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33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姚文宇与“姚门教”(一) ——凌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1:2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文宇,字镜山,号汝盛,道号普善。谱行“远七十二”。“浙之括苍庆元松源东隅(今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玉田姚家村)人也”(1)。他是继承我国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罗教”(又称“无为教”),而独创教派——“姚门教”(又称“龙华会”、“一字门”、“老官斋教”等)的教主。自诩为“罗教”的第三代传人(2)。教内尊称为“太上无极圣祖”。他的後裔则逐代乃至至今犹称之为“太老爷”。要说到姚文宇及其“姚门教”,那得先从“罗教”说起才好。- J% O; D5 ^6 v

罗教的创始人是山东省即墨县人罗清(又名“因”或“英”)。亦名“梦鸿”。因创立“无为教”而被教内信徒尊称为“罗祖”。他生於明正统七年(壬戌•1442年),卒於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他幼年失父,跟随叔父长大。原先,他家祖辈当兵,十四岁时他也从了军,隶北京密云卫古北口军籍。退伍後,拜临济宗宝月和尚及无诤禅师为师。明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他取法名“普仁”,法号“悟空”。在北京密云“雾灵山”设“直指堂”。自封:“大乘正宗”,尊达摩为“始祖”,而自称“八祖”。遂创立罗教(3)。0 T$ ^4 }) C9 ?: Z7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6:40 | 只看该作者
罗清集佛教经典及民间神话传说而编撰经卷《龙经五部六册》(4)作为教门经典。供奉“天地君亲师”。严守“三皈”、“五戒”。他以佛教的空论作为罗教教义基础。“以现象之空,参正本体之空,阐发‘真空’真谛”。他以这种观点和理论来创“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无为思想,以无极为宇宙本源”(5)。因而,“罗教”又称为“无为教”。
0 W! X0 w: V2 a+ S. U. `* }8 Q1 j" O& B罗清亡故後,其教权一度由其子女掌管,後仍以“无为教”之名传继。在後继之逐代传人中,则以殷继南最有影响。殷继南(6)是浙江省缙云县人。法名“普能”。是“无为教”处州一带的教主。因他自诩是罗清转世,故教内尊称为“二祖”。之後,殷继南被明朝政府以宣扬邪教为罪名而处死,教派一度衰落。是“姚文宇重新统一教派,称‘龙华会’。姚文宇以无为教主罗清为一世,殷继南为二世,自己为殷继南转世,称三世,任‘龙华会’教主(7)”。并称是“现为天上弥勒”,号“无极圣祖”。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宇生於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 三月十九日亥时。终於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五月二十九日午时。享寿六十九岁(8)。少年时,父姚公及母俞氏过早身亡。他没有兄弟姐妹,成了个孤儿,家中非常贫苦,养鸭为生。相传,他经常在“弥陀冠珠”山麓一带(有人说是在“镜山”北麓)的田中放鸭。他“胎里食素,……每日看牧绿鸭,终朝见物伤心。良言:‘蠢动狷飞,皆有佛性,每日之间,不知性命几何。於心不忍,欲图别业。”一天,他在“准提阁”(9)边凉亭内碰到一个游方道者,俩人共同憩坐谈心。他对道人透露了自己的身世和理想。道人劝导他说:“何不归道门?自有超凡入圣之日。”於是,他就“买粘米三升,就此而行”地离家出游了。而人们就说他是“遇仙”了(10)。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7:23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宇离开故乡後,首先是到处州府(今丽水县城)开了一间餜(粮?)店。一开就是三年。他“日间店中生意,夜则止静参功”。终致“豁然心中大悟”而得了道。一日,有一位族兄听说他已经发了财而来探望他。由于他是个天生食素之人,而这次款待族兄也是“以素膳待之”。族兄见状,大为不满地说:“老弟如今已是发财了,如何还是这般吝啬小气?我路远迢迢来到你这里,你该以丰食来款待我才是人情呀!”他听了,歉意地回答说:“老兄有所不知,我是生性就是如此度日的。今日这样简单地款待您,实在是失礼了,等我去买点肉来请您吃。请老兄少待,我去去就回”。说着就出门去了。岂知他出门一走,就如痴如梦地莫名其妙往前走,竟一直走到“缙云吴谷阏殷祖坟边挨足占一年。”之後,他又“十方访道三年”,始终“无人肯信”,还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7:54 | 只看该作者
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他云游到了浙江省武义县逆溪地方。在那里,他碰到了一男一女法名分别叫做“普理”和“普波”的“龙华会”信徒。姚文宇与他们论道,他俩十分悦服,遂拜他为师。同时,他还接交了一个在逆溪种“靛青”的福建汀州府连城县人李老麻(法名“普敬”),李老麻以“积资十两”来资助他。於是,他就在普波家中“开堂接众”,正式步入了创立宗教教派的人生。乃至“以後道法大行矣!”
* y- E  \! D8 @: s  B$ N有关姚文宇是殷继南转世一说,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他“年至五岁,不曾言语,如梦未觉”。在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他五岁这一年,殷继南被明朝政府斩首处死之时日,他竟以这“壬午年八月十三日子时,满室光辉,明亮三日,〔禀〕(倂)性还〔原〕(源),纔开言语”云云。言外之意即是说殷继南是日又转世於人间了。 - `/ F: s4 u" @3 a% s
姚文宇一生的主要活动地区多在婺州一带。他在首次“开堂接众”後不到二年馀的时间内,入其门信受教法者,竟达到3700人之多。之後,直至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这十年间,他在婺州各地连续召开了三次“龙华大会”,兼做“千佛会”等等。讲经说法,传播教义。一时间,甚得影响。就连殷继南的嫡派传人“普福”竟也於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转拜他为师了。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8:10 | 只看该作者
自崇祯二年(己巳•1620年)起,姚文宇开始对教门内的组织进行整顿。他把教内骨干分成左、中、右三支,及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和等九个辈份向各地传播。“礼”辈最大,但人数最少,仅他自己和普理、普波三人。他自己统领中支,普理、普波分掌左、右两支。在各个辈份中的教徒,“每人只能引进七人(11)”作逐辈发展。就这样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庞大组织。而“不论前辈或是後辈,均以‘普’字(後面加上一个字)取法名(12)”。因而,该教门又称为“一字门”。而姚文宇为了现实其“以家治道,以道治国”的教义,就把教主改称为“相公”,且定“相公”得由其姚氏子孙世袭。故该教又称为“姚门教”(13)。在姚文宇亲自掌管教务时期,“姚门教”的势力不仅覆盖两浙,且波及赣、闽、苏、皖,成为教势连跨数省的大教(14)。到了清代雍、乾年间,有姚文宇的後人在福建建安、瓯宁一带传教,因当地“入会吃斋之人,乡里皆称为‘老官’(15)”,于是,对于这门让教徒茹素食斋的教派,曾经一度(其实是一部分)称之为“老官斋教”。
; R8 u( _  V  p! c. k9 x8 Y! E说到姚文宇在社会上的影响,还得提到一件鲜於人知的故事,这事不仅是地方史料失载、民间未有传说,就连家族内也未闻传言。说的是:姚文宇与当时的庆元县知县赵璧(16)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原因是赵璧“一日染疾,灵性被邪祟摄去”(大约是在半夜里),至半路,适逢姚文宇“葛巾素服,近前大喝一声,魔即不见”,就这样,姚文宇救了赵璧。之後,他俩就“谈玄讲论,两相契合”交成了好友。姚文宇曾邀请赵璧入教。赵璧回答说:“吾因仕途所羁,难以入道,文出必从。”意思是说:“目前我官职在身,不能如愿。待退休之後,我自然是会参加的。”于是,姚文宇在故乡的宗教活动,很得赵璧的关照,“十年之间,悉赖护持”。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三月间是姚文宇的六十寿诞期,这时候,他的信徒们要来为他祝寿。他怕“各方云集,犹恐人众不便”,就先对赵知县提出告知。赵知县问:“(来客)谅有几何?”他回答说:“大约有千多人。”知县听到後说:“不得了,这么多客人来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8:37 | 只看该作者
聚集小邑,上司追查下来,如何得了?我看还是在偏僻之处为事为好。”。原来,当时庆元这座小邑之城垣,全部的居民总数也大不过是千把、数千人而已,而此时一下子就来了这么多人,县官怎能不怕?难怪他不敢答应。之後,他这六十大寿就只好改放在菊水村举行了。说来也怪,当时的菊水也只不过是一座居住着数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它一时间又怎么能够容纳得下这么多外来客人呢?估计是在其村外“槎溪”滨临时搭起一座座小茅蓬,来举行这场热闹的庆典罢了(17)。
+ m" c5 N  B* W# t% w. ?由于姚文宇是孤儿出身,家境贫寒。长大了也是个穷汉。壮年後还成不了家。一直到了成名之後才迟迟地娶了亲。夫人夏氏(法名“普道”)。籍贯欠详。她生於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年),比姚文宇年少三十一岁之多,属“老少配”之婚姻。他(她)俩的婚嫁时间至早在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即姚文宇发迹之後。此时,姚文宇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由于夏氏未生子(或许是子女夭亡),文宇年到中年还没有子嗣,故只好领养义子来作继承人。他在金华领养来一个金姓人家的小儿,取名叫“佛寿”。岂知:金佛寿却是个不肖之徒,是个无赖。他“幼年颇颇(18)。及长,憊懶不仁,结交不善。”在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时,他大约也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光景,就与乃翁“为争家计,两相不合”了。众人劝文宇暂时“出堂”,到外面去散散心。于是,他谐众在正月底去了杭州城。他在杭州“逐日盘桓。乘舟览观湖景;步行遍玩名山。徘徊云水之间;笑傲西湖之上。”并瞻拜了杭州的所有名刹古寺。他对众人开了个玩笑说:“你们说金佛寿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众人说:“他是个歹人。”他说:“不,他是个大好人。要不是他和我作对的话,我那有这闲工夫来此游山玩水?”後来,姚文宇当然是把金佛寿逐出了家门。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9:02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宇还娶了二房夫人。夫人姓周(法名“普正”),亦欠详其家世,後裔称其为“周奶奶”。她生於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比乃夫年少三十七岁之多。他(她)俩的婚配至早在崇祯四、五年间,是老汉娶少女。更是典型的“老少配”。後来,周氏生一子,取名姚铎。成了姚文宇的嫡系传人。如今,在姚文宇的後裔中,除迁居於外地的无法统计的除外,仅在当地的就有三百馀口。他(她)们均是姚铎的子孙。
/ G! {' L2 W/ g经过了半世的努力,姚文宇竟由一个穷汉改变成了富豪之家。即所谓:“独是未经纪于婺州,衣粗衣,食粝食,淡如也。今倏焉而人衣其衣,人食其食。……矧广第良园,旋易夫荜门圭窦之常,朽贯腐仓。顿改夫一丝一粟之素(19)”了。成了富户之後,他不吝啬而慷慨济世:“贫穷者给之衣粮,暴路者助之棺櫬。涉渡之水,架以桥梁;难行之路,砌而平坦。”比如,在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县城筑建“杨公桥”之际,他就乐助白银五百两(20)。在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五百两银子应是个不菲的数字了。足见其乐善好施。然而,他的暴富竟也引起了社会恶势力的对他睽睽妒视。从而埋下了祸根。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9:29 | 只看该作者
明末清初之际,浙南一带是群雄割据局面,“风烟满道,戈甲盈衢。仕宦以创义作虚名;豪强以立营为常事”。各路兵马自树一帜且各自筹饷。青田“诚意伯”刘府兴兵之际,曾向姚文宇提出要求助饷。姚文宇欣然应诺。他助饷到刘府後,受到了一个多月的生活款待。最後得到“赠匾旌奖,鼓乐〔送〕(迎)之而归。”在道经龙泉县时,盘踞在那里的军阀杨鼎卿问:“是何人如此喧闹过境?”左右回答曰:“此是庆元姚善人‘伯府’助饷而归。”鼎卿说:“他处助得,我处助不得乎?”此时,冤家狭路相逢的是,被姚文宇赶出家门的养子金佛寿就偏偏投靠在杨鼎卿的帐下,充当武职。此人正好“谗言相谤”地说:“他家田连阡陌,米烂陈仓,珠宝盈〔箱〕(厢)。人人说他得一面宝镜,可以除妖服怪,遣将驱神。”于是,杨鼎卿就强迫姚文宇也要为他助饷。岂知姚文宇就是不肯答应。杨鼎卿就强行把他抓走。

签到天数: 4012 天

连续签到: 2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0:02 | 只看该作者
姚文宇在被人劫持而走出家门时,家人抱着他的週岁幼子姚铎(乳名“长生”)与他告别,他“接过手中,以口呵之〔曰〕:‘留此一脉,与诸佛〔栽〕(裁)根耳!’”当时,“合家大小泣送之,”他“竟游然不顾而去。”到了龙泉,杨鼎卿再三令他认饷,他总是不答应。鼎卿大怒,竟派兵数百到他家,“将房宅团团围住,地〔下〕(上)掘深数尺,〔将〕其家资尽数抄掳而去。”杨鼎卿还不罢休,说是:他“徒众儘多,若(还)释放〔还〕,以後反受其害。”于是,就残忍地将他杀害。当时是在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五月二十九日午时。他享寿六十九岁。时值大暑天气,酷热之时。据说他的尸体“面貌如生,容颜不改。秽气全无,蝇蚁不侵。惟闻异香氤氲,环绕七日不散。”杨鼎卿知道後,大有悔心。叹道:“非我罪也,汝子佛寿之过耳。”将责任推给了金佛寿。同时“延请僧道大作佛事。以解其愆。”龙泉“大佛寺”的僧人早就仰慕姚文宇之为人,於今更是大发慈悲地将其备棺收敛,并差人报知家属,使得“扶棺而归”以“暂厝镜山东麓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5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