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3 18:2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姚绍明
! |/ L: Y! ^0 ^+ c/ `# g- X$ ~# Y* E4 ^8 C! K4 h; A
9 j. Z* q; D* e' s 1980年催生了第一届"实验剧展",1982年创办艺术学院戏剧学系。姚一苇几乎将他所有的人生都投入台湾的文艺与戏剧园地当中,在台湾戏剧界文艺界同时扮演了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老师三种角色,获得了艺文界普遍的推崇。1997年病逝台北,享年76岁。
5 f* l! ^+ }. z7 y" B+ S生前一向被文化界尊称为"姚老"的姚一苇,和创办"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及催生"世界剧展"和"青年剧展"的李曼瑰,同为台湾早期戏剧发展史上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 ]# f2 S8 G0 g; B; I, y
二、生平经历1938年十六岁时入吉安中学,旋即连年遭遇战乱,随校迁徙,后考进厦门大学,厦大躲战火而搬到长汀,先生仍需以校为家,1946年毕业后,姚一苇来台就职,奈何两岸遽然隔绝,直到五十一年后,1989年,始得重返故乡。' |, P) r t' V7 L+ h/ i7 G
1946年去台湾,先在台湾银行任职,后在各大学主讲戏剧理论和文学理论。先生在台湾银行工作三十六年,不求升迁,但求温饱,毕生以读书为乐,创作、著述、教学为志业。先生坚信传统人文精神和古典美学信仰,治学严谨,意境深远,在剧作、美学、理论、批评、散文等领域成就斐然。从五十年代起参与《笔汇》、《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等重要文学刊物编务,提携后进,发掘有才之士不遗余力,被文学界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 [1]
- c# W! n+ w2 L6 y, Y. q发展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1]
& O' s ^, ?8 l%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2 k" y; ]- M! t* Q《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u2 q" r5 M" w0 j
《国语》是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BC990——BC353)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7 D3 ~- R) e( M0 h( a+ ^0 J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 ?$ e d" s' p$ g/ `$ q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 c# g- ]& L9 u1 N, u8 p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1 L$ m2 ]6 w3 l; v- X1 e4 Y《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y% t x; a. z0 H. u3 V, x$ x
《墨子》代表墨翟“喜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1 ~1 T, B* T. m3 ^2 i* R( ~* _& E* {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8 n% D0 q q& j% a/ D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 X5 B6 ]$ Q. c" ^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 ^& v+ Y" O2 b* B2 [% |;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u7 I* I$ k9 K, K2 L( {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G* _ H9 K( ]* d7 Z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西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9 L: S; G6 d% c" Y7 s
曾任《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委员、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兼戏剧组主任。主张文学应反映人性本质,并注意艺术表现。1980年催生了第一届“实验剧展”,一九八二年创办艺术学院戏剧学系。姚一苇几乎将他所有的人生都投入台湾的文艺与戏剧园地当中,在台湾戏剧界文艺界同时扮演了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老师三种角色,获得了艺文界普遍的推崇。一九九七年病逝台北,享年七十六岁。 2 N9 Y( f2 Z' [/ Q3 j% B9 [
生前一向被文化界尊称为“姚老”的姚一苇,和创办“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及催生“世界剧展”和“青年剧展”的李曼瑰,同为台湾早期戏剧发展史上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信息匮乏、物资拮据的六、七○年代,他们共同主持的文化学院艺研所戏剧组,那是台湾剧场教育史上的金刚钻时期。三位文化巨头的共同特色是学养深厚、人品清高、极度爱才、提拔后进不遗余力。李老和俞老相继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辞世,二十年来,姚一苇继续坚守着薪传的岗位,无有一日懈怠。他的门生陆陆续续成为剧场创作和戏剧教育的中坚分子,每当一苇师有所呼吁,必是一呼众诺,成为该次演出工程最根本的班底。这项特质较为明显的活动有如:一九七七年文化艺研所戏剧组《一口箱子》演出、一九八○年到八四年之五届实验剧展、一九八九年国家剧院的《红鼻子》,以及一九九五年亲自执导的《重新开始》。甚而在姚一苇辞世后三年半,2000年夏天,以纪念姚一苇名义而参与在台北举行的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开锣戏《x小姐》,于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受惠于姚一苇戏剧教育的师生、校友与剧运伙伴,不计报酬完全投入,以最精湛的演出,把姚一苇的戏剧精神介绍给来自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多国的华人剧场同志。 5 Y/ x$ R6 S: ^" y
在戏剧教育和剧运方面,姚一苇自三十五岁起先后于艺专、政战学校、中国文化学院艺研所和影剧系等校授课二十余年,一九八二年,提前自台银退休,全心全力投入艺术学院创校筹备志业,创办戏剧学系,是首届系主任兼教务长。先生献身教育四十年,化育英才无数,尤其主持了五届推动台湾剧场现代化的实验剧展,栽培众多创作与教育人才,广受剧场人士尊崇为“一代导师”。创作以剧本为主,透过人物行为表现揭示人性的深层,可读亦可演。[1]" ^+ R4 E% u& A5 u
三、个人作品有文艺论著《艺术的奥秘》、《美的范畴论》、《戏剧论集》、《文学论集》、《戏剧与文学》等,剧作《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红鼻子》、《申生》、《一口箱子》、《傅青主》、《我们一同走走看》、《左伯桃》、《大树神传奇》、《马嵬驿》、《x小姐》、《重新开始》等,散文评论《文学论集》、《姚一苇文录》、《欣赏与批评》、《戏剧与文学》、《说人生》、《戏剧与人生——姚一苇评论集》。[1]9 z& U( K3 @: a
教育志业拥有了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等多项资产,在七○年代尚呈荒凉的台湾剧场,姚一苇在精神上的领导趋势已渐形成,然将姚一苇推进台湾剧场改革运动之洪流的转折点,应回溯到一九六四年艺专校长张隆延之邀聘,三十五岁的姚一苇自此踏入杏坛。 姚一苇在不意中踏入杏坛,於台湾银行工作时,同时先後执教於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政治作战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现为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和艺术研究所戏剧组。一九八二年,先生提前自台湾银行退休,全心力投入国立艺术学院的筹办并戏剧学系的创建,是首任戏剧系系主任兼教务长。当年,一起参与建设戏剧学系的夥伴,有汪其楣、林国源、詹惠登、黄立仁等人。戏剧学系现已扩展成戏剧学群,含有戏剧学系、理论与戏剧创作硕士班、剧场艺术研究所、剧场设计系等。[1]
1 s$ \" B. n; A( {在资讯匮乏、物资拮据的六、七○年代,由李曼瑰、俞大纲和姚一苇共同主持的文化学院艺研所戏剧组,那是台湾剧场教育史上的金钢钻时期。三位文化巨头的共同特色是学养深厚、人品清高、极度爱才、提拔後进不遗馀力。李老和俞老相继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辞世,二十年来,一苇师继续坚守著薪传的岗位,无有一日懈怠。他的门生陆陆续续成为剧场创作和戏剧教育的中坚分子,每当一苇师有所呼吁,必是一呼众诺,成为该次演出工程最根本的班底。这项特质较为明显的活动有如:一九七七年文化艺研所戏剧组《一口箱子》演出、一九八○年到八四年之五届实验剧展、一九八九年国家剧院的《红鼻子》,以及一九九五年亲自执导的《重新开始》。甚而在一苇先生辞世後三年半,二○○○年夏天,以纪念姚一苇先生名义而参与在台北举行的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开锣戏《X小姐》,於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受惠於姚一苇戏剧教育的师生、校友与剧运夥伴,不计报酬完全投入,以最精湛的演出,把姚一苇的戏剧精神介绍给同聚一堂来自两岸三地并世界多国的华人剧场同志。
H) F @1 ~8 u2 j, K$ M无论是在艺术领域尚待开拓垦的戒严时期,或是经济奇迹、全面民主化引领台湾迈入国际大舞台的解严时期,姚一苇皆恰逢其时地在台湾戏剧艺术教育的领域负起导师的历史角色。然无论是在艺专任教或到国立艺术学院创业,其际遇都富戏剧性,且让我们在姚一苇自述的〈一个剧场系的诞生〉中,聆听这位剧场导师娓娓道来其来龙去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