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7 10:0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7-6-27 10:42 编辑 5 V' Q3 ?# Z: n& g, v' ~! u) N# Y
& _; m# {/ H$ H4 |% b
m, w: W w) c1 j4 q, j! E# _
七。贵州省存在南昌姚吗?5 A4 I. X' _8 N: s2 Z: I; h
我说的这个“存在”是特别指在贵州有了一定族群或者村落,不包括零星在贵州工作的南昌籍姚氏宗亲。% ^( c( L) g4 f {7 l& g
从南昌家谱上看,南昌姚氏不止几处发现有宗亲落籍贵州的记录,只不过来到“铜鼓卫”这一支具有典型的意义。1 r/ [! l8 G, C$ r) D# P
第一,他们去贵州的时间很早,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 R' z( _) L1 u. A8 `- Z- u0 T1 t h$ s
第二,家谱上记载了四代人,首先去贵州的“榇归”,其后三代人家谱上仅仅记载了谱名,他们在贵州的实际名字不得而知。: Y( @" C) Z) I% b' Z; A
前几年,贵州的小庆宗亲与我有过交流,但是后来他没有与我进一步的联系。直到最近小庆宗亲又来到了姚网,并把他收集到谱序发上来了。福建晋江的庆礼兄好心地把小庆发的谱系翻译了一遍,订正了几个错字,希望他来领认。
5 C# a$ E7 r: ^& _- I+ A2 j# o ! j% s7 E! i. ]6 S/ x) P2 I
世代流传: 常常在想水有源头,木有根本,虽然久远也要寻根究源。我们承受先人的源流与教诲,怎么敢忘记自己从何而来。那些仁义之士,都会率领家族成员祭拜祖先。不管是聪明人、愚昧人或者是不肖的人,都没有放弃本源的道理。理清源头、梳理记载、甄别派系,使子孙薪火相传这是当务之急。溯我鼻祖,發源姚墟,兴盛于吴兴,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宦人家,一样兴旺以达。 漫延到豫章,更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望族。抚今追昔,历代都有伟人,详细记载存放於洪都家谱里。 待到天啟末年,黔疆盗匪猖厥。我云白祖偹员武職,带领王師靖难勤王,喪乱平定以后,开始驻扎在平垻上营。不久又有鎮守白馬潭之役。为了断绝匪人后路,从此定居墨石堡,後世裔孙名中修建一座祖殿,院外,水月山,山側坟莹拾捌塚,局内常明萬盏燈。 祟祯陸年(公元1633年),又在纪家庄(后名姚家寨)肇基,上以五岔水为界限,下至假角山为凭据;左抵达河,右抵达摆标山(开垦耕作)。那时曠野深林,不无驚禽骇獣,自我祖开基以后万類潜踪,莫非是國祚昌盛之兆?后来,一阙蠶叢出現在山坡上,随即显现残坵废塚,想是原来的古跡,因此坚心整旧墾新,上交大量的课税。康熙九年(公元 1670年),朝廷丈量土地,绘圖测量造册。自是按照土壤收成交纳賦税,人民安居乐业。康熙五十七(1718年),又蒙县令颁发凭证确认山川土地产业权限,因此给予我姚家人生息繁衍的基业。我们祖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祖业,因而以“忠厚传家,”为家训,世代传承;让子孙半耕半读,希望考取功名克振家声;也让后辈研习武艺,期望世代传衍。所幸皇天保佑,屡世以来,丰衣足食,田園世守,聚族而居。第思長房同居三代,至成鳌祖移居擺堕,耿耿难忘。现在有裔孙应佐,虽然不是长房长孙,但却牢记前贤的教诲,不敢忘记慎终追远的祖训。于是恭恭敬敬敬修缮原谱,续修谱牒;昭穆有序,叠磊起来就象珠串,好似瓜瓞绵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流传萬世。理清了以前所有的困惑離奇,泉流既清,傅(应为“传”)之千年似浩澣汪洋,后世子孙则篤其慶,万世无疆,永无休止。祈願延续祭祀祖先的德业,也希望后世贤达之士,能够精心校研,去伪存真以传后世。先祖在天之灵,鍳此丹忱。 ; }$ k6 h. @" k2 Q0 G1 U
$ ]1 `0 t' D9 Z 4 {9 \3 v! F e% G ^" K
6 B2 o' V4 O Y0 E4 c& u姚氏宗祖三代九族排行開列於后5 E' s" k' e! q" o
+ g- B- g+ E" y w& ` 大尚成姚仕应文9 t k5 m' z+ t) u" o. D/ i/ _
芳怀美德喜荣昌$ ~; w' p/ c8 X5 Z6 I
端平义正思连永8 _4 t+ z# L$ Z+ a6 z3 d, } S. @% a4 W8 j$ x, S
孔孟维宗习名扬$ T
5 s7 u; z2 x9 O% M& q 9 o. n8 @2 c: y3 k/ \ [7 _' ~& W
- V8 T' t! X0 l) N) a+ R+ _1 A4 M) `8 a2 c(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