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 姚尚明 & J6 R/ G- | Q( I5 }# |$ W, ~
3 y% G3 X a1 x& X& E3 C, o
U1 A" a- h" |* s' j" ^+ |1 p% ` 四、文献及会议附件 (一)文献 # H8 d, ?# }! B, i! S) v
姚姓的历史渊源 姚姓的来源 : v4 Q. O1 u* j/ j
据传,姚姓来源有三: 1、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据《尧典》记载舜在位期间命后稷根据时节播洒种植百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不同的才能,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官职,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对此的评价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另外,据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 x5 X, K8 m# P9 d5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0 Q+ i$ v a; l- q2 f/ K. z' Z
3、其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原是汉朝时西羌烧当氏的后裔,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为姚。《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 j; g2 d+ x/ _2 G; f7 c
姚姓分布 姚姓得姓于大舜。大舜禅位以后,其子孙南迁,居于江南泽国。在江南的发展过程中,以乌程(吴兴)为起点,遍及江浙。由此繁衍播迁过程中,再入中原发展。经过长达十几个世纪,周代在中原始有封地。 . H+ M4 M" c. l ?" V2 {# S
此后的社会变迁,姚姓子孙因避祸而多次南迁江浙祖居地。另一支则远走西羌。由此,遂形成姚氏南北两个著名郡望:即今江浙和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乌程(吴兴)姚氏北上中原人数有限,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
" @$ o+ ] E7 K! s( j- ~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是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 Q6 w7 d+ |& K# n' M% K1 y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郡望是氏族发祥所在的指向,堂号为氏族分支繁衍的标识。各地姚氏郡望主要为吴兴、南安,堂号则比较多。常见的有: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因而作为堂号。 ) ]* [% V9 j' v* }# M# n
在历史播迁过程中,郡望与堂号出现了混用现象,部分姚氏也以“吴兴”和“南安”作为堂号。 由于后世分支日众,徙居他乡而郡望不改,但堂号则不一而足。由吴兴分出一支,展转落户于江淮地区,遂成望族。其堂号为“乐善”。
7 |$ W4 Y5 S B6 I, H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侄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9 A( L; _ X6 I+ ]
大舜后裔姓氏考 古籍称舜为虞舜,又说他姓妫,又姓姚。后世注家们对虞、妫、姚皆指为地名。诚然各地均有上虞、虞城、姚丘、姚墟、妫水、妫州等地名,且有同名异地者。但是这些地名的出现甚晚,不见于战国前的有关大舜的事迹之中,与其说是舜姓氏之出于地名,倒不如说地之取名乃附会于舜更合理一些。现在我们在其字音字义方面探索一下。
- l; {0 E6 d& m6 d按先秦时代人物的姓氏,一般有两个,即氏、姓。姓标志血缘,从出生之“生”再加女旁。氏为后出,一个同姓的氏族分支多了,人数多了,原来的姓不足应用了,就添加上氏。氏的命名来源多方,或以国为氏如齐、鲁,或以居地为氏如东郭、南宫,或以爵位为氏如王、侯,或以职务为氏如虞、陶、司马等等。那时一般男子称氏,并把氏置于名字之前,如孔丘、田文;女子一般称姓,则把姓置于名字之后,如孟姜、怀赢等。也有例外,如男姓的吕尚,也称姜太公。大舜则有一氏二姓,盖是他兼祧两个氏族的血缘之故。
& e& w+ s* H. d7 T大舜号为虞舜,此虞并非地名,而是职务。《尚书·尧典》中载,舜任命伯益去管理“上(山林)下(泽薮)草木鸟兽”,说:“益、汝作朕虞。”(今本划于《舜典》中)《礼记·檀弓》称此职为“虞人”。《周礼·大宰》则名为虞衡。按虞字本为驯养捕猎兽类之职官。虞字在《说文》属“虍”部,并释为“虎文(纹)也,象形。”《诗经·召南·驺虞》,后出的古文家《毛诗》释驺虞为“仁兽”(类似麒麟)之名,但早出的今文家《鲁诗》与《韩诗》则以为是“天子之掌鸟兽官”,正与《尚书·尧典》之义相合。其实我们从其字形上来看,二字之偏旁为马和虍,属于家畜与野兽类,可证虞是指掌管鸟兽的职事人员。尤其是和他的姓“妫”配合起来观察,更为明显。
; D* A& u8 ?, ]大舜姓妫。先秦之姓多带女旁,如姒、姬、姜、赢、偃等。妫去掉女旁为为,为的篆书为“為”,许慎释云:“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许慎的解释是“望文生义”。对于古文字望文生义也是一种重要的辨识手段,重要的是“望”得正确与否。此字上半为“爪”形,下半为“为”形。这是两个象形的组合,而不是像一个抓耳挠腮的猴子,并非“其为禽好爪”即“它作为一种禽兽,喜好抓挠”。我们认为上端像一只人手抚摸,下半则是大象的象形字。合起来,“為”的释义应是驯象员。罗振玉据金文和石鼓文的“為”字形状,断定为“手牵象形”,以为“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大舜的祖辈应是掌虞的驯象员。
. s, U! E# n3 M5 |3 T5 G大舜的另一个姓为姚。古籍说他生于姚丘(或墟),故而姓姚。但是按古代姓氏的来历,姓多以氏族祖先(图腾)而取,即使用一般惯例,生于姚丘,也应取之为氏,而非用之于姓。但是若以为是氏,又显然不对,因为姚字带有女旁,与姬、姒、姜等相类,所以它是姓而不是氏,也即可证它并非取地名为姓者。今按古籍所载大舜活动地点有陶丘、桃丘、顿丘、寿丘、姚丘等名。考“陶”有二音,一为tao,一为yao。因此,烧陶也可叫做烧窑,陶器也可叫做窑器。大舜同时的皋陶之陶,至今读音仍为yao那么,姚丘即是陶丘的同音异写的词了。我们注意顿丘之顿,与陶、桃的声母相同,而寿丘之寿,古音也为tao。至今凡属寿旁的字如涛、焘均读tao音,足以为证。可见大舜是位制陶、烧窑的能手。 大舜既拥有一氏(虞)二姓(妫、姚),其后裔便由此分流而衍生若干姓氏。秦汉以后,姓氏不分,秦始皇本为赵氏赢姓,理应呼为“赵政”,其姊妹则应呼为“×赢”才合乎古俗,但在其时亦通呼为“赢政”了。故而考察大舜后裔自当合称为“姓氏”,或对姓、氏二字不加区分,视为同一名词为宜。 ' u$ Q0 G# f2 \; [
大舜后裔享有封国者有三,即虞(大禹封舜子裔均为虞国诸侯)、陈(周武王克殷之后,封大舜裔孙妫满为陈国诸侯)、齐(陈厉公之子陈完奔赴齐国,齐桓公任为工正,其九世孙田和篡齐国而自立,是为“田齐”。按田、陈二字在上古为同音假借之字,故写“陈”为“田”)。其后,主要由陈国和田齐这两支派生出若干姓氏来。我按东汉王符《潜夫论》之《志姓氏》(中华书局排印,汪继培笺,彭锋校注本)、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之《姓氏》(中华书局排印王利器校注本,按此本将《姓氏》列入佚文篇之中)、唐朝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排印岑仲勉校记本)、宋朝郑樵《通志》之《氏族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以及近来出版之《姓氏典故》(傅永明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本)等同类工具书,检索出30多个姓氏,略去有异义者,如咸(有陈僖公之孙箴子之后,及巫咸之后二说)、来氏、皮氏等姓氏。又省去较偏僻者,如遂(虞后)、穰(田穰苴之后)、尝(孟尝君之后)、第八(齐国田英之后)等。这样共得25姓氏,其中王氏虽有多种来源,但齐国王氏宗大人多。又如庆氏虽有出自姜姓齐国大夫庆克的一支,但是《潜夫论》以为陈国公族之后,而又有为陈桓公五代改妫姓为庆姓之说;故均录入之。为了圣裔祠堂奉祀的方便,拟出一祖、二姓、23氏,共25个姓氏列为谱系如下:
. z7 {# U. j! j; V5 _' [: [6 Y《大舜圣裔谱系》 (甲)一祖 皇始祖华夏圣帝大舜 (乙)二姓 姚姓宗长汉朝博士姚平 妫姓宗长吴国大都督妫览 (丙)二十三氏 * B) m/ T; {* R# B
一、虞国宗系(二氏) 虞氏宗长周朝陶正虞阏父(又名妫满,谥胡公) 甄氏宗长汉朝广阳侯甄丰
# q9 ~# @$ d# K4 O1 [0 |二、陈国宗系(十氏) 陈氏高祖陈国周朝陈侯妫满(又名虞阏父,谥胡公) 胡氏宗长东汉太傅胡广(胡氏高祖与陈氏同) 敬氏宗长唐朝谏议大夫敬播 文氏宗长宋朝潞国公文彦博 司徒氏宗长宋朝集贤殿学士司徒期 庆氏宗长西汉东平王太傅庆普 占氏高祖陈国公孙子献 袁氏高祖陈国上卿爰涛涂(袁、爰、辕三字通假) 爰氏宗长汉朝厌次侯爰类 辕氏宗长汉朝清河王太傅辕固
1 i+ X; F: R1 j, W3 @. w/ L2 M2 P三、齐国宗系(十一氏) 田氏高祖齐国大夫田完 靖氏高祖齐国靖郭君田婴 威氏高祖齐威王田因齐 陆氏高祖齐国宣王辟疆 法氏高祖齐国襄王法章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 光氏高祖燕国高士田光 孙氏宗长周朝孙武子 王氏宗长先汉济北王王安(又有“五王”氏系齐国威、宣、泯、襄、建五王之后) 车氏高祖汉朝丞相田千秋 司空氏宗长后汉司空伦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 说明:①大舜称为“始祖”。凡得姓氏之最初人物称“高祖”,虞、姚、妫之姓氏均直接得自大舜,故不列“高祖”。而胡氏高祖陈氏同为妫满,亦即虞阏父,其在虞氏因虞舜之后,不得称为高祖,故称为宗长;而在陈氏则可称高祖;而胡氏因不举高祖而只举宗长胡广而省去。 ②各姓氏之最初人物无考者,则选取该姓氏年代较早、名望最高之人物为“宗长”。 关于大舜后裔问题,犹有一要事,不得不说明者,即舜应是殷商王朝之始祖。 从甲骨文及全文字形来看,舜等五字之形状皆大同小异。故而近来许多学者同意大舜即殷商之先祖。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举凡殷商之后裔各姓氏,如孔、商、汤、宋、华、桓、戴、向等,都可以称为大舜后裔了。
4 A$ J8 O4 \1 O: V贤达至上的帝舜 以孝闻名 舜大约生于公元前2179年,因生来是重瞳(长有双瞳仁的眼睛),所以取名叫重华。20岁时就以孝顺之美闻名于天下。舜虽贵为五帝之一,但他五世祖穷禅起就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帝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娶了个继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父母均对象疼爱有加,而对帝舜则多方虐待。象恃宠简慢,经常在父母面前对帝舜百般刁难,帝舜从来不加辩解,盲父一切以后母意志行事,帝舜在家便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瞽叟以及帝舜的后母与象总是寻找机会杀死帝舜,好让象独占家产。帝舜虽然屡受虐待,但是并不介意,对父亲以及继母孝顺如常,无微不至,对弟弟象的关爱甚于自己。舜至历山开荒种地,感动了大象,前来帮他耕地,鸟儿前来播种。帝舜到雷泽捕鱼,感动了鱼鹰,前来帮他捕鱼;帝舜到河滨做陶器,那里的陶工与他一起精心制作精美的陶器。帝舜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拿到集市上去卖,用以养家孝亲。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弟弟象的恶意。
6 B. I% C! b/ t4 z帝尧听到众人对舜的赞誉以及举荐,决定让舜做自己的接班人,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并赠送了众多的衣帛,成群的牛羊,还帮他建筑了一个粮库。这一切都让弟弟象十分眼馋。弟弟象故意破坏粮库的屋顶,当帝舜维修屋顶之际,象抽去了梯子,放火焚烧粮库,以图害死帝舜。大火冲天,梯子又不知去向,帝舜只好头戴斗笠,双手扣住帽带,像鸟一样地展翅飘落地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几天后,当帝舜清理井底淤泥之际,瞽叟与象将事先准备好的石头投入井里。井筒终于被填满了,父子两人方才罢手。而帝舜见井口被填埋,便从井壁处挖开一个洞安全逃生,回家后若无其事地与妻子一起弹琴。象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佯装去看嫂子,推门一看,帝舜端坐在琴案前。此时,帝舜像往常一样亲热地对待象。尴尬异常的象告辞回家,把所见到一切告诉父母。后母说:“天意如此!”从此收起恶意。
( {9 g4 @ h, S& s# V8 B8 v施展睿智 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都回禀:“不能胜任。”帝尧让大家推荐贤人,大家一致推举说:“虞舜甚贤。”帝尧说:“我也听说过此人,但此人究竟如何?”四方诸侯回禀说:“他是瞽叟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后母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然有序,没有任何差错。”帝尧沉吟片刻,便说:“让我来考验一下他吧。” % }: m6 e) Q/ I) F
帝尧不但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还让他的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的相处之道,看到舜劝解妻子不为身份高贵而骄傲,遵守为妇之道,侍奉舜的亲人,与九个兄弟也都更加友爱。帝尧十分满意,就开始树立舜的威望,让舜用心宣扬人民所乐为的五种伦理,让舜担任各种公职。帝舜不负所望,凡事处理得井然有序。此后,帝尧又让舜在国都九门接待宾客,宾至如归,远道而来的诸侯都对他肃然起敬。帝尧又让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之中也不迷失方向。经过三年的考察,帝尧认为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帝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20年后,帝尧禅位。8年后,帝尧去世,舜为帝尧守丧3年。3年后,舜提出让位于尧帝的儿子丹朱,自己走避南河之南。前来朝觐的诸侯不去朝见丹朱而朝觐帝舜,歌颂政德的人不歌颂丹朱而歌颂帝舜。舜说,“这大概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时年61岁。帝舜登天子之位,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虞乡),把天下划分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等十二州。在用人方面,舜剔恶用善,弃怠用贤,让禹负责治水,让弃负责农事,让契负责伦理教化,让皋陶主持刑罚,任命垂担任百工的共工,让益管理山林川泽,让伯夷负责宗庙祭祀,让夔管理诗歌乐曲,让龙收集人民的意见。对他们说道:“要恪尽职守,审慎地顺天意行事。”还制定了三年一考核的制度,三次考核决定升降或是惩处。 , z. O' O) A% l5 I" ?
继尧禅让 舜深知自己的儿子商均等都不成大器,于是像尧那样,决心选择德才兼备的继承人。经过考察,在一次部落聪明大会上举荐禹作为继任者。在他自己去世前的17年,时年83岁时禅让于禹。舜百岁癸卯南征三苗,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二妃想念万分,每天扶着门前竹子痛哭不止,眼泪掉在竹子上染成斑斑泪迹,于是便形成了后世的斑竹。二妃奔丧之后,在返故都时,为表生死不离,双双投入湘水殉节。百姓们便奉她们为湘水之神和湘妃。至今那里有重华县,九嶷山的零陵和舜庙。毛泽东《答友人》诗有“斑竹一枝千滴泪”句,咏得就是这个典故与传说。 尧舜选贤任能,宽厚豁达的高尚品德被人们世代赞颂,尧舜禅让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