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27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裔复姓:第五姓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6 23:0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E% l! F7 X# a5 [/ L: h* [( }, S
第五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可追溯到舜帝,舜帝之后与周武王之长女的后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田氏贵族所传承下来的稀有复姓。古代中国曾经有过从“第一”到“第八”的姓氏,本为同宗同源,后逐渐失传,仅有第五姓流传近3000年历史至今。4 i& z* S+ }7 i4 w; T$ `. x4 k# o
. @0 C; o4 H) U; g
目前第五姓大多已经衍化成第姓或五(伍)姓。第五姓由于曾出现多位名人,因此作为中国显姓收录于《续百家姓》中,乃有“第五言福、百家始终”。" g9 Y+ ~) L8 y/ p, b

0 w, X/ l8 k  T- _. i! E) W$ d中文名:第五姓* b4 H; \+ n& ]" Y- }6 G5 k1 `
外文名:DIWU2 w. |$ e) T1 H
得姓方式:妫姓-齐田氏所改
) {6 S0 k8 j  Y$ \! S! Q主要郡望:东郡、陇西郡
6 e, ?/ T- `% \7 D: x- `主要堂号:东郡堂、陇西堂$ l: ~4 S1 g" u( Y( X0 q' `6 a; @
著名人物:第五伦、第五访、第五种、第五琦7 ]" q- ~3 o$ x# h7 g( w! ?

  R( W6 B! q5 e8 u1、起源
0 n  ^' u9 j9 `0 k" A0 y$ S
起源一
1 `& S$ B6 }- O/ V. B. m5 w/ v8 o$ c, B' d1 f- I  W  Z9 e
源于妫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强迁原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封的编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妫、田、陈、姚、胡五姓,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舜后33代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地陈,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附近。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9 ]9 c4 R" w% X; I$ g9 f% Y4 q
# c7 Q+ E4 S" u) U

9 e* ]1 S# `; t: M8 N- P/ o# G% Q/ y5 z陈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
( H$ F; A" L- B1 R2 `
$ ?0 t, t: R0 o6 {' I, O0 z

3 ?4 y  R0 L6 \) @% I( r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后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8 k/ O7 H- f8 W7 A/ `  m- y7 }  t* e3 m) y

  h( f# X5 r. q, r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f% _% u/ }9 Q) g* z0 p4 N
  b$ Y5 |6 U; N: J

7 P2 l3 J: ]8 z. R$ q4 H8 ~) w3 g. s到刘邦称帝之后,因为田姓势力发展过大,成了刘邦的主要打击目标,拼命削弱田族的势力. 他把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7 q! S5 q( Z' C0 {2 A. s% r) h' |6 \1 e% u& S/ S
起源二
+ [% j' ]6 c  a" W- ^1 O) m& l0 u7 I; Y" Q
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1] % n- M! U  b% d) j' I

' g* Z" p# x9 S: e2、传统文化
+ D5 R0 X9 M; Y; Z8 |# L) ?# [) p% ^( n. r5 e: s4 M" {
郡望堂号9 d; B$ P. `, g' D6 X# X/ n. q

) ]; Z% A- y9 N)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 b* {! v) g0 m- {' N
7 e2 v# e) o; W# I
/ J2 k" F4 Q' h. B7 T; w7 l6 ~; D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q1 G6 {; J5 \3 e" J6 A  K, U0 r2 l6 X
5 [8 R! V( W1 h$ V, c
/ v- N- t0 s4 p, A* m) a- b
陇西堂:以望立堂。% @! H  U6 \) f6 O( w

& c4 A% R3 o6 t2 i0 G; H+ w- O# g东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江扈堂。[2] - ^3 b4 ~$ T4 i0 ?
宗祠楹联0 r4 u+ M1 {2 L
2 }! c  B- v: a6 p
廉贞忠厚;正直清高。6 {4 O: ?7 i; ?$ ~! r5 d  P
——佚名撰第五姓

6 n  {9 e+ ]1 C1 ^8 D0 _7 U. D& L3 F1 I0 t- Z' ~, Z
上联典指东汉长陵人第五伦,字伯鱼,耿直无私,以清节著称。建武年间举孝廉,官会稽太守,章帝时任司空。下联典指第五伦的曾孙第五种”
8 o% z9 u+ t- X: l+ e, \# R

$ B% R3 x8 _0 J& m/ X8 G2 v清高正直;忠厚廉贞。——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联7 N; _( e5 L( G

0 S( T% F6 |  c8 k: u, P

0 }6 S4 W" I. s# q. W7 M上联典指东汉·第五种为官清正,名冠州郡,时人谓:“清高正直,以种为首。”下联典指第五种的曾祖父第五伦为司空,奉公尽节,所得俸禄仅给衣食,余皆散资贫民。
9 {9 }4 a# t, o' V3 h# Y, `( H$ e+ `! q, ?! L
5 y1 \* |5 M% \& T' P( Y

1 t5 R8 A) f6 ?维扬邗东第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家谱收藏者朱炳国处。. f6 l! {1 a& [! ^/ x# n& ]3 L
# j- F0 b- b: F. O
1 C( U! i6 e# D; J1 g/ I  e
陕西旬邑第五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魏洛村第五氏宗祠。[3]
+ ^: L" \0 Q% B9 S+ b
; h3 r/ c- @9 E/ R; j, B3、姓氏名望
# h# a0 F& v. a. y
8 _7 I- O1 N' w( i' }& N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东汉大司空(即宰相之位)。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4]
" x, y) `; b; m/ X
$ R, ]3 T. J& b6 q3 z" i) V

0 }5 T6 j! e. X& V: h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 T7 k! |# _3 v4 ^

/ o5 k( c& v; Q0 H. n( J

5 f' J* N# m( C3 U4 @( o6 P1 ?9 H第五访: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 F* B+ ^5 d( _
* Y$ c5 {- k0 |( ]- Y7 r$ W  P
3 i/ N' W- w0 T" y. o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7 a5 c, A/ D/ c6 R1 }
  X6 d) ?1 g0 z0 i9 e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1 ?: B! |. ?$ V% l- d! B5 i) P* U9 a, i: d" D  G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4 M/ _9 G9 W* Y/ J7 p9 B  V3 X8 x1 y, r5 o- d* t
4、人口统计' R1 y  Z; N, A! N! N
, x- ?6 @. n0 r  q! Z/ R5 W' T
中国复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魏落村和口五村,这两个村子除了个别的杂姓外,基本都复姓第五。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台湾有7家复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落村,主要住在内湖一带。
9 |0 e- U, }" u( {8 R

3 m7 a! g3 w9 r8 o  t( g0 s7 t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魏落村,全村约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传说在汉朝就住在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宰相: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过,不过现在第五应该是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在陕西泾阳和旬邑分布。
7 u6 _2 f9 Q% l/ I8 O6 l. {; k/ C

) e7 Y" l8 o" v1 \3 H+ A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天津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泾阳县、旬邑县、彬县、西安市高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宁县、浙江省的舟山市定海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文山区内湖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总人口在六千以上。" t9 G5 W  C/ }7 F- U0 V

* `) e5 ?; n9 m0 p8 t

+ p4 a, M$ G* s( g8 n# ?其中:姓第五(有的写成第伍)的在甘肃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计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宁县、庆城县和合水县,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也有分布。甘肃宁县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胜镇、良平镇等地,据考证,其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赤道乡魏落村迁徙而来。[5]
, z" Y+ u2 z+ u' Z+ A. @5 B6 d6 u8 J& d) d% P

  |# k, }3 j# a# o5、研究考证
2 R! U, `6 i$ _5 {) g, C  l2 d) n$ e& w' ]5 ?/ L8 ~' P
. P+ Q% M' }/ Q1 O9 k
《姓氏考略》: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6] & d% @) i; W! m/ D+ w8 B) |
《后汉书·第五伦传》:后或改姓。
0 L8 N# U1 \3 o- _5 Z# ^

! f2 d% V7 I( @2 i(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2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5-7-17 08:23:31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4 ]7 n0 S$ j& L( q          可惜不知作者和来源。7 ^$ k1 |6 r1 ~* ?
          原文末有参考文献,不见。[6]是参考文献6的标注。: l3 T; X' x: z& h! @* C2 @
+ b" I5 J, v9 `( J+ L, \
          作者能写出这样的研究性文章,却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令人惊异,例如:$ a2 _: D& A+ w8 k- X
          仅有第五姓流传近3000年历史至今——刘邦登基,时公元前206年,哪来的近3000年7 ?0 t/ @; E, s) i2 I, z; _

5 E! @: z( V8 q8 D3 i/ k6 y          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为什么是“归顺”?
* }& P8 u- W* B8 L, k2 k2 z
5 a1 {3 _$ \( v! A, J! X          刘邦称帝之后,因为田姓势力发展过大,成了刘邦的主要打击目标,拼命削弱田族的势力. 他把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 I4 p1 S" F. y* A   《姓氏考略》: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6] ; n+ N! a: R$ ?9 [+ J
           ——京兆房陵是今什么地方?谁让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7 {0 c4 U7 V3 C- X
# e: T4 u; x, x, V5 y& a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5-7-17 08:30:40 | 只看该作者
  存世第五氏宗谱      
5 |( R/ R- a  Q* W- p    维扬邗东第五氏宗谱,著者不详(代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江苏省常州市家谱收藏家朱炳国收藏——我在姚网发过第五氏的帖,内有朱炳国收藏的第五氏宗谱谱页图片。
  L% V2 l3 D. ~# `+ W* _        陕西旬邑第五氏家谱,著者不详(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魏洛村第五氏宗祠收藏。[3] # x/ P; r2 M( i7 p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8:36:43 | 只看该作者
上文部分源引来源。
$ b% B" h6 }' w1 y: R% P" a- B( Q( S  l! S$ k% \$ h: a
1.  徐敏.寻找“第五”姓[J].新西部,2008,(Z1):74-75.
/ v+ n3 v$ N+ q+ W7 q) ?2.  第五姓郡望堂号与宗祠通用对联  .第五氏网 [引用日期2015-07-7] .
3 K! Y5 L' [( s5 t& ?2 K5 F0 F3.  第五家谱文献  .第五氏网 [引用日期2015-07-7] .
2 K$ ?; }& w' V: u# _5 J4.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8 O2 s% c1 ~7 h5 ~: _+ z
5.  第五姓氏源流与迁徙分布  .第五氏网 [引用日期2015-07-7] .
9 T: n) W* ]0 l/ p# J+ n6.  陈廷炜 .姓氏考略 :陶越增删影印本 ,. :237 .
' u  A2 M+ z/ s7 {9 h% I. }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5-7-17 08:56:55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7-17 08:36
2 x" p' B: Q8 \5 ?! e上文部分源引来源。
4 i) `* y1 J6 X. {& v
& U$ Q4 A' P  V2 J1.  徐敏.寻找“第五”姓[J].新西部,2008,(Z1):74-75.

2 f% C/ G- Y+ k( k$ r      谢谢你。6 P; U/ r$ b) O  Y
- J1 |! x5 D) W6 M, V
     这是一篇文章或论文。文末参考文献是文章特别是论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
  M8 V* _5 T# v! c2 ~/ W4 v

签到天数: 4428 天

连续签到: 292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5-7-17 11:55:19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5-7-17 08:56
4 C; M+ i$ ^* l6 R谢谢你。
+ W3 G- Q* T9 B$ u! q0 L9 Z
6 E; |1 ?, U+ M; `; v8 b6 n( d     这是一篇文章或论文。文末参考文献是文章特别是论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

* I9 I7 j  _% C) |) n4 j% N钟尧教授对学问这种真益求真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向钟尧教授致敬
- e! \$ O0 G6 k6 q$ H

签到天数: 4408 天

连续签到: 5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发表于 2015-7-17 21:56: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其他网站看过,有很多姓氏失传,由好多历史原因造成的!!
3 E- T; p) e, U&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7-21 13:52:33 | 只看该作者
姚佬 ,我是在安徽桐城孔城镇的,我知道的信息不多,只清楚知道辈份是:济(18世祖) 昌仁文 家启辉光,到于启这个字,也不一样正确,因为在文革是时期,祖谱被烧,但是熟字的老人记下来的。我们桐城麻溪和白岑我找过了,说不是他们这支。能知道从是祖上从枞阳搬过来的,至今约近100年在右。别的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1-26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