 I$ k" [# R0 F6 G$ k

- g9 q0 |0 ~" y( S: g9 ^0 a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姬、姜、妫、姒、嬴、妘、姞一道,被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发源于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有近5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姓。8 Q0 m8 T9 y2 Y/ R& V; Z1 K  X

8 e3 S/ y# k" E& I# a$ n: D

" A8 x# K% k& F) C, W& f. I
九嶷山——舜帝塑像

  c3 o1 n3 S8 }" X/ d( J8 V; R7 u
6 C) E! I/ u7 h3 }, P. k; _一、姚姓的始祖
' f4 [3 X7 O# f3 D  a: D  H6 I- G6 t! d$ _
姚姓的始祖为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史记》《说文》等典籍记载,舜帝是黄帝的八世孙。约公元前2128年生于姚墟,以出生地取氏为姚,因居于妫水亦姓妫,故姚与妫互通。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在山东濮县南。濮县原为山东省西部一个县,1956年撤消,并入范县,1964年划给河南省,所以姚墟在河南范县南,山东邺城北一带。舜帝目有重瞳,故称姚重华。天性孝悌聪明,顺天之义,知民之意,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抚教万民。中华“二十四孝”之首的“孝感动天”,说的就是虞舜至孝感动天地的故事。, `" j+ E& Y# Y2 a

. T' b! V8 ~% H/ U

: C( e! E1 z& [. W3 {1 E( Q/ k
虞舜《孝感动天图》

  V* G% p, ^6 u( j& V
' l6 b' ], G: e. N, k/ Y
帝尧闻舜孝德,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之,使九男为伴以观其行。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郡。舜教百姓耕种,二妃教妇女织布,一方百姓丰衣足食,安宁和谐。经多年考察,尧将天下禅让给舜。舜五十岁始,代替帝尧摄行天子职权;五十八岁时帝尧驾崩,舜为帝尧守丧三年;六十一岁时正式登帝位。舜定国号为虞,建都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县东)。舜帝摄政与在位期间,倡导“孝悌、谦和、诚信、仁让”之明德,改革政治,励精图治,治理洪涝灾害,设立中央政府,制定刑律等,把一个原始、松散的部落联盟,构建成了一个具有基本国家性质的雏形,拉开了华夏国家文明时代的序幕。
+ g" M" h5 l# `# F8 F! t; p/ [# x1 S# r; E. y

: b- o! R$ k& K
傅抱石《潇湘二妃——娥皇与女英》

$ }) C' x, \( t% R

7 V' S5 z# x) n4 k% T: x大约在舜83岁时,禹治水有功成为帝位继承人,掌握了实际权力。约公元前2025年,帝舜南下巡狩,病逝于苍梧山下,安葬于湖南九嶷山旁,享年约103岁。禹封舜子均于虞(河南虞城县),后又改封于商(陕西商州)。禹即帝位后,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将帝位传给子启,建立了夏朝。舜后裔的踪迹从典籍中逐渐消失。《史记》用"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八个字来形容姚氏的这段艰辛历史。正是这段衰落的历史,使姚姓同其他上古大姓一样,不断裂变衍生了众多新的姓氏。自舜帝至西汉二千年间,出自姚姓的有虞、陈、田、胡、袁、王、陆、孙、车、蒲、满、咸、法等60多个姓氏,而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史称舜帝正宗。目前,全世界舜帝后裔约有1.5亿人。
( [/ b1 z" t) J1 j4 t
" r1 N9 W0 v2 \2 n! d' W

7 U8 e' K0 G0 K* B7 X; y
九嶷山——舜帝陵
/ `* k! B4 J7 F. V! {
% f* w7 h; I& j7 l. Y: O# p
二、姚姓的两大分支' G6 F; X6 V# `6 r5 R( g* H. L* ]

8 r. x1 A# r) M4 a9 O- y) y纵观氏族史,凡望族均有堂号。姚氏有历山堂及吴兴堂、南安堂等三个主要堂号。舜帝早年长耕历山,后世子孙为纪念圣祖创业之德绩,便以历山为堂号,遂有天下姚姓共同的历山堂堂号。至西汉后期,姚氏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系泛称"吴兴姚",分布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以吴兴堂为堂号。北系泛称"南安姚",分布在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一带,以南安堂为堂号。姚姓人口中,有90%以上出自吴兴姚氏和南安姚氏。0 ^, f( b% X$ I) R: I7 r% R) h

: [9 T0 \( |, L
" H: u# t" L, n, H+ e
山西南部第一高峰——历山风景区

. e6 }* M0 f: }5 U3 J# x
& m9 D$ \' E. r1 B+ h' i2 _) a! b: n
1、吴兴堂姚氏。吴兴姚氏是正统帝胄。姚姓历经夏商两朝衰落,周武王建西周后,找到舜帝后裔遏父,将长女太姬嫁给遏父儿子妫满,分封妫满到陈(今河南省淮阳县),陈国成为周朝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历公儿子妫完逃往齐国,改姓为田。这支由姚姓演变的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他发动政变,成为齐君。齐被秦灭后,其子孙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汉武帝刘彻即位恩加母后王娡,特许舅家复姓田。于是,舜帝第六十五世裔孙王蚡恢复姓田。, X0 Q# T$ a8 _) a- N2 z3 z

' \) ~) r5 k! j( n3 y9 ~9 d

, {7 O# Z; H5 m
汉武帝像
% j9 X  w; Y! H3 E8 o" Y! W/ c
0 [: f- J2 o" p4 B* m
田蚡之子田延年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自刎而死。其子田渊怕受株连,逃亡改姓妫。妫渊孙妫平,西汉末年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担任冀州刺史,恢复姚姓,迁居吴兴郡,成为吴兴堂起家之祖。王莽代汉,建立新朝。为巩固皇权,将姚、妫、陈、田四姓列为宗室,封姚平子姚丰为代睦侯。王莽败亡后,姚丰之子姚恢(青州刺史)避乱逃回吴郡,改为妫姓。妫恢曾孙妫敷为东汉武骑常待,又复姓为姚,并迁居吴兴郡武康县(浙江德清县),在此繁衍成为大族。
5 R9 V" f! Q- A) c9 v! {, I  `' }# p! ?" @5 d" W$ Q9 f  Q4 }

6 H. p4 x! n- i) `
吴兴郡——莫干山风景区

+ k3 G6 P# h& [

- A5 S/ `$ N2 s" e7 M& B2、南安堂姚氏。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代为羌族首领,繁衍于南安郡赤亭县(今陕西陇西县)。三国时,姚敷子姚信仕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其长子姚逄,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出使匈奴被拘,后居南安赤亭,与舜少子后裔汇聚,传播子孙成为西北望族。这是南安堂号的由来。西晋末年,中原混乱,羌族首领弋仲,恢复始祖姓,改姓为姚。姚弋仲率众东征,开拓疆土。姚弋仲子襄、苌驰骋西北,建立政权,史称后秦。385年擒杀苻坚灭前秦。386年4月称帝,定都长安,国号大秦。417年被东晋打败。其后裔纷纷外迁江南、青海、四川及西北各地开族,仍以南安堂为堂号。南安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与吴兴姚氏迅速复兴,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
) O" X- s' f2 T) |& n% e" N& o9 Y4 J* h: f3 u3 U# A6 \

, C: t5 `( A9 m1 T6 ?
南安郡——陇西仁寿山森林公园

, r& G  v: l9 C

$ ?& ?, j: }/ a, x) a1 g4 R三、吴兴堂两大家族
3 n- k* k8 l) `; v
" V# `4 [1 j& z1 L姚敷七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从姚郢始,吴兴堂之下产生了两支大家族,他们先后举家北迁,分别居住在京兆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与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硖市),被称为"万年姚"与"陕郡姚"。"万年姚"与"陕郡姚"是隋唐时期两支有重要影响的姚姓家族。直至今天,全国许多姚姓家族都是这两支姚姓的后裔。
. I) s8 f/ l) J2 m: t; {( j8 u8 l$ l% A  B$ K1 \  l

  R: K4 J+ y3 o; p( {5 |9 z
吴兴姚氏之家

6 q' U4 W$ W4 q; x1 f7 ?# C1 M5 i! v5 N

$ u* Q' g5 u; m1、吴兴堂"万年姚"家族。姚郢裔孙姚菩提为南梁高平县令,是当时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桓,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僧桓长子姚察,是杰出的史学家,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仕隋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敕命撰梁、陈二史。姚察举家自吴兴迁长安,成为“万年姚”的起家之祖。姚察之子、姚郢六代孙姚思廉,是吴兴堂"万年姚"的代表性人物。2 R1 g6 }) R9 y( b) ?3 U" O5 r& {  ~0 _
$ h# Z9 j; q5 a1 \6 p& T2 q  Q+ k

/ g  }  i  `6 U$ b
姚思廉像
! _! M/ b% P$ J3 J

$ H1 b0 C$ z9 k; o* ?) u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自幼随父习史,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卒,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享尽人臣殊荣。其子姚处平为唐通事舍人,孙姚璹为武周朝宰相。姚思廉叔父、姚察弟姚最,为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思廉家族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7 b" {5 m) W6 L7 A5 m

- E; |+ G: k, k, ~, s
! C: y& P" x) ^& i
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之一

0 N% n% n) e! t9 m9 S! [6 r
5 e7 F* C7 \. r1 @* g
2、吴兴堂"陕郡姚"家族。姚郢曾孙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成为“陕郡姚”的起家之祖。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郢七代孙姚崇,是吴兴堂"陕郡姚"家族的代表性人物。
! |$ G, T, E2 y7 s, m% x
! ~7 C7 e" H% K8 h  }: p6 W4 I
. F2 P) z; D* p, v/ Q9 Z* C
姚崇像

; K: U+ b4 w& K" e& b! \1 L0 g( O

; G* b7 y3 a- f$ A! X$ b姚崇(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四大贤相。玄宗朝姚崇封梁国公,显耀盛极。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为唐代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 M6 s4 D0 D" e* `+ X* `- k

' n' t/ Z6 W( H& O, N1 a, C

6 g9 g+ F+ v& Q* v, s; S
吴郡唐寅《七君子图》

- `- c6 D" |0 R: H% |
/ F1 P; D  `* p" B
四、姚氏入闽9 B. c. V1 u2 I" r. ~  U1 @

0 w7 q+ \6 ?# H$ Y- Z6 F* \; G姚氏入闽始于初唐。主要以从戎、仕闽或自然移民等方式进行。根据〈福建通志〉〈闽书〉〈福州府志〉等记载,自唐至清以来,姚氏入闽为官有二百二十多人,其中大多秩满还乡,少部分随职落藉任所,繁衍后裔,其主要分布于漳、厦、福州地区,闽东九县、莆仙及闽北之顺昌、浦城。当今史学界公认,吴兴堂后裔姚天明为入闽始祖。除闽地大部分姚姓外,古潮州府讲潮州话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甚至汕尾市)有多支姚姓后裔,其中潮阳姚、揭阳姚、海阳姚(即潮安姚)及闽西客家姚氏,皆是天明公后裔。
9 Z* t! S, x7 \8 a5 j4 p  q) r. {$ g. {
6 _  G- L/ N1 I. `
福清江兜——韶溪亭

! i/ Z$ \$ R- M0 r! N4 I
" G; j2 y2 N  z* f
天明公,字世祯,为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是吴兴姚思廉六世裔孙,属其次子姚恽分支。为避黄巢乱,居河南固始。淑配唐氏,传子三,分孟、仲、季三房。唐光启年间,天下大乱。公元898年,天明公从王审知入闽,为侯官县大尹。秩满择福清与莆田交界处的韶溪山(今在福清江兜)居之,是韶溪姚氏的开族始祖。韶溪山南临兴化湾,海阔天清,风景优美,福州至闽南的古驿道依山而过。天明公后裔念先祖长居韶溪山,取堂号为韶溪郡。天明公长子孟房后裔为主在福清境内繁衍,二子仲房、三子季房后裔则分别向仙游游洋、浙江杭州、福建漳州、莆田下务巷等地播迁。天明公堂兄姚凤继其入闽后,择居莆田埔尾,后裔分布莆田、南安、永春、安溪、仙游等地。. j4 H2 x, o% g% {1 Q3 K, M

3 ]& G4 {$ \  O) I+ o1 ~1 E; I

6 F; \1 x$ q& A# L4 O8 l+ m4 v
姚姓入闽始祖——天明公像
. U  N, m& ]3 \. f2 d# M* ]1 V
. }3 I8 |$ E) K1 ]2 W
五、莆田姚氏; M+ ^6 _6 t# r) q4 ]3 ]8 p
( u' J* ]. T  l/ f
天明三子(季房)名为文诗,字肇周,号湖霸,官至江州别驾。其六世孙有求仁、安仁、怀仁三兄弟。求仁公于公元1100年从韶溪析居兴化游洋;怀仁失考;安仁登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进士,是天明公入闽后姚姓首个登进士第者,为当时名儒,知书达礼,精研《四书》《五经》。以文林郎知晋江县,政和六年(1116)以从政郎知永春县,后在泉州开族。泉州姚姓有联称:宋代文林郎书经二部,明朝光禄卿廉能一等。
) j9 L2 r6 c; i; @/ b* u* y+ _: l0 o

/ ~5 S( q# p& k! s6 w2 }: Q, s
游洋天马山风景区
) p6 W, i) W; A2 @
+ V5 |% i  T% C9 ?% ]
求仁公传至天明公第九代孙姚榘,字循夫,宋隆兴进士,建州录事参军。出仕后,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从游洋迁徙莆田冲沁,为冲沁派之姚氏始祖。民国32年,冲沁改为沁园;1965年一分为二,成为沁东、沁西两个村,合计总人口近5000人,九成居民为姚姓。冲沁姚为莆田境内最大一支天明公季房派系,分布于莆仙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村落。天明公第十九代孙、明户部员外郎鸣和公后裔尚公,于明嘉靖年间从冲沁徒门兜迁居洞庭,成为洞庭姚氏始祖。冲沁被誉为莆仙姚氏的开基地。冲沁的大孝祠见证了莆仙姚氏的兴衰荣辱,是姚氏宗亲寻根联谊的重要场所。' h3 a' A/ v4 S: t- Q, A
! l( C( _. ]  X: m
% j/ l  t1 n) u: x8 {
莆仙姚氏开基地冲沁——大孝祠

. R' B# L- j) a! w* E

, q, K  j$ q. h, ^' n. [天明公归天后,安葬在姚氏发祥地韶溪山顶(俗名江兜岭)。陵墓依山面海,海上有一座小山横在墓前,蔚为壮观。自古传说是大德地,大风水。当地居民历代称天明公陵墓为“姚大夫墓”,甚为爱护。此墓距今有一千多年了,仍保存完好,真是奇迹。可见天明公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天明公后裔经过一千多年繁衍、播迁,约有百万以上,广东最多,福建次之,浙江、江西亦有,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E4 Z9 o* T0 a0 P
! }% j) i: s; ~
3 u* l0 N* t- |& T' E9 U. m4 i
大孝祠主房正立面0 @! S  L) ?9 R/ I9 a
) W& A0 p8 W, W+ b& i5 ]$ Z7 k

, j6 {% b$ y) s1 Y: `1994年,广东潮阳姚氏宗亲代表团曾到冲沁大孝祠谒祖朝宗联谊活动三天。2006年,广东姚氏宗亲曾返闽为天明公陵墓整修扩大,墓碑加高换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虞舜倡导的“孝悌、谦和、诚信、仁让”之明德,必将进一步得以弘扬。虞舜后裔与海内外华人一道,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w- p" y! A3 x( G
9 {: G+ |" y3 R% C

- t' N" h) F3 ?/ d
韶溪山——天明公陵墓

4 O' k# Y4 d/ l- }3 t% j  k$ E(以上内容是根据现有材料整理而成,难免错漏,欢迎批评指正)
* b5 n$ b9 F, L& J1 q+ C6 T' C  Q- i- |. c& V  K' A7 F6 _% S  h5 B

姚姓入闽始祖——天明公像.jpg (178.1 KB, 下载次数: 131)

姚姓入闽始祖——天明公像.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21-3-4 17:22:53 | 只看该作者
韶溪渔夫,韶溪姚氏探源,2020-05-15 09:16:00
* \+ K5 o5 l( _4 W+ S文章来源?" `% h  N& Q: k# T+ B9 w

# s! x. j3 c! ^4 [" I/ e* _) D作者韶溪渔夫是谁?
( m/ D5 Z1 L$ e, u4 n2 A
" a6 x# w: G/ q2 E. \' a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21-3-7 09:29:3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韶溪渔夫,韶溪姚氏探源,今日头条,2020-05-15; t2 W7 b/ m7 L

- R8 [' j0 h7 _+ u# d, R1 B! I“韶溪渔夫  2020-05-15 ”应是莆田姚氏或韶溪派姚氏,有比较强的文字整理能力,
5 _3 T1 p; b1 h: v9 l& \  E  [- g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21-3-10 22:44:57 | 只看该作者
    站长姚尚明从今日头条转发韶溪渔夫<详说吴兴堂两大姚氏家族>到姚网。7 ]; Q3 Q1 g. \( a
    从文章内容和插图看,作者韶溪渔夫应是莆田冲沁派姚氏宗亲,有比较强的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但是,标题"详说吴兴堂两大姚氏家族"却是不妥或错误的。
# g( E3 B/ K+ r1 Y    吳兴是姚氏望出之郡,不是吴兴堂。吳兴武康在五代隋唐走出两支姚:以姚察公为一世的京兆姚(或称万年姚)和以宣业公为一世的陕州姚。
8 M- D- n2 f3 O. w* b* Y" T7 ^9 A. n4 z/ o; e# g8 H: F3 N
@合家欢姚春生河北文安 
7 E5 \% z! i1 m( Z3 \3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21-3-11 21:09:34 | 只看该作者
姚氏入闽?, V6 G6 p* S2 k1 p

- D) X0 R- L; r- ?4 I/ @3 |2 O; _韶溪渔夫写的是<韶溪姚氏探源>,即叙述和介绍莆福韶溪天明姚公派姚氏。姚网的标题是<姚氏入闽>,有以点代面之嫌。须知八闽姚氏多支系,至少有5支,韶溪派仅是其中之一。而最早入闽的姚氏,是唐武则天朝的跟随开漳圣王陈光父子进入闽粤交界之地(今漳州地区)的姚姓将士(例如府兵队正姚亷洁)。
3 [" T) O8 d& @4 p' n5 U$ Z5 }* r3 W" z- @$ l5 G3 k3 P
( ~( B; ~" u& z
1 X" @6 h/ Y) i5 b+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21-3-13 08:16:11 | 只看该作者
       “当今史学界公认,吴兴堂后裔姚天明为入闽始祖。除闽地大部分姚姓外,古潮州府讲潮州话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甚至汕尾市)有多支姚姓后裔,其中潮阳姚、揭阳姚、海阳姚(即潮安姚)及闽西客家姚氏,皆是天明公后裔。”. o1 d( n- ?; f" O1 f9 B
# r! ]% U: t$ Z' J: g6
$ c2 A% [( @- {% l" q$ ~+ k
( u- b4 T8 A% w8 @
      莆福交界的韶溪山(今属福清江兜)——福清江兜韶溪亭
0 K! V  t' c% g& X. g! o) C
% T1 A! E+ |: N* N# a8 x( y

0 j3 c4 V2 Y# y6 J$ d      天明公,字世祯,为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是吴兴姚思廉六世裔孙,属其次子姚恽分支。为避黄巢乱,居河南固始。淑配唐氏,传子三,分孟、仲、季三房。唐光启年间,天下大乱。公元898年,天明公从王审知入闽,为侯官县大尹。秩满择福清与莆田交界处的韶溪山(今在福清江兜)居之,是韶溪姚氏的开族始祖。" O7 e& D5 x' R* }$ A/ T( r/ J
+ q# u: k- R: Y( r% m& _
      韶溪山南临兴化湾,海阔天清,风景优美,福州至闽南的古驿道依山而过。天明公后裔念先祖长居韶溪山,取堂号为韶溪郡。天明公长子孟房后裔为主在福清境内繁衍,二子仲房、三子季房后裔则分别向仙游游洋、浙江杭州、福建漳州、莆田下务巷等地播迁。. |0 w" ?/ T( s  f0 i5 |

2 S; s* n0 ~. n# u' H     天明公堂兄姚凤继其入闽后,择居莆田埔尾,后裔分布莆田、南安、永春、安溪、仙游等地。
( E4 l$ V) c/ D; [
) M# T9 {/ ^- u+ u*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21-3-14 08:52:39 | 只看该作者
       至西汉后期,姚氏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系泛称"吴兴姚",分布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以吴兴堂为堂号。北系泛称"南安姚",分布在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一带,以南安堂为堂号。姚姓人口中,有90%以上出自吴兴姚氏和南安姚氏。——自言自语。2 r( R6 r, T/ Q1 O+ S
: O# m! q, [  L-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0 14: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