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6-4 17:00 编辑
7 Z1 q( s' f% d+ Q& f. P" O" z& a% e% Y
小云南[size=1em]编辑词条( z# ?# ]+ Z4 W' s! ^$ O [
4 Z" W' o! i; r' q: S# e1 }/ g0 @3 {
6 j' r) U M/ R
8 ?3 ]0 X! p" w; {" f7 u: ^* D, n
3 J5 n2 n, M) ~6 v7 ~6 b
1 a& U' ]+ w2 W0 N
! c1 o6 r7 b8 t' u/ V3 Z# C) k目, g4 \3 X$ J' l; _9 z
录; L: X9 ] i$ P: j# e0 l+ F) }0 e6 \
) H1 Z0 z5 l2 x% q- W* w% e" {7 F( f; C' C8 k
% G: n- C6 b) o* Q5 i1 X0 {6 H6 w( v3 w5 R+ m
9 Z6 ~$ {8 l: j8 X[size=1em]1 [url=]事件背景[/url]! A" j1 w4 w3 x, B" Y
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山东、辽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众多东北、山东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景观。 4 q! E/ g* \; X. ~8 g! \" ?
& f8 j/ t. U# [& q
[size=1em]2 [url=]事件起因[/url]& F# g- @ k$ Y# r
小云南” 探源说法不一,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小云南”渊源亦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8 l& |( y1 S0 L" M) D
% Y/ R- i: _- @" }9 l; `[size=1em]3 [url=]事件发展[/url]; N- s/ E8 d$ s$ M
名称由来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词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 [" |" c7 Q* }! h5 Z7 o4 d" o5 p* _
[size=1em]4 [url=]谜团[/url]
+ `8 b% @/ g7 S* q* [ “云贵说”随即产生另一个疑团: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东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1、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万大军。 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 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2、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3、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 f- E6 l% B6 x! M% i# V x
+ r4 D4 C3 y9 O0 I" r7 n* Z[size=1em]5 [url=]事件结果[/url]7 n( ^5 m% g& @6 ~ Z* l% P6 V3 J
目前,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交趾国(今越南)”之说共八种。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其中,“小云南”在山西的呼声较盛。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40多年时间,山西向外省进行了多次移民,其中包括向山东移民。 而“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 另有“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之说,也被部分史学家视为权威观点。《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还有小云南在山东的观点,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交趾说,“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 但是,上述多种观点以及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小云南的最终“确认”还有待进一步探证。 ! ?9 `! K' F9 y$ W4 U
) U# g2 ~+ v3 E7 @& z+ e7 m; M/ o5 K) e$ X1 ?0 f' ]
[size=1em]6 [url=]事件影响[/url]
5 j5 ^0 T/ Y: J5 w 山东、东北以及河南部分地区至少约有1500多万人据称祖籍发源于“小云南”。而“小云南”始源何处,现为何地,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http://baike.sogou.com/v35679516.htm: a% x1 Q2 {- i3 @3 T
, q/ m# u0 a: |! a
F1 g$ W6 L6 n* V. U O! ]2 C" Q% G: Z0 w9 ~8 m: N
8 }+ {0 U) v# ?' r# R9 o
. t) w, w0 ^, C; A$ ?) l# o
& c5 H" { C! x- I' j* o" U0 R3 `4 g h/ ?2 h3 V4 b9 W+ P'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