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3 18: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绍明 ; X# e0 L' b$ Q3 m! R& ?& `! R0 J
" g/ k: |! i7 E5 E7 C0 p9 y. H9 ^
姚一苇 如何结缘戏剧?
% P9 G1 `+ |3 ]: h4 q0 p# ^' L/ a2012-11-03 00:37:00 来源:人民网
" u- ?( s F6 _8 \5 I% H# A* Y6 G4 f. T U5 a8 X! V
--------------------------------------------------------------------------------
2 c8 y0 ^" U# S e2 H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0 5 k# |: \$ }1 D9 @9 M
+ D) D0 j- s' z* X+ C[提要] 年轻的厦大学生大概都知道余光中先生,但对于在台湾文坛享有大师级崇高声誉的厦大校友姚一苇,则知之甚少。姚一苇(原名姚公伟)于1941年考入厦大电机系,一年后转到银行系,并因转专业而延迟了半年,于1946年初毕业,同年9月到台湾工作。$ o+ I2 m z; Q
年轻的厦大学生大概都知道余光中先生,但对于在台湾文坛享有大师级崇高声誉的厦大校友姚一苇,则知之甚少。姚一苇(原名姚公伟)于1941年考入厦大电机系,一年后转到银行系,并因转专业而延迟了半年,于1946年初毕业,同年9月到台湾工作。
' B: J% i( s b: `* N% t
t* R% V. `* z, Y 姚先生在台湾不仅是戏剧界和文艺理论界泰斗,而且对于陈映真、黄春明等众多乡土文学作家有扶植、栽培之功,以其高尚的师德和人格,获得人们的尊崇。1997年他逝世后,陈映真等编印的纪念文集,即以《暗夜中的掌灯者》为书名,可见姚先生在台湾进步作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4 Y! r* E" g# ^4 ^, S. X+ y: |3 Y2 z/ ]
抗战时的厦大虽然地处偏僻,却是颇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良好的学风,优越的师资条件,丰富的图书资料,再加上活跃的学生团体都使得并非文学科系学生的姚一苇,得以激励和锤炼他的文学兴趣和才能。! W2 B/ U6 J, q5 ]4 _
' i1 Q& x. k! g$ A3 o+ D. t 当然,对姚一苇的文学生涯影响最为深远的,应数他在厦大与戏剧初次结缘。尽管在厦大时,姚一苇除了利用大三的暑假,创作了一部题为《风雨如晦》的五幕七场长达十万字的未曾发表的剧本外,他基本处于戏剧活动的外围。然而就是这段时间,对他树立从事戏剧活动的志向和兴趣,积累有关戏剧的知识,乃至奠定创作方法的基本路向,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而这,和当时厦大学生戏剧活动十分活跃的环境,有相当的关系。8 u g3 m/ F: M6 T
9 P% p+ H4 m/ J6 Y) b
出于抗日宣传的需要或其他机缘,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是该校历史上学生戏剧活动最为蓬勃的一个时期。半个世纪后,姚一苇在其口述自传中,还提起他进校时即为演戏所吸引,第一次观看的剧目为《野玫瑰》,后来成为姚夫人的中文系学生范筱兰在剧中扮演“家玫瑰”角色,他百看不厌一连看了好几天的情景。虽然当时姚一苇并未上台表演,却甘于打杂帮忙无怨无悔,甚至由此建立起献身戏剧的理想和志向。
+ N/ U: u- v( R$ e$ f5 }5 ?3 v: e* V$ s
1983年4月,姚一苇为怀念甫过世的妻子范筱兰撰写《遣悲怀》一文,提到当年的这些情况。而在大学时代发表的散文《后台断想》,写的即是前台在彩排《家》,作者坐守后台,浮想联翩,认识到戏剧工作的巨大社会功用和艰巨性,树立了为戏剧而真诚、努力地工作、奋斗的理想和决心。这种决心的表白,我们在姚一苇一生不同时期的文字中可以反复地看到。% H1 v' O! k; i" |4 ^. x) e B/ S
" J$ L1 X* e$ o" ] D" u
厦大的特殊环境发展了姚一苇的戏剧兴趣和才能,而有着“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美誉的厦大,更提供了姚一苇接触大量中外戏剧名作的机会,为他以后成为一位戏剧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姚一苇回忆道:我自小爱好戏剧,进入高中,正值抗战初期,演剧之风甚炽,当时所接触的只是一些国人作品和翻译,“进入大学,在图书馆中发现大批英文本西方戏剧,使我眼界大开,只要得暇,就捧着字典读。读得越多,就越着迷,以至于也想编一部戏剧”。
h* p4 u& ?% F' h% ^; Y- G/ E8 H" |4 h+ t1 r
大学时代的姚一苇还尝试着撰写评论,如《论〈总建筑师〉》、《论〈女伶外史〉》、《原野的评价》等。评论易卜生剧作的《论〈总建筑师〉》发表于1945年4月《中南日报》上,从中可窥知作者早年文学理念的特征,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倾向。后来姚一苇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尽管他善于博采众长,对于现代派手法也有相当的吸收,但无论是其理论或创作,都没有离开现实主义的基本立场。一般认为亚理士多德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之鼻祖。而姚一苇在台湾,不仅撰著了《诗学笺注》,他的整个艺术理论体系,其实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基石的。或许学生时代的这些文学阅读和锤炼,即是后来姚先生倾心、接受亚里士多德并据此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准备和契机。如果这一推断是成立的,那姚先生厦大时期的戏剧活动对其一生文学生涯的重要性,莫此为甚。
' T% m, [# T# k3 u% a. o
" j/ f3 g8 Z! K3 E+ a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台湾文学研究)
E) ~7 `4 G7 }/ `: w3 V; j0 p1 W7 ]: H* y! ?% y. Q
(来源:人民政协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