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姚枢与彭了凡,两个人都选择了百泉作为他们的文化传播之地,一个葬身于百泉湖东,一个立身于苏门山麓,他们都为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两人在外来民族、外来文化面前却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
9 ]. @; K2 Q8 g! g" `
& \: |2 ?- {( \ Y2 j 姚枢先是宋人,后来为金人服务,最后又效命于元朝。在他身上,表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1 K j& Z1 ^8 K' D9 h
9 M( c2 j6 |/ \& ^2 V 而彭了凡呢!更多地继承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宁可饿死,也不向别人屈服。
* y; j: A4 p4 X: h$ B" f% t% X) q7 ]6 c3 N6 p
两人孰是孰非,我们后人中很多人推崇彭了凡,你看他在侵略者(当时的满清在许多人看来的确是入侵者)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以绝食来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而姚枢则不然,他好象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一会归附金人,一会又被元朝所利用,并帮元军打下南宋,一个汉族人帮助蒙古人打自己的同胞,说他是汉奸好象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彭了凡的骨气在巨大的历史车论面前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历史并不因为他的绝食而停滞不前,满清王朝更不会因为死了一个彭了凡而收敛对汉文化的影响。而其后的清朝统治者则不计前嫌,广泛地学习汉民族文化,许多最初有抵触情绪的明代学者又纷纷愿意为清朝服务并效劳,这里彭了凡的尸骨还未僵硬,那里满汉全席已经开张了。所以,彭了凡的以死抗争只不过像螳臂挡车一样变得毫无现实意义。# u% h9 l/ Y& ^3 W. o# O
% U, ~# h; {: |5 h+ A& H$ H: r w
仔细想来,倒是姚枢在历史巨变关头颇为冷静,他左右逢源,巧妙借用各种政治势力为自己的文化传播而服务,他将快要失传的宋代理学著作悉心保护,实际也是在保护程朱理学,保护中原儒家传统,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一旦天下太平了,他便重整旗鼓,把将要废弃的百泉太极书院重新振兴起来,并借此使汉民族文化迅速地发扬光大。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姚枢丢失了人格,丢失了尊严,在侵略者面前不但卑躬屈膝,还为其卖命。但是,不要忘了,在姚枢失去人格和尊严的同时,他却挺身保护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他借统治者之手去影响统治者,并利用元朝统治者的权力发扬了儒道尤其是光大了程朱理学,不这样做,儒道很难推行,中原文明就有可能断送在这些游牧贵族统治者手中。程颐的“圣贤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的思想,正是姚枢在忽必烈一召即起的驱动力,也是他 “慨然以道为己任”的体现。姚枢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推动了儒道的流行,感化、影响并转变了元朝统治者的旧俗。所以,姚枢是当之无愧的宋元理学的先驱者和传播者,他的历史功绩要比彭了凡大出许多许多。+ U7 o, Q* j: N; X6 {
8 f# A2 R3 c9 Z- t8 W 只能这么解释,姚枢和彭了凡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一直到今天共同掩埋在百泉的青山绿水边,共同彰显着灿烂的河南文化。 9 v2 J, Y0 a3 \# Z; C2 p. X% `
. M, W" `8 P' x, d* E" h7 Z, U. T/ A4 L3 u4 h
: |5 C8 ^) o! i* n( f, I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