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6-30 21:00 编辑 : V# r- Z2 f8 E2 D
4 e4 F/ b) Z* l) K回复 1# pszyyao
: m& a5 p; U% E* I7 b
6 C" E1 ]+ M% u: r 由上所述番禺姚氏先贤在辞典立目和县志列传的情况,可知《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的立目标准,实际上,编者已开宗明义讲了。令我不解的只是:辞典编者为什么对增城、化州、潮阳等地姚氏先贤立目却没有全面执行这些标准,以致漏立了许多人?!我将继续调查和撰文讨论之。 古番禺,是史书有记载的广东最古有姚氏居住地之一,也是外来姚氏入粤最早的地方。番禺姚氏先贤应当提出两位:姚宗卿(上文已略述)和姚观文。虽然增城县志和番禺县志未见他们的列传,却确认了他们的功名和官职。先讲外来姚氏比较早或最早入粤的北宋姚宗卿(权当汉 博罗 姚娘和晋 番禺姚成甫是广东土著姚)。 姚宗卿; `( O, C7 |! Y1 G$ k
字希德,号印巌。寿昌次子,宗辅之弟,入粤始祖。祖籍闽莆福韶溪,祖迁江右(江西)上兰溪(今江西吉安地区),父徙南雄黄沙乡珠玑巷(今广东南雄县珠玑巷)。生宋明道癸酉(1033年),幼敏嗜学,通经博古。行年三十,有经纬之才,登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官授广南东路提刑使。宋熙宁年间(1068~1077),隐居番禺簸箕堡(今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后迁博罗宿鸾冈哈塘面,后又迁增城山下(今增城三江山吓)。终宋重和戊戌(1118年),寿八十六岁。墓在从化松园冈冚(今从化县灌村水泥厂内山岗),卯向黄狮顾尾形分金。配罗氏吉一娘,封一品夫人,生宋景佑甲戌(1034年),终宋政和丙申(1116年),寿八十三岁,葬在宿鸾冈,飞鹅形巽已向(南向)。生子七人:达显;达仁,由博罗迁回簸箕里;达义,迁东莞铁岗;达礼;达智,迁归善(今惠阳)鸭仔湖;达信;达行,居博罗。 姚宗卿最初退隐之地便是番禺簸箕里,今日广州杨箕村((广州地铁1和5号线杨箕站上盖))是也。谱书记载他的子孙多次从博罗、增城、番禺其他地方回迁簸箕里。至今有谚曰扬箕村“三姚二李一秦梁”,三姚者,指姚竹芳祖、姚君达祖,以及去年以来广州舆论纷纷要求原址保留的姚氏凤仪堂始祖姚礼廷及其后人也。前二姚实是姚宗卿之后代。姚宗卿“不单是增城姚氏始祖,也是增城周边地区(博罗、龙门、番禺、从化、南海、惠阳)姚氏始祖。其后代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尤以增城(特别是三江)多且集中,估计十几万,有“三江10条村9条是姚姓村”之说。增城三江山吓村和正果到蔚村都有“姚氏大宗祠”,奉祀的正是始祖姚宗卿等祖先,而且在省城德政路榨粉街曾有“印巌书院”,是增博龙等地17房合建的祭祀姚思廉-姚宗卿的姚家祠。 2010年5月1日,我和杨箕村、寺右村、潭村3村姚氏宗亲前往高要市白诸镇吉斗村庆贺玉山姚公祠堂入伙。姚玉山是高要姚氏始祖,他的后人分布在高要、云浮、高明、新兴等4县市二十几个村,有几万人之多。查其族谱,也是宗卿的后代,但并非姚观文后的“西江房”。请读读谱载的姚观文: 姚观文- R3 T2 l2 F* Z* n5 Z' i
宗卿后十三世,一泓子。字贲公。明洪武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官直隶监察御史,又为经略大总管。秩滿南回,并绝宦情,林泉逸志,择居于邑之西江。其生平孝友渊睦,矜穷恤困,解衣推食,当时咸称。为众父捐馆之日,士如丧考妣。今之瀛洲之阳,绘塑真容立庙祀,致敬为感应威灵姚大总管之神焉。公配罗氏,生子四:长应期,居沙河;次礼亭,居番禺簸箕村;三揆原,居番禺村;四太行,广州司理,居番禺金鼎。 今日广州天河区姚姓村潭村(广州地铁5号线潭村站上盖)姚氏宗祠,大门联是“弘文御史风
}- Y6 @, v% S+ p' I+ T宗卿仕广东”,神龛上自上由下恭放着姚思廉、姚宗卿和姚观文等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不言而谕,当知姚姓村潭村姚族,是姚思廉-姚宗卿-姚观文的后人。观文公原葬于官洲岛之西南边急水咀山,据说碑石上刻有十大房:金鼎房(今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深井),西江房(今广州黄埔区深井附近),鹿步房(今广州黄埔区南岗街道),长窿(?,龙?)房(近增城的广汕路旁),北村房(今番禺新造镇),宦溪房(今广州天河区东圃宦溪,地铁5号线三溪站上盖),岑村房(今广州天河区),潭村房,杨箕房,山河步房(今广州东山新河浦)。殊不知历史上瀛洲(今广州海珠区小洲村,与长洲、官洲相邻)之阳曾有姚大总管庙,将观文公当神敬。 县志列传和辞典的这9位番禺姚氏先贤,只知晓姚矩显是扬箕村姚氏凤仪堂一山公之后,其他人、包括姚华佐一门3人有词条(有传)和7代的世系,概未弄清他们出于姚氏何族何支。想到姚氏凤仪堂行将拆除、移几步重建,很可笑,很可叹,很无奈,很有意思!也录县志和辞典“姚矩显”于下,以供其后人追忆、对照和利用: 【县志 人物志】姚矩显6 \$ b8 C& ^7 w! e) N. O
字薀章,号宝珊,扬箕村人。弱冠由国子监生中光绪十一年举人,二十一年(1895)会试挑取国史馆誊录,充八旗官学教习。未几旋里,适广州副将邓安邦奉檄办理鹿步司善后事宜,延主鹿步局事。矩显以乡局积习保良攻匪、各怀私见,恐玷及己,又恐耳目未周误残民命,力辞之。然矩显实倜傥,议论风生。每谓司内各乡皆以种植致富,喜械斗,尸横原野,继以讼獄,至财产倶穷斗乃息;迨休养有年财富如旧,械斗又起,由此循环而乡益贫、俗益悍。以为人皆不学所致,思以文风易悍俗,乃倡捐巨资创义学,子弟咸就学焉,各乡斗风果渐消弭。年三十五得痼疾,误于鍼医益剧,旋就诊南海某乡道卒。所著求有恒斋文集三卷、文稿三卷、诗草一卷、赋二卷、节录先儒经说数十卷。(据采访册) 【辞典 591】姚矩显
" `$ i4 o5 r& N9 S1 A1 p& W5 d0 S字薀章,号宝珊,清番禺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试,取国史馆誊录,充八旗官学教学。未几还乡,聘主鹿步司事,力辞之。惟思以文风易悍俗,乃倡捐巨资创立义学。年三十五卒。著有《求恒斋文集》、《求恒斋诗草》。(《番禺县续志》卷23) (补记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