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诤臣贤官姚宗之
, ^, W' M% k- k) N: f; n+ n4 d5 |" L9 _" W; d, Z) u
□ 留 晖
0 Y# L( Y2 H0 n* o1 c 位处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自古地灵人杰,名臣英才辈出。例如宋代兵部侍郎陈谠、工部侍郎余崇龟,明代户部尚书郑纪,现代国画大师李耕等;而南宋名臣姚宗之,则被誉为“莅官之范”。
' e9 B) O' a3 j: d. B# B7 a 姚宗之,字元仲,南宋仙游文贤里洋坂(今度尾镇洋坂村)人,少时进家乡东山书院就读,即以文学闻名。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荣登进士第,官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司户参军。7 f8 a3 p3 I6 i3 \3 w# z
乾道五年(1169年),姚宗之应诏回京,擢升国子监学录。时值宋孝宗锐意北伐,驱除金兵,收复中原失地,便召臣下议政。姚宗之直言:“大将而下有偏裨,岂无人才可膺主帅之任?宜遴选超擢,如古人拔卒为将。”大胆提出不拘一格选拔抗金将帅主张。孝宗大悦:“苟得人才,不拘等级,卿言是也。”遂提拔他为太常博士兼吏部郎官。姚宗之又上奏朝廷:“禁授例陈乞之弊,一遵祖宗旧法。”8 u$ P4 x: R$ x) B, f/ t5 `
不久,姚宗之升为将作少监。孝宗召见,咨询朝政革新大事。他不避讳忌,抨击时弊,从施政到用人,从内政到外交,逐一阐述除弊革新政见:“一论今日法令贵严而不贵宽,制度贵质而不贵变,任相贵远而不贵其细谨,用将贵成功而不贵其无过,试人贵职事而不贵其空言,谋事贵十全而不贵速达。二论节度之官何尝轻授,今之将帅爵极欲 满,难于行阵驱驰,愿陛下以奔走豪杰为用。三论国家方经略中原,泛使必时遣焉,乞特置奉使一司,选择堪任者储之。”真知灼见,令孝宗“称善再三”,同僚则赞其“议论剀切,有古争臣之风。”% M( ~% {5 {8 S0 C/ w0 A M
当时,跑官之风盛行,官员结党营私,以求高升牟利。适逢一同乡亲友进枢密院任要职,登门巴结逢迎者络绎不绝,唯独姚宗之不为所动。他认为:“事唯公,故明;唯勤;故敏”,始终不愿趋炎附势。
0 `& G% `( F4 G+ ?& |& u" r4 i4 \ 姚宗之为官忠直刚正,为人尽孝事亲。久在京城,却一直牵挂家乡老母,便请调回乡,出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他奉诏核实国库储粮,发现有些仓库封存多年,粮食变质尽毁,即上书奏请:“平籴广储,所以赈贫之,救水旱,以新易陈,实数常存,为荒政之备。”孝宗采纳其言,既保证国库储粮,又施利泽于民生。: [3 k, @/ p8 K9 h- h( @0 h
俟后,朝廷又调他到浙江,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姚宗之挂念家乡老母,再度奏请回乡侍母。老母离逝后不久,姚宗之亦随之辞世,终年56岁。
- f% ]$ G; r5 b, h1 Y
& B, q% k9 ]% g2 M7 i湄洲日报2013年3月10日上
8 O* u1 e. O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