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周允中 来源:纵横
; g1 Z( u& w8 W; q- l1 D Q0 J; {' c: [3 r2 N3 R) q% F: `7 E* E6 e
姚文栋(字子梁)和姚文楠(字子让)兄弟俩,现在提起来,恐怕上海滩知道的人已属不多。但这两兄弟对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恐怕就不是在下一篇短文所能道尽的。由于姚文楠的曾孙姚今士与笔者曾一度同事,得以了解姚家的渊源和变化,现不揣谫陋,率尔操觚,草成此文,以飨读者。
0 u; o ?/ `4 K 1 ~& N4 D8 G. }" b. n9 I. ~5 o
姚氏兄弟的家世 & B4 C* L) J- A$ |, ~: w/ L; p
; Y# |4 R0 [3 C/ ?/ _
上海的文庙,晚清时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祭孔圣地,也是县学、府学与儒学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更是士绅商人议政讨论的场所。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文庙的庑廊内,中间的高处,悬有清代上海群贤榜,榜上有状元戴有祺(清代上海唯一的状元),进士蔡元培、秦锡田等人。举人有秦砚田、沈恩孚、姚子让、叶醴文、莫锡纶等凡540人的大名高悬其上。 , ]) h! F- J% S9 G! c7 c! d- l
姚氏兄弟出身在上海嘉定,早年曾在嘉定老家刻苦攻读。从姚文楠的孙子、民国大律师及教育家姚兆里录自景宪公(姚文栋的谥号)《春晖长映楼集著跋语》中可见:“乙亥后(1875年),居嘉定,僦宅于练祁江上四年,临江高楼数楹,余与子让读书其中,昼常谢客闭门,夜则灯火荧然,更深不辍,隔江行人指以相语曰:‘此姚家兄弟读书灯也。’” 8 b/ f, U2 f1 }* P' Y
' \8 ^. Y$ Q5 `* K: i) l 另外在姚文楠的年谱里也可以窥见其祖上是如何严格教训子女的:“暑夜竟命堂伯父与先考登顶观之,冬夜则先祖考口说方位,命堂伯父与先考竞报星名,或至联床,深夜相问答时……” $ p- @- q5 u2 e$ t1 x
2 N$ n9 x U. E9 g+ J4 G" N 姚文栋15岁中秀才,后多次应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他是晚清著名的边疆学家、地理学家、外交家、教育家。姚文楠早年考中举人,是上海地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学家、教育家和公益慈善事业家。姚氏兄弟和张焕纶、沈恩孚、李平书、叶醴文、袁希涛等人一起就读于上海龙门书院,该书院刚创办时,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亲自出题,从苏州、松江、太仓三府来应试的举人、童生、贡生近300人中,遴选出30名,作为书院的第一期学生。可见当时入选之难,学生素质之高。后来,龙门书院的那些早期毕业生,均是日后上海滩扬名一时,学业、事业双有成就的佼佼者。 / o0 A {& H# J( U
0 n8 T/ c0 y1 h6 q3 n
姚氏兄弟的祖父姚春世居老城厢西门一带,早年因科举考试失第而去经商,曾在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太平弄弄口开设过“恒源海味行”,他曾著有《自怡轩诗集》。1842年,鸦片战争上海战役爆发之后,姚春携全家迁居嘉定南翔,曾先后租赁居住在南翔镇的泰康桥东大天窗周爱莲堂、缔七庆堂和南大街唐家弄口。 , g4 G/ ?' U" ~2 F8 O' ]
8 Z# q, T4 A% E& J+ b% m: P( a3 R 姚春生子姚润生,天资聪悟,好学不倦。后考中举人,同治十年(1872)姚润生奉委署理富阳,任富阳县知县,终因积劳成疾,在光绪五年(1880)卒于任上。因其政绩煊赫,受民爱戴,在《杭州府志》和《富阳县志》的《名宦传》上都有记载。
. ]" K- H7 f% b7 G5 e; s* v( L2 k1 s7 @0 D$ `$ l1 {& _5 x
姚文楠参与议政,投资公益事业 ; B5 ]7 \: B$ U! p7 U$ ] \" L6 O
{ C7 m& v M 姚文楠(1857-1934),字子让,卒后邑人私谥恭靖,精于算学。光绪壬午(1882)举优贡,朝考一等,奉旨以知县用。后又在江南考试中试第六名举人。他曾经编纂过《上海县志》、《上海县续志》,审订过《川沙县志》。姚文楠“历董上海城邑各项公事,阅二十年”。 姚曾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务。后因不满总统曹锟的贿选,请罢归里。
9 k% u5 _% h0 i3 Q- ]
% o9 p; I4 O% n d% f( o 1905年,苏松太道袁树勋照会诸绅商,组成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这是中国早期较具完备意义的地方自治团体。李平书为领袖总董,莫锡纶、郁忻智为办事总董,姚文楠等32人为议事经董。局址设在沪南毛家弄,设有参事室和议事室,分别为市政的执行机关和议决机关,成员由地方各业人士推举呈报给地方官择定,任期四年。姚文楠曾任议事会议长。1910年改名为上海自治公所,辛亥革命以后改为上海市政厅议事会,姚仍担任议长,直到1913年。1923年上海恢复自治选举,产生议事会再选举董事会,姚文楠被改选为总董。
3 N0 }+ R$ [/ x+ j- A# N! V3 h3 D, r) ]9 X: q/ S7 f( o/ I i
姚文楠与张謇、沈恩孚一起组织过江苏学务总会,并任常务董事;1906年,任劝学所总董,主持创设东区学堂,还与人合办烟膏实业学校。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参与“二次革命”,反对曹锟贿选,遭受迫害,逃到天津和北京隐居多年,他曾经以农庵的化名自题一首诗,以明心迹,其诗是“五凤楼西,花圃盘桓。常抱乐观,独立不惧。”姚文楠后来再返回上海,卒于抗战前的1934年。
: ?- C9 ^; @9 I5 F/ T* J* N4 Z! X& b3 J2 S( R2 H( T5 |
姚文楠对上海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姚文楠与张焕纶、李平书等人早年一起就读于龙门书院,龙门书院最早没有学舍,是借蕊珠书院的湛华堂进行教学的,这里有沈恩孚整理的姚文楠早年的八股策论为证。1905年,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聘请李平书、姚文楠为校董,当年就在李、姚两位校董的监督下,增建楼房31栋,扩大和改善了龙门师范学生的就读条件,后龙门师范学堂改为上海道立师范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为上海中学。这其中均有姚文楠先生殚精竭虑的筹划和运作。
1 m" ^; O( R1 h8 ^/ ^ 1902年,上海县知县汪懋下令将坐落在文庙附近的敬业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以姚文楠、叶醴文、刘汝曾等为董事,张焕纶为总教习,1927年该校改为市立敬业中学。 * k6 U$ g3 Q# B' t& e
1903年,姚文楠和李曾珂在南市半段泾捐资创办廿二铺小学,并出任校董,学校后来改为龙门师范学校附小,后再改为上海实验小学。这座小学当年享誉江浙一带,老百姓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要进交大,先进上中,欲入上中,先入上小。”
7 k9 ?/ H# [! x' |7 C; K$ G8 A/ M" ?& c; i( i8 @' }+ H0 h S0 o
姚文楠还支持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1908年曾出任过浦东中学的校董。姚文楠还与沈恩孚、袁观澜、黄炎培一起创办过中华职业教育社。 ) n4 T& e8 r. P t( X
: I& L* L* b! @% `+ f 江阴的南菁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是江南著名的书院,著名学者唐文治、丁福宝、孙毓修都毕业于此校。姚文楠曾将他在1881年花费1.2万两白银购置的横沙岛上的4万亩沙地,无偿捐献给了南菁书院。上海的横沙岛是清道光年间出现在江心上的沙洲,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南菁书院收到姚文楠的献地之后,仍旧委托姚文楠负责开发,进行垦殖,最后获得耕地二万余亩,成为南菁书院的恒产。后来南菁书院从高等学堂嬗变为甲种农村学校、江苏省立南菁中学。但横沙岛上的校产始终没有易主,每年总能从中收取多寡不等的田租。抗战爆发,江阴沦陷,南菁中学迁入上海威海路续办,学校的经费极度困难,但尚能从横沙岛的沙地之中收到一些补贴,维持了学校的开支。
# V# Q! V/ E1 o& _$ E
1 Y! F8 K5 D4 O0 C 姚文栋与近代外交、边疆地理及公益事业
( X6 U. L/ M+ L& C% f5 R2 x ' l& c5 ]( H6 }
姚文栋(1852—1929),字子梁,早年就读于龙门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15岁中秀才,后五次应乡试未中,捐纳通判官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他自幼怀有经天纬地、忧国忧民的大志,曾赋诗寄志曰:“书生心事不如此,愿为苍生作牛马。” 6 j! y/ c0 i5 b$ Q
7 C1 n* ^4 N) y8 u4 B* B, y4 q {1 R
1882年,姚文栋随清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在日本期间,他致力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计划著书22种,实为30种,称之为《东槎三十种》。为了帮助留日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日文,他曾在使馆内主掌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学活动的最早组织者。光绪八年,当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以后,当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居日本,深知日本的野心,于是多方收集情报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国地志》,呈报朝廷以供参考决策。有专家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是最早的报警人。 a/ @+ j1 @( v
4 g2 [( \3 \5 _ 1888年,姚随同洪钧出使俄、德、奥等国,对俄国虎视眈眈地想并吞我国北方领土,深怀忧虑。他是我国近代外交的拓荒者之一,作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有一套完整的御侮固边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唤起国人对边疆危机的警惕;二、重视来自沙俄的威胁和危机;三、海防、陆防不可偏废,海防尤以增加兵舰实力为要;四、重视西南边陲,防止英、法等国蚕食鲸吞;五、加强储备培养边疆外交地理人才。他的《筹边九议》,立论精辟,预见卓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姚又奉薛福成之命考察滇缅边界,著有《云南勘界筹边记》等著作,当年的腾越边境曾竖立有铭刻纪念他的碑文:“贤者姚君,虑我边陲:防山固圉,民实赖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