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n) s. N" Z, F' T: ~2 M 长城的灵性与情感源于古时的建造者,是他们赋予了万里长城那坚强的性格与骨骼。墙子路长城所在的山村,山势不算险峻,但其却有极其独特之处,全国惟一的“V”字形长城就在这片山峦中。沿着近乎于90°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无论远观近看,皆为标准的胜利者之“V”的手势造型。不知是否巧合,这“V”字背后着实存在着无以计数的次次狼烟战火。
& H! L0 E+ } W& [- @9 Y4 Q2 D1 y 据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了防御漠北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进犯,朝廷开始在墙子路修建长城,也就在此时,墙子路这个地名才正式载入史册。此段长城以曲似龙盘之势,包围城之北方、东方。东方雄关紧锁,万夫莫开;西、南方可连四路枢纽之石匣镇和密云城,一旦有警,应援之师可朝发夕至。嘉靖、万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役。墙子路长城屡屡战火后于万历三年重建,再毁于万历十年前后,再次重修……蓟镇墙子路关屡遭战火蹂躏,却始终固若金汤,成为来犯者最为头疼的长城关口之一。如果游者细心,可以在泉水河村山上的多处长城垛口处找寻到刻有“河间营”、“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1583年)的刻字长城砖。这些战火后修补的长城砖不正是攻与守的最好佐证么。 墙子路长城又称泉水河长城、青龙山长城,泉水河村是北京市密云县东部山区的一个自然村,离密云县城有45公里的路程。长城从它的村东进入河北省的兴隆县地界。墙子雄关就在村南约两公里处。从西北面司马台方向来的长城经过墙子雄关向东南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山海关。墙子路长城总长度不算太长,如果从墙子雄关算起向北到大梯子峪东的山顶总计长约10公里。墙子路长城自北向南,似一条长龙,忽起忽伏,姿态雄伟。从北边越过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爬上峭壁,又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直上王小庙顶山主峰,然后向着安营寨口、黄门子路南去,一座座敌楼向连珠一样矗立在这段长龙的脊背上。
3 s& d5 o; L9 b2 O 2013-10-17 13:46 上传
' t' f" v+ D2 X$ c; O( ]) g+ Z下载附件 (49.27 KB)
0 c, T7 q+ \1 d/ A! ]2 m2 R- J, }2 ?) [4 V" v
9 d% x- A+ f$ }9 t; C& H
. q! B7 p2 {8 \$ s3 f# o) n9 F& @8 M: Q5 p$ A+ }( g, Y
沿墙子路营城东行三里,就是陈兵列阵的墙子雄关的正关。关口的北面是悬崖峭壁,南面是王小庙顶山,据关前二里的山头上有一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可望见十数里外的敌人,也可以点燃狼烟发出信号,在墙子雄关北面的悬崖上,延伸出一里多长的长城,敌楼上架有直径一尺,丈余长的大铁炮用于迎击来犯之敌。墙子雄关北面的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和关南面的安营寨口、黄门子口,历史上都曾经是屯兵之地,在关内紧贴长城的旁边,背面有北堡子,南面有南堡子(又叫关上),像两扇大门紧锁关口,并有屯兵。在墙子雄关外的要道上,每隔十几里就建起一道长墙,墙在道路上的缺口处很狭窄,只能通过单人独骑,是专为阻拦入侵骑兵而建的,故叫“拦马墙”。现在,在二道河仍可见到这种拦马墙的墙基,而在其他地方连墙基都不存在了。 b7 \; C( J+ x
墙子路长城最有韵味的一段属大拐弯处。在这段长城上有四座敌楼,两座烽火台,这里山势险要。灌木丛生,残墙保存完好。长城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弯儿,从西南方向走来朝着西北方向的山顶奔去。长城上的敌楼均为三眼楼,楼的内部容积很大,足以容纳十几个人宿营。其中在拐角处向前探出的一段,建有一座敌楼,在楼上建有了望塔,这在北京地区现存的残长城中是少见的。在下坡的城墙外侧,匠人用砖镶嵌出许多图案,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很美。
3 E9 w1 x0 p7 V& k5 G 墙子路长城城墙上的文字砖也是其一大特色,只要仔细观察到处都可找到可有各种字样的文字砖,如“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河间营”、“河间营造”、“河间”等字样,砖上的字模之多,是其他长城所罕见的。站在敌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段长城“一山辖两谷”之势。原来的长城走向是由西向东的,然后到这向南修了一段盲道,结果形成一山辖两谷之势。长城在被称为“五十一蹬”的地方向北转。“五十一蹬”这段长城城墙已残破,但不少垛口目前仍保存完整,上面有射孔,无云沟。在东北方的一段有11个垛口,西南方有 40个垛口,一共51个垛口。这就是“明长城建录”上介绍的“五十一蹬”。建“五十一蹬”可能是出于便于了望的考虑,东西向的长城继续向东修到山顶才停止。
' r. W9 Q8 g! m, P8 J) {3 A&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