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8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姚依林是中共高层政要,八九十年代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常委,长期主管经济工作。这是一本对姚依林的访谈录。与众不同的是,它是由姚依林的堂妹姚锦与其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姚依林与堂妹的促膝交谈,更亲和、更随意,详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也披露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颇具史料价值。对这些内容,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姚锦是作家,她的文笔灵动自然,语言亲切感人,加之几十幅独家历史照片,使本书图文并茂,生动可读。
4 F+ r. j% }! X$ Y# W2 Z4 v4 R/ [* b0 k- G2 w
大会后,指挥部作出六项决议通电全国。游行队伍按原定路线进前门,经天安门、东长安街、东单到外交部街。哪知前门已被军警关闭,指挥部便决定分三路进军。由和平门入城的,被阻于城外;队伍西奔宣武门,宣武门也关闭了。此时,有一位平日不参加政治活动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的女同学陆璀心情激愤,挺身而出,她企图爬进城脚洞口为大队打开城门,被军警抓住,用刀背、皮鞭殴打致伤。同学们义愤填膺,坚决抗议。
0 K# g+ K" h% z6 n: Y+ O9 n0 `, m) s8 @/ V5 L
我端详着他的容颜:方额大脸,眉目疏朗,虽较“文革”前苍老,但眼底笑痕依旧,精神分外矍铄。那惯于沉思的目光和善于微翘的嘴角,神态镇静自若,显出非凡的毅力。他一向不讲究穿着,总见他在家穿着陈年旧衣,足下一双轻便的圆口布鞋,现在换上了一双旅游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近两年党中央制定的各方面政策在落实和推行中已见成效,革新之举大刀阔斧,体制改革大势所趋,人民经济生活日有好转,精神生活舒畅开放。我对他讲了周总理纪念程砚秋的讲话,希望他能够及早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 ^9 I% n, {, B4 c: t% w# D/ l; s- x! |
他微笑着,头句话对我说:“我怎么能和程砚秋先生比呢,他是一代大师。”
! K( y7 c6 ^) [( s0 u+ e% u$ P- w6 o7 S. |
“很谦虚。”我说,“这样,先谈一谈参加革命50年当中,你最难忘的斗争生活是哪一段吧!” 8 y' `" d, k* u5 D5 c8 C
8 ?! H" x* R# u* D/ B( t“49年,还不到50年。”他立即认真地更正我。 9 b' e$ O' P- D2 A* U% ~6 \
5 L+ i1 }0 \7 o) U* C& r" S/ A
“好认真!”
0 j* }% h- ]* ]" e( Q) x0 B& v6 y# ?7 S
“当然,不能虚报一年。” ( `8 `% h) N" h! r4 T z
0 T& K: k8 X+ c; b“那,是哪一段呢?”
4 n$ G( U% _9 m/ G" M' l. @, N3 b$ |5 U3 ~. I7 J3 b b1 l
他想了想,说道:“最难忘的还是‘一二·九运动’的一段。” & Q2 [9 W/ P9 b8 e2 S
" j0 P/ a8 B: {, s“为什么?” & Y/ [, t8 e! S% v1 n- L( o
" t* e& M/ ^+ J* @“那时候一切从亲自参加的群众斗争实践中来。” 他眼望前方,缓缓地说:“一切办法都是和大家一起从斗争中得来的,是真正切合实际、有创造性的。” 6 w2 Y0 Q/ c+ O: r
) B- \2 m I2 M6 m8 k6 f
“那,后来的斗争生活就不是切合实际、有创造性的?” 5 V0 {& v/ g) t" i. M
, f9 p: E! p5 g) s! n
我当然领会他并非此意,只是想激他多说几句。他说话言简意赅,习惯于有问则答。 8 K' A6 Q6 {8 c9 q5 R
( @$ v& Y! @6 C6 W3 i“后来大部分时间做机关工作,方针政策有安排,照办就是。了解下情更多的是看文件,听汇报。” 0 l7 g) p3 [! W. X
- w6 O& E: ~, d8 S/ n& l( E
“不是时常出去调查吗? 不是还去‘私访’过吗?” % A9 D8 B) F* I* }( m3 Y5 i* e
{6 M) x% k: T- `& z$ ]- V9 `“当然有调查。都是不如亲身参加的好!下到基层,省里、县里、区里的领导都跟着下去,这样也就难以听得周全、贴切。‘私访’是很难办的! 我有一次,以后谈。” / @+ s2 ~8 \# ?+ n( j( {
9 r) f5 P$ e9 S* p8 y! ?
据我所知,他十四五岁时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那时正是1931年日寇侵占我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他在抗日爱国运动的激励中,在当时参加了“共产国际互济会”的同学刘艺生的影响下,对国民党统治当局的劣政深怀不满,已感觉到有一个不同于黑暗腐败的中国现状的另一理想世界,他寻觅、探索,愿舍身奋斗,循此前进。那时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论》、《反杜林论》,以及一些时而遭查封、时而改名复刊的进步刊物,并热情地走上街头,和上海青年们一起参加抗日示威游行。他18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在那儿逐步地卷入革命激流之中,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主将之一。他历经复杂的斗争,至今却更加怀念着青年时代那与群众脉搏相通、苦乐与共、认真求实、群策群力的斗争生活,感情是真挚的。 % }# x2 u5 R: w7 \! ]7 O2 ~! Z
1 u' B: q, q. c1 S, z. _" s六兄谈起十四五岁时的革命热情,他的眉目舒展的笑容显得很天真。他说起一位当年身为国民党中央银行副总裁夫人的姨母对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有意见,她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日本人厉害,而不是因为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他对姨母的话听不入耳,竟和姨母大吵了一顿。小辈儿的“失礼”,使自视甚高的姨母非常生气。 |
|