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 h9 _% S, g5 b% k L
* u- a4 M% _) _3 X# {6 h
' p; F- t0 R- e1 p+ L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5 L# u8 z4 {$ q. W7 E/ L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 S! w* B8 t5 N& ]; H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 ^4 t7 q# n7 q( ^* q& x+ a+ \" w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 V8 m2 p# l' w! Q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对于这些人的行为,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详见下面的争议部分。 8 Y q" B+ o7 G. g9 [6 D
: g5 o$ x; p) ?* a. P
2 `/ P0 F2 {4 d9 P
( ~4 q& L& t! q8 q8 `
. H9 t8 R) V) w% s, O) _ o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4 N% J% ?. C2 ^1 Y9 E- b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 w' f U9 ^* r9 l
$ B2 z- r4 n* @0 c) ]1 Q
! ^2 z; E. N3 j: g! W8 u 配饰
1 k8 Z, n; o5 `$ w7 ]* U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 R" v$ M+ \/ a4 _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 c/ e! l4 y" P. e! S1 N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1 ^% F- @2 h9 Q# f& c$ k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7 z" Y# @+ g/ w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 Q# b( u: C$ n8 v) S2 V; W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5 B3 {- p6 g1 K9 }$ R0 @. M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 I& Y9 Q2 E. p2 | t1 a3 O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
% V7 Q3 p# V e z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 `: }* r4 c% u7 a6 b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 3 A3 I$ I2 Y: T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 @5 a% N7 \8 R3 b
% c" k8 V3 y2 y+ C1 _ m
/ K, I4 I2 J- H4 o9 q$ w* S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8 G) y3 `* Y0 x8 n) T, A
; r3 }9 B h2 D+ G历史各时期汉服简介(1)
! @3 {7 a3 O5 r0 x5 r先秦汉服 * g/ H! `. J0 O5 R* S% b
(前26世纪 - 前256年) / k* y3 `( v# w+ @) c) f8 r
: d9 D' g# }; v; ~- k; @
神话及传说时代(前26世纪初 - 前21世纪初)
+ f( x: u% W) F# ~9 i 夏朝 (前22世纪末 - 前17世纪初) $ i l* i- R5 a& o% O2 `% [0 v9 Z
汉服的起源' ]2 Y7 b& r& D5 F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6 f. ?! Y$ K% Z( x3 G8 ~
3 j5 z" }# t) p
( W, Q B7 U" y, @+ F, l9 w( B 实际起源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j8 L2 H* O% [! k0 N3 Q1 {
* Z2 b; |- Z8 Z2 F
: k. |7 g9 [9 z& N: K/ u, G$ r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B' P+ }6 s' V) ^( T* M0 v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 m% }# s' p) ^, N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7 j. c8 @. ?# Q5 p+ V E. y8 Q4 Q1 M8 c0 W4 ^& j, K2 @8 _+ T2 D* d& f* G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6 `, @: I) S4 S7 \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9 E3 R, b$ V I! ]; F# @7 A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