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昌古有平西薹(四) & ~% h; u$ L; v: J' e6 \
姚舜牧(1543—1627)字虞佐,号承庵。浙江乌程(湖州)人。
0 q' s! Z5 p' i6 P6 I: M& l - W/ B/ a# J6 q# H: P n1 l
' V8 _) o2 i0 C. n! |8 ^5 h
) g8 k# s) i6 ]5 }' k8 k![]()
7 D; U$ ^6 {* B/ j* @ i8 c) D% j2 T0 J9 E* N6 r9 B
9 H" k7 q" @) O2 p【樂陶吟】明 姚舜牧著 9 q- c Q4 A" a
+ A0 s- l7 `5 b _5 O+ W
8 F. O" j2 ]* Z* q
初读姚舜牧诗集《樂陶吟》时,多首诗中出现他在“平西”任职,而姚舜牧自述曾“历任三州邑”:新兴县(广东)、全州县(广西)、广昌县(江西)。新兴即新州,亦称筠城;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为莲乡;而全州没有别称。查阅资料,这三个县都没有为“平西”的别称,这一疑问困扰了我好长时间。
: N% V$ g' k. k3 Y, }# Q$ G8 b
几个月后,购得一本《清康熙广昌县志》,经过查阅,终有了答案。
+ D8 I8 U/ R6 s5 R5 p
县志云:“道通闽广郡属建昌因名广昌。又曰平西者,境有平西薹故也”。广昌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在宋代时即称“平西”,境内还有“平西薹”遗址,广昌县志的图册里有明确记载。 0 N' }% Y1 I0 C8 F, A
8 G$ `1 K( l1 X C+ H$ q( q$ M. _- ~; V3 ]+ u6 Q. V4 s" e
4 u( i7 @& u& U6 ~% T3 E8 h / U1 l& u, O9 M% S) K0 `
3 p: N, t! m% j/ E6 ]7 d
* m7 S. w {& H6 M) d4 s【清康熙广昌县志】红圈内为平西薹旧址
) ]' _* \+ X* v! j- @% B9 N, V. n' ~' @3 t! `
' j$ [/ z7 W7 `- ?% z- _) o
据雍正十三年《重修广昌县平西壩河堤记》:县令黄允肃倡议乡绅捐款重修平西霸河堤,雍正十二年峻工。“以实堤岸甃石成路於堤之上,通来往堤侧起祠,再新龍珠之亭、平西之薹,插柳成行根蟠土固,春夏之朝笼烟节风,棱拂水波纹如毂,作吏者时游观,均节劳逸都人士繫缰折赠,且增胜於十景外也。”至清代,平西薹成了广昌县的一大名胜景点。 / v1 a! d+ a5 m$ i
转官广昌啟行 漱玉巌前蔽芾棠,宝上满载不空囊, 一腔牢记三湘胜,雙袖猶携八桂香。 漱玉巌:一名砻巌,在今广西全州北十五里。 八桂:桂林。《春秋疑问》姚在吏隐桂林时完成。
! Y* X, z; n- P& ? w1 K/ I
在离开全州前,姚舜牧心情不错,《春秋疑问》的完稿,是他学术成就的又一成果。无论去何地赴任,姚舜牧從没忘记他对“五经疑问”的研究,往广昌“雙袖猶携八桂香”。
2 U0 o9 ~2 ?* Z, V& A
广昌县城虽小,但地方利弊不少,姚舜牧在抵达广昌后,稍事歇息,就开始忙于政务。由于有过新兴、全州任职的经历,在广昌就大可借鉴了。这一年,姚舜牧已六十二岁。 6 H: \5 y' S X2 P" D0 I/ Y* ~
' l! F: n; S0 D* [) p) y* u4 C: I
7 m% J5 G0 g) C0 B4 Q
“甲辰六十二岁,喜光昌城如斗大,可以养拙,然地方不无利弊,渐與興革,一如在新興、全州。”《自叙历年》 / j& z' O3 w4 t& f" Z: j
即事(忆在新州日曾叨课吏先) 恩纶来紫阙,存殁喜光妍。 计资應右转,而忽蒙左迁。 欣然往八桂,盡日理道编。 讵意来平西,经今又三年。 给由将入觐,老大谁相怜。 况復廿载余,升沉多翩翩。 一官何足繫,高尚是为贤。
: J# i2 O T% ?# h
姚舜牧在诗中怀念桂林忙于做学问的日子,”欣然往八桂,盡日理道编”,唯有五经疑问让他念念不忘。“讵意来平西”,没想到会来平西,而今又过去了三年。多年的宦游生涯,已令他厌倦。“一官何足繫,高尚是为贤”。
8 ?# X0 Y4 S4 {% R' i( v( [8 l
古代地方官员大多重学兴教,期望籍此培育人才,清政民风,爱才好士的姚舜牧,自然也不例外。他常亲临当地東园书院,为诸生讲学,唯愿他们在科考中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 S/ I4 w& T- X: U' T; d2 j# [. U( l
9 K1 g3 V5 e1 x, O0 B1 p/ d' @6 D* f
7 Q' i* A) |7 r8 }* i* V1 v! T2 T
萬历三十五年(1607),广昌县赴京赶考的秀才们固然不负众望,在会试中有二位取进士,其中有一位还得了“会魁”。这一年,姚舜牧曾在晚上梦见魁星立于衙門前,然京城会试的揭晓竟得于应验,他喜而赋诗:
0 B) R, F, w4 T: ^9 O
夢魁星立衙門首 (是岁刘君伸、陳君所志联捷,刘更抡魁。) 文章司命属魁星,特立巍巍现爾形。 国士若能符夢兆,有司亦见有靈荧。
2 t O: R7 d. M2 B+ H m $ }9 L/ S2 K: ^" x0 B. \
5 k* R- o" N5 c+ o7 e0 l8 I0 O
" a8 h/ `; G3 u |7 Q& G - k' l# O' }/ E- ?- a3 \
& {' n$ u$ ` Q* a" `
$ _; l, s5 d. _
【樂陶吟】明姚舜牧著
0 h1 F6 O K T' X# I$ ^. |4 H$ b5 \3 K/ y% P0 ~( ^ M/ _
8 G8 X5 H" ] i( C+ I
清康熙广昌县志卷三也记录: 刘绅 萬历三十四年(1606)季丙午科 (乡试)亚魁。 萬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会试)会魁。
4 X8 U. p9 s; ^* \& R" I
陈所志 萬历三十五年(1607)(会试)丁未科进士。 # R/ M6 [; W5 J# U& _; U7 h4 p- h
1 F3 B4 b3 Z4 |- S; K3 o$ B; Y- j9 R1 W& Y9 L
# h0 m v/ r7 z$ m
& m& ]9 @* {7 W, C; u3 P
3 i$ @/ b" w, h* y
【清康熙广昌县志】
; e) c, C& o* B1 n5 M% j& K
" w- |8 G- g' x9 a( q6 h' O Y% l3 z2 r- m- S7 @
姚舜牧诗中所述与广昌县志记载是完全吻合的。
, ?/ Y1 F2 w4 r4 F2 p+ w! R
丁未年(1607)对姚舜牧来说喜事连连,儿子姚祚端也在会试中取进士,殿试中三甲一百六十四名,可谓双喜临門。 0 i3 o+ @1 p- u4 [9 v' T$ ^
姚舜牧想起十九岁那年,曾得伤寒病危,晚入梦上一高塔,折杏花一枝,旋即痊愈,他在病中也发奋读书。
" j: t. \* w: m# s* S7 }, G
“自少至今無一事無夢,無一夢不靈。唯杏枝主事之**未有應耳。然杏枝已折于吾兒之手,而牧亦忝在仕途,是亦可作春夢一笑也。”《自叙历年》 , n; B9 \; ?3 y- T
几十年后,舜牧诸多梦想已实现,然却又似春梦一笑而过。
6 x" o/ L. }' h2 u: G
重九前三日吴怀中诸丈招饮盡醉是夕毛心如丈夢与不肖登平西薹不肖出登句渠應落帽句不三日而邸报至矣乃知此诗此游之俱不偶也因绩成之
2 A# B, a. E$ h5 R, [% a
$ _$ ?6 X2 ~- }$ V* o欣逢良偶任棲吃,更谢殷勤进我卮。 千里交情雲外月,一联赓和夢中诗。 登高薹上當年意,落帽风前去後思。 要识宦游缘自定,流行坎止復何疑。 3 T1 T% V6 k5 y; L; k+ n' S
重阳节前三日,姚舜牧与友人饮酒而大醉,梦中与毛心如登平西薹对诗,姚出登句,毛出落帽,“官帽要落?”大不吉利,果然邸报至,不到三日而去官。“要识宦游缘自定”,姚舜牧很是坦然。 1 u. J/ y `, C5 H2 ?! K0 W
也就在姚舜牧广昌任期的第四年,接报啟行(离任),并有新县令接任,似乎与新任县令相熟(暂无考),姚舜牧特赋诗以贺。 8 J6 ?4 |4 `- s9 n! x0 S/ Y9 e
广昌啟行日闻来代者樊珠城年家也喜赋之 乐陶吟罢赋归来,风月襟怀常自开。 逸老行将回霅上,神君报已到平薹。 霜风飒飒催征骑,父老殷殷敬酒杯。 此际别情无可祝,年家好看化工培。
' S* k9 ]( Y6 A' @
樊珠成(樊王家),明萬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五十三名同进士出身。
1 j1 }$ s! V# h) P
1 k. J1 N& [0 _. G+ u2 y" G
! V3 [8 g6 a* ^& d6 P# p4 S![]()
+ Z+ L8 d1 _" {& Y1 |! t) M7 }% p- j: c0 M7 K7 G X/ _4 }8 I0 z, f
3 @: E' ]; U4 W
【清康熙广昌县志】
! {" e/ t+ i5 i/ S2 q
( l0 E. p, s# b# h; v! _
0 n* v, e6 Y; g$ R6 Z
这诗应在离开广昌前的告别宴上而作,“父老殷殷敬酒杯”,酒席上广昌百姓在向曾经的父母官频频敬酒,场面感人。最后两句“此际别情无可祝,年家好看化工培”,新县令也一定在欢送现场,两人的交接工作已办妥,姚舜牧对新任县令充满了鼓励与期待。
: l4 e6 s4 ?2 M1 O# U
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
* \6 `5 x3 N$ A# y
论年龄,姚舜牧已是樊王家的长辈,然儿子姚祚端却与樊王家同为丁未科进士,诗中的“年家”,也算是名正言顺了吧。 , [! M1 ]$ ?" l/ {' k
姚舜牧的《樂陶吟》首版也在广昌完成,诗句“乐陶吟罢赋归来”,与姚舜牧自述,可互为印证。
) J" W! H, _! c+ |% R0 k) m+ {
“丁未六十五歲。大計無恙·····四月復任廣昌,九月劣轉,報到即日請代啟行,蓋事有先兆,心有先幾,牧當入靚囬。·巳嘲詩百首刻,承安山人楽陶吟矣。何官而山人何品耶,且非獨此也。”
8 v! Y3 f6 X2 @% C0 s! z6 h8 }. D- g( ]; ]2 g' R( a/ C
5 H9 ~0 w2 [! P. m& P. h
姚舜牧在广昌任职的第四年离任,实是被解职而归。“四月復往广昌,九月劣转,报到即日请代啟行”。此说很婉转,但他回乡后的回忆诗中可予佐证。
+ F+ @, e7 X9 [: Q3 |
去年此日离任 解绶平西整一载,起居若在平西时。 民應别咏来何暮,我自难望去後思。 “解绶”,就是罢免官职,称解者,一般都有罢免的意思在内。
- R9 k% l, J# A+ }
一年后,虽人已不在广昌,然在家的起居习惯一如还在广昌,可谓第二故乡情更浓。 7 m# }- N9 {4 J/ r" p; T: Z
姚舜牧对自己的宦游生涯有太多的感叹,广东而广西(两粤),又驻大江西(广昌),他在漫长的冬至夜吟诗自娱自乐。
( Y, I6 `# X3 ^3 a; E# F# K8 Z
长至节夜吟以自愉 十年逰两粤,又驻大江西。 杞抱江湖远,株棲岁月迟。 却怜游刃地,自愧伐檀诗。 今日无遗爱,谁爱去後思。 (长至节:冬至)
& H0 t8 L! m2 j" C9 V `, v/ S# l% ?
2 ^* x/ x* B1 V$ b% S9 M6 ^* p( P/ K) N q* Q$ u: \: q, \$ N
姚舜牧的《自题》诗,更是道出了他一生的三次任职并不一帆风顺,“十年为令尹,两地褂弹章”,在新興县、全州县,均被弹劾离任;“從来直难容,三黜固其常”,在广昌也如是,他梗直的性格一定得罪了不少官员,而被罢黜。
% t; e1 K5 [4 R+ Z) J, _* g
自题 十年为令尹,两地褂弹章。 涉事似有戾,扪心实无伤。 從来直难容,三黜固其常。 豈敢擬昔贤,吾老宜倘徉。
9 V' r) M4 E" n' q
离开广昌后,姚舜牧一直与当地乡贤保持着书信往来,以至了解了更多他离任后,百姓对他的评语,“好歹路碑民庶口”。他似乎又回到了平西薹。 4 r' K8 U Q* H. d. ?
接广昌来札二首 官在地方谁敢语,稍移公论哄然生。 今朝接得诸贤札,可审當时去後评。 虽然書问似输诚,或恐交情未足凴。 好歹路碑民庶口,不知道路如何鸣。 b6 B6 i3 { { B
" H8 }7 P c+ ~ J* D/ h" T& B
赋广昌来札 接得平西诸老札,此身若在平西薹。 望重隐隐见龍鳳,吁原上下谿雲開。 神君慈母今何似,佐弱助强有是哉。 片辞倘挂闾阎口,绝胜缄题崋衮来。 注:龍凤,岩名。 ' I. r3 m$ Q8 V$ W- w. ^5 r: I/ B
思故衙花木 去年苦旱正归家,每憶平西几叹嗟。 春雨此时无不到,故衙應发旧时花。 - Z$ l6 M& r7 C) ?9 [- y
姚舜牧虽为广昌县令,当地的士大夫们更敬佩他在四书五经疑问的著书学述,曾在潭山铺为之建祠,此后由郡司理陳起龍主持又重修,撰有碑记。
# v- ? d8 Y4 |& S5 w) X! ~- n/ M7 A5 x2 y2 {
: f2 `/ ]7 f8 d( O: {) \9 X/ e! q
9 G/ N8 p( @# V% ?
# d5 K* _5 v0 ~& x" X# s6 \8 j" _. h) ]6 R/ `9 n/ d
【清康熙广昌县志】
! v; R0 U: ^5 T5 i$ s! `5 B* n
4 U7 S5 |( R! e2 X* `) ^; s
- T8 ?) [0 h/ a: f1 E1 z0 {
姚舜牧的《家训》也在广昌完稿,他自己撰写了《家训引》,落款于萬历丙午(1606年)秋日平西公署之清白堂。
' e# S- J y9 ^, k" N S& Q( a* J+ @ F. |
4 c* C0 A' x/ ^+ C( b* h( w: R 3 [7 X1 m" |! l; f
- n4 G) F9 Q7 V% n# x. Z, I3 b
% S# i; u3 Y" S$ V& E$ n【姚氏家乘】
) s: ]* _" h6 p7 q- H& A
7 ~1 G7 }0 P: F; j+ V% ?
2 A8 \1 U' T# K8 r q
广昌县在姚舜牧离任后另建有“姚公祠”,六十年后重修,并请乡贤罗棨撰写《重修姚公祠序》。“父子之训之今所训之文散没不可考,而父老年八十上者猶能诵”,可见姚舜牧著《家训》在广昌的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仕大夫非仕之难,仕而贤且仁之为难也,而贤且仁至有功德于民永祠之不绝。”姚公祠的重修再次表达了百姓对父母官的深深爱戴。
. D1 I% w C/ h1 t/ t. f9 R3 M0 b& T
c& E1 C, L; K0 B- R, u# B6 y, K2 w6 c3 T! ^" \# x+ O$ {$ v
![]()
: j% j: r; d) }4 c: W7 }8 u& J! u. @3 _, L0 \" {, p
( w* x$ } W$ x3 D9 e5 _. U8 j
【清康熙广昌县志】
$ c& l6 W0 U: {, d' V7 l1 _6 t9 b6 Q. O
/ H% ^( ~1 u2 u# X- M
入觐自嘲 潦倒郎官十五年,于今拂袖又朝天。 平西无改筠城旧,大计能居奏最先。 幼学壮行殊未惬,心长发短亦谁怜。 故乡春色依然好,勾漏何须更觅仙。 ' ]8 t2 ]6 b% {0 U! ]
“平西无改筠城旧”,广昌、新州至他离任并没有什么改观,让他耿耿于怀。结束了十五年的官宦生厓,终于又回到了故乡。
" |) C- d: F+ N8 F, a/ H0 W
归来用陶韵 碌碌涉世趣,不觉近古稀。 所幸醉可醒,超然能赋归。 入門见稚子,勿復牵我衣, 闲雲已回岫,初愿今无违。
7 O7 H d+ N& [' e x- [/ _0 |+ q1 _2 m" ]
& ]4 y: |" C; d
姚舜牧于萬历丁未(1607年)终于回到家乡湖州,时年六十五岁。“入門见稚子,勿復牵我衣”。据姚舜牧《自叙年历》,舜牧小儿姚祚驯生于萬历己亥年(1597),那年才十岁。老父归家,稚儿牵衣迎,好一幅一幅温馨的画面,闲云野鹤终归林!
1 j! F$ _# `. [$ Y. g8 Y* \
“于今拂袖又朝天”、“闲雲已回岫”,姚舜牧告老还乡,再无后顾之忧,在乡贤许孚远的倡导下,姚舜牧与湖城归林逸老积极参与了岘山逸老堂续社,众乡贤吟酒赋诗不亦乐乎! 6 x3 F' f) R/ A# W/ z7 X' k
岘山社秋社有感次邹见吾韵 爱爾金盖常峨峨,羡爾碧浪微生波。 无官赢得林泉樂,有酒应须杖履过。 况是秋来堪着屐,更兼醉後可徵歌。 太平逸老能多個,何復称干興弄戈。
0 S' w, L) O/ O6 D/ ] {
" _/ U8 i% }, O! t8 l: \. @
/ ] i0 @9 o, u* G) U/ y0 M# S4 J 6 s' X, I- H2 ~/ H& G5 P: P
' x1 s) F* v* ~
+ z$ t( i: G' h2 w" s8 v【岘山志】
* g0 Y5 {: J$ U# y) g! V$ f5 W9 i* {
2 W) z8 p/ b9 T$ s9 i
/ W+ X$ g f; G5 |
逸老堂续社由许孚远发起于萬历(1604年)甲辰春二月
/ J1 m C8 }: t* Y# B2 ^- t0 j( ]) u
郡守陳幼学所撰《岘山逸老堂社田记》于萬历己酉(1609年)。 ' N; l; e) ]3 {2 j
姚舜牧承办社约应在萬历庚戌(1609年)后之年份,文中日期模糊,已无法辨认。
* M$ l4 |5 A6 D( L+ e) ?6 q& K# _. o
5 f) y: t L. h& { 0 r# ~: j1 s& q4 |0 B) O; u: J
7 q1 [; J$ h/ p8 |& H* Z
+ _: L# c X, g3 X4 f【岘山志】 7 \% l& E' ]6 m$ D! c/ e; J- D
* I3 s' u j9 ]2 w9 l) v
. K0 X" @2 U, |; {
在群贤会社时,大多人以曾经任职之官位相称,曾经的县官大人,此时的姚舜牧已掛名为姚广昌。
; w7 @6 |8 T% r- y( ]
长途口占 九人都門几萬程,漫思往事倍伤情。 鬓毛已逐风尘改,志业惭无一二成。 潜讨六经都臆见,浪逰两粤總虚名。 顾瞻此地同周道,或许儿曹此第行。 ) G8 e4 y; ?1 E: m
七律《长途口占》一诗,似乎是姚舜牧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小结,“九入都門几萬程”,为赴京会试,官员考满,他这一生竟九次入都城北京,今日白发苍苍,志业亦无多大成就。“潜讨六经都臆见”,这是姚舜牧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事业,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先贤姚舜牧在此过谦了。“或许儿曹次第行”,他的儿孙辈已有多人取进士,举人等,他的心愿得于实现,诚可慰藉也。
, ?1 A& I' O) x/ K5 i, x6 b Z2 V3 d
8 H& z7 d% {; r) Q A# c5 P
博笑 老来独與诗为友,兴到亦能吟一首。 未识是否晋與唐,一任知音自分剖。 彭泽赋归伊異人,广昌何必非其偶。
, \. o ~' V9 M2 n* |5 P
漫漫仕途终归林,安享晚年无他求,“老来独與诗为友”,姚舜牧一生以陶渊明为偶像,向往田园生活,他将自己的诗集亦取名为《樂陶吟》。姚舜牧的诗直白易懂,兴到拈来,诗如其人。 0 @0 b3 p$ J6 c' j' i2 _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故称陶彭泽,姚舜牧曾为广昌县令,故亦称姚广昌。
& j6 n# |6 Q! F( E, v
0 q. A: u! d0 I, v' ^
注:文中诗词均选自姚舜牧撰《樂陶吟》 8 Z) s" { Y' o0 t
" r' K& }1 ?+ @+ f0 G4 b( {
% O8 ]) c; S' S7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